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古人用心良苦地教化我们“吃亏是福”,但还是有很多人是不喜欢吃亏的。毕竟当下更要紧,那个所谓的“福”多半来得比较迟缓,磨磨蹭蹭,一个长甩说不定把鱼饵甩出好多年去,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万一那福气缺席了怎么办。正义都常常缺席,何况是福气呢。总不如眼前来得实惠牢靠。这倒不是说人心短视,而是人生真的变幻莫测,瞬息万变。
不过不喜欢不代表就会远离。在人与人无法割断物质与情感上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里,大约没有谁一辈子从没有吃过亏,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情感的。
所幸这个世界总有它自己神奇的办法使万事万物最终都能回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大约就是天理的法则。
但是在天平本身寻求它的永恒的平衡的过程中,总不免倾斜摆荡。在那些倾斜的时刻里,处于下端的自认吃亏的人,如何寻求内心的平衡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我父亲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曾经吃过一次亏。有很多吃亏是缘于贪心,我父亲那次吃亏就是如此。他像被人下了降头,从兜售袁大头的陌生人手里买了一些银元。
我父亲生性偏迂腐,他不坑蒙拐骗,就以为别人也不会坑蒙拐骗。大约受骗上当的人多是如此。
其实我父亲也没有那么天真,他也不是随便就相信陌生人,据说他特地拿了银元去问一些懂行的人,甚至包括做过银行行长的人。估计是得了可信的回复,他便买了当时一千多块钱的银元。
自然都是假的。那些假银元像讨债的小鬼,沉甸甸地窝在我父亲心里一度快给他窝出病来。那时候一千多块钱不是一笔小钱。
那还是社会上整体人心相对简单纯洁的年代,依旧有骗子,让人感慨,只是描绘歌舞升平是不够的,这世上必须要有人有勇气写揭露阴暗面的文字,否则这个社会圈养的就只能是一些流水线生产的没有分辨力的傻人,而最终坑害的自然也只是这些天真无辜的平民百姓。
大概这也是我对别人说我总写阴暗事情的嘲讽置之一笑的缘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好在我父亲有我母亲。我母亲那时对金钱看得极为轻淡。她不但没有埋怨我父亲被人骗去这么多钱,还开解我父亲:破财消灾。谁知道消掉这些钱财是不是无形中给自己免去了一些身体的灾祸,增添了几分人寿呢。
凡事真的都需要转念一想。越是想不通的地方越需要强迫自己转念想,说不定一下子就天地开阔。
我父亲在我母亲的开导下转了被骗吃亏的念,把它当作吃堑——不要贪。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
这里乍看很阿Q。不过我从来也不觉得阿Q精神不好。虽然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让人又可笑又可气,但是阿Q精神运用到自救方面却具有绝对的正面效力——要想在一个并不称自己心意的社会中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不屈不饶,相信即使身为鸡蛋,也会有可能砸破石头——这时候的阿Q就是可爱又可敬的了。
吃一堑长一智。这是我父亲那之后常常用来教育我们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引申为,人生在世,要学会把所有非主动的吃亏看成是吃堑。
因为吃亏这两个字容易让人心生怨恨,而怨恨只会蒙蔽心智。看成吃堑则容易让人心境开朗,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去增长自己的智慧。
物质上的吃亏是如此。情感上的吃亏道理亦是如此。
这世上极少有人天生自带出世的聪慧。绝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需要接受生活点点滴滴的教诲,一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摔摔打打,才能像竹笋落箨那样,慢慢成为心神清明圆融的智者。
那时,你会感激一切曾经让你难过悲伤甚至痛苦不堪的经历。
当然世上也有一种人,像我母亲老去之后现在的样子。
在如今骗子横行骗术高明的时代,我母亲可以前赴后继地吃亏上当,把她有限的退休工资无限地投入到骗子的腰包里,甚至不惜借钱。
难得的是我母亲从不觉得自己上当受骗,所以她从不抱怨,吃亏吃得总是那么兴高采烈心甘情愿。
我对母亲这样持续上当吃亏,从开始劝说她不听郁闷得捶胸顿足到后来像观看人间喜剧一样哑然失笑……
真是不得不感慨现时代骗子的高超骗术——能让人精神抖擞感恩戴德地被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艺术了。这样一想,母亲欢天喜地的吃亏也都跟着生出几分艺术的美感了。无论吃什么,结果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我这篇文字的自作聪明和多余。那么,就到这里打住吧。
“结果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很通透啊。
幸福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幸福是罗马,通往罗马的路很多。能感觉在路上就成功了。
后来发现你的文字里确实有一种悲悯的真实.活得真实,面对真实,走出虚妄,尘凡无扰,这除了文字和嘴说还需要真功夫.
不为浮云遮望眼.笔健.
周末愉快!
多担待了.
看到被打包才冲进去的。。:)
自花兄的缘分以来,再读你的诗越来越能感觉到境界的不同。但在小说中这样的变化还不明显,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世界的失望。我倒没觉得这是一个缺点。我想在这个被鸡汤浇灌的世界里面,能够保持愤怒也算一种清醒吧。
只是想提醒一点。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做事,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如果你能够敏锐地从自己身上觉察到这一点,你对世界的失望会少一些。以我个人的看法,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善良。我们首先需要自保,其次需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需求之外,还能拿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已经非常廉价了。
我自己现在唯一关心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当人越是向内心探求,对世界的期望越少。我想等到”完成“之后,在我眼中的世界应该是完全和谐的。
把追求自我与善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善良就是真正的了,也许包含了对自我的放弃。也就是,追求极度的自我就失去了世界,反而孤独越来越多了,因为此时生命在逐渐萎缩之中,哪还有善良可谈呀。所以,追求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是对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歪曲,是贪婪腐蚀人心。
回到内心,对我来说正是放弃自我,其中也包括放弃自己原先认为确定不移的价值观。我想,如果我们对自己有真正的了解,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和谐与争斗,我们就能够了解自己对这个世界失望的原因了。
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之所以对无忧提起来,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在茶摊听道。:)
谢谢探讨。
但是,如果石凳兄看到“追求自我”,会上来较真的。:)
我们需要悲悯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
问好。
幸而无忧有悲憫之心,故一路下沉時,自心的光能照明身邊的環境。
應選擇向上之路。
是了,无忧的詩有昏暗中的透明感。
昏暗的世界裡也是可以一路向上,穫得些許實在的快樂的。雖然這并不是說不幸的經歷可以一筆勾銷。許哲自謂晚年(她活到一百多歲)想起童年一些不幸的經歷依然感到難過。
这可能也是其他人评价她的小说充满悲天怜悯的原因吧。
很同意你说的“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做事,最终都是为了自己” 这其实是客观事实。但是目前她恐怕不愿意接受这个观点的,至少不会把为自己是根本目的当作好事。因为在道德主导的价值观中,为自己是自私,是恶。道德系统也鼓励要求无我,其实就是牺牲自我。这种牺牲自我,和活出我,然后又在理解体验生命自由的基础上,找到安全感,从而可以达到忘我,无我是不一样的。
道德框架中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自我内心,而是依赖于外部,因为需要外部整体的和谐。所以道德框架中的理想主义者比较容易对外部形成批判。
道德框架中的不公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愿意牺牲的会牺牲得越来越多。所以就会出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善良,追求公正的人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如果可以排除道德框架的干扰。确立“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做事,最终都是为了自己” 看世界,看自己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公正与否的判断也不同了。对外界要求,更多的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的终极目标就转化成了自我修为的目标。
但有时候记得也是一种负累,我现在希望我说完谢谢就放下。因为世界真的就像我这篇文章里写的,瞬息万变。
我也曾是你的花兄过。想想我还是变成个男人比较受欢迎LOL。。。。
在茶坛跟着有心无心都会学到东西。我当时穿着马甲过来玩的确是为了散心。尘凡无忧这个ID积累了太多业力LOL(虽然尘凡无忧这个ID从出现就只是在写文字而已)。。。可是我终究只是尘凡无忧。。。
谢谢水宁,我明白你在说什么。我虽然比较顽固,但是看问题还是能看得清的,改变需要时间。。。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你所说的,看世界完全和谐(这里严重自我怀疑一个)LOL。。。。
再次感谢。:)
这是我的私。不过我追求那种境界,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至于安全感,我想我的安全感只来自于我的内心,我跟外部世界从没有达成依赖的和谐。因为我在网上写作这么多年,早就看清,我只能依靠我自己。所以我嘴巴不甜,不讨好,不去逢迎,说自己想说的话,即使太多误解因此发生。。。。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天真地幻想过外部的认同,不过我没那么愚钝。我想我早就放弃了外部的理解,再也没有试着去解释什么。
不管写什么,都希望得到认可。认可有不同的层次,小到某一个人的认可大到出版圈纷甚至流芳百世,这在我们科学界也如是。圈不到纷出版不了咋办?这最后还是要看自己的定位。
如果写作主要是为自己内心,那就随心所欲,不用刻意。以无忧现在的文笔,已经很好,加之以一颗入世慈悲之心对人性的挖掘,已经难能可贵。
如果愿意考虑出版扩大影响,那无忧的笔调似乎单调了一些,几句话过去就知道是无忧出品。如何给小说的暮色笔调加入更多光线与波浪跳动,估计要做一个华丽的转身才能成功。就比如这篇,虽然也有“吃亏吃得总是那么兴高采烈心甘情愿”的句子,但读完后没有那样的感受,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代入感不够。代入感不够以后就给人没有思想的感觉,好像没能揭发社会问题、没能挖掘问题的原因(小谢,我说得对不?)
我读书少、没思想、纯粹一个感性的人,没资格给无忧提建议,斗胆再说几句。可以观察分析那些迎合大众得到出版社青睐的小说的特征,以无忧的文笔,朝那路上多走几步,必然能成功。成功之后不忘初心就更成功了。
现在面壁去。
有机会还是会来喝茶的呀,哪怕只是闻闻茶香~~~
这次我唱了首自认为到现在为止个人的最好发挥,帮忙听听啊~~~《城里的月光》~~~
俺自知,到现在为止,我的水平还只够自娱自乐的份儿。所以我从没跟谁比过,也还没有建立起自己写作上的野心。。。。
我在网络上的写作一半源于爱好一半源于被逼。只是这些外人不会懂。:)
不过当有网友告诉我,我的某篇文字TA看了深有获益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了,也是我在人世积累的福德(多功利的想法啊)。。。。
至于其他,我还不够老,不着急,顺其自然。。。。
谢谢近虎一番直言。:)
更上一层楼的话,你的音色不错,但我觉得你的发声需要再练习一下,发音部位,共鸣腔,气息控制,真假声转换等等这些。。。。我都不懂,但我知道好像这些对唱好歌挺重要的。不过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感情,对歌词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歌词的意境。。。。
唉,唱坛那么多高手,你为什么总是为难我这个五音不全的给你提意见呢,我老露怯的。
就是要听你的意见啊,太到位了。谢谢谢谢,我要努力向着你说的方向前进~~~
下次还要来骚扰~~~
源于被逼的~~~悄悄告诉我嘛~~~我怎么可能是外人啊~~~
尘凡无忧的文字没说的,你要更加喜欢她才对。:)
我想,遵守道德是一个人为了生存需要向整体让渡的权利。当人有个体与整体分离的感觉的时候,道德框架是维护整体所必须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常常是被动的,因此而强化了个体与整体的对立感。修者所修的正是放掉这样的对立,了解到自己与整体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本无冲突。(这么说真是很笼统,语言的表达实在太有限了。)
又唱了一首新歌,现学的,不够熟练,不过也迫不及待地捧出来等待点评了~~~唱坛的人只会说好~~~《桥边姑娘》
http://k.51vv.com/player.htm?avId=48311581&userId=907805192
道德框架是要求一体,但是实际上制造对立。
根源就是有限。因为人能直接体验到有限,和有限带来的不安全感。牺牲和人的直观理性相冲突的。所以道德说教往往变成道德大棒。所以不是激励的系统,是惩罚的系统。
了解到自己与整体的利益是完全一致,需要一个理性的飞跃。对于局限的人来说,很可能需要信仰来支撑。至少要相信或感知有这么个不为人意志转移的公平,公正平台存在,当人能战胜自己的局限时,就和这个平台融为一体了。
所有的宗教虽然强调短期的牺牲,同时又许以长远的好处,我觉得本质上也是不得不承认这种”人的直观理性“。
“了解到自己与整体的利益完全一致,需要一个理性的飞跃”,这也是我的看法。我并不同意人常说的“简单地相信“,除非心中没有疑问。我自己走的路是一问到底,直到心中没有疑惑。
谢谢。
我有个观察,简单的相信这个种心态可以解读为简单的依靠。
我发现让人感到安全,感到有保障,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感到公平。一种是感到有依靠。如果确信有个大靠山,人还是容易做到简单的依靠的。就像小孩依靠父母那样,不会追问为什么。如果追求公平,就会尝试理解公平运作的机制。:)
即使古人用心良苦地教化我们“吃亏是福”,但还是有很多人是不喜欢吃亏的。毕竟当下更要紧,那个所谓的“福”多半来得比较迟缓,磨磨蹭蹭,一个长甩说不定把鱼饵甩出好多年去,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万一那福气缺席了怎么办。正义都常常缺席,何况是福气呢。总不如眼前来得实惠牢靠。这倒不是说人心短视,而是人生真的变幻莫测,瞬息万变。
不过不喜欢不代表就会远离。在人与人无法割断物质与情感上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里,大约没有谁一辈子从没有吃过亏,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情感的。
所幸这个世界总有它自己神奇的办法使万事万物最终都能回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大约就是天理的法则。
但是在天平本身寻求它的永恒的平衡的过程中,总不免倾斜摆荡。在那些倾斜的时刻里,处于下端的自认吃亏的人,如何寻求内心的平衡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我父亲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曾经吃过一次亏。有很多吃亏是缘于贪心,我父亲那次吃亏就是如此。他像被人下了降头,从兜售袁大头的陌生人手里买了一些银元。
我父亲生性偏迂腐,他不坑蒙拐骗,就以为别人也不会坑蒙拐骗。大约受骗上当的人多是如此。
其实我父亲也没有那么天真,他也不是随便就相信陌生人,据说他特地拿了银元去问一些懂行的人,甚至包括做过银行行长的人。估计是得了可信的回复,他便买了当时一千多块钱的银元。
自然都是假的。那些假银元像讨债的小鬼,沉甸甸地窝在我父亲心里一度快给他窝出病来。那时候一千多块钱不是一笔小钱。
那还是社会上整体人心相对简单纯洁的年代,依旧有骗子,让人感慨,只是描绘歌舞升平是不够的,这世上必须要有人有勇气写揭露阴暗面的文字,否则这个社会圈养的就只能是一些流水线生产的没有分辨力的傻人,而最终坑害的自然也只是这些天真无辜的平民百姓。
大概这也是我对别人说我总写阴暗事情的嘲讽置之一笑的缘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好在我父亲有我母亲。我母亲那时对金钱看得极为轻淡。她不但没有埋怨我父亲被人骗去这么多钱,还开解我父亲:破财消灾。谁知道消掉这些钱财是不是无形中给自己免去了一些身体的灾祸,增添了几分人寿呢。
凡事真的都需要转念一想。越是想不通的地方越需要强迫自己转念想,说不定一下子就天地开阔。
我父亲在我母亲的开导下转了被骗吃亏的念,把它当作吃堑——不要贪。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
这里乍看很阿Q。不过我从来也不觉得阿Q精神不好。虽然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让人又可笑又可气,但是阿Q精神运用到自救方面却具有绝对的正面效力——要想在一个并不称自己心意的社会中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不屈不饶,相信即使身为鸡蛋,也会有可能砸破石头——这时候的阿Q就是可爱又可敬的了。
吃一堑长一智。这是我父亲那之后常常用来教育我们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引申为,人生在世,要学会把所有非主动的吃亏看成是吃堑。
因为吃亏这两个字容易让人心生怨恨,而怨恨只会蒙蔽心智。看成吃堑则容易让人心境开朗,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去增长自己的智慧。
物质上的吃亏是如此。情感上的吃亏道理亦是如此。
这世上极少有人天生自带出世的聪慧。绝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需要接受生活点点滴滴的教诲,一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摔摔打打,才能像竹笋落箨那样,慢慢成为心神清明圆融的智者。
那时,你会感激一切曾经让你难过悲伤甚至痛苦不堪的经历。
当然世上也有一种人,像我母亲老去之后现在的样子。
在如今骗子横行骗术高明的时代,我母亲可以前赴后继地吃亏上当,把她有限的退休工资无限地投入到骗子的腰包里,甚至不惜借钱。
难得的是我母亲从不觉得自己上当受骗,所以她从不抱怨,吃亏吃得总是那么兴高采烈心甘情愿。
我对母亲这样持续上当吃亏,从开始劝说她不听郁闷得捶胸顿足到后来像观看人间喜剧一样哑然失笑……
真是不得不感慨现时代骗子的高超骗术——能让人精神抖擞感恩戴德地被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艺术了。这样一想,母亲欢天喜地的吃亏也都跟着生出几分艺术的美感了。无论吃什么,结果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我这篇文字的自作聪明和多余。那么,就到这里打住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往昔焰火 我曾梦见这个早晨 临江仙 想起来会微笑(73) 阿默的烤鸡(小说)
“结果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很通透啊。
幸福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幸福是罗马,通往罗马的路很多。能感觉在路上就成功了。
后来发现你的文字里确实有一种悲悯的真实.活得真实,面对真实,走出虚妄,尘凡无扰,这除了文字和嘴说还需要真功夫.
不为浮云遮望眼.笔健.
周末愉快!
多担待了.
看到被打包才冲进去的。。:)
自花兄的缘分以来,再读你的诗越来越能感觉到境界的不同。但在小说中这样的变化还不明显,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世界的失望。我倒没觉得这是一个缺点。我想在这个被鸡汤浇灌的世界里面,能够保持愤怒也算一种清醒吧。
只是想提醒一点。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做事,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如果你能够敏锐地从自己身上觉察到这一点,你对世界的失望会少一些。以我个人的看法,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善良。我们首先需要自保,其次需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需求之外,还能拿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已经非常廉价了。
我自己现在唯一关心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当人越是向内心探求,对世界的期望越少。我想等到”完成“之后,在我眼中的世界应该是完全和谐的。
把追求自我与善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善良就是真正的了,也许包含了对自我的放弃。也就是,追求极度的自我就失去了世界,反而孤独越来越多了,因为此时生命在逐渐萎缩之中,哪还有善良可谈呀。所以,追求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是对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歪曲,是贪婪腐蚀人心。
回到内心,对我来说正是放弃自我,其中也包括放弃自己原先认为确定不移的价值观。我想,如果我们对自己有真正的了解,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和谐与争斗,我们就能够了解自己对这个世界失望的原因了。
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之所以对无忧提起来,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在茶摊听道。:)
谢谢探讨。
但是,如果石凳兄看到“追求自我”,会上来较真的。:)
我们需要悲悯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
问好。
幸而无忧有悲憫之心,故一路下沉時,自心的光能照明身邊的環境。
應選擇向上之路。
是了,无忧的詩有昏暗中的透明感。
昏暗的世界裡也是可以一路向上,穫得些許實在的快樂的。雖然這并不是說不幸的經歷可以一筆勾銷。許哲自謂晚年(她活到一百多歲)想起童年一些不幸的經歷依然感到難過。
这可能也是其他人评价她的小说充满悲天怜悯的原因吧。
很同意你说的“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做事,最终都是为了自己” 这其实是客观事实。但是目前她恐怕不愿意接受这个观点的,至少不会把为自己是根本目的当作好事。因为在道德主导的价值观中,为自己是自私,是恶。道德系统也鼓励要求无我,其实就是牺牲自我。这种牺牲自我,和活出我,然后又在理解体验生命自由的基础上,找到安全感,从而可以达到忘我,无我是不一样的。
道德框架中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自我内心,而是依赖于外部,因为需要外部整体的和谐。所以道德框架中的理想主义者比较容易对外部形成批判。
道德框架中的不公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愿意牺牲的会牺牲得越来越多。所以就会出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善良,追求公正的人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如果可以排除道德框架的干扰。确立“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做事,最终都是为了自己” 看世界,看自己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公正与否的判断也不同了。对外界要求,更多的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的终极目标就转化成了自我修为的目标。
但有时候记得也是一种负累,我现在希望我说完谢谢就放下。因为世界真的就像我这篇文章里写的,瞬息万变。
我也曾是你的花兄过。想想我还是变成个男人比较受欢迎LOL。。。。
在茶坛跟着有心无心都会学到东西。我当时穿着马甲过来玩的确是为了散心。尘凡无忧这个ID积累了太多业力LOL(虽然尘凡无忧这个ID从出现就只是在写文字而已)。。。可是我终究只是尘凡无忧。。。
谢谢水宁,我明白你在说什么。我虽然比较顽固,但是看问题还是能看得清的,改变需要时间。。。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你所说的,看世界完全和谐(这里严重自我怀疑一个)LOL。。。。
再次感谢。:)
这是我的私。不过我追求那种境界,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至于安全感,我想我的安全感只来自于我的内心,我跟外部世界从没有达成依赖的和谐。因为我在网上写作这么多年,早就看清,我只能依靠我自己。所以我嘴巴不甜,不讨好,不去逢迎,说自己想说的话,即使太多误解因此发生。。。。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天真地幻想过外部的认同,不过我没那么愚钝。我想我早就放弃了外部的理解,再也没有试着去解释什么。
不管写什么,都希望得到认可。认可有不同的层次,小到某一个人的认可大到出版圈纷甚至流芳百世,这在我们科学界也如是。圈不到纷出版不了咋办?这最后还是要看自己的定位。
如果写作主要是为自己内心,那就随心所欲,不用刻意。以无忧现在的文笔,已经很好,加之以一颗入世慈悲之心对人性的挖掘,已经难能可贵。
如果愿意考虑出版扩大影响,那无忧的笔调似乎单调了一些,几句话过去就知道是无忧出品。如何给小说的暮色笔调加入更多光线与波浪跳动,估计要做一个华丽的转身才能成功。就比如这篇,虽然也有“吃亏吃得总是那么兴高采烈心甘情愿”的句子,但读完后没有那样的感受,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代入感不够。代入感不够以后就给人没有思想的感觉,好像没能揭发社会问题、没能挖掘问题的原因(小谢,我说得对不?)
我读书少、没思想、纯粹一个感性的人,没资格给无忧提建议,斗胆再说几句。可以观察分析那些迎合大众得到出版社青睐的小说的特征,以无忧的文笔,朝那路上多走几步,必然能成功。成功之后不忘初心就更成功了。
现在面壁去。
有机会还是会来喝茶的呀,哪怕只是闻闻茶香~~~
这次我唱了首自认为到现在为止个人的最好发挥,帮忙听听啊~~~《城里的月光》~~~
俺自知,到现在为止,我的水平还只够自娱自乐的份儿。所以我从没跟谁比过,也还没有建立起自己写作上的野心。。。。
我在网络上的写作一半源于爱好一半源于被逼。只是这些外人不会懂。:)
不过当有网友告诉我,我的某篇文字TA看了深有获益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了,也是我在人世积累的福德(多功利的想法啊)。。。。
至于其他,我还不够老,不着急,顺其自然。。。。
谢谢近虎一番直言。:)
更上一层楼的话,你的音色不错,但我觉得你的发声需要再练习一下,发音部位,共鸣腔,气息控制,真假声转换等等这些。。。。我都不懂,但我知道好像这些对唱好歌挺重要的。不过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感情,对歌词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歌词的意境。。。。
唉,唱坛那么多高手,你为什么总是为难我这个五音不全的给你提意见呢,我老露怯的。
就是要听你的意见啊,太到位了。谢谢谢谢,我要努力向着你说的方向前进~~~
下次还要来骚扰~~~
源于被逼的~~~悄悄告诉我嘛~~~我怎么可能是外人啊~~~
尘凡无忧的文字没说的,你要更加喜欢她才对。:)
我想,遵守道德是一个人为了生存需要向整体让渡的权利。当人有个体与整体分离的感觉的时候,道德框架是维护整体所必须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常常是被动的,因此而强化了个体与整体的对立感。修者所修的正是放掉这样的对立,了解到自己与整体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本无冲突。(这么说真是很笼统,语言的表达实在太有限了。)
又唱了一首新歌,现学的,不够熟练,不过也迫不及待地捧出来等待点评了~~~唱坛的人只会说好~~~《桥边姑娘》
http://k.51vv.com/player.htm?avId=48311581&userId=907805192
道德框架是要求一体,但是实际上制造对立。
根源就是有限。因为人能直接体验到有限,和有限带来的不安全感。牺牲和人的直观理性相冲突的。所以道德说教往往变成道德大棒。所以不是激励的系统,是惩罚的系统。
了解到自己与整体的利益是完全一致,需要一个理性的飞跃。对于局限的人来说,很可能需要信仰来支撑。至少要相信或感知有这么个不为人意志转移的公平,公正平台存在,当人能战胜自己的局限时,就和这个平台融为一体了。
所有的宗教虽然强调短期的牺牲,同时又许以长远的好处,我觉得本质上也是不得不承认这种”人的直观理性“。
“了解到自己与整体的利益完全一致,需要一个理性的飞跃”,这也是我的看法。我并不同意人常说的“简单地相信“,除非心中没有疑问。我自己走的路是一问到底,直到心中没有疑惑。
谢谢。
我有个观察,简单的相信这个种心态可以解读为简单的依靠。
我发现让人感到安全,感到有保障,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感到公平。一种是感到有依靠。如果确信有个大靠山,人还是容易做到简单的依靠的。就像小孩依靠父母那样,不会追问为什么。如果追求公平,就会尝试理解公平运作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