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从何来与忍从何来:忍辱与与荣辱观

s
stonebench
楼主 (文学城)

这贴受心姐说的荣辱观启发。

平常说辱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把“辱”当成“辱”,但其实这是某种特定的荣辱观发生作用之后的事情。这种荣辱观没有发生作用,或者另一种荣辱观发生作用,辱就可能不是辱。

像花菜转的文章中,把辱看作成就自我的助力。这就是在引入第二种荣辱观来转化第一种。这种引入并没有改变第一种荣辱观:经历者还是把辱当成辱,只是试图转而关注这种辱可能带来的利益。

对于天生大心的人来说,这么一转可能就够了。但如果心没有那么大,这种引入也可能什么也没有改变。

如果分析观察辱的产生与本质,对人的益处可能更大(可能,可能,可能,都是可能)。原理是这样:

所有的荣与辱,都建立在一个特定的价值标准(荣辱观)上。在以为荣或者以为辱以前,经历者已经接受了某种荣辱观。跟荣或者辱斗争而不去关注荣辱观,就象剪杂草的叶子而不除根。如果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就可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不听话,俺常气得要爆炸。但如果原意分析,其实就有很多理由不爆炸。比如所谓“不听话”,可能只是不按照俺的默认模式来做事,俺的默认模式的正确性又是从哪里来的?正确在哪里?是唯一的吗?再比如,为什么朋友的孩子中有那么完美少年,而俺偏偏要经历这个?那可以问问朋友前世拯救过地球自己拯救过没有。这是一个比喻,但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我和现在的经历的关系:我们常常以为是“我”在经历荣辱。但其实不是这样。荣辱就是我-----并不是现在的“我”还有无数种可能,而命运给了我这一种;而是“我”已经是无数种可能中的一种了,已经选完了,没有什么不公平或者不完美,这条路就这样。“我”和“我的经历”“我的世界”完全统一,一体两面,没有一丝差错。一切问题,根源都在分裂:意识中的分裂,意识把我和我的生活分裂成两个,荣和辱分裂成两个。然后,我认同一个,排斥另一个。这种分裂一直在进行,人就永远向往更好的,因此永远处于不满之中,永远处于辱中。如果不分裂,就不会有这种躁动与痛苦。

不分裂,怎么做到?

如果想听权威的,那就是爱与慈悲,这是统一一切差异的最有力的办法。只听这两个词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对这两个词有成见了。这就是俺不推崇克里希那穆提的原因,他说得很好,但他很少说到怎么做到。市面上有很多“导师”,都浮在表面上说这些道理,但很少有人能根据他们说的做到什么。

俺认为“仁”这个词很了不起----当然这个词也成见化了-----如果回到本义,仁就是连接联通,不是有意地人为地建立或者想象连接联通,而是意识到对立双方的关联,无论在现象上还是在本质上。意识到这种关联,就会仁者爱人,仁者无敌(不是打败一切对手,而是根本没有对手)。

回到不分裂的状态并不是消极了,什么也不做了,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又是儒家,孟子,说修身俟命。命是天命,在我们看来,就是分裂后经历的现象,但是都从天而来,没有什么好粘着或者排斥的。俟命就是从容于定命。修身就是正其身,正其身就是不迷惑于现象。明白这个道理,一切经历其实都没有个体的人什么事,怒与不怒,辱与不辱,中间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俺猜,真正地(真正地,真正地,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就咋地都可以了。

俺,还没有真正地明白。在探索中。

禾口
的确就是价值观的调整。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压迫都来自于势能。势能当然是由高度差产生的。但是这个高度差的形成却是由人内心的价值观形成的。从过各自的价值计算得出有没有高度差,从而判断出有没有势能,有没有形成类似受辱或者不受辱的感觉。当事人和旁观者因为自己的价值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判断。当然因为人的价值观互相影响,内外判断也会互相有影响。

比如耶稣教导打左脸给右脸,就是价值观的教导。接受与否,怎么理解接受,就是价值观的形成。

同样确认受辱确认的情况,当事人的应对也会不同。有些人积累愤怒等翻身报复的那一天,有些人move on, 觉得人生此起彼伏,这边输了那边赢了,有些人就此服帖,化羞辱感为葱白。所有的反应也都是人内在的价值观计算出来的。人成长过程就是个价值观系统建立和变化的过程。

人的价值系统就是用来比较好坏,高低的。

至于为啥需要这个比较。因为人在有限中。有死亡的存在,生命就有限了。人的所有的智慧都是在有意无意的和有限做抗争。

人的价值观体现人的智慧。

中间小谢
我們不妨從"荣''的一端看。

如前述,皇朝初期的帝王若從水晶球看到改朝换代時自己的後代被屠杀,奴役,除非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否則他們會對帝王的"荣"有不同的認識,看到荣辱本是一事的两面,太容易轉化了,就不會隨便施''辱"於人了。

一灯可除千年暗
在烦恼之树上这样一枝一枝剪,一叶一叶修

烦恼的种类很多而又互相缠绕,如了凡先生说,花的时间会很长。所以除了从事上和理上改,还要同时从心上改 - 一切都来源于“我”,无我则无烦恼。荣辱其实就是我执着的五欲中的“名”,欲望又同时带着情,所以荣辱对人的影响极大。

老键
有些道理。1. 荣辱是生命的两面,对立而成,有多少荣就有多少辱. 2.荣辱也是种心理或观,可以因人因时而异

东方哲学或宗教试图消弭这种观和对立,我觉得基本徒劳,而圣经实质上鼓励接受面对和理解生命之辱,从原罪始到耶稣终。原罪固然是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失乐园的罪,但岂又不是上帝自觉被魔鬼挫败的辱,上帝本不必自取其辱来造人,但不造人不失乐园上帝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原罪之辱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本义所在。当年背着要钉死自己的十字架走向刑场是对受刑人莫大的施侮,不仅只是肉体的折磨,但神道成肉身领受了人间这一奇耻大辱,这其中的意义本应振聋发聩,真的,不要试图麻木自己的荣辱感。

s
stonebench
涉及到神的创造,俺得跟老键兄一辩:)

如果不站在第三个立场上,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东西方对对方的判断都很难做到普适的客观(对个体而言,则每个人的判断都是最适合自己的)。

原罪,在俺理解,是罪性而不是罪行。罪的本义不是现在我们说的罪,而是偏离。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与儒家佛教说的其实没有本质不同。有一条不偏不倚的路,假名为中庸或者中道或者圣洁公义。偏离这条路,就是罪。偏离是怎么产生的?吃了善恶知识树的果子,分别善恶。这是一个比喻,就是意识产生了。意识的本性就要做判断,凡做判断,就必有分别。这就是罪的根源。

人有意识有判断进入罪(判断)的世界,这是神的创造所本有的功能,必有的功能。而人重归神的国,也是神创造的本有意旨。这些都是上帝创世的应有之义,不是上帝的辱。就如同光的明灭不是灯的辱,波的起伏也不是水的辱。

甚至在神那里,根本就没有荣辱的差异。撒旦,根本没有资格成为神的仇敌。

在神那里,甚至连神的概念也没有,因为不需要。

但人进入判断的世界而迷失了,神性偶然显露,人才会产生神与撒旦对立的印象,才会有回归的愿望。

人有荣辱,只是因为人有判断,而判断本身是处于罪中的体现。

基督受难,对人来说,是彻底的救赎。对神来说,则是创世的必有一步。更没有荣辱的差异。

 

 

一灯可除千年暗
如果从一生来说,荣辱一般不对等,辱多于荣。
老键
本质不同是东方宗教出世,而基督教入世,入世必得面对辱正视辱升华辱,而不是逃避辱

原罪是罪性不是罪行这个自然没异议,石凳兄维护神的荣耀也值得赞赏,但神是否一定买账就不知道了哦。

老键
有些人会不同意,我没意见
禾口
赞判断本身是处于罪中的体现. 判断和有限必须同时存在。有限才是最的本质。

因为有限,区别比较才有意义。因为有限才需要竞争。因为有限才会永远觉得不够。

中间小谢
基督教的表述很有問題,用一些有限、邊界鋒利的觀念表達無限的東西。上帝、神就是這些觀念。

然後就是用傾向性强烈的詞彙。"無明"就變成了"罪"。業,就變成了罪與罰。

老键
有了锋利和创口,才能感受生命的鲜活。罚是旧约里的概念,新约没有罚
雪晶
能根据导师说的就能做到的人,那肯定不是一般的人~~~
庄文雅
有点玄:)
s
stonebench
谢谢老庄兄夸奖:)

有点玄,说明老庄兄感受到了不同。

话题有点儿玄,但是其中的道理并不玄。很多话题本来就玄,我们听得多了,就日常化了。但其中的道理可能并不日常。

字面上感受不明显,拿日常的逻辑往深里推一推,就又能抓到了。

 

s
stonebench
哈哈,要是在咱俩之间,俺觉得神不会买俺的更少

出入世的差异在俺看来并不是关键。儒家自己就兼顾两种:穷善身达济世,庙堂忧民江湖忧君。中国古代思想入世出世都不逃避辱。

如果把儒家的天,佛教的自性与基督教的神等量齐观,都称为终极真实的话,东西的差别,如小谢兄所说,就是在终极真实与个体人的关系上。基督教中,人对终极真实是绝对的服从仰望;而中国传统,则是人与终极真实本来如一。从这个不同出发,产生出两个体系间的种种差异。或者说,两个体系之间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在人与终极真实的关系中找到根源。

 

s
stonebench
原理如此!
s
stonebench
说得有道理。俺认为这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思维由语言(组织方式)决定。

中西语言的不同,决定世界观,人我观必然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信仰中,就是在人与终极的关系上,中西认知与表述都不同。

 

s
stonebench
现象应该是这样。因为人总是有更高的盼望,都是老渔翁的老太婆

或者大多数都是

s
stonebench
不是一班战士

可能是二班的,或者三班的

清心的人有福了。

尘凡无忧
学习ING。为啥一定要忍辱?我觉得忍不忍要看自己,想不想忍,能不能忍,该不该忍。。。。。
雪晶
東方也有在紅塵中修行的説法~~~

我們師父說我們修的是入世,不是出世~~~

s
stonebench
没说一定得忍。自愿,忍不忍,忍到啥成程度,都自己做主:)

俺是分析忍辱的意思,是选择忍辱之后的事情。

不是提倡,也不是反对。好象说糖为啥会增肥一样,不是提倡,也不是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