明明是个司马迁,偏偏学做张爱玲——— 读来读去,还是来读红楼梦吧(十八)

姚顺
楼主 (文学城)

明明是个司马迁,偏偏学做张爱玲——— 读来读去,还是来读红楼梦吧(十八)

 

这里的人文至境:饮食男女。过程: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结论: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历史: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取消任期制。《红楼梦》是其中一段的详述。

 

这个人文中有种“平等”意识:进了澡堂,都一个样。或曰,隔着几层布,心中都有数。话说得冲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上了殿堂的是脱了军装换上中山装的毛泽东,殿堂下面的是准备脱下军装的毛泽东。

 

文革中斗走资派,台上挨斗的高官高知,使全中国人民再次知道:他们从来就是这副熊样。

 

这里每一个心中的人的最后的样子:“吳妈,我要困觉。”这里的人也多怀有“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看你服不服的”对人世的歹意。

 

从二十四史的字缝里看出吃人,那时鲁迅还年轻。看出歹人,总得六七十岁。

 

这里的历史,内卷着。其中的人格,也内卷着。曹雪芹感受到了。但无解。“进了澡堂,都一个样”和“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尺幅下中国文学,小器,就很自然了。曹雪芹的人文视野,人生感悟程度,其实处在困局之中。用各种人物在这困局中折腾,说到底,还是个“中国故事”:僵尸的乐观和悲观。

 

中国这一支人类,在看物看人上,天生就看不准似的。读《中国科技史》,把人气死,两千年在一个水平上扯阴阳。读政治史,到了2024年,把任期制取消了,回到原点,气死人,不商量;读中国文学,也把人气死,用两千年换来的一本红楼梦,仍是一本老黄历,展开来,像那张“老妓女”画。

 

 

鲁迅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这里指了一条路,可以走出内卷,即润了。身不得脱,就思想向西。

 

 

 

有帖。通过统计和观察,能从几个方面很容易分辨出在国外长大的华裔和中国本土长大的华人的差别。表情,皮肤光洁度,鼻梁高度和两眼距离间的微小差异等。

 

相信。

 

红楼梦中的小姐丫头,公子佣仆,曹雪芹用穿戴分别。

 

秦始皇出巡,陈胜项羽刘邦都见过,都有议论。各自的怀抱因地位处境而有别,但尺幅和质地见不到差别。

 

读四书五经,有个感觉,诸子百家是会写字的张王李赵,张王李赵是不会写字的诸子百家。五四之后,有了专门家。但近来的经历使知,deep seek是装了芯片的胡说八道;胡说八道也不因为没有芯片就一点影子都没有。德先生赛先生在这儿怎么也找不到配偶,总是单身,快熬不住了。

 

红楼梦之外的中西碰撞,看着怎么都还有很浓的大观园里值一万银元的握起来一把的外来蚊帐意味;复兴大业,怎么看就是个大观园扩建。

 

曹雪芹给出的办法是出走,即出家。这是“润”的古代方式。近年来,常常会觉得,现代的润怎么越来越长得像出家了。譬如,海外文学城念得全是大观园的经;到了德先生赛先生的老家的中国人,几个不身在曹营心在汉。别扯凝聚力什么的,自剖中国下水嘛嘛的。

 

 

一读到书中停下来讲吃穿用戴的,就翘行。欺负人的智商啊。“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

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装扮哪像个人?倒像个人设。

 

曹雪芹有点欺负人“你不是高干子弟,你不知道”。这里面有重卖弄,有重无奈,有重《小癞子》里骑士饿着肚子还站在门前剔牙缝。

 

叙述,难甚。第七回第八回,有过渡性的叙述。曹雪芹写得太设计,太安排。晴雯哪句不是台词,袭人的举止都是“ Action!”

心思缜密,干工程,MBA。文学要的是细节,细细的情节。八方葫芦圆,去当干部,干外交。文学要“我来了。我战了。我赢了”的气场,情绪。

 

“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这不是文学的活。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才是。曹雪芹分得清吗?《儒林外史》就分得清,《世说新语》,也许分得清。

 

曹雪芹一写到宝黛钗在一起,就明显地使出吃奶的劲。但往往用力过猛,太刻意,有点像不少小视频。看多几个,就会觉得曹雪芹写这三人有套路。这应当是《红楼梦》写得不好的地方。曹雪芹写得好的人物,往往在他不经意的过渡段落里。例如:“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赶上来笑着,一个抱着腰,一个拉着手,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做了好梦呢,好容易遇见你了!”

 

曹雪芹写的林黛玉薛宝钗,有点“突出事情中写突出人物”的样板戏味道。男人写女人,猜得多。读红楼梦最明显的感受,这是个大老爷们写小鲜肉,写小婵宝。

 

读《红楼梦》,很少有读《世说新语》《儒林外史》等的随便一翻,读到哪儿是哪儿的松快感。《红》像个网,强着人去捋七姨妈八舅母的头绪。话本的习气太重,写什么都像酿十全大补酒。

 

中国文化里有个“让人无语”:历史写得像文学,文学却照着历史样写。因此,这里的人,把历史看得文学兮兮的;在《红楼梦》里找寻通灵宝玉具体在哪儿;嘻笑怒骂地看待历史,一本正经地全民评水浒,评西游。明明是个司马迁,偏偏学做张爱玲。没有苏格拉底,只有孔夫子的地儿,也只得这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明明是个司马迁,偏偏学做张爱玲——— 读来读去,还是来读红楼梦吧(十八) 南京见闻(二零零二年) 读木心讲圣经 读来读去,还是来读《红楼梦》吧(十七) 读来读去,还是来读《红楼梦》吧(十六)
d
donau
姚顺我来简单评几句你这个系列吧

1,你爱说的,进了澡堂人人都一样,在我看来,很错。

进了澡堂,才能看出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有长期健身习惯的,挺拔自然,举手投足看上去稳而安静,这个跟年纪无关,就算年长,也只是多一点点风霜在脸上而已。相反比较放任自己的,就很稀松看着让人觉得,软塌塌的,没劲。高下立见那个差别,太明显了。

我还可以多补充一句的是,越是事业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前者越多。人的成功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个叫discipline.

2,至于红楼梦好不好,我觉得在讲故事扣细节里算好的。在中国小说里能写成这样肯定是顶峰了。中国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最差的是没有思想性,高度上不去。对比写小说的大家之作,俄罗斯英国或者法国的作品,可以把一个人写的很好或很坏,但是文字里带着慈悲,那种人文关怀,我在中文里见不到。我想这直接导致了中文non-fiction 作品的差,往往很混乱。

3,说到细节,我反而觉得红楼梦是写的最好的地方,特别是那种儿女情长。一个人是一个人,一个画面是一个画面,每个人每个画面都不一样,能让人自然想到那个样子,从这个角度评我想那就足够足够的了。我在大学的图书馆看到过毛笔手写体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加了很多竖排的注视,比我爸爸那一套四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要读来亲切的多。我提到这里是想说书的设计本身也是艺术,不是把文字放在一起就可以的,很多时候插图很关键。这一点英国小说做的在我看来最好。

再进一步说到人物性格,我想红楼梦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做贾宝玉恐怕是中国不少男的意淫之顶峰,而相反女的倒是黛玉宝钗凤姐这一类随着时代不同好像各有胜出。至于里面的儿女情长,在我看来倒是最合人性的地方。这也是我最信作者有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地方。我说的那本重评石头记里,有提到作者写的忍不住落泪滴到纸上使字迹模糊。

5,写长篇很难。我想这跟做别的事一样,因为很难一直保持节奏保持高水准。又要故事抓人又要细节不流俗那真是每一个字每一段每一章都要推敲。那就是一个大的Projekt,中间哪一步错了都走不下去会导致整个Projekt 的失败。这一点曹雪芹做的很成功在我看来是中国小说里最成功的。你这里提到的鲁迅和张爱玲,都没有像样的长篇。那是他们的短板,因为长篇耗时耗力又不讨好。当然我也没见过中文有像样的长篇,真是除了红楼梦一个都没有。很遗憾。

p
papyrus
心有龌龊气自猥,这个不用特意进澡堂子观测。比如像以肤色性别等等为由攻击谩骂者,互联网上就俯拾皆是
p
papyrus
忘了 Arte 上有 Tchaikovsky's Wife

https://www.arte.tv/fr/videos/115985-000-A/la-femme-de-tchaikovski/

另外今晚是 European Night of Museums

 

d
donau
我就是想说Sauna 没好意思怕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经验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你说得很对,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的人
老键
要我,就说沙滩了
姚顺
读文学,当着眼美感

和趣味。它们应该是多样性的。  通过读文学懂事,不大对头。通过读文学知美丑,对头。

黄瓜
"很多时候插图很关键。这一点英国小说做的在我看来最好." -- 深有同感!

我不太懂艺术,只记得过去看英国小说时,许多插图都令人感觉是传世之作。

d
donau
我不是这样看的。实际上很多文学作品特别儿童文学是识事识人的启蒙。那种影响是没有声音的而人会不自觉把自己的影子放进去
d
donau
连大家动不动爱拿出来说的圣经也不过是靠故事串起来的。其对人对事影响之久远根本不用我多说
d
donau
对对对老键你说的最对了我绝对信任你在这方面的经验
杨别青
桔子和苹果比,要么不比,要比就要说明比什么,否则各说各论,建议长篇,短篇小说再加题材分类比,
杨别青
小说的境界也是见仁见智,
土豆-禾苗
读文字,看背影照,当着眼美感 :)) … 文学哲学的“学”字,蛮忽悠人的,自恋+自我陶醉??其实就一种精神鸦片而已。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你的描述真挚,文学书中常常会用“学”

字来描述追求美感和知识,但你觉得是自恋还是精神鸦片呢?我个人觉得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但也可能让我们沉溺其中,贪婪地追求美好而忽略现实。也许我们需要辨别文学的迷人之处和毒性的区别。

老键
文学就是在表达中学习,武学就是在打架中学习
姚顺
文学和文学的影响是两回事。

混在一起说,逻辑上不自洽。

d
donau
既然说了那么几多说一句,讲究字词的小讨巧和讨喜的所谓美是我看来最低的文字水平那是我十几二十岁玩的小把戏。就算姚顺这里提的

鲁迅张爱玲也不是那一类文字美的典范,他们吸引人的是通透犀利直逼人心底一般人没能力表达的角落。那种字面的肤浅之美恰恰是他们无意识回避的所以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