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个《第二圆舞曲》,我每次听除了感受舞曲带来的华美优雅纸醉金迷,也感受到背后隐隐有着快乐下的一种忧郁,就是一种别样的优雅和快乐,别的就不想多想了。
而这恰恰与每年新年的感觉一样,所以我每年新年会听听它。音乐嘛,自己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必特别深究。
后来在看《大开眼界》的时候,这个曲子是电影的配乐,“纸醉金迷下的一种忧郁”,这个曲子作为配乐我觉得特别适合。
土豆昨天说,需要重新研究一下这个第二圆舞曲,才能理解这首曲子。要“找乐谱找油管,对照着听!对照着听!我目前为止没找到,很多都是片段错搭”。
我来看看能不能找出啥新意来。
在油管找到“Jazz Suites (Full Album)”,这个估计是1938年他创作的爵士组曲,而第二圆舞曲在18:42秒
把整个爵士组曲听了一遍,感觉跟普通的爵士不太一样啊,甚至可以说不是爵士。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生都在等待被枪毙的作曲家,所以他的音乐里面很少有生动活泼的旋律,而这爵士组曲是例外。
据说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多岁时喜欢上了爵士乐,而苏联官方对爵士乐的态度是模棱两可,所以老肖就打了几个擦边球,写了几首有苏联特色的爵士乐,怪不得我听爵士组曲开头,咋觉得好像看苏联马戏团表演。。
这是一组有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爵士组曲。
1955年,苏联拍了一部电影 "The first echelon", 爵士组曲里面这一段Waltz No. 2 在劳动人民跳舞的场面里响了起来,这是革命时代下一点点浪漫,还是压抑而又疯狂时代表达,我依然感受到的是快乐下的那一种忧郁。。。
再后来,1999年库布里克拍《大开眼界》时选这个为配乐,“纸醉金迷下的一种忧郁”太贴切了。
顺便说一下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全是经典。
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那个日出的配乐绝了。《闪灵》恐怖片经典让毛骨悚然。
1999年,他在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戒》的剪辑工作不久后去世,享年70岁。
还有《女性瘾者》也用这个做了配乐,刚才去看了一眼,竟然配合着无数男性生殖器官时响起的。
这还是“快乐之下,纸醉金迷下的一种忧郁”。。
到此为止,我是挖掘不出啥新意来了,等土豆对照着乐谱挖掘出新意。。
末尾我把昨天的再发一次,让今天来的读者不糊涂。
或许是我说的不清楚,我不对“音乐理解”多说什么,各自理解各种演变,没问题,你一句我也一句 即可;我给的那几个维基链接,想说的是这个第2的出处历史,这些音乐都有专门编号名称的……
你转贴的文章中有:《第二号爵士组曲》创作于1938年,正值二战前夕,共由八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
根据我对维基的读解,这个似乎是个错误,也是我昨天 2 后面写“(阅读注解,以及第一个留言)”的原因,昨天的:
1,1938年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Jazz_Orchestra_No._2_(Shostakovi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scdue3RMw?
2,1955年的电影《The First Echel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First_Echelon (注意作曲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U2fy1tCnQ (阅读注解,以及第一个留言)
3,1956年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Variety_Orchestra_(Shostakovich)
至于你这次的《在油管找到“Jazz Suites (Full Album)”,这个估计是1938年他创作的爵士组曲,而第二圆舞曲在18:42秒
你只要直接搜索“ Suite No. 1 for Variety Orchestra, Op. Posth.: VII. Waltz No. 2”,就会看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Variety_Orchestra_(Shostakovich)?
读了就明白了,不是1938……
再次重申我个人的一个不一定错误的观点:简体字文章不转为妙,哪怕是李承鹏的。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个不重要”“那个无所谓”“差不多意思明白就可以了”……而我呢,恰恰认为:各种大大小小的忽悠就是这么来的。
不给你任何笑脸了。
先开始见到这种现象,我是非常吃惊的。人随便一说你就信,不是自己硬要把自己逼成傻子?
所以我一直推崇一件事,看原文。就信你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谁的解释都不值得信,无论说是多有名气的人的见解——特别是现在羊头和狗肉满天飞的年代。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丢人,多看看就知道了。成年人,简单的自学能力还是应该有的。
我更喜欢小狐狸那一段,Tame me
不就是多年以来,不管是演奏还是出碟,人们误把《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当作《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因为《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在二战期间丢失了,后来找到了《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钢琴草稿,把这个误以为订正了。
现在两个组曲都是全的,土豆的“找乐谱找油管,对照着听!对照着听!我目前为止没找到,很多都是片段错搭”,到底在找啥呢?
与这个圆舞曲无关,而且曲谱已经找到,无需关心。
第二圆舞曲在改叫《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组曲里,无需去找什么。
他在找什么呢?
我在哪里候着你。。。
万事都是一个”度“啊,我们需要稍稍地控制一下。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个《第二圆舞曲》,我每次听除了感受舞曲带来的华美优雅纸醉金迷,也感受到背后隐隐有着快乐下的一种忧郁,就是一种别样的优雅和快乐,别的就不想多想了。
而这恰恰与每年新年的感觉一样,所以我每年新年会听听它。音乐嘛,自己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必特别深究。
后来在看《大开眼界》的时候,这个曲子是电影的配乐,“纸醉金迷下的一种忧郁”,这个曲子作为配乐我觉得特别适合。
土豆昨天说,需要重新研究一下这个第二圆舞曲,才能理解这首曲子。要“找乐谱找油管,对照着听!对照着听!我目前为止没找到,很多都是片段错搭”。
我来看看能不能找出啥新意来。
在油管找到“Jazz Suites (Full Album)”,这个估计是1938年他创作的爵士组曲,而第二圆舞曲在18:42秒
把整个爵士组曲听了一遍,感觉跟普通的爵士不太一样啊,甚至可以说不是爵士。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生都在等待被枪毙的作曲家,所以他的音乐里面很少有生动活泼的旋律,而这爵士组曲是例外。
据说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多岁时喜欢上了爵士乐,而苏联官方对爵士乐的态度是模棱两可,所以老肖就打了几个擦边球,写了几首有苏联特色的爵士乐,怪不得我听爵士组曲开头,咋觉得好像看苏联马戏团表演。。
这是一组有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爵士组曲。
1955年,苏联拍了一部电影 "The first echelon", 爵士组曲里面这一段Waltz No. 2 在劳动人民跳舞的场面里响了起来,这是革命时代下一点点浪漫,还是压抑而又疯狂时代表达,我依然感受到的是快乐下的那一种忧郁。。。
再后来,1999年库布里克拍《大开眼界》时选这个为配乐,“纸醉金迷下的一种忧郁”太贴切了。
顺便说一下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全是经典。
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那个日出的配乐绝了。《闪灵》恐怖片经典让毛骨悚然。
1999年,他在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戒》的剪辑工作不久后去世,享年70岁。
还有《女性瘾者》也用这个做了配乐,刚才去看了一眼,竟然配合着无数男性生殖器官时响起的。
这还是“快乐之下,纸醉金迷下的一种忧郁”。。
到此为止,我是挖掘不出啥新意来了,等土豆对照着乐谱挖掘出新意。。
末尾我把昨天的再发一次,让今天来的读者不糊涂。
或许是我说的不清楚,我不对“音乐理解”多说什么,各自理解各种演变,没问题,你一句我也一句 即可;我给的那几个维基链接,想说的是这个第2的出处历史,这些音乐都有专门编号名称的……
你转贴的文章中有:《第二号爵士组曲》创作于1938年,正值二战前夕,共由八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
根据我对维基的读解,这个似乎是个错误,也是我昨天 2 后面写“(阅读注解,以及第一个留言)”的原因,昨天的:
1,1938年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Jazz_Orchestra_No._2_(Shostakovich)
2,1955年的电影《The First Echel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First_Echelon (注意作曲者)
3,1956年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Variety_Orchestra_(Shostakovich)
至于你这次的《在油管找到“Jazz Suites (Full Album)”,这个估计是1938年他创作的爵士组曲,而第二圆舞曲在18:42秒
你只要直接搜索“ Suite No. 1 for Variety Orchestra, Op. Posth.: VII. Waltz No. 2”,就会看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Variety_Orchestra_(Shostakovich)?
读了就明白了,不是1938……
再次重申我个人的一个不一定错误的观点:简体字文章不转为妙,哪怕是李承鹏的。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个不重要”“那个无所谓”“差不多意思明白就可以了”……而我呢,恰恰认为:各种大大小小的忽悠就是这么来的。
不给你任何笑脸了。
先开始见到这种现象,我是非常吃惊的。人随便一说你就信,不是自己硬要把自己逼成傻子?
所以我一直推崇一件事,看原文。就信你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谁的解释都不值得信,无论说是多有名气的人的见解——特别是现在羊头和狗肉满天飞的年代。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丢人,多看看就知道了。成年人,简单的自学能力还是应该有的。
我更喜欢小狐狸那一段,Tame me
不就是多年以来,不管是演奏还是出碟,人们误把《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当作《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因为《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在二战期间丢失了,后来找到了《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 2》钢琴草稿,把这个误以为订正了。
现在两个组曲都是全的,土豆的“找乐谱找油管,对照着听!对照着听!我目前为止没找到,很多都是片段错搭”,到底在找啥呢?
与这个圆舞曲无关,而且曲谱已经找到,无需关心。
第二圆舞曲在改叫《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组曲里,无需去找什么。
他在找什么呢?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ite_for_Jazz_Orchestra_No._2_(Shostakovich)
我在哪里候着你。。。
万事都是一个”度“啊,我们需要稍稍地控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