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大概率是当时人们有共鸣能懂的。古汉语诗词也好史书也好,叙事抒情体的多,即便是史书,也是停留在讲故事阶段,逻辑性的论述讨论相对少一点结论多一点(这当然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其实我认为这是很大一个缺点,就是jump into conclusion),抛开因为改朝换代的政治因素被强行灭掉的文字文章不说。因为时间总是连续的所以人们的理解和思维哪怕是结论我都不太相信会有太明显的打断。当然,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回看任何一个朝代我会说都有比较喜欢revolution的特点,这当然应该是要考虑的因素。
越古的文章越难释读,但难度并不随时间线性变化。比如我们读从汉代至清代的文章,感觉难度并不明显减小,尤其是唐代以后。文章难度在周与春秋之间似乎急剧下降,比如《尚书》(周及以前的文字)极其难读(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而《论语》(春秋时期文字)显然较《尚书》容易。为什么文章难度在周与春秋之间急剧下降?
另外,秦始皇实行的书同文是统一文字本身,不是词汇、语法,但古今中外任何统一都会带来语言的变化,多半是简化,以便不同地区间更好地交流。那么战国至秦应有一个文章难度明显的下降,但实际并没有。为什么?
以下是我对各朝代文章难度的印象:
东周及以前:5或6
春秋至秦:3
汉至南北朝:2
隋至清:1
所以你如果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可以做下面几件事。
1. 你先把你的理由说出来,为什么你有这个感觉,1,2,3,4,6,etc.
2. 是不是普遍规律,大概率需要数据支持,那么就需要看别人是不是有这个感觉
3. 感觉是很难度量的一件事,度量需要具体指标,你把你能想到的指标列出来,大家当然可以补充
4. 同一个时代,不同人写的文章难度当然不一样。比如我们认为很多哲学著作很难,另外一些很容易。除了句法词法,大概率和作者本人的思考习惯也就是逻辑有关。到古汉语,应该也可以套用。你不妨试一下同一个作者的不同著作,如果有的话(我其实估计是没有,不过因为看得不多不敢断言)
5.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好的文章应该不难读或者说不难理解,特别是古汉语这一类,让你觉得难,那应该基本停留在字面。比如我们这里有一个写诗经的,其实他贴出来的原文里,我估计我连60%的字都认不全,也就是不会念肯定更不会写,但是我能懂原作者想说什么,因为诗经算是记叙文,讲故事抒情为主,人类情感和世事我不认为倒退1000,2000年和今天有什么差别。也有一个讲甲骨文的,以当时的材料记录信息比今天难太多了,当然需要精简再精简,所以一字多义甚至省略都不应该是不常见的现象,不过这个应该不影响表达。这一点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样的,86对1419。
6.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大概率是当时人们有共鸣能懂的。古汉语诗词也好史书也好,叙事抒情体的多,即便是史书,也是停留在讲故事阶段,逻辑性的论述讨论相对少一点结论多一点(这当然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其实我认为这是很大一个缺点,就是jump into conclusion),抛开因为改朝换代的政治因素被强行灭掉的文字文章不说。因为时间总是连续的所以人们的理解和思维哪怕是结论我都不太相信会有太明显的打断。当然,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回看任何一个朝代我会说都有比较喜欢revolution的特点,这当然应该是要考虑的因素。
7.我能想到的暂时差不多就这么多,看大家怎么说。
章太炎先生提出,孔夫子是第一个向国民宣布国史的人。估计章先生指的是孔子作《春秋》吧。
这是我的个人印象,没有数据支持。文章难度很难从文章内部测量。我能想到的方法是作问卷调查,比如问大致读过上至《尚书》、《诗经》下至清末的文言文的读者(“大致”即可,不必通读)。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尚书》与《论语》或《春秋》间的难度有一个大的下降。另外,为什么韩愈会特别提出“周诰殷盘”很难读而不说其他时代的文章?他也一定有同样的感觉。如果你有喜欢古文的朋友,不妨问问他们这个问题。
你如果真有兴趣不妨自己设计问卷放到网上有兴趣的自然会跟你讨论。
你的感觉验证了文章越古越难读,但我这里提出的是在此规律基础上还有一点,就是难度不随时间线性变化,并且在东周与春秋之间有一个显著的难度下降。《尚书》是夏(存疑)、商、周的文字,春秋则以《论语》《老子》为代表。如果你“孔子老子的就几乎全靠注解”,我猜想你读《尚书》就更是,不妨试试?
思维习惯更象现代人,可能更容易理解
这是一个思路。但上层贵族和士大夫掌控文史被破坏就造成文字大大接近后世的文字必须假设上层贵族的文字与民间口语差别很大,难道《尚书》中的各种“誓”、“诰”并非他们的口语?我的意思是《尚书》中的文字应该接近上古口语(注意:文、言的分离发生在汉代,之前没有文言文),古代人识字率低是事实,但贵族对文字的掌控应该只在以文字记录口语的意义上成立。
也显得有学问吧。
上面有个关于罗塞塔石碑的话题,讲述了古埃及文字的圣书体(Hieroglyphs) 和大众体(Demotic)。如果只看照片,我会认为圣书体与大众体是2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既然都是古埃及的文字,为啥要把2种字体都刻上呢?估计圣书体是上层的语言,所以刻在石碑的最高处,为了让中下层人能读懂,大众体放在中间。
我觉得周朝的贵族和上层士大夫也可能有书面语和口语,而且他们的口语与民间的口语会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