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议(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议:不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彩,可更像个素日里听到的。
比张姑李婶说的“跟好学好,跟坏学坏”,使人得理,还得个“话当这样说”的范儿。
《论语》,端,不使下放。读久,不接下流之地气,有该说什么,怎么说的分寸。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议:这当是整理过的课堂笔记。为什么没记下这推论的“推”?
《论语》,一遇说理,就遗憾。“理论是僵死的,生命之树常青”。弟子瞎勤励,撸光枝杈,把“仁”晒成枯枝杆儿。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议:顺带个把例子,该多好!
小学五年级的日记幸存。最要读的是“阴”“今天,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很冷,大家都跺脚”。却是很少很少。满满的“我一定要”。
是《论语》幼稚?还是弟子僵化?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议:《论语》一说仁,就上“政治思想教育课”。最不要听。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议:这是反复整理过且不是出自一个人手笔的笔记。
“造次”,当“匆忙紧迫”,用浅了,把釆弄丢了,配不上“颠沛”。
夫子说理,总很辛苦。
像后来的人拜佛。够不上想明白上升的佛界有几层,也够不上分清去十八层地狱该走的哪条路,扯成禅净土抽签嗑破脑门。
孔子的“丧家犬”相,在这厢,倒有几分。
泛开来说,中国人的理,止于理解,即顺着既有纹理,各自编说明书。
而那厢的逻辑,科学,形成理性思维。归纳,类推,二律背反..... 之下,才会农耕渔猎至机器大工业至互联网时代,才会经典力学至量子力学,才会文艺复兴至艺术现代派。
不得概念澄清法,辨论就是吵窝子。诸子百家之争至双百方针号召,一锅粥里搅。孔子说仁论孝,是其中一勺烂饭。
辨析烂饭,犯傻或真的傻。拉长镜,能成景色看,还能闻到粥香。这可做读四书五经的方法。譬如这段文章,当作野史笔记读,颇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意。
《论语。里仁篇》读议(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议:不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彩,可更像个素日里听到的。
比张姑李婶说的“跟好学好,跟坏学坏”,使人得理,还得个“话当这样说”的范儿。
《论语》,端,不使下放。读久,不接下流之地气,有该说什么,怎么说的分寸。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议:这当是整理过的课堂笔记。为什么没记下这推论的“推”?
《论语》,一遇说理,就遗憾。“理论是僵死的,生命之树常青”。弟子瞎勤励,撸光枝杈,把“仁”晒成枯枝杆儿。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议:顺带个把例子,该多好!
小学五年级的日记幸存。最要读的是“阴”“今天,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很冷,大家都跺脚”。却是很少很少。满满的“我一定要”。
是《论语》幼稚?还是弟子僵化?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议:《论语》一说仁,就上“政治思想教育课”。最不要听。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议:这是反复整理过且不是出自一个人手笔的笔记。
“造次”,当“匆忙紧迫”,用浅了,把釆弄丢了,配不上“颠沛”。
夫子说理,总很辛苦。
像后来的人拜佛。够不上想明白上升的佛界有几层,也够不上分清去十八层地狱该走的哪条路,扯成禅净土抽签嗑破脑门。
孔子的“丧家犬”相,在这厢,倒有几分。
泛开来说,中国人的理,止于理解,即顺着既有纹理,各自编说明书。
而那厢的逻辑,科学,形成理性思维。归纳,类推,二律背反..... 之下,才会农耕渔猎至机器大工业至互联网时代,才会经典力学至量子力学,才会文艺复兴至艺术现代派。
不得概念澄清法,辨论就是吵窝子。诸子百家之争至双百方针号召,一锅粥里搅。孔子说仁论孝,是其中一勺烂饭。
辨析烂饭,犯傻或真的傻。拉长镜,能成景色看,还能闻到粥香。这可做读四书五经的方法。譬如这段文章,当作野史笔记读,颇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