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作为当今世界最危险的国度之一,阿富汗犹如一道鬼门关,充斥着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以及绑架勒索。如果有人想去那里旅游,定会被认为是吃错药了。然而,竟有一批“胆大妄为”的国人,大都还是女生,居然已在阿富汗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一扫国人近百年来缩头畏尾的刻板形象,不但成为人人追捧的“网红”,而且让那些缺胆少识的“男子汉”们无地自容。
受到这些同胞的激励,笔者也于近日前去鬼门关潇洒了一回。飞抵喀布尔机场才切身感受到,局势的确不容乐观:自从美军主力撤出以后,塔利班武装大有“农村包围城市”之势,使得都市之间只能靠飞机来往。总统因此被嘲笑为“喀布尔市长”。首都也几乎成了战场,到处都是街垒,机枪站。晃眼的AK-47徘徊在每个商店与机构的大门口。政府各部尤其紧张,因为最近一次爆炸就发生在三天之前,恐怖分子竟然打到了阿国的通讯总部。。。但这一切吓不倒巾帼英雄们。鼎鼎大名的红姐饭店,虽然坐落在喀布尔市中心,却仍然高朋满座,来自山东的名厨贾师傅忙进忙出为大家端来各种家乡菜肴。作为使馆的安全联络人之一,红姐的饭店不但包吃包住,而且还为游客提供车辆。甚至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生生把鬼门关变成了国内驴友的“打卡”之地。
坎大哈-塔利班的发源地
如果说,首都喀布尔靠着网红们的庇护,成了驴友的避风港,而地处南部的第二大城,也即曾经的故都坎大哈,却没有这样的好事。作为塔利班的发源地,那里的主要居民是占总人口45%的第一种族普什图,铁杆伊斯兰教徒。非但没有华人在那驻扎,就连该国别的种族都要受到排挤。为了挑战自己,笔者谢绝了找个“地陪”同去的建议。第三天一早,套上了阿富汗长袍,把双肩背包换成手提塑料袋,单枪匹马地踏上了坎大哈的旅途。总算运气不错,刚到喀布尔机场,就结识了一位回去探亲的年轻人。大概被笔者的胆大妄为所“震撼”,居然主动邀请访问他的家庭,并包揽了笔者在坎大哈的观光。一个小时的飞机之后,坐在500公里外法利德家的客厅中,口吸慢茶,品尝各种自制的点心及水果,还真有些恍如隔世。
一百多年前,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就在此地遭到再三的挫败,因此留下了坎大哈凶狠难缠的“英名”。如今又让笔者亲身体会了什么叫普什图人的热情好客。然而,就在这个客厅以东几百米处,坎大哈老城的北大门口,近年来已上演了无数次恐怖袭击,包括月前刚刚刺杀了警察总监。对法利德一家老小来说,爆炸已经像烟花一样见怪不怪了。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由法利德的律师哥哥开车出门,一路上车水马龙,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至少在表面上,远不如喀布尔那样神经紧张,尽管还是不能大张旗鼓地拍照。市内外几个主要景点中,最为精美者要数有着蓝色拱顶的“巴巴瓦利”神社。令人感慨的是,平时连非普什图族人都不让进的地方,却对“勇者”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允许笔者照相。之后独自一人行走在市中心时,感觉也还算不错。。。这一切,使得本来就比喀布尔干净,平坦的坎大哈,几乎显得有些可爱。当然,除了恐怖袭击。
巴米扬与班德米尔湖
巴米扬大佛虽然已被塔利班破坏,20年来人们还是把她当作阿富汗最主要的名胜。地处中部山区,巴米扬距离东部的首都不到200公里。为了避开沿途的塔利班—据说他们“不起早”,第5天天还没亮,就坐上红姐安排的车子独自出发了。晨曦之中,风光旖旎,正准备照相,“塔利班!塔利班!”司机大叫起来。原来是几个拿着AK-47者在路边蹒跚。只好放下相机,学着司机的样子,挥手与他们打个招呼。如此数般,便怀疑司机是否故意吓唬。后来才知,其实所言不虚。在巴米扬就遇到了为美国机构工作的当地人,因为到首都的飞机停飞,但又不敢坐汽车走陆路,而被“困”了很长时间。也有中国建筑队,为保安全而被警察拦住,不让开车从喀布尔到巴米扬。更令人拍案的是,月前曾有一北大文人,坐同一位司机的车子来巴米扬,就因拍照而被路边村子逮了,动出了中国大使才获解救。
这一路有惊无险的回报,便是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曾为全球最高的立佛像,始建于1500年前。除了佛像本身,令人惊叹的要数四周崖壁上大大小小多达700个佛窟,居然大都由明栈暗道层层相连。可惜的是,所有佛像全被塔利班炸毁,这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毁灭。但在夕阳下,佛影若隐若现,似有“大象无形”之意,令人动容。
与此相呼应的,是从巴米扬再往西70公里的高原明珠,班德米尔湖。延展数公里的湖水,在西端竟然高出地面数十米,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天然水库大坝”。并且不断地在“泄洪”,形成无数条瀑布从边缘奔流而下,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而大湖本身,则显出世间难得的深蓝色。泛舟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喀布尔市内的惊喜
因为红姐饭店搬家,便在最后几天撤到喀布尔商业中心的旅馆。也趁机尝试一下,独自一人在喀布尔如何生存。号称4星的“金星”酒店几乎没有旅客,整栋大楼大概只有笔者与另一位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女商人。每次进出要经过两道手持AK-47的岗哨,看来安全绝无问题。安顿妥当,走到大门外,叫上一辆出租车,开始了首都一日游。没想到,就在这么一个被战争搞得灰头土脸的地方,居然藏着莫卧儿帝国第一任君主巴布尔的陵墓。他的曾祖就是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建立了横跨中亚之帖木儿帝国的瘸子。而他的重孙则是建造了泰姬陵的沙贾汗。本来葬在印度阿格拉,可能是因为喀布尔凉快,所以搬到这巴布尔花园中。另一个惊喜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本属世界十大。但因战乱,现存不到三分之一。除了大大小小清真寺,还有英国公墓,里面长眠着搬走了敦煌长卷的斯坦因等。城中心偏北部还有一座叫比比马鲁的小山,爬上去可以俯瞰整个首都。最料不到的是,竟然在喀布尔吃到了最佳英式鱼片土豆。。。
本打算再访1000公里之西的第三大城赫拉特,参观波斯风格清真寺,宣礼塔等。但耳闻了境内航空公司的种种不靠谱,尤其是飞机说停就停一两个星期,只得放弃计划。当然,每次坐飞机要经过多达5次安检,也令人不爽。。。华人在喀布尔雇佣的都是哈扎拉人,只占阿富汗人口9%的第三大民族。在飞离喀布尔的途中,终于有机会与占27%的塔吉克族人聊天,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国家3500多万人的各种问题。
结束这次旅行之际,阿富汗正开着全国代表大会,希望这是个新的开始。
1,鼎鼎大名的红姐饭店(旧居)
2,鼎鼎大名的红姐饭店(新居)
3,到处可见的AK-47与迷彩服
4,美军扩建的坎大哈机场,曾与苏军扩建的喀布尔机场一比高下
5,坎大哈笔直的机场大道
6,坎大哈好客的年轻人法利德家中的客厅
7,坎大哈的宣礼塔
8,坎大哈市中心广场
9,坎大哈市外普什图族的神坛之一
10,坎大哈西南方巴布尔修建的“40级台阶”
11,坎大哈老城北大门,曾多次被恐袭
12,坎大哈城北,当年联军与塔利班决战的战场
13,塔利班当政期间“唯一”的政绩:凿通了两山之间的路
14,坎大哈“巴巴瓦利”神社
15,坎大哈“巴巴瓦利”神社内部
16,法利德家中午餐
17,坎大哈“先知的斗篷”清真寺,塔利班的头目奥马尔就是在此发端
18,壁垒森严的坎大哈总督府
19,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塔利班的堡垒(40-70公里间)
20,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哈扎拉村庄的堡垒(70-75公里间)
21,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翻越海拔3400米山峰(80-100公里间)
22,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翻越海拔3400米山峰(100-130公里间)
23,巴米扬小镇上的“高级”饭店,俯瞰整个街道
24,巴米扬东大佛,内侧的佛龛上下左右相连
25,巴米扬东大佛,内侧上部的“阳台”
26,高原明珠,班德米尔湖
27,班德米尔湖西端的“天然水库大坝”
28,喀布尔商业中心及“金星”酒店
29,喀布尔市南部,巴布尔花园中的巴布尔寝陵
30,喀布尔南郊国家博物馆中珍藏之一
31,喀布尔南郊国家博物馆中珍藏之二
32,喀布尔南郊国家博物馆中珍藏之三
33,喀布尔老城,具有欧洲风格的Shah-e-Doh Shamshira清真寺
34,喀布尔老城,崭亮的Abdul Rahmna-Khan清真寺
35,喀布尔市中心英国公墓
36,喀布尔市中心偏北,比比马鲁山顶
37,喀布尔市中心,最佳英式鱼片土豆
38,喀布尔市中心,“鸡街”-金银手饰店
39,喀布尔的中学生
40,喀布尔市中心,无家可归的吸毒者
41,喀布尔市中心,身着“波卡”乞讨的女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塔利班近距离接触,勇敢!
但是,阿富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一片祥和之地,几年前在复活节岛,我邂逅了一位老太太,也是一位几乎跑遍全世界的牛人。老太太上世纪七十年代去阿富汗时,风平浪静,人民安居乐业。她还告诉我,巴米扬大佛己是一堆尘土(我当时已经知道)。
旅行要趁早。
其实有那么多国人在那生活,一点都感觉不到危险。很多情况下人都是自己吓自己
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人神共愤。到了年底塔利班政权就被美军灭了
阿富汗我一个人根本不敢去啊!
那家饭店内装修也非常有阿富汗特色,墙上屏幕滚动播放阿富汗风景照。店主来自阿富汗,一家老小都在店里工作。问他们去阿富汗旅游安全吗,他们说非常安全。
我把那当成爱国言论,没当真。小孩大学毕业之前不敢冒险:)
有机会给我们详细讲讲。不过当着我家那位千万别提AK47,只说当地人民淳朴就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塔利班很难除尽。但同时他们也不想到处树敌。。所以,情况远比外界宣传的要复杂。似乎与种族也有关。比如,塔利班原来主要由普什图人组成。他们一向以阿富汗的主人自居。塔吉克人是反塔利班的。但最近好像有些倒过来。至于哈扎拉人,则一向比较humble。据说从来就是反塔利班的。另外,据说巴基斯坦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老美那又是一套。
去巴米扬来回500公里的路上,看到了无数个各式各样的碉堡路障。但司机坚决不让照相。搞得差不多要翻脸了,尽管我的相机随时设在1/2000速度,根本不需要他减速。
注意到有些照片中的”空中飞艇“吗?都是用来做监控的。
有的游客还带着老婆(或女友),已经去了多次,到阿富汗就像买菜似的。另外还有国内外派的,在那一住就是半年者。
至于其他地方,若请红姐找个地陪的话,也不难
从国内网站的报道看,去阿富汗这类地方的女生要比男生多得多啊
那”煮得稀烂入味“的羊肉的确不错(就是图16中盐罐旁的那碟)。至于风景,光为那班德米尔湖就值得去一趟。但喀布尔的航班很少。原来有3个入口:迪拜,新德里,乌鲁木齐(每星期才一趟)。现在因为印巴争端,新德里的停飞了。
曾经有人因为在路上照相被抓,司机当然不想被惹麻烦。。有时候应该见好就收吧。。
有小姑娘去陌生人家沙发客,一个人路上拦陌生人的车。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没事。只是这些事我等大妈打死也不敢。
勇敢的小姑娘闯阿富汗很正常呀。
但眼看着不能拍,有点难受。而且,当地人大概唯一会说的英语就是“no photo!"
再说,如今“大妈”也是越来越红火
其实阿富汗的西部与伊朗相近,很多人顺便就从伊朗过境访问赫拉特。。
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瓦罕走廊,停留了几天,瓦罕走廊的阿富汗部分,也许是整个阿富汗最安全的地方。在塔吉克小城霍洛格,有阿富汗领事馆可以申请第二天就能拿到的签证。考虑到瓦罕走廊不是原汁原味的阿富汗,又看不到巴米扬遗址,不愿意仅仅为了多去一个国家打卡而压缩原来已经订下的斯坦国行程,所以放弃了。好像是每个星期二或者是星期四,可以从塔吉克这边的几个镇子过界河去阿富汗的农贸市场。只要把护照交给边防检查站的士兵即可(因为时间关系我没去)
沿着两国交界的奔赤河,我倒是看到了无数的阿富汗村子。下面这张照片是阿富汗村民和士兵。
乌兹别克斯坦的签证最坑人,邀请信,签证费,快递费,花了我三百多刀。
当初我是先到哈萨克,塔吉克(落地签),并在那申请乌兹别克的签证。然后在吉尔吉斯(免签)拿到乌国签证。从陆路进去,再到塔什干办土库曼的签证。中间等待期间把乌国转了一大圈。回来正好再从陆路进土库曼。。
当时听你说我就觉得奇怪。后来我问过甜酒甜,她说她办了,好像没那么贵。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还有争议地区,All in one也难。
除非住在纽约,自己跑两趟领馆,能把快递费省了
她的帖子在这里:https://bbs.wenxuecity.com/travel/584720.html
不过估计你也不会再去了:)
除了红姐,还碰到过好几个。其中一位女士好像还是文化人士。。。
有趣的是,他的外甥虽然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及英文,他只会一句“no photo"。到了饭店就拿出手机用google翻译与我对话,才能点菜
退休后还可以考虑再去,但是也许不会再去了
斯坦国还想再去的地方,苦盏,从穆尔加贝到奥什这段帕米尓高速公路,从苦盏到杜尚别这段山路。阿什哈巴德。
撒马尔罕到杜尚别这条路更有意思。
我有认识的人,德国人,在阿富汗被绑架过,毕竟那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不需要去那里讨生活。不过也很同情那里的人民,那么多年,一直战乱不断的日子。很多阿富汗人,跑到德国申请难民,三十多年前就有,现在还是源源不断。
“大象无形”
作为当今世界最危险的国度之一,阿富汗犹如一道鬼门关,充斥着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以及绑架勒索。如果有人想去那里旅游,定会被认为是吃错药了。然而,竟有一批“胆大妄为”的国人,大都还是女生,居然已在阿富汗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一扫国人近百年来缩头畏尾的刻板形象,不但成为人人追捧的“网红”,而且让那些缺胆少识的“男子汉”们无地自容。
受到这些同胞的激励,笔者也于近日前去鬼门关潇洒了一回。飞抵喀布尔机场才切身感受到,局势的确不容乐观:自从美军主力撤出以后,塔利班武装大有“农村包围城市”之势,使得都市之间只能靠飞机来往。总统因此被嘲笑为“喀布尔市长”。首都也几乎成了战场,到处都是街垒,机枪站。晃眼的AK-47徘徊在每个商店与机构的大门口。政府各部尤其紧张,因为最近一次爆炸就发生在三天之前,恐怖分子竟然打到了阿国的通讯总部。。。但这一切吓不倒巾帼英雄们。鼎鼎大名的红姐饭店,虽然坐落在喀布尔市中心,却仍然高朋满座,来自山东的名厨贾师傅忙进忙出为大家端来各种家乡菜肴。作为使馆的安全联络人之一,红姐的饭店不但包吃包住,而且还为游客提供车辆。甚至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生生把鬼门关变成了国内驴友的“打卡”之地。
坎大哈-塔利班的发源地
如果说,首都喀布尔靠着网红们的庇护,成了驴友的避风港,而地处南部的第二大城,也即曾经的故都坎大哈,却没有这样的好事。作为塔利班的发源地,那里的主要居民是占总人口45%的第一种族普什图,铁杆伊斯兰教徒。非但没有华人在那驻扎,就连该国别的种族都要受到排挤。为了挑战自己,笔者谢绝了找个“地陪”同去的建议。第三天一早,套上了阿富汗长袍,把双肩背包换成手提塑料袋,单枪匹马地踏上了坎大哈的旅途。总算运气不错,刚到喀布尔机场,就结识了一位回去探亲的年轻人。大概被笔者的胆大妄为所“震撼”,居然主动邀请访问他的家庭,并包揽了笔者在坎大哈的观光。一个小时的飞机之后,坐在500公里外法利德家的客厅中,口吸慢茶,品尝各种自制的点心及水果,还真有些恍如隔世。
一百多年前,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就在此地遭到再三的挫败,因此留下了坎大哈凶狠难缠的“英名”。如今又让笔者亲身体会了什么叫普什图人的热情好客。然而,就在这个客厅以东几百米处,坎大哈老城的北大门口,近年来已上演了无数次恐怖袭击,包括月前刚刚刺杀了警察总监。对法利德一家老小来说,爆炸已经像烟花一样见怪不怪了。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由法利德的律师哥哥开车出门,一路上车水马龙,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至少在表面上,远不如喀布尔那样神经紧张,尽管还是不能大张旗鼓地拍照。市内外几个主要景点中,最为精美者要数有着蓝色拱顶的“巴巴瓦利”神社。令人感慨的是,平时连非普什图族人都不让进的地方,却对“勇者”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允许笔者照相。之后独自一人行走在市中心时,感觉也还算不错。。。这一切,使得本来就比喀布尔干净,平坦的坎大哈,几乎显得有些可爱。当然,除了恐怖袭击。
巴米扬与班德米尔湖
巴米扬大佛虽然已被塔利班破坏,20年来人们还是把她当作阿富汗最主要的名胜。地处中部山区,巴米扬距离东部的首都不到200公里。为了避开沿途的塔利班—据说他们“不起早”,第5天天还没亮,就坐上红姐安排的车子独自出发了。晨曦之中,风光旖旎,正准备照相,“塔利班!塔利班!”司机大叫起来。原来是几个拿着AK-47者在路边蹒跚。只好放下相机,学着司机的样子,挥手与他们打个招呼。如此数般,便怀疑司机是否故意吓唬。后来才知,其实所言不虚。在巴米扬就遇到了为美国机构工作的当地人,因为到首都的飞机停飞,但又不敢坐汽车走陆路,而被“困”了很长时间。也有中国建筑队,为保安全而被警察拦住,不让开车从喀布尔到巴米扬。更令人拍案的是,月前曾有一北大文人,坐同一位司机的车子来巴米扬,就因拍照而被路边村子逮了,动出了中国大使才获解救。
这一路有惊无险的回报,便是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曾为全球最高的立佛像,始建于1500年前。除了佛像本身,令人惊叹的要数四周崖壁上大大小小多达700个佛窟,居然大都由明栈暗道层层相连。可惜的是,所有佛像全被塔利班炸毁,这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毁灭。但在夕阳下,佛影若隐若现,似有“大象无形”之意,令人动容。
与此相呼应的,是从巴米扬再往西70公里的高原明珠,班德米尔湖。延展数公里的湖水,在西端竟然高出地面数十米,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天然水库大坝”。并且不断地在“泄洪”,形成无数条瀑布从边缘奔流而下,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而大湖本身,则显出世间难得的深蓝色。泛舟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喀布尔市内的惊喜
因为红姐饭店搬家,便在最后几天撤到喀布尔商业中心的旅馆。也趁机尝试一下,独自一人在喀布尔如何生存。号称4星的“金星”酒店几乎没有旅客,整栋大楼大概只有笔者与另一位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女商人。每次进出要经过两道手持AK-47的岗哨,看来安全绝无问题。安顿妥当,走到大门外,叫上一辆出租车,开始了首都一日游。没想到,就在这么一个被战争搞得灰头土脸的地方,居然藏着莫卧儿帝国第一任君主巴布尔的陵墓。他的曾祖就是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建立了横跨中亚之帖木儿帝国的瘸子。而他的重孙则是建造了泰姬陵的沙贾汗。本来葬在印度阿格拉,可能是因为喀布尔凉快,所以搬到这巴布尔花园中。另一个惊喜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本属世界十大。但因战乱,现存不到三分之一。除了大大小小清真寺,还有英国公墓,里面长眠着搬走了敦煌长卷的斯坦因等。城中心偏北部还有一座叫比比马鲁的小山,爬上去可以俯瞰整个首都。最料不到的是,竟然在喀布尔吃到了最佳英式鱼片土豆。。。
本打算再访1000公里之西的第三大城赫拉特,参观波斯风格清真寺,宣礼塔等。但耳闻了境内航空公司的种种不靠谱,尤其是飞机说停就停一两个星期,只得放弃计划。当然,每次坐飞机要经过多达5次安检,也令人不爽。。。华人在喀布尔雇佣的都是哈扎拉人,只占阿富汗人口9%的第三大民族。在飞离喀布尔的途中,终于有机会与占27%的塔吉克族人聊天,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国家3500多万人的各种问题。
结束这次旅行之际,阿富汗正开着全国代表大会,希望这是个新的开始。
1,鼎鼎大名的红姐饭店(旧居)
2,鼎鼎大名的红姐饭店(新居)
3,到处可见的AK-47与迷彩服
4,美军扩建的坎大哈机场,曾与苏军扩建的喀布尔机场一比高下
5,坎大哈笔直的机场大道
6,坎大哈好客的年轻人法利德家中的客厅
7,坎大哈的宣礼塔
8,坎大哈市中心广场
9,坎大哈市外普什图族的神坛之一
10,坎大哈西南方巴布尔修建的“40级台阶”
11,坎大哈老城北大门,曾多次被恐袭
12,坎大哈城北,当年联军与塔利班决战的战场
13,塔利班当政期间“唯一”的政绩:凿通了两山之间的路
14,坎大哈“巴巴瓦利”神社
15,坎大哈“巴巴瓦利”神社内部
16,法利德家中午餐
17,坎大哈“先知的斗篷”清真寺,塔利班的头目奥马尔就是在此发端
18,壁垒森严的坎大哈总督府
19,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塔利班的堡垒(40-70公里间)
20,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哈扎拉村庄的堡垒(70-75公里间)
21,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翻越海拔3400米山峰(80-100公里间)
22,从喀布尔去巴米扬的路上,翻越海拔3400米山峰(100-130公里间)
23,巴米扬小镇上的“高级”饭店,俯瞰整个街道
24,巴米扬东大佛,内侧的佛龛上下左右相连
25,巴米扬东大佛,内侧上部的“阳台”
26,高原明珠,班德米尔湖
27,班德米尔湖西端的“天然水库大坝”
28,喀布尔商业中心及“金星”酒店
29,喀布尔市南部,巴布尔花园中的巴布尔寝陵
30,喀布尔南郊国家博物馆中珍藏之一
31,喀布尔南郊国家博物馆中珍藏之二
32,喀布尔南郊国家博物馆中珍藏之三
33,喀布尔老城,具有欧洲风格的Shah-e-Doh Shamshira清真寺
34,喀布尔老城,崭亮的Abdul Rahmna-Khan清真寺
35,喀布尔市中心英国公墓
36,喀布尔市中心偏北,比比马鲁山顶
37,喀布尔市中心,最佳英式鱼片土豆
38,喀布尔市中心,“鸡街”-金银手饰店
39,喀布尔的中学生
40,喀布尔市中心,无家可归的吸毒者
41,喀布尔市中心,身着“波卡”乞讨的女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跟塔利班近距离接触,勇敢!
但是,阿富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一片祥和之地,几年前在复活节岛,我邂逅了一位老太太,也是一位几乎跑遍全世界的牛人。老太太上世纪七十年代去阿富汗时,风平浪静,人民安居乐业。她还告诉我,巴米扬大佛己是一堆尘土(我当时已经知道)。
旅行要趁早。
其实有那么多国人在那生活,一点都感觉不到危险。很多情况下人都是自己吓自己
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人神共愤。到了年底塔利班政权就被美军灭了
阿富汗我一个人根本不敢去啊!
那家饭店内装修也非常有阿富汗特色,墙上屏幕滚动播放阿富汗风景照。店主来自阿富汗,一家老小都在店里工作。问他们去阿富汗旅游安全吗,他们说非常安全。
我把那当成爱国言论,没当真。小孩大学毕业之前不敢冒险:)
有机会给我们详细讲讲。不过当着我家那位千万别提AK47,只说当地人民淳朴就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塔利班很难除尽。但同时他们也不想到处树敌。。所以,情况远比外界宣传的要复杂。似乎与种族也有关。比如,塔利班原来主要由普什图人组成。他们一向以阿富汗的主人自居。塔吉克人是反塔利班的。但最近好像有些倒过来。至于哈扎拉人,则一向比较humble。据说从来就是反塔利班的。另外,据说巴基斯坦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老美那又是一套。
去巴米扬来回500公里的路上,看到了无数个各式各样的碉堡路障。但司机坚决不让照相。搞得差不多要翻脸了,尽管我的相机随时设在1/2000速度,根本不需要他减速。
注意到有些照片中的”空中飞艇“吗?都是用来做监控的。
有的游客还带着老婆(或女友),已经去了多次,到阿富汗就像买菜似的。另外还有国内外派的,在那一住就是半年者。
至于其他地方,若请红姐找个地陪的话,也不难
从国内网站的报道看,去阿富汗这类地方的女生要比男生多得多啊
那”煮得稀烂入味“的羊肉的确不错(就是图16中盐罐旁的那碟)。至于风景,光为那班德米尔湖就值得去一趟。但喀布尔的航班很少。原来有3个入口:迪拜,新德里,乌鲁木齐(每星期才一趟)。现在因为印巴争端,新德里的停飞了。
曾经有人因为在路上照相被抓,司机当然不想被惹麻烦。。有时候应该见好就收吧。。
有小姑娘去陌生人家沙发客,一个人路上拦陌生人的车。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没事。只是这些事我等大妈打死也不敢。
勇敢的小姑娘闯阿富汗很正常呀。
但眼看着不能拍,有点难受。而且,当地人大概唯一会说的英语就是“no photo!"
再说,如今“大妈”也是越来越红火
其实阿富汗的西部与伊朗相近,很多人顺便就从伊朗过境访问赫拉特。。
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瓦罕走廊,停留了几天,瓦罕走廊的阿富汗部分,也许是整个阿富汗最安全的地方。在塔吉克小城霍洛格,有阿富汗领事馆可以申请第二天就能拿到的签证。考虑到瓦罕走廊不是原汁原味的阿富汗,又看不到巴米扬遗址,不愿意仅仅为了多去一个国家打卡而压缩原来已经订下的斯坦国行程,所以放弃了。好像是每个星期二或者是星期四,可以从塔吉克这边的几个镇子过界河去阿富汗的农贸市场。只要把护照交给边防检查站的士兵即可(因为时间关系我没去)
沿着两国交界的奔赤河,我倒是看到了无数的阿富汗村子。下面这张照片是阿富汗村民和士兵。
乌兹别克斯坦的签证最坑人,邀请信,签证费,快递费,花了我三百多刀。
当初我是先到哈萨克,塔吉克(落地签),并在那申请乌兹别克的签证。然后在吉尔吉斯(免签)拿到乌国签证。从陆路进去,再到塔什干办土库曼的签证。中间等待期间把乌国转了一大圈。回来正好再从陆路进土库曼。。
当时听你说我就觉得奇怪。后来我问过甜酒甜,她说她办了,好像没那么贵。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还有争议地区,All in one也难。
除非住在纽约,自己跑两趟领馆,能把快递费省了
她的帖子在这里:https://bbs.wenxuecity.com/travel/584720.html
不过估计你也不会再去了:)
除了红姐,还碰到过好几个。其中一位女士好像还是文化人士。。。
有趣的是,他的外甥虽然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及英文,他只会一句“no photo"。到了饭店就拿出手机用google翻译与我对话,才能点菜
退休后还可以考虑再去,但是也许不会再去了
斯坦国还想再去的地方,苦盏,从穆尔加贝到奥什这段帕米尓高速公路,从苦盏到杜尚别这段山路。阿什哈巴德。
撒马尔罕到杜尚别这条路更有意思。
我有认识的人,德国人,在阿富汗被绑架过,毕竟那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不需要去那里讨生活。不过也很同情那里的人民,那么多年,一直战乱不断的日子。很多阿富汗人,跑到德国申请难民,三十多年前就有,现在还是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