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on and Pero: Caritas Romana, c.1630, by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Roman Charity, c.1612, by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Roman Charity, Cimon and Pero, c.1623, by Dirck van Baburen (c.1594/1595–1624) Roman Charity, c.1640, Attributed to Pieter van Mol (1599–1650) Statue in Ghent, Belgium
Feed the hungry(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 Give Drink to the thirsty(渴了,你们给我喝); Shelter the homeless(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Clothe the naked(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 Visit the sick(我病了、你们看顾我); Visit the prisoners(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Bury the dead(后人新加的,安葬死者)。 The seven works of mercy, by a painter from the Noord-Hollandse school of Haarlem, the Netherlands (1580) The Master of Alkmaar, The Seven Works of Mercy, 1504. Oil on panel, 120 x 472 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The Seven Works of Mercy, 1607, by Caravaggio (1571–1610)
在这幅图里我们可以找到,
右侧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故事「西蒙和佩罗」, Feed the hungry & Visit the prisoners; 左一和左三,是 Shelter the homeless; 左四和左下,是 St. Martin of Tours Clothe the naked & Visit the sick; 左二喝水人,是 Give Drink to the thirsty; 右三右四抬着的脚,是 Bury the dead。
先抛出一个据说可以比肩 哥德巴赫猜想 和 黎曼假设 的「没文化定律」:
在古罗马(一说是希腊)有一个老头名叫西蒙(Cimon)。他不知道犯了什么罪,被当局抓进监狱判了一个很奇怪的刑:‘不给吃的,关在狱中饿死!“
西蒙有个女儿叫佩罗(Pero),每天都去探望老爸。狱卒怕她给西蒙偷带食物,每次都很仔细的搜查,确定了她什么东西都没带,才放佩罗进去。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狱卒们惊讶的发现,囚犯西蒙不仅没有日渐消瘦,形销骨立,反而红光满面,精神头似乎比进监狱的时候还好了。
于是有一天狱卒们突然袭击,冲进狱房查岗,才发现佩罗此时正处于哺乳期。她不忍见老爸饿死,每天用自己的乳汁喂饱西蒙。
狱卒们大为感动,上报给狱长和法官。领导们也很感动,于是就把西蒙给放了。
很简单的一段故事,叫做「Cimon & Pero」,又叫做 Roman Charity。
可想而知,西方艺术家们看到了机会,我也看到了机会。
关于这个话题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
有一个小细节,这段故事为什么叫 Roman Charity?
在古西方文化里,「爱」这个概念,和今天我们说的 Love 略有不同。那时候的「爱」要分上中下三层境界:
最高境界的爱,是 Charity / Agape。是指无条件的,神圣的,对世人的‘博爱’,比如说对不认识的人,甚至对敌人; 中间境界的爱,是 Love。是因为亲情,好感,友谊,愉悦。。。产生的友爱,比如对家人,对好友,对邻居,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最低境界的爱,是 Lust,这才是男女情欲之爱。若是严格按照这个定义,「西蒙和佩罗」这段故事应该是 Love,不是 Charity。当然可能原作者想表达的是,假如一个不认识的糟老头,比如笔者(哈哈),被关进监狱要饿死,美女佩罗出于 Charity 也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她认为该做的事情。
这就是 Roman Charity,罗马人的慈悲。
在「马太福音」25章 35-36节,耶稣对门徒提到了六件善行:「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 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在西方文化里,后人在这六条上再加了最后一条,就凑成了 Seven Acts of Mercy,西方「博爱/Charity」精神的奠基石:
Feed the hungry(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 Give Drink to the thirsty(渴了,你们给我喝); Shelter the homeless(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Clothe the naked(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 Visit the sick(我病了、你们看顾我); Visit the prisoners(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Bury the dead(后人新加的,安葬死者)。细数一下,「西蒙和佩罗」这段故事在七条里占了三条:1/2/6。
Caravaggio 有一幅著名的作品,The Seven Works of Mercy:
在这幅图里我们可以找到,
右侧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故事「西蒙和佩罗」, Feed the hungry & Visit the prisoners; 左一和左三,是 Shelter the homeless; 左四和左下,是 St. Martin of Tours Clothe the naked & Visit the sick; 左二喝水人,是 Give Drink to the thirsty; 右三右四抬着的脚,是 Bury the dead。如果能做到这七点,画面的上方有天使赞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爱(Charity) 维纳斯(Venus)和阿多尼斯(Adonis) 摩西之死(The Death of Moses) 阿塔兰塔(Atalanta) 十诫(Ten Commandments)
因为charity 里一定要有慈悲,有一种从上往下俯身的感觉,那是对弱势对需要的伸出手,但是有距离。而love应该是平视,更温暖。但是lust胜在简单易行,实在没招儿了可以买。
所以我认为你不加中文的注释和解释是没人顺着你的思路想的。
这里当然还是Rubens 最好。
我跟在陶三下面说了句美人计,你说恶心。
你领导放了好几张美女裸照,你点赞加拍马屁。
你咋不骂老色鬼呢你?
逗你玩呢。
没文化这篇是不错的。西方的艺术家们对猎艳和乱伦有些偏好。也许是市场营销的需要。卖一件艺术品,除了本身的手艺,得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猎奇是多数人的心理。
许多的故事只是故事。说的人多了,就成了传奇。
讲好中国好故事,也和这个类似,
我和没文化肯定不是同路人,也交过手打过架。他写得好的文章,我一样会点赞。这样,以后走廊就有了好故事。你可以办个艺术展卖你的涂鸦了。
起码你们有共同的苍老师。原来没文化只能和陶三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
Charity 里确实大多有慈悲,有从上往下俯身的感觉,但并不一定总是。
比如对敌人,也讲究要有一定的‘慈悲’和‘尊敬’,比如掩埋敌人的尸首,不使被野狗吞食。
有一点“大家都是罪人来世间走一趟不容易”那种慈悲。我这样对别人,希望别人也一样对我。
那现在要三思了。
情爱 Affection (storge), 友爱(friendship),爱情 Romantic Love (eros), 仁爱 Charity(agape)。
你说对敌人那种是不是俯身?因为他已经败了输了,你已经站的高了,那种俯身,当然是慈悲。
其实你说的希望别人也回对,也是为什么要推law &order这些啊,或者dei,我一直说那不是为人是为己,因为你会知道你最差会怎么样,你最弱势时会被如何对待
C.S. Lewis 似乎把中间的 Love 又分成了亲情 Storge 和 友情 Friendship。很合理。
-- 卡夫卡
是钱。所以我爱钱。
有很多很多钱的时候,就不稀罕了
我肯定会选有钱的真爱。
比如杜十娘,我就不会像李公子那样对她。在李公子眼中她可能只是个风尘女子,我则看到她身上更宝贵的闪光点:她那纯真的,金子一般的,。。。,金子。
我认同,慈悲为怀,仁爱之心,这种说法。
就像做义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非常好的感觉。
With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
他在第二任任职演讲的话, 这段phrase被引用无数次....
去年年底追平了亨利八世的电视剧, 然后连着听了好些本那个年代的书 (比如上周刚听完一本Catherine Parr 的书),听完之后觉得他们的Charity 挺反讽的。天主教跟新教之间互相残杀, 还动不动烧死,痛苦的死法。 比如Thomas More 因为坚持天主教,被国王砍头,听着很可敬。 可在这之前,他下令火烧了不少新教徒。再有 亨利八世儿子Edward VI死后,bloddy mary 又烧死多少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