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的一个朋友。7-8年级和我女儿同一个私校,高中转去另一个私校。但还是一直保持联系,高一高二不太忙的时候还常常一起玩网络游戏。
一月份的时候听说那小孩被MIT EA录取了,当时很吃惊。因为那小孩成绩不是很突出。我女儿后来还特意问了她一些基本情况。我知道的stats大致如下:
种族:亚裔。父亲日本裔,母亲华裔,都是第一代移民。也都不是MIT毕业的,没有legacy.中产家庭,肯定也不会是大捐款人。
ACT 33.
在她们学校成绩应该是10%~20%左右。她们学校每年100个学生的样子,是我们这儿最好的私高之一,但和北方那些顶级私高不是一个档次,每年也就3-6个大藤的样子。她这个水平的一般ED可以去T10~T30之间的大学。
没参加过数学竞赛,也没有Intel之类的科学大奖。
EC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冷门体育活动,Frisbee. 她们学校这个是全州冠军,但每年参加比赛的队不超过一个巴掌,她也不是队长。除此以外没有其它体育活动。小孩性格特别内向,应该没有很多领导船方面的东西。
所以她被MIT EA我们都很意外。后来据她自己说,她递交了一个research portfolio,里面她设计了一种flexible 太阳能板。这个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实际造出来。当然这个设计具体到了哪一步我不知道,据她说,这个应该是被录取的最主要原因。
可能MIT的AO看上了这个设计,觉得她是奇才吧。
比如某个竞赛之类。当然这个research portfolio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她母亲是专利法的律师,也许知道怎么帮她的想法包装
M特点是进去的差距出来还在那里,有些m 女生因此毕业机械工程
当然有些m cs女生做hackathon 也是挺占优的,但总体来说有点太同质了,比较容易同校比较。
HYP有很多方向发展,没有特别以一两科为重
读数学特别是这类应该去P
除了娃大学的IMO金拿到,其它分散到各个大学的IMO和营里都没看到名字。也说明一点,IMO未必平时考试分数高
那完全没必要。但是有些喜欢数学的孩子,可能纯粹是喜欢。
他们不少会面临抉择是不是读博士
可能和美国不一样,你们中学就有编程,这边PYTHON都是大学用的时候才学。
多几年少几年差距最后都是靠长期坚持
知道一个孩子10岁就考了GCSE数学而且很高分,前年参加了IMO冬令营。去年申请Trinity数学失败。今年又换了一个COLLEGE申请才成功。
父母尽量提供safety net
我们不希望娃学纯数,嘎嘎
有些人选择把这种能力用在其他应用领域,或者计算机方面,做出一些成果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有生之年也算是为社会做了贡献,同时也不亏待自己和家人
纯数学研究需要天赋,在大学期间一般都不好说。当初上大学时,学校选拔最优秀的学基础数学的学生,奖学金公派来美国留学,导师都是比较有名的数学教授,认识的有好几个没有坚持下来,非常的坎坷。。。
再比如张益唐教授,像他这样最后能修成正果的是极少数人,很敬佩他的坚持
但是作为俗人的我,不希望小孩过那样的生活
当然小孩非要做家长也拦不住
但是不到读数学研究生,都不算真正进入数学这行。本科毕竟主要是“学”,以后才是“做”。 后面的学术道路,最后胜出的一般是能坚持时间长的人。
也没参加什么大赛,数学竞赛也参加不过成绩相当普通(相对于本校学生而言),不象前年另一个去藤校的学生那样数学科学音乐体育样样领先名声在外。
GPA, 高标考,理科AP,这个人人都有, 偏数学的女娃也都有AIME。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再有多一点的东西。女孩USAMO 往上听说人很少,有的都能录。其他人各有各的神通, 听到的例子有MPFG 优胜,research paper, Robotics,national-level sports. 男生也类似,只不过pool的平均水平更高一点。 录的总需要在某个特殊方向在整个pool里突出出来。
现在有体育确实在申M中有很大帮助,而且申请的娃的体育不需要在全国排名领先。(那些娃都去顶尖州立或藤。)但是想靠体育在M脱颖而出的,需要某项体育水平在所有申M的人里排第一第二。
相对来说,GPA,标考不是那么重要,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了
那些在leadership上脱颖而出的,不看到人家申请书推荐信详情,大家可能想不出怎样才是厉害的。要是说体育,那倒是挺明确的,人家录的也是愿意申请的人里最强的。但是总有些case是大家都看不明白的,比如传说中的豪门政要后代,外人未必知道谁是谁。
数学物理超好,还早早就有想法和方向,而且还超级nice。。。
我女儿的一个朋友。7-8年级和我女儿同一个私校,高中转去另一个私校。但还是一直保持联系,高一高二不太忙的时候还常常一起玩网络游戏。
一月份的时候听说那小孩被MIT EA录取了,当时很吃惊。因为那小孩成绩不是很突出。我女儿后来还特意问了她一些基本情况。我知道的stats大致如下:
种族:亚裔。父亲日本裔,母亲华裔,都是第一代移民。也都不是MIT毕业的,没有legacy.中产家庭,肯定也不会是大捐款人。
ACT 33.
在她们学校成绩应该是10%~20%左右。她们学校每年100个学生的样子,是我们这儿最好的私高之一,但和北方那些顶级私高不是一个档次,每年也就3-6个大藤的样子。她这个水平的一般ED可以去T10~T30之间的大学。
没参加过数学竞赛,也没有Intel之类的科学大奖。
EC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冷门体育活动,Frisbee. 她们学校这个是全州冠军,但每年参加比赛的队不超过一个巴掌,她也不是队长。除此以外没有其它体育活动。小孩性格特别内向,应该没有很多领导船方面的东西。
所以她被MIT EA我们都很意外。后来据她自己说,她递交了一个research portfolio,里面她设计了一种flexible 太阳能板。这个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实际造出来。当然这个设计具体到了哪一步我不知道,据她说,这个应该是被录取的最主要原因。
可能MIT的AO看上了这个设计,觉得她是奇才吧。
比如某个竞赛之类。当然这个research portfolio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她母亲是专利法的律师,也许知道怎么帮她的想法包装
M特点是进去的差距出来还在那里,有些m 女生因此毕业机械工程
当然有些m cs女生做hackathon 也是挺占优的,但总体来说有点太同质了,比较容易同校比较。
HYP有很多方向发展,没有特别以一两科为重
读数学特别是这类应该去P
除了娃大学的IMO金拿到,其它分散到各个大学的IMO和营里都没看到名字
。也说明一点,IMO未必平时考试分数高
那完全没必要。但是有些喜欢数学的孩子,可能纯粹是喜欢。
他们不少会面临抉择是不是读博士
可能和美国不一样,你们中学就有编程,这边PYTHON都是大学用的时候才学。
多几年少几年差距最后都是靠长期坚持
知道一个孩子10岁就考了GCSE数学而且很高分,前年参加了IMO冬令营。去年申请Trinity数学失败。今年又换了一个COLLEGE申请才成功。
父母尽量提供safety net
我们不希望娃学纯数,嘎嘎
有些人选择把这种能力用在其他应用领域,或者计算机方面,做出一些成果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有生之年也算是为社会做了贡献,同时也不亏待自己和家人
纯数学研究需要天赋,在大学期间一般都不好说。当初上大学时,学校选拔最优秀的学基础数学的学生,奖学金公派来美国留学,导师都是比较有名的数学教授,认识的有好几个没有坚持下来,非常的坎坷。。。
再比如张益唐教授,像他这样最后能修成正果的是极少数人,很敬佩他的坚持
但是作为俗人的我,不希望小孩过那样的生活
当然小孩非要做家长也拦不住
但是不到读数学研究生,都不算真正进入数学这行。本科毕竟主要是“学”,以后才是“做”。 后面的学术道路,最后胜出的一般是能坚持时间长的人。
也没参加什么大赛,数学竞赛也参加不过成绩相当普通(相对于本校学生而言),不象前年另一个去藤校的学生那样数学科学音乐体育样样领先名声在外。
GPA, 高标考,理科AP,这个人人都有, 偏数学的女娃也都有AIME。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再有多一点的东西。女孩USAMO 往上听说人很少,有的都能录。其他人各有各的神通, 听到的例子有MPFG 优胜,research paper, Robotics,national-level sports. 男生也类似,只不过pool的平均水平更高一点。 录的总需要在某个特殊方向在整个pool里突出出来。
现在有体育确实在申M中有很大帮助,而且申请的娃的体育不需要在全国排名领先。(那些娃都去顶尖州立或藤。)但是想靠体育在M脱颖而出的,需要某项体育水平在所有申M的人里排第一第二。
相对来说,GPA,标考不是那么重要,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了
那些在leadership上脱颖而出的,不看到人家申请书推荐信详情,大家可能想不出怎样才是厉害的。要是说体育,那倒是挺明确的,人家录的也是愿意申请的人里最强的。但是总有些case是大家都看不明白的,比如传说中的豪门政要后代,外人未必知道谁是谁。
数学物理超好,还早早就有想法和方向,而且还超级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