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吧

s
stonebench
楼主 (文学城)

我的印象是怎么产生的?

就是聚焦产生的。

比如看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就是不同的聚焦:你是什么人就怎么聚,反过来,你怎么聚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红楼梦本身是什么?可能是其中之一,之二,之三,也可能什么都是,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如果不聚焦,红楼梦就只是红楼梦,而不是任何人的任何解读。

读者聚焦,也没有聚出红楼梦的本质,只是聚出了自己的影子。

同样的原理,论持久战,各自聚出各自的影子。

中国抗战,各自聚出各自的影子。

战狼疯狗,各自取出各自的影子。

同样的原理,我的观点,我的世界,我的生活,其实也不过是各自聚出来的各自的影子。

假如世界有一个本来的样子,那个样子只能在我们不聚焦,没有取舍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呈现。

“我”就是一个习惯性的聚焦方式。因为他是虚幻的(非根本非真实)破碎的(非本原非整体),聚焦的破碎的本质产生了无数的平行的角度与方式(如解读红楼梦)。所以他就特别地没有安全感,他要保持自我,保持稳定的存在感就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确认自我的存在,二是否定同级别的与我不同的存在。

这就是一切争论的根本原因:我基本上从不费力气去论证别人的合理性,相反,我花吃奶的力气去论证别人的不合理。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确定自我的存在及其影响。如果看到有人赞同我的观点,那就太好了。如果把不同的观点说哑了,心情可以愉快半天。如果遭到反对,那就不可忍受。背后的驱动机制,跟国王要占领更多的土地,公兽要与更多的母兽交配(比喻,说的是机制,不限于男士)没有本质不同:自我最大化。

看跟别人的合影,一般来说,第一眼一定会去找自己,第二眼很可能还是自己。别人什么样子可能根本不会注意。

我这样做,别人也这样做。每个“我”都依这个原理来聚焦。

这样聚出来的样子,一定不是对象本来的样子,也一定不是我本来的样子。比如我对自己的认知和别人对我的认知一定不同。

那么,哪个是真实的?

只要是聚焦(因忽略而模糊也是聚焦的结果)产生的印象,就不可能是真实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真实的样子?

不好说。还可以类比:各人解读虽然不同,但是有没有一部作品叫红楼梦?有。

按这个道理来推,有没有一种东西叫生命?有。

如果这个类比成立,真实的生命是存在的,那他是什么样子的呢?

 

 

 

 

 

F
FarewellDonkey18
酒吧氧吧K吧,人吧是个啥东东?
雅歌中的百合
应该是DNA样儿的。伏羲女娲两仪纠结柱。
雅歌中的百合
人吧就是这个世界啊,单依纯唱的。:)
盈盈一笑间
基本上从不费力气去论证别人的合理性,是明智的。因为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
s
stonebench
哈哈,但却费力气去证明别人不合理。

就象俺现在做的这样

s
stonebench
说不定这个也是聚焦出来的呢?
盈盈一笑间
哈哈,又看了一遍你的文章。发现最后一句:真实的生命是存在的,那他是什么样子的呢?不如来听一首歌吧,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a
applebee3
感觉佛教就是破我执。太关注自我就迷失了。总之太关注,不管什么就陷入了轮回。
雅歌中的百合
大师们不进轮回嘛?
a
applebee3
我不知道啊。我不是佛教徒。我学习一些佛理,旁观一些现象一些看法。
s
stonebench
谢谢!

好听

s
stonebench
苹果好。这个不是佛教贴:)

俺觉得人不需要“太关注”也会进轮回。

 

B
Bali
为什么不是

比如看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淫,经学家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排满,革命家看见宫闱秘事。”

 

s
stonebench
俺不能猜啊,一猜就走样了

B
Bali
很多东西都是

事实或者共识或者被接受的假设,不然科学没有办法发展了? 谁的平常的生活都居于一大串事实、假设、立场,没有例外,同意吗?

s
stonebench
都是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选择性的“聚焦”

无意识的也不例外。

a
applebee3
这帖子写得挺好的。有思考,点赞了。:)
为人父
没错!论证合理性很费劲,但证伪很容易。:)

我读金瓶梅看到的是强势集团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弱势群体趋炎附势,忍气吞声。里面的人活的都像动物,整个就是一个世纪末景象。红楼梦里还有情,金瓶梅里只有欲。里面的人都掉进了无底黑洞。

“我”本来就是虚幻的存在,只是一个连续的记忆。如果这个连续的记忆被打破,“我”就没了。:)

师太明年三十八
难怪稿费要按字数来算
s
shuyezi
菩提参杂树,石凳亦阶台,众生齐聚处,彩虹映尘埃
三颗松
这篇深得我心,聚焦一次。
s
stonebench
赞你的赞。

好眼光

s
stonebench
想补充一点儿,但估计进不了主贴了:不聚焦是功能失灵,聚焦而散不开是功能不全。

以前在哪儿读过一句诗,好像说什么“一滴水里的大海”。

现在看看,聚焦成我,相当于大海里取一滴水。如果看透了,又可以在这一滴水里面看到大海。两者合在一起,大概就是人的真实情况了吧。

 

 

s
stonebench
菩提不论树,石凳用为台,一片树叶子,风光弄影来

s
stonebench
师太这是要发贴子费了吗

s
stonebench
同意为兄,问题是

如果只是记忆,怎么打破?

记忆会自己产生自己吗?它的依托是什么?

 

 

y
yfz9465
修行人论证自身境界高很可笑,不维护修行群体价值也很可笑。
雅歌中的百合
菩提原为树,明镜映实台。浊世满俗物,清风拂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