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几篇讲道德的文章,我承认我有点开,不过看了一眼就放弃了。我这人一看到长文,尤其还不是很懂的长文,就会头晕。也很公平,就像很多人可能连我写的帖点都不点开,更别说愿意看下去了。
我现在已经不被所谓的道德束缚了,我觉得如果人人能够回到最初的良心,根本就不需要道德。良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指引我们走正确道路的明灯。可是,我们出生后,接受了太多的教育,被告知那些人为的道德,反而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conscience-也可称为良知的良心。
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晕复杂的人跟事。哥们曾跟他那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说过总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以至于他那时的女朋友总觉得那时哥们不肯娶她跟我有关。最终他们结为美眷,我也很高兴曾有过这么高的评价。
在生意场上跟人打交道,我也很烦复杂的人。绕来绕去我最后就不跟着绕了,你喜欢绕你去找愿意跟你绕的人吧,姐陪不起。非常荣幸,这么一直坚持下来,就是不用继续生活在烧脑的转圈中。时间、效率都是大大地提高,生活品质也跟着提升。
我的简单还包括读简单的书,复杂深奥的书我本能地放弃。对于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的东西,我愿意去体会,调动我的身心去感知。至于文字,本来就是用来表达的,读上去还让我云山雾罩的,我只好投降。对于我听到的我不知道的知识,我本能地就是询问,当然经常遭遇不屑,竟然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知道。我也不以为耻,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可怜的是经常被不屑了,还没被告知答案。反正无知无畏我已经习惯了,也是今天的试译《道德经》突然给了我体会,我的体会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与别人的体会无关。我就是我自己,我愿意与人分享,哪怕幼稚。
当然,师父教育我们要修真,真是直字加两点,就是在直的基础上要有进退。尽量说好话,说不出好话就不要说。可是,我在这方面实在是需要那两点的提高。至少现在慢慢地学会了不争,需要争的东西不要也罢。或许这就是我的领悟,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我也不想难为自己。
真的很庆幸这些年的坚持,跟着师父学到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其实中间有过挣扎,还好没有放弃。到今天终于明白了一切都是缘分,永远不要怨恨自己遇到的磨难,其实那是上天赐给的机会,熬过了,回头看就是阅历。
分享二月份的月历跟一首良心的歌。
Conscience helps you better understand yourself
《Song of Conscience》,4月5号被定为国际良心日,是师父带着我们递交联合国申请并批准的,2018年的4月5号,我也在联合国,为了这一天提醒大家省思良心做了努力。骄傲。
2018年4月5日在联合国内部等待开会,给我拍照的一定是个比我高的师兄,什么角度啊,汉一下。
2018年9月30日为申请世界良心日再到纽约,哈德逊河边。这张的角度好。
最后说一句,我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如果你读复杂了,那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即体系可持续性完全丧失,落后利益集团阻止变革。这也是为什么鲁迅要呐喊的原因。没有道德,中国人就不成为中国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道德史。正因为讲道德,中国人嗔心重。自身做不到道德,却希望别人都应该道德。这是人性善文化的特征;虚伪。但是它比人性恶的文化要好;因为人性恶的特征是无耻。虚伪至少还有个道德在头上,某种程度上约束自己。
确实道德的初心是良心,是善。但是道德形式是规矩,就像法律那样。
具体到人的道德感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可能比较容易感受规则的来源,就是初心何在。坚持不忘初心。有些人就会为认为坚守规矩的重要性。不区分两种人那种更好。个人选择,和行为模式。但是差异会造成冲突是肯定的。
法律的出现也是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吧。这个是题外话。
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唯真不破。
美女怎么看着眼熟啊?
所有宗教都会走向衰弱;其根源是逻辑化。最终成为意识形态。人性如果是恶的,那么基督讲的爱建立在什么之上?
德是自身的约束社会人约定俗成的规范,成天嘴上高喊道德的,基本是缺德了。
乃德行德性,道即规范責個。
女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喜欢穿新花衣裳:)
我理解的良心也可以说是初心,不过已经被文字滥用之后有些扭曲了。或者你就当是良知吧,良知还没泛滥我也是这些年在师父的带领下才得出的体会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我这个简单的人啃下来的不简单的书,虽然我到现在还在摸索中
当然我说的是理想状态,看上去是不现实的。所以师父带领我们2014年开展了“良心运动”,提醒更多的人省思自己的初心。虽然我最初也不太理解,可是能够传播,哪一天说不定就能共振出蝴蝶效应呢
智慧的禾口,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它们之间的分歧是指人本性属什么。这里探讨的是人的本来属性。即作为人而不能改变,却固有的属性。而不是探讨什么习性,即可改变的东西。这是个哲学问题;它很容易被卷入政治问题,或者情感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原罪”是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而改正,那就是指本性。正是这个观点被政治思潮利用。尽管基督教有教导爱别人,但历史上基督教残害其他民族还少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它的哲学根源是什么?你是基督徒,在这方面是很难对话的。
人和人的世界有限,这个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比如生命有限,资源有限。这个有限正是恶的根源。
有限人没有安全感。为扩大安全感,必然相争,各种形式的恶就出现了。相争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物质利益相争。还表现在权势上的相争。我这个的权势是泛指。包括一般人体验的优势。就是差额形成的权势。比如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等。有权势就让有限的人更有安全感。试图战胜有限来获得安全感,让人恶。直接间接的略夺,无限膨胀的欲望等。。。。
而善就是和生命捆绑在一起的。支持生命的就是善。否则就是不善。
比如给饥饿的人一个馒头是很善的。个吃饱了已经很撑的人一个馒头就不善。如果强塞就更不善。
首先,人性有本性与习性两层。本性是指固有属性。习性是指习惯形成的行为。哲学要回答前一个问题。因此有个向内探索深度的问题。人有善恶念头并造成行为;但如果我们深入内在就会发现,善恶念头是“识”推动的。而“识”是生活认知累积的。它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如同身上穿的衣服。在静心中,这些“识”会消失。进而我们来到精神深处;哪里是佛陀说的慈悲,是基督讲的爱。它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这才真正的我们自己,是不变的;总是跟随我们。如果将那些“识”当成自己,如同将衣服当成自己一样。是一种精神弱小的文化现象。我们讲人性善,就是指这个慈悲心或者爱心;因为它是文明的根基。而不是要否认世界中的善恶行为。
道德就是道之德。即通向觉醒的精神媒介; 如 平常心,包容心,良心。而伦理是道德在某个时代的社会共识与规则。它们的差别是,道德不随着时代而变,而伦理却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如果说,道德是大海,那么,伦理就是表面的浪花。许多人没分清两者,从而反对道德。这就像因浪花之素,嘲笑大海肤浅。
这个肉体生命有限,是认知的前提。一般而言人不想死也是常识。想有不死的安全感就是人的本性,其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如果是从佛教的知识来定义人的本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定义不同就是不同的展开了。
指责他人不道德的,标准也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
一直不解西方人(或國家)的一些行為,理直气壮地很無耻的樣子(這裏没有特别反西方的意思,西方也有它的優點)。y 兄回答了這個問題。
點值得商榷。家庭影响對人生至关重要,一般父慈母爱有规矩和睦家庭长大的孩子,有出息或者说正常的比较多,不正常家庭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以致于性格扭曲變態不少见。李玫瑾的研究分析颇有道理。
认识恶和认识死亡其实是一致的。知道恶的常态就是体验善的不易,从而产生感恩的心态。和认识死亡从而热爱生命一个道理。
种子在那里,家庭起浇灌作用。还要看外部环境。
看到以前一个医院换错孩子的事。差家庭的孩子去了好家庭。长大也不太对劲。原本好家庭的孩子去了差家庭,结果很自律,很自推,是优秀的好孩子。后来好家庭发现换错孩子。去走访,差家庭就把好孩子藏起来了。
结果就出现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情况。
不过如果有可以自我运行的业力,道德规范也成了摆设。反正积德的人自然积德,不义的人自然走在自己的死路上。
看到好几篇讲道德的文章,我承认我有点开,不过看了一眼就放弃了。我这人一看到长文,尤其还不是很懂的长文,就会头晕。也很公平,就像很多人可能连我写的帖点都不点开,更别说愿意看下去了。
我现在已经不被所谓的道德束缚了,我觉得如果人人能够回到最初的良心,根本就不需要道德。良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指引我们走正确道路的明灯。可是,我们出生后,接受了太多的教育,被告知那些人为的道德,反而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conscience-也可称为良知的良心。
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晕复杂的人跟事。哥们曾跟他那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说过总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以至于他那时的女朋友总觉得那时哥们不肯娶她跟我有关。最终他们结为美眷,我也很高兴曾有过这么高的评价。
在生意场上跟人打交道,我也很烦复杂的人。绕来绕去我最后就不跟着绕了,你喜欢绕你去找愿意跟你绕的人吧,姐陪不起。非常荣幸,这么一直坚持下来,就是不用继续生活在烧脑的转圈中。时间、效率都是大大地提高,生活品质也跟着提升。
我的简单还包括读简单的书,复杂深奥的书我本能地放弃。对于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的东西,我愿意去体会,调动我的身心去感知。至于文字,本来就是用来表达的,读上去还让我云山雾罩的,我只好投降。对于我听到的我不知道的知识,我本能地就是询问,当然经常遭遇不屑,竟然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知道。我也不以为耻,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可怜的是经常被不屑了,还没被告知答案。反正无知无畏我已经习惯了,也是今天的试译《道德经》突然给了我体会,我的体会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与别人的体会无关。我就是我自己,我愿意与人分享,哪怕幼稚。
当然,师父教育我们要修真,真是直字加两点,就是在直的基础上要有进退。尽量说好话,说不出好话就不要说。可是,我在这方面实在是需要那两点的提高。至少现在慢慢地学会了不争,需要争的东西不要也罢。或许这就是我的领悟,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我也不想难为自己。
真的很庆幸这些年的坚持,跟着师父学到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其实中间有过挣扎,还好没有放弃。到今天终于明白了一切都是缘分,永远不要怨恨自己遇到的磨难,其实那是上天赐给的机会,熬过了,回头看就是阅历。
分享二月份的月历跟一首良心的歌。
Conscience helps you better understand yourself
《Song of Conscience》,4月5号被定为国际良心日,是师父带着我们递交联合国申请并批准的,2018年的4月5号,我也在联合国,为了这一天提醒大家省思良心做了努力。骄傲。
2018年4月5日在联合国内部等待开会,给我拍照的一定是个比我高的师兄,什么角度啊,汉一下。
2018年9月30日为申请世界良心日再到纽约,哈德逊河边。这张的角度好。
最后说一句,我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如果你读复杂了,那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即体系可持续性完全丧失,落后利益集团阻止变革。这也是为什么鲁迅要呐喊的原因。没有道德,中国人就不成为中国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道德史。正因为讲道德,中国人嗔心重。自身做不到道德,却希望别人都应该道德。这是人性善文化的特征;虚伪。但是它比人性恶的文化要好;因为人性恶的特征是无耻。虚伪至少还有个道德在头上,某种程度上约束自己。
确实道德的初心是良心,是善。但是道德形式是规矩,就像法律那样。
具体到人的道德感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可能比较容易感受规则的来源,就是初心何在。坚持不忘初心。有些人就会为认为坚守规矩的重要性。不区分两种人那种更好。个人选择,和行为模式。但是差异会造成冲突是肯定的。
法律的出现也是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吧。这个是题外话。
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唯真不破。
美女怎么看着眼熟啊?
所有宗教都会走向衰弱;其根源是逻辑化。最终成为意识形态。人性如果是恶的,那么基督讲的爱建立在什么之上?
德是自身的约束社会人约定俗成的规范,成天嘴上高喊道德的,基本是缺德了。
乃德行德性,道即规范責個。
女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喜欢穿新花衣裳:)
我理解的良心也可以说是初心,不过已经被文字滥用之后有些扭曲了。或者你就当是良知吧,良知还没泛滥我也是这些年在师父的带领下才得出的体会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我这个简单的人啃下来的不简单的书,虽然我到现在还在摸索中
当然我说的是理想状态,看上去是不现实的。所以师父带领我们2014年开展了“良心运动”,提醒更多的人省思自己的初心。虽然我最初也不太理解,可是能够传播,哪一天说不定就能共振出蝴蝶效应呢
智慧的禾口,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它们之间的分歧是指人本性属什么。这里探讨的是人的本来属性。即作为人而不能改变,却固有的属性。而不是探讨什么习性,即可改变的东西。这是个哲学问题;它很容易被卷入政治问题,或者情感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原罪”是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而改正,那就是指本性。正是这个观点被政治思潮利用。尽管基督教有教导爱别人,但历史上基督教残害其他民族还少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它的哲学根源是什么?你是基督徒,在这方面是很难对话的。
人和人的世界有限,这个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比如生命有限,资源有限。这个有限正是恶的根源。
有限人没有安全感。为扩大安全感,必然相争,各种形式的恶就出现了。相争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物质利益相争。还表现在权势上的相争。我这个的权势是泛指。包括一般人体验的优势。就是差额形成的权势。比如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等。有权势就让有限的人更有安全感。试图战胜有限来获得安全感,让人恶。直接间接的略夺,无限膨胀的欲望等。。。。
而善就是和生命捆绑在一起的。支持生命的就是善。否则就是不善。
比如给饥饿的人一个馒头是很善的。个吃饱了已经很撑的人一个馒头就不善。如果强塞就更不善。
首先,人性有本性与习性两层。本性是指固有属性。习性是指习惯形成的行为。哲学要回答前一个问题。因此有个向内探索深度的问题。人有善恶念头并造成行为;但如果我们深入内在就会发现,善恶念头是“识”推动的。而“识”是生活认知累积的。它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如同身上穿的衣服。在静心中,这些“识”会消失。进而我们来到精神深处;哪里是佛陀说的慈悲,是基督讲的爱。它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这才真正的我们自己,是不变的;总是跟随我们。如果将那些“识”当成自己,如同将衣服当成自己一样。是一种精神弱小的文化现象。我们讲人性善,就是指这个慈悲心或者爱心;因为它是文明的根基。而不是要否认世界中的善恶行为。
道德就是道之德。即通向觉醒的精神媒介; 如 平常心,包容心,良心。而伦理是道德在某个时代的社会共识与规则。它们的差别是,道德不随着时代而变,而伦理却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如果说,道德是大海,那么,伦理就是表面的浪花。许多人没分清两者,从而反对道德。这就像因浪花之素,嘲笑大海肤浅。
这个肉体生命有限,是认知的前提。一般而言人不想死也是常识。想有不死的安全感就是人的本性,其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如果是从佛教的知识来定义人的本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定义不同就是不同的展开了。
指责他人不道德的,标准也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
一直不解西方人(或國家)的一些行為,理直气壮地很無耻的樣子(這裏没有特别反西方的意思,西方也有它的優點)。y 兄回答了這個問題。
點值得商榷。家庭影响對人生至关重要,一般父慈母爱有规矩和睦家庭长大的孩子,有出息或者说正常的比较多,不正常家庭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以致于性格扭曲變態不少见。李玫瑾的研究分析颇有道理。
认识恶和认识死亡其实是一致的。知道恶的常态就是体验善的不易,从而产生感恩的心态。和认识死亡从而热爱生命一个道理。
种子在那里,家庭起浇灌作用。还要看外部环境。
看到以前一个医院换错孩子的事。差家庭的孩子去了好家庭。长大也不太对劲。原本好家庭的孩子去了差家庭,结果很自律,很自推,是优秀的好孩子。后来好家庭发现换错孩子。去走访,差家庭就把好孩子藏起来了。
结果就出现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情况。
不过如果有可以自我运行的业力,道德规范也成了摆设。反正积德的人自然积德,不义的人自然走在自己的死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