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时,很多成绩中下(毕竟多数高中只有前10%能进入理想大学), 没法进入好大学的,TALENTS、IQ并不错, 只是学习习惯等有所不适应,这些人里的不少人可能被不理想的大学申请觉醒, 从而发奋图强, 以后前途无量。
而所谓名校中很多高分低能的, 反之是骄傲使人落后,高不成低不就。
这种类似浪子回头的戏码, 自古如此。
例一: 我自己,小学初中一直班里10来名,不急不燥、不慌不忙。高一, 种种因素到了班里倒数、两门课不及格,知耻而后勇(在农村不考大学,做农民实在太辛苦了,被黑暗前景吓醒了),高二就拼到全校前10名。
例二:我们周围家庭里, 毕业后走的最辛苦的是男孩中唯一进藤校的。他进大学时选择了人类学, 父母、亲朋中也好多人明里、暗里提示他这专业毕业后钱途不佳。藤校转专业也是很容易,但是他一直没转。大概在大学的成绩也不是特别好。毕业后, 去一种非盈利教师机构,派去落后地区做教师。毕业7年后,去一个不太高大上的法学院读书。对他的这个历程, 我认为是:骄傲使他走了弯路。这里总有人以PASSION来说事, 如果他对人类学真有PASSION, 他至少可以一毕业就接着读对口的博士(即使找不到对口工作)。如果他真是PASSION满满,何必从人类学转做教师、接着再转读法律?
历史上, 古文观止里写到的周处,年轻时是富家恶少爷, 20来岁时被惊醒, 成为名将、西晋后期很少忠臣中的一个。
记忆里, 文天祥年少时是富家花花公子, 名声不佳, 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头几个大忠臣之一。
家里孩子高中毕业就能进入名校的, 没必要演这种先苦后甜的戏码。首先, 成功发财的还是赢在起跑线的多;其次, 大学校园的生活是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期之一, 越名校的这个经历越可能美好。我朋友的孩子,到湾区参观校园, 先去了斯坦福, 再开车去UCB。那孩子一进UCB校园几分钟, 就说别看了。别说什么都没有的CC, 有更好的选择时, 孩子连UCB都不会考虑。你说去CC的有多少是主动选择的?
当然, 孩子成绩不理想, CC也是条路,就像大学考试不及格时, 补考及格也很好。而且,确实, 我们班里常补考的毕业后发展的都不错。
去CC本身没问题,也能出人才。但是直接能进UC的,干嘛要先去CC溜一溜?为了知耻 而后勇?
或者去外州上州大,或者去最差的那两所UC再转其他学校,身边听到的去CC的只有俩,一个是父母离异家境困难,CC转UCSD,一个是西北转CC再转伯克利。
谋生、成就和发财,主要看个人能力、家庭资源和运气,跟学校关系很小。不小心上了名校但能力一般、资源和运气一般的人,终将平庸。
那里的学生多数很焦虑的,根本不是过着幸福的大学生活(包括不得不跟父母住着不自由不自在)
CC里面, 首先地小人多、校园简陋, 很受安静的地方
任何国家升大学,都是cut off在人的17/18岁,个体的发育,尤其是Frontal Cortex的发育差别太大。在任何国家成熟一些的孩子都占优势,越以标考为录取标准,大学录取智力占的比重越大,但也不能忽略成熟度对标考成绩的影响。中国高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唯一一条出路,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高中就只能50%的孩子读,对一生可能都会有影响。但是在美国,成功的路有千万条,community college再转校的路子为很多不成熟的孩子提供了修改自己人生的机会。当然,只读community colleget,进到一些program考护士等,也是很好的出路。我们不少人因为过去在中国的经历仍心有余悸,觉得读不上好大学一切都完了,但是我们现在是在美国,孩子们比我们机会更多,对孩子们任何人生的选择,都不要想成末路,除了女孩子过早怀孕生子或者吸毒这种毁灭性的错误以外,其他走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
我读过A Promised Land, Obama不讳言自己吸大麻,也不讳言自己在高中成绩并不算好。吸大麻在白人中太普遍了。到了什么程度会让人堕入深渊(高中女孩生小孩这种属于毁灭性失败,和吸大麻还不太一样),什么程度又会迷途知返,有太多的因素。人的一生发展有太多的随机性。多读书才会谦卑,才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不会妄言自己还有孩子的成功全都凭自己努力。那些不知道努力的孩子也不是自甘堕落,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宽容度很大的社会,什么时候这些孩子努力了,都有机会。就算孩子真的不幸犯了毁灭性的错误,我们这个社会仍然要宽容他们,给他们以适当的救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connected, 别人的可怜也许就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候走了那么一个错步,结果他就成了他,而我们成了我们。
Outlier这本畅销书也讲了些这个。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偶然因素累积了成功必要的practice hours. 我们亚裔的数学好也并不是因为高智商。成功的人我们无须顶礼膜拜,走弯路的人们也无须把他们钉上耻辱柱。
"知耻而后勇"那是东方人的偏见。很多西方人压根就没有那种羞耻感,西方人更多的是我行我素(rugged individualism)。我见过在CC混过两年后进了大学学得很好的学生。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很大了才长醒。我觉得孩子更像花园里的花,每种花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季节,有的初春开花,有的仲夏开花,很难说初春开的花就比夏天开的花更美丽。东方的传统就是不顾每种花自己特有的个性和季节,想方设法,通通强迫它们都早开,越早越好,结果把很多花糟蹋了。
我家不远的一所中学出过一个的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孩子。我看过他的介绍。他们姐弟俩,他姐姐从小各方面都很出色,一路高歌猛进,后来进了藤校,当了医生。弟弟从小成绩平平。他父亲是生物学家,他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吃晚饭的时候听他父亲聊天。后来他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到了大学三年级他才长醒,开始发力。他一发而不可收拾,据他说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读了很多书,有很多问题找教授讨论,他说大概是他把教授们弄烦了,于是教授们推荐他到耶鲁去念研究生,告诉他那里的教授有这个行道的权威,他们才能回答他的那些问题。
高中毕业时,很多成绩中下(毕竟多数高中只有前10%能进入理想大学), 没法进入好大学的,TALENTS、IQ并不错, 只是学习习惯等有所不适应,这些人里的不少人可能被不理想的大学申请觉醒, 从而发奋图强, 以后前途无量。
而所谓名校中很多高分低能的, 反之是骄傲使人落后,高不成低不就。
这种类似浪子回头的戏码, 自古如此。
例一: 我自己,小学初中一直班里10来名,不急不燥、不慌不忙。高一, 种种因素到了班里倒数、两门课不及格,知耻而后勇(在农村不考大学,做农民实在太辛苦了,被黑暗前景吓醒了),高二就拼到全校前10名。
例二:我们周围家庭里, 毕业后走的最辛苦的是男孩中唯一进藤校的。他进大学时选择了人类学, 父母、亲朋中也好多人明里、暗里提示他这专业毕业后钱途不佳。藤校转专业也是很容易,但是他一直没转。大概在大学的成绩也不是特别好。毕业后, 去一种非盈利教师机构,派去落后地区做教师。毕业7年后,去一个不太高大上的法学院读书。对他的这个历程, 我认为是:骄傲使他走了弯路。这里总有人以PASSION来说事, 如果他对人类学真有PASSION, 他至少可以一毕业就接着读对口的博士(即使找不到对口工作)。如果他真是PASSION满满,何必从人类学转做教师、接着再转读法律?
历史上, 古文观止里写到的周处,年轻时是富家恶少爷, 20来岁时被惊醒, 成为名将、西晋后期很少忠臣中的一个。
记忆里, 文天祥年少时是富家花花公子, 名声不佳, 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头几个大忠臣之一。
家里孩子高中毕业就能进入名校的, 没必要演这种先苦后甜的戏码。首先, 成功发财的还是赢在起跑线的多;其次, 大学校园的生活是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期之一, 越名校的这个经历越可能美好。我朋友的孩子,到湾区参观校园, 先去了斯坦福, 再开车去UCB。那孩子一进UCB校园几分钟, 就说别看了。别说什么都没有的CC, 有更好的选择时, 孩子连UCB都不会考虑。你说去CC的有多少是主动选择的?
当然, 孩子成绩不理想, CC也是条路,就像大学考试不及格时, 补考及格也很好。而且,确实, 我们班里常补考的毕业后发展的都不错。
去CC本身没问题,也能出人才。但是直接能进UC的,干嘛要先去CC溜一溜?为了知耻
而后勇?
或者去外州上州大,或者去最差的那两所UC再转其他学校,身边听到的去CC的只有俩,一个是父母离异家境困难,CC转UCSD,一个是西北转CC再转伯克利。
谋生、成就和发财,主要看个人能力、家庭资源和运气,跟学校关系很小。不小心上了名校但能力一般、资源和运气一般的人,终将平庸。
那里的学生多数很焦虑的,根本不是过着幸福的大学生活(包括不得不跟父母住着不自由不自在)
CC里面, 首先地小人多、校园简陋, 很受安静的地方
任何国家升大学,都是cut off在人的17/18岁,个体的发育,尤其是Frontal Cortex的发育差别太大。在任何国家成熟一些的孩子都占优势,越以标考为录取标准,大学录取智力占的比重越大,但也不能忽略成熟度对标考成绩的影响。中国高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唯一一条出路,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高中就只能50%的孩子读,对一生可能都会有影响。但是在美国,成功的路有千万条,community college再转校的路子为很多不成熟的孩子提供了修改自己人生的机会。当然,只读community colleget,进到一些program考护士等,也是很好的出路。我们不少人因为过去在中国的经历仍心有余悸,觉得读不上好大学一切都完了,但是我们现在是在美国,孩子们比我们机会更多,对孩子们任何人生的选择,都不要想成末路,除了女孩子过早怀孕生子或者吸毒这种毁灭性的错误以外,其他走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
我读过A Promised Land, Obama不讳言自己吸大麻,也不讳言自己在高中成绩并不算好。吸大麻在白人中太普遍了。到了什么程度会让人堕入深渊(高中女孩生小孩这种属于毁灭性失败,和吸大麻还不太一样),什么程度又会迷途知返,有太多的因素。人的一生发展有太多的随机性。多读书才会谦卑,才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不会妄言自己还有孩子的成功全都凭自己努力。那些不知道努力的孩子也不是自甘堕落,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宽容度很大的社会,什么时候这些孩子努力了,都有机会。就算孩子真的不幸犯了毁灭性的错误,我们这个社会仍然要宽容他们,给他们以适当的救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connected, 别人的可怜也许就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候走了那么一个错步,结果他就成了他,而我们成了我们。
Outlier这本畅销书也讲了些这个。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偶然因素累积了成功必要的practice hours. 我们亚裔的数学好也并不是因为高智商。成功的人我们无须顶礼膜拜,走弯路的人们也无须把他们钉上耻辱柱。
"知耻而后勇"那是东方人的偏见。很多西方人压根就没有那种羞耻感,西方人更多的是我行我素(rugged individualism)。我见过在CC混过两年后进了大学学得很好的学生。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很大了才长醒。我觉得孩子更像花园里的花,每种花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季节,有的初春开花,有的仲夏开花,很难说初春开的花就比夏天开的花更美丽。东方的传统就是不顾每种花自己特有的个性和季节,想方设法,通通强迫它们都早开,越早越好,结果把很多花糟蹋了。
我家不远的一所中学出过一个的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孩子。我看过他的介绍。他们姐弟俩,他姐姐从小各方面都很出色,一路高歌猛进,后来进了藤校,当了医生。弟弟从小成绩平平。他父亲是生物学家,他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吃晚饭的时候听他父亲聊天。后来他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到了大学三年级他才长醒,开始发力。他一发而不可收拾,据他说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读了很多书,有很多问题找教授讨论,他说大概是他把教授们弄烦了,于是教授们推荐他到耶鲁去念研究生,告诉他那里的教授有这个行道的权威,他们才能回答他的那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