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读了几幅谈数学的贴子,才想起,数学这门课,俺也上过几节课。即使没吃过猪肉,也算见过猪跑。
不久前,看到司马南一个视频,里面讲,陈省身,丘成桐,田刚,韦神一脉相承是中国数学史上最牛的明星链。谁是韦神? 打电话问国内亲戚,告之,韦神在国内是家喻户晓,乃当今数学第一人。为什么? 陶哲轩呢? 答:一道奥数题,韦神一小时解完,陶哲轩花了七个小时。证毕。
很多数学学术会议上,不乏中国数学家的身影,比如 微分方程会议,几乎一半都是中国人,中国数学家人数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在代表最高水平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却很少有中国人。
中学生奥数竞赛,获胜的都是中国人,几乎从来没有法国人什么事;但是在菲尔兹奖上,法国人排着队来了,中国人不见了,没中国人什么事了。
这种 discrepancy 怎么来的呢? 我的心得是,大家对数学家的定义不同,我觉得有三种:
为什么奥赛上都是中国小孩?因为中国把别人解过的题,再解一遍的人奉为“神”
为什么微分方程会议很多中国人?因为大家解完了已知答案题,继续解一些未知答案题,从这点看,是中国数学成功的地方。
为什么菲尔兹奖没中国人?数学大会上很少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从这点看,是中国数学失败的地方。
为什么中国人提不出问题呢?我的心得是,正是中国数学教育 拔苗助长的结果。比如很多父母让小孩在中学就去学泛函,学 实 复分析,即使学习成绩是100分,也是害了小孩。我可以保证,小孩学完了以后,成绩100分,但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比如泛函,意思是函数的函数,它是从微分方程,介质力学,量子力学等等很多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再比如,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等实际意义上的,希尔伯特空间,Banach空间,Banach代数,柯西定理,余数微积分,这些就像 悬疑电影中的情节,是一环套一环展开的,真正学数学,应该首先学这些数学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而中国式拔苗助长的教学,就好像 电影一开始,就把最终的结局都告诉孩子了,相当于是个 spoiler 剧透。这样的学习,最后只能培养像 韦神那样的 “数学家”,当然中国家长可能最高指望也就是韦神了
为什么中国的很少呢?
其中有一个原因,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了。。。
说到提前学数学,中国的这方面没有美国的提前
父母让中学生去学泛函,实变,复变?中学生学的没听说过,有的话也是极少数
我自己比较喜欢美国的数学教育,以前我们在国内学数学的方式,会给小孩错觉,数学就是记住定理然后做题
真正好好搞也就几十年,以后也不好说
而其他国家历史悠久,根基深
其中很多原因,不能泛泛而谈
虽然没有提前学大学的课程,反而更有系统感觉
为什么一直需要引进外来stem人才?
这种教育方式,会两极分化。。。而绝大多数人就是普通人
为什么很多小孩去大学上数学课,至少开始的时候学起来需要挑灯夜战?
犹如紫檀队对学校排名的狂热,也是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有人问儿子,你不觉得A-level数学无聊吗?他说没有呀,对他都是新的。
俺娃高三才学数学+ ,里面接触很少的微积分。大一开始前因为疫情自己上MIT OPEN 课程去学了一下微积分,他觉得不难,大一第一学期课程分布又把高中和微积分知识学一遍,很快。
自己想学就在大一前学学就好。
大学预科类的课程很重,而且高中主要是通识教育,这周娃回来因为有朋友娃要问他一些事,我听他们对话才知道拉丁文之前20几个学的 到高三毕业考只有三四个坚持学下来加拿文理文凭。
连接读了几幅谈数学的贴子,才想起,数学这门课,俺也上过几节课。即使没吃过猪肉,也算见过猪跑。
不久前,看到司马南一个视频,里面讲,陈省身,丘成桐,田刚,韦神一脉相承是中国数学史上最牛的明星链。谁是韦神? 打电话问国内亲戚,告之,韦神在国内是家喻户晓,乃当今数学第一人。为什么? 陶哲轩呢? 答:一道奥数题,韦神一小时解完,陶哲轩花了七个小时。证毕。
很多数学学术会议上,不乏中国数学家的身影,比如 微分方程会议,几乎一半都是中国人,中国数学家人数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在代表最高水平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却很少有中国人。
中学生奥数竞赛,获胜的都是中国人,几乎从来没有法国人什么事;但是在菲尔兹奖上,法国人排着队来了,中国人不见了,没中国人什么事了。
这种 discrepancy 怎么来的呢? 我的心得是,大家对数学家的定义不同,我觉得有三种:
韦神类的,他的能力只是仅仅在于比较快的解决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在 4.5个小时内解 3 道数学题。大家知道,这三道题是可以解的,而且是可以在 4.5小时内解的,韦神做到了,但是这不足以算得上是 波普哲学意义上的数学家,也算不上是 库恩哲学意义上的数学家。把韦东奕和陶哲轩比一道题是毫无意义的。现年31岁的韦东奕,除了竞赛奖没有科研奖,只有近10篇论文,而且全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库恩定义下的数学家,比如陈景润,比如数一数二的陶哲轩,还有张益唐,他们解决了 别人提出的,但是尚未被解决的问题。31岁时的陶哲轩,已经发表论文百篇,已经创立一流理论十来个,已经获得包括最高奖菲尔兹奖的数十个数学最高奖。他们是在范式 Paradigm 确立下的数学家 波普定义下的数学家,这类数学家是能提出问题的数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庞加莱,图灵,欧拉,希尔伯特,狄拉克等等。这类科学家中,鲜见中国人的名字。为什么奥赛上都是中国小孩?因为中国把别人解过的题,再解一遍的人奉为“神”
为什么微分方程会议很多中国人?因为大家解完了已知答案题,继续解一些未知答案题,从这点看,是中国数学成功的地方。
为什么菲尔兹奖没中国人?数学大会上很少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从这点看,是中国数学失败的地方。
为什么中国人提不出问题呢?我的心得是,正是中国数学教育 拔苗助长的结果。比如很多父母让小孩在中学就去学泛函,学 实 复分析,即使学习成绩是100分,也是害了小孩。我可以保证,小孩学完了以后,成绩100分,但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比如泛函,意思是函数的函数,它是从微分方程,介质力学,量子力学等等很多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再比如,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等实际意义上的,希尔伯特空间,Banach空间,Banach代数,柯西定理,余数微积分,这些就像 悬疑电影中的情节,是一环套一环展开的,真正学数学,应该首先学这些数学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而中国式拔苗助长的教学,就好像 电影一开始,就把最终的结局都告诉孩子了,相当于是个 spoiler 剧透。这样的学习,最后只能培养像 韦神那样的 “数学家”,当然中国家长可能最高指望也就是韦神了
为什么中国的很少呢?
其中有一个原因,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了。。。
说到提前学数学,中国的这方面没有美国的提前
父母让中学生去学泛函,实变,复变?中学生学的没听说过,有的话也是极少数
我自己比较喜欢美国的数学教育,以前我们在国内学数学的方式,会给小孩错觉,数学就是记住定理然后做题
真正好好搞也就几十年,以后也不好说
而其他国家历史悠久,根基深
其中很多原因,不能泛泛而谈
虽然没有提前学大学的课程,反而更有系统感觉
为什么一直需要引进外来stem人才?
这种教育方式,会两极分化。。。而绝大多数人就是普通人
为什么很多小孩去大学上数学课,至少开始的时候学起来需要挑灯夜战?
犹如紫檀队对学校排名的狂热,也是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有人问儿子,你不觉得A-level数学无聊吗?他说没有呀,对他都是新的。
俺娃高三才学数学+ ,里面接触很少的微积分。大一开始前因为疫情自己上MIT OPEN 课程去学了一下微积分,他觉得不难,大一第一学期课程分布又把高中和微积分知识学一遍,很快。
自己想学就在大一前学学就好。
大学预科类的课程很重,而且高中主要是通识教育,这周娃回来因为有朋友娃要问他一些事,我听他们对话才知道拉丁文之前20几个学的 到高三毕业考只有三四个坚持学下来加拿文理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