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个别例外,但是有几个完全靠自己?要是没有关系几个实验室会要高中生?哪个教授愿意当你的免费babysitter? 要做出点东西需要多年的professional training, 本科生都很难,研究生博后还差不多,人家给你在poster或文章上挂个名一般就是看在parents关系上
高中生有条件自己也愿意的话当然可以做科研,目的就是试试适不适合某个领域,为大学选专业做准备
家长要做功课让娃去申请,而不是抱怨别人去大学做科研了。抱怨有任何意义吗?
现在教授写proposal,outreach都会加 high school research,当年娃就被录取到一个nsf supported 的一个science project,俺娃据了,因为不喜欢那行业。
项目(现在中产难些了,向低收入AA倾斜),要么父母问认识的PI。
周围做科研的多,大多问一句娃,娃不申请不感兴趣就算了
能做出对申请有影响的,要时间要运气,娃若不喜欢,真没必要哈
不排除完全靠关系的,但我觉得应该不多哈
科研相对低薪,没几个想推娃进坑哈 lol
龙生龙,风生风,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是成立。
类似中国文革那个情况,以及79年之后很短的那段时期,那是个例外。
让我们都诚实一点。不管是谁,如果能把孩子推进T5的,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任其自生自灭的。之所以放羊,“不管”。。。。意图是有的,但是现实的资源不允许,要么孩子错过了“黄金训练期”,要么是父母家族资源不够,如此而已。
我夸其有人脉被怒斥
实验室是搞生化的,娃最后进了藤校的政治科学或CS等
一定有关系,都会有关系,但也不一定是作假,而是能得到更好的资源。
俺知道例子,学生自己联系藤校教授搞了个暑期科研
这娃不是班里最厉害的。本来他目标就是ED小藤。学生中水平,同学们之间觉得他也就能上个T15。
结果暑假科研收获大,心一下大了,就EA大藤了。
EA被defer, 但RD一举拿下几所大藤。成为那个年级申请超水平发挥学生之一。
教授没必要babysit 高中生,其实都是博士生,博士后带的。
子坛太多人落入一个”拼爹”想象怪圈。其实很多高中娃科研是不拼爹的。
俺家几个搞科研,都娃们自己搞定,老爹老妈帮不上。但是跟娃聊聊他们的科研兴趣,听听他们想法,这个也是父母应做的支持。
俺娃就是有零资源。完全自己cold email. 拼妈我也帮忙了。就是帮着刷大学网页找教授研究方向名字email。觉得合适的就记下来提供给娃。这也省了娃很多时间。然后就是帮娃看要发的email,文字内容那些是不是说清楚了是不是professional. 有教授回复帮娃一起看一起分析一下下一步怎么走那些。
大概周围大学发了个遍,一百个不知道有没有。有一些教授很客气回复,说我不收高中生。大多数不理。有两三个有兴趣。最后跟了一个。申请时应该有很好的推荐信。非CS。听说CS 教授不理人。除非你真的能干活。
intern出不出东西他们一点不在乎,只在乎他们学不学东西。
发了十几封时就有回信。 不过已经是12年级,申请用不上,就是娃想做。非CS,每周去人家的小组讨论,听不懂专业问题。但是娃会一点编程,教授给娃申请了supercomputer账号帮他们做大计算。一年下来把娃掰成了CS。
比如饶毅,进实验室,做出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水平的科研,发表高级别的杂志文章,这种就是过了
如果没有很硬的关系哪里轮得到还没入门的高中生
回信内容是拒绝。
但是名校又看重这个, 于是很多大学办起了收费不菲的夏令营, 竞争还非常激烈。
带高中生费力不讨好, 如果不是有人情或其它需要, 都没有兴趣。
我朋友大学教授说来他们实验室的都是有关系的。他自己的娃是让其他教授带。都是如此。
有些环境可能孩子知道的比父母多,父母要开放思维避免泼冷水,另外高中学生时间宝贵,如果申请到的事做不了,就要学会主动沟通放弃。
对下一代有”狂热“期待的科研工作者的一种变相福利。当然,赤裸裸的不多,这里长大的孩子通常还是讲究基本的诚信的。 但本质上跟当年国内流行的教授互焕子女亲属读研有些异曲同工。美式“高中生科研机会”更上一层楼,在某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基本算个产业了,是不争的事实。
从古至今,不论行业,能”出类拔萃“的,包括科研界,基本都是罔顾规则的。原来还戴个头巾啥的,近些年愈发赤裸裸罢了。近期上任或即将上任或即将卸任的几大名校的校长基本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她)的履历直系亲属的履历都很值得玩味。
这种RSI的申请,绝大多数申请的孩子都是资质极佳的, 最后录取的也都很出色,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评审的人不知道孩子们的”科研成果“可能有”他人多年的心血“,那是太看不起这些人了。他们是这个让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资质极佳的孩子们瞩目的夏令营的“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通常都是有些名声的, 当然有时也可能是潜在的受惠者。如果有些孩子发表了的“科研成果"里水分太过明显,未尝不是一种“把柄“,终身的。 饶毅女儿的事件颇典型, 只是她目前从事的职业里对‘造假”不太看重,也没人想跟她较真,所以才相安无事。对自家子女有信心的父母,通常不选这条路,也是不想给孩子未来留下潜在的隐患。
直面现实,这是孩子们真正步入社会都要学的。 要想有所作为,如何利用现有规则做到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对自身有所”期待“的人终身都要做的功课。高中生活相对单纯,但很多有悟性的孩子还是能在四年里感悟很多真实的社会规则。
也许有个别例外,但是有几个完全靠自己?要是没有关系几个实验室会要高中生?哪个教授愿意当你的免费babysitter? 要做出点东西需要多年的professional training, 本科生都很难,研究生博后还差不多,人家给你在poster或文章上挂个名一般就是看在parents关系上
高中生有条件自己也愿意的话当然可以做科研,目的就是试试适不适合某个领域,为大学选专业做准备
家长要做功课让娃去申请,而不是抱怨别人去大学做科研了。抱怨有任何意义吗?
现在教授写proposal,outreach都会加 high school research,当年娃就被录取到一个nsf supported 的一个science project,俺娃据了,因为不喜欢那行业。
项目(现在中产难些了,向低收入AA倾斜),要么父母问认识的PI。
周围做科研的多,大多问一句娃,娃不申请不感兴趣就算了
能做出对申请有影响的,要时间要运气,娃若不喜欢,真没必要哈
不排除完全靠关系的,但我觉得应该不多哈
科研相对低薪,没几个想推娃进坑哈 lol
龙生龙,风生风,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是成立。
类似中国文革那个情况,以及79年之后很短的那段时期,那是个例外。
让我们都诚实一点。不管是谁,如果能把孩子推进T5的,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任其自生自灭的。之所以放羊,“不管”。。。。意图是有的,但是现实的资源不允许,要么孩子错过了“黄金训练期”,要么是父母家族资源不够,如此而已。
我夸其有人脉被怒斥
实验室是搞生化的,娃最后进了藤校的政治科学或CS等
一定有关系,都会有关系,但也不一定是作假,而是能得到更好的资源。
俺知道例子,学生自己联系藤校教授搞了个暑期科研
这娃不是班里最厉害的。本来他目标就是ED小藤。学生中水平,同学们之间觉得他也就能上个T15。
结果暑假科研收获大,心一下大了,就EA大藤了。
EA被defer, 但RD一举拿下几所大藤。成为那个年级申请超水平发挥学生之一。
教授没必要babysit 高中生,其实都是博士生,博士后带的。
子坛太多人落入一个”拼爹”想象怪圈。其实很多高中娃科研是不拼爹的。
俺家几个搞科研,都娃们自己搞定,老爹老妈帮不上。但是跟娃聊聊他们的科研兴趣,听听他们想法,这个也是父母应做的支持。
俺娃就是有零资源。完全自己cold email. 拼妈我也帮忙了。就是帮着刷大学网页找教授研究方向名字email。觉得合适的就记下来提供给娃。这也省了娃很多时间。然后就是帮娃看要发的email,文字内容那些是不是说清楚了是不是professional. 有教授回复帮娃一起看一起分析一下下一步怎么走那些。
大概周围大学发了个遍,一百个不知道有没有。有一些教授很客气回复,说我不收高中生。大多数不理。有两三个有兴趣。最后跟了一个。申请时应该有很好的推荐信。非CS。听说CS 教授不理人。除非你真的能干活。
intern出不出东西他们一点不在乎,只在乎他们学不学东西。
发了十几封时就有回信。 不过已经是12年级,申请用不上,就是娃想做。非CS,每周去人家的小组讨论,听不懂专业问题。但是娃会一点编程,教授给娃申请了supercomputer账号帮他们做大计算。一年下来把娃掰成了CS。
比如饶毅,进实验室,做出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水平的科研,发表高级别的杂志文章,这种就是过了
如果没有很硬的关系哪里轮得到还没入门的高中生
回信内容是拒绝。
但是名校又看重这个, 于是很多大学办起了收费不菲的夏令营, 竞争还非常激烈。
带高中生费力不讨好, 如果不是有人情或其它需要, 都没有兴趣。
我朋友大学教授说来他们实验室的都是有关系的。他自己的娃是让其他教授带。都是如此。
有些环境可能孩子知道的比父母多,父母要开放思维避免泼冷水,另外高中学生时间宝贵,如果申请到的事做不了,就要学会主动沟通放弃。
对下一代有”狂热“期待的科研工作者的一种变相福利。当然,赤裸裸的不多,这里长大的孩子通常还是讲究基本的诚信的。 但本质上跟当年国内流行的教授互焕子女亲属读研有些异曲同工。美式“高中生科研机会”更上一层楼,在某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基本算个产业了,是不争的事实。
从古至今,不论行业,能”出类拔萃“的,包括科研界,基本都是罔顾规则的。原来还戴个头巾啥的,近些年愈发赤裸裸罢了。近期上任或即将上任或即将卸任的几大名校的校长基本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她)的履历直系亲属的履历都很值得玩味。
这种RSI的申请,绝大多数申请的孩子都是资质极佳的, 最后录取的也都很出色,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评审的人不知道孩子们的”科研成果“可能有”他人多年的心血“,那是太看不起这些人了。他们是这个让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资质极佳的孩子们瞩目的夏令营的“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通常都是有些名声的, 当然有时也可能是潜在的受惠者。如果有些孩子发表了的“科研成果"里水分太过明显,未尝不是一种“把柄“,终身的。 饶毅女儿的事件颇典型, 只是她目前从事的职业里对‘造假”不太看重,也没人想跟她较真,所以才相安无事。对自家子女有信心的父母,通常不选这条路,也是不想给孩子未来留下潜在的隐患。
直面现实,这是孩子们真正步入社会都要学的。 要想有所作为,如何利用现有规则做到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对自身有所”期待“的人终身都要做的功课。高中生活相对单纯,但很多有悟性的孩子还是能在四年里感悟很多真实的社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