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格的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

为人父
楼主 (文学峸)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的心法被王阳明发展成阳明学,而阳明心法则是借鉴了佛理。所以要弄懂格物致知的学问,懂得佛理是前提。如果对佛理不甚了了,读王阳明的心学就觉得玄乎。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的心法,到了宋朝时被朱熹给歪解了。我觉得朱熹至死也没有开悟,因为朱熹的方法走错了方向。他不是向内求,而是向外求。把格物当作是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曰命理,以为穷尽物之理,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就会达到开悟的境界。所以,我理解朱熹及宋之理学是把格物致知的知当作了知识的知。

而王阳明的心学可谓是一场正本清源的革命,因为阳明心学是向内求,求的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而良知的显现必须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时才有可能,所以王阳明说:“盖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其实也是说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

很多人以为王阳明是在格竹子时开的悟,好像对着竹子发呆就能开悟似的,这实乃错解了王阳明。王阳明正是因为循着朱熹的格物之路走不通,才忽然醒悟对着竹子发呆是没用的,这是功夫向外的歧途歪路。也正是因为错误的功夫下的深,觉悟的才彻底。王阳明在格竹子的时候不是明白了竹子的理,而是明白了格一辈子竹子也不会开悟。也因此,他豁然开朗,知道了正确的路是向内求,心之学就是求一颗无一丝一毫私心私欲的圣心。这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圣心就是良知,良知显现了,行为自然合乎道,并不需刻意地去求一个道。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秘密。所以王阳明描述良知充满的状态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也即俗话说的,人事通,万事同。儒家说的良知充满,佛家说的心物一元,其实和基督教所说的圣灵附体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理解的格物就是去除私心私欲,致知的知就是良知,而非知识。

雪晶
非常同意为兄这一篇~~~
Q
QualityWithoutName
物,无论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外在的存在,怎么成了內在私心?解释成外在的诱惑勉强可通。
为人父
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私心私欲,我觉得这也是个学问,虽然比较初级。
为人父
物也可以理解为物欲,这不就是内在的私心吗?
Q
QualityWithoutName
物欲=物+欲,美女(外在的存在)和你的色心(私欲)怎么能没有区别呢?
雪晶
不用分清,只要致到了良心,学问就成了~~~
为人父
物欲不是物加欲,物欲就是欲望本身。人欲皆为物欲,这个物就是心外之物,但却出自于私心。私心不是本心。

和心物一元的心不一样。这个需要慢慢体会,说是很难说明白的。寂灭之心是无欲无私的。没了肉身就没了欲,你说这欲是真实的存在吗?这个欲还不是心造的。所以灭人欲要从心里灭。

为人父
那你是不修而自通了。
风行天上
基本都同意

除了关于基督教所说的圣灵附体的部分

风行天上
古语里的物不一定指有形的存在

易经里讲精气为物,左传里物也是指一种记号,并非具体有形的存在。理念为意念并无不妥。

雪晶
这还是需要修行的~~~
瞎忙活
研究点数理化不好么
看客2010
写得挺好。“知”是道,是不是更好些?
为人父
道即良知啊,在这里良知就是心物一元的体现。良知充满时,物我两忘,圆融自在。
看客2010
我觉得良知是道的部分:)
为人父
我以为圣灵附体就是圣灵充满,当然要真的能像耶稣基督那样才算圣灵充满,很多人的见证只是偶尔所得的灵光一现,还不是成圣的境界。
为人父
也可以说良心即是道的体现。这个时候道和良知就是一体的。不是谁属于谁的关系。道不是个大集合,好像下面还有良知这个子集,

所以说良知本身就是道。我可能说的有点绕,你可以想想耶稣基督那句话,我既是真理我就是道。意思差不多的。:)

看客2010
良知与真理相差甚远:)真理即道是不错的:)
为人父
以前王阳明也是你这个想法,以为有一个独立于本心而存在的真理,就像基督教信仰的外在的主宰。可后来他才发现,

这个真理其实就是良知。这就是佛家说的心物一元啊。外在的真理和内在的良知其实是一体的,只是语言把他们分开了。你想想,真理如何体现?还不是要靠实践体现吗?要在事上才知你是否掌握了真理。而良知显现时,随心所欲不逾矩,所有的行为都闪耀着真理的光。

为人父
年青时研究数理化,为的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生命进入暮年,就不再操心饭碗子了。数理化研究到极致也上升为形而上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