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6)~最后的日记

.
.川晔
楼主 (文学城)

我最近几天白天一有空就读托尔斯泰的“最后的日记”,晚上则断断续续地听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后的日记”。我是先从介绍克里希那穆提的百度百科中发现了他的“最后的日记”的,但却找不到可以阅读的文本,连电子书也没有,只能在喜玛拉雅听里找到别人阅读的版本,所以只能听书。幸运的是,当我google “最后的日记”时,托尔斯泰的最后的日记也赫然出现,并且可以在京东读书里找到全书的电子版,这实在是令我非常欣喜,因此这几天就夜以继日地轮流着又读又听他们的最后的日记。

我一直都认为,杰出的人一生的智慧是在临近生命的终点时达到其顶峰的,因此要想采撷到他们最成熟的智慧果实,最好是先研读其晚期的著作。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少数的直到老年都仍然保持着探索人生真相的热情的人而言的,世上绝大部分的人则正好相反,年岁越大则越昏庸,为物欲所庸的人更是越老就越难摆脱物欲的束缚,所以最常见的是越老越贪。不过,那些直到老年依然保持纯真的热情的人则越老越像孩子,他们的生命轨迹好像一个完美的圆圈,越临近终点便越接近起点。就像某一首歌所唱的:“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记录了他的生命中最后300多天的全部的挣扎,对爱、对真我(或者说神)和人类的幸福的思考,记录了他每一天都跟病痛搏斗,时刻准备着死亡,同时又珍惜每一分钟勤勉地工作的点滴,令年轻健康却天天虚度光阴的我看了如雷轰顶,惭愧不已。

托翁很多篇日记的最后一句都写着:“要是还活着的话。”,令我不禁热泪盈眶。他说:“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但还活着,真是值得感谢。”

临近生命的终点,他的记忆丧失了,他说已经忘记了一切没有意义的东西,但他认为那也是值得庆幸的:“我几乎丧失了一切的记忆——过去的一切,自己所写的一切东西,以及把自己引导到目前生活着的这种意识里面的一切东西。此刻我几乎时常生活在它里面的精神的自我,以及不断地记忆着那种要求的状态,在从前,是绝对不能够想到的。而我现在却毫不费力地体验着这种状态。这一切可喜的变化,将发生在所有的老年人身上。生活的一切都被集中于现在的一瞬间。这实在很好!”

他不断思考的东西是:“我”是什么?上帝是什么?爱是什么?应该怎么活着?他说:

在我们的内部都存在着两种“自我”。具有肉体的自我,以及只有自觉的自我,也就是精神的生命——这两种自我。在儿童方面,可以发现精神的生命,同时,没有加上智慧和智慧的各种诱惑,可以发现完全纯洁的姿态。因此,它也就特别美丽。而在我的内心,存在着一切生命的本源。我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情,并非由于我研究过这世界,而是由于我感到了这世界的一切。是由于自己是依靠这世界的一切而生活,意识到自己在时间空间里面的界限性,而感觉到这世界的结果。在自己肉体的界限里面,我完全明了地感到自我这东西。对那些和自己同时同地生活着的其他的人,就不能那么明了地感觉到。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跟自己分离着的人们,更加不能明了地感觉到。但无论如何,关于那些人,我不但知道,而且感觉得到。对其他动物就越发不能明了地感觉到。至于无生物,那就更加模糊了。但无论如何,我不但知道而且感觉得到:对万物给予生命的同一本源。

所谓上帝,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我”,而能在一切有生之物里面去加以认识的,无限精神本源的自身。

所谓爱,就是在一切现象当中去认识自己。自己和全体相一致——这就是对上帝和邻人的爱。

我们在这世界上的工作,不外乎是:保持自己,在最好的状态里保持自己,而自己乃是一种工具,为上帝进行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工作,即不外乎是:假如我是锄头,那就要把锄口磨得快快的;假如是烛台,那就要留意不要叫什么东西妨碍燃烧。但用我们的生命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呢?——这并不给我们知道,也没必要知道。

应该像灯一样。灯为风、虫之类的外在影响所遮蔽,同时却清纯地、透明地、热烈地燃烧。

他的日记也记下了他与妻子的种种分歧争吵,还有最后离家出走的始末,一直到死亡的前三天写下了他的绝笔:“这是我的计划~完成义务。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幸福,同时,特别是为着我的幸福…”。

有人说:托尔斯泰和他的夫人的爱情是个悲剧,他们因为爱情结合,又因为爱情消亡而死不相见。但在我看来,即使在托翁愤而离家出走(同时也是为了了结自己多年的心愿,因为他的内心一直为自己过的奢侈生活感到羞耻),在病中依然给夫人写信,一直牵挂着她,也可算是爱的一种方式吧!

留下了“最后的日记”的托尔斯泰和克里希那穆提都是到老都是保持了诚挚的热情的人,就好像那些朝着顶峰艰难跋涉的攀登者,他们穷其一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巅峰。虽然他们的探索的足迹没有任何交集,追寻的目标也不同,那股想要为全人类谋求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炽热的。那股永不止息的热情在他们年老的面容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是我在看托翁离家出走前与女儿沙夏在海边的合影时想到的。82岁的托翁弓着身子坐在岩石上,雪白的胡子垂到胸前,眼睛紧盯着前面冲击岩石的浪花,看起来像是正在非常严肃紧张地思索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炽热的目光穿透了一个世纪依然还在燃烧。克里希那穆提也一样,最感动我的是他在90岁的高龄长时间端坐在简陋的板凳上为众人演讲的样子:他的身体看起来单薄虚弱,面容苍老,不复有年轻时那如雕塑一般动人的美,但深邃的眼眸仿佛穿透了时空永远在探索之中。

克里希那穆提最后的日记与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跳动着躁动不已的灵魂不同,他的风格是宁静舒缓的,优美的叙述呈现出观察入微的视觉令人心动。几乎每一篇日记的开头都是从迷人的自然景色或者与可爱的小动物的对话开始的。那些对话展现出一颗宁静的心能感受到的非凡的深广度,还有对大自然深深的爱。假如你一直追逐着他的足迹,从读他在1929年发出的解散世界明星社的宣言开始,再看那之后的60年中由他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演说整理成的众多视频、文集和书本,你可能会觉得他直到临终时的思想与60年前相差无几。有人甚至对他的最后的日记表示失望,认为他的思想都死都没有任何新意,只是语气变得更加柔和而已。

我其实对应该怎样介绍克里希那穆提非常犹豫。因为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开始叙述,都显得偏重了那个部分而可能令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然后这样的印象又会变成真正理解他的障碍。这是一个微妙的陷阱。就好像当我对某人赞叹起某一座雪山之美,如果我先秀出几张我在某个季节爬上去时拍的照片,就会让人以为那些相片的景色就是那座雪山的全貌。而事实上,山的实相是变幻莫测的,不仅随着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变,还因观赏地点和角度的不同而全然不同。但是一个只看了这些照片的人很可能以为这就是山的全貌,并用这些初步印象来判断这座山的美丑,如此一来这些印象就变成了他进一步了解这座山的障碍。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穷其一生呼吁人们去摧毁的由时间堆积出来的“观察者”。观察者是一个已经过去了的记忆,这些记忆形成的印象只是幻像。只有打破了这个幻像才有鲜活的心灵。

据克里希那穆提传记载,克氏在1895年出生于印度一个并不富裕的婆罗门家庭,10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兄弟5人靠父亲养大。他从小体弱多病,几乎每天都发烧,上学时没法集中精神读书,喜欢花很多时间观察云彩、蜜蜂、蚂蚁、各种昆虫和一望无际的旷野,被老师认为是人很迷糊、智力低下而常遭打骂。14岁那年,他和弟弟在世界通神学会总部旁的沙滩玩耍时被学会里据说有天通眼的人看中,认为他的灵光极不寻常,没有一丝一毫自私的色彩,他弟弟的灵光也很纯净,于是通神学会创始人将他和弟弟带去英国抚养,想要把他培养成“世界导师”。1875年成立的通神学会是一个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的友爱,鼓励会员研究古老的印度教、佛教、藏密和玄学体系等。通神学会认为东方的弥勒即将下世,成为世界导师。有意思的是,克氏在演讲的时候通常很少用第一人称“我”,而总是自称为“说话的人(The speaker)”。虽然他总是声明自己不属于任何宗教,但他似乎也认为自己的肉体只是某个神或佛借用的传话工具。他在英国读书时所有的考试都不及格,他曾形容自己好像一个穿了孔的容器,外界对他的影响就好像注入这个容器的沙子,从这个孔进去就从那个孔出来,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在他的演讲和写的书中也从不引用任何人的话,他说的一切都是他自己观察思考的结果。

对我而言,阐述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要比托尔斯泰的困难得多。托翁是个作家,他的一生主要时写文学作品,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只是出自艺术家的兴趣,所以只是片言只语的,归纳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克氏则很不相同,他一生都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人类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这一看似单一的目标涵盖了极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很多人提到过:你很难将克氏进行归类,他不隶属于任何宗教或哲学体系,只是独自一人进行无止境的探索。有人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在一生中接见过最多人的人,也是走过最多的国家,做过最多的演讲的人。他与无数人进行过交谈讨论,那些不知疲倦的探讨启迪了他人的心智也深化了他自己的领悟。

我曾带着非常的好奇心和憧憬去阅读克氏的书籍和传记,在克里希那穆提传中提及他的两次“拙火”的经历尤其神奇。我企图从他的演讲和书籍中找到他异于常人之处。我特别想知道他是不是已经“彻悟”,虽然我根本想象不出彻悟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是不是某种我无法体验到的玄妙空境?如果这个世界上彻悟的人寥寥无几,那么是否有某种通往彻悟的途径使得常人也能有路可寻地抵达那个神妙的境界?但是到了后来,我意识到这只是出自我的懒惰心理。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克氏演讲的视频,里面有个人问他怎么看拉玛纳马哈希,克氏只是反问他:马哈希怎么了?他怎么样跟你有什么关系?正如他在1929年解散为他而设的世界明星社时说的:我主张真理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或法门而达到它。。。真理无法曲从于人,人必须通过努力来亲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地穿过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达到山顶。

一年前,正当我为克氏的殷切教诲所折服时,我读到一本名为“生活在克里希那穆提的阴影之下(Lives in the shadow with J. Krishnamurti )”的书,是出自一个从小生活在克氏身边的女孩,她是克氏长达30年的情人的女儿,她的父亲既是克氏的好友又是忠诚地为他奉献了40年人生的人。书中披露了克氏阴暗的私生活,把他写成了阴阳两面绝然不同的虚伪小人。可以想象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么巨大,几乎一把击碎了克氏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不过,后来我问自己:即使这本书说的都是真的,即使克氏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凡人,他的教诲就没有意义了吗?我应该更加在意他的洞见是否指向真理不是吗?在这样的感悟下我又重温了克氏的书和视频·,最后的日记就是这时听到的。

最后的日记最先吸引我的是其行文非常优美,那是从极为宁静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诗意。他的观察入微的洞见既深刻细致又娓娓动人,在聆听时,你的心也会渐渐变得宁静起来。

克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特别关注观察的意义、爱的本质和死亡的真相。尤其是对死亡的探讨一直贯穿全书,而本书的最后一章就叫死亡的真相。

“一只雄鹰展翅翱翔在天际。它在上空盘旋着,没有扇动翅膀,凭借着气流的带动消失在群山之外。当你倾听时,应当在不带解释不带反应不带偏见的情况下倾听。倾听天空中的雷声,雷声回荡在群山之间。人们从不专注地倾听,总会受到打扰。如此观察与倾听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在不带任何反应、不带观察者与倾听者的情况下观察倾听,通过观察与倾听,我们可以学到远远超越书本的知识。书本必不可少,但观察与倾听可以锐化你的感官。因为归根结底,头脑是所有反应思想与记忆的中心。然而,如果你的感官没有高度觉醒,那么你便无法真正地观察倾听并学习。不仅是如何反应,还有如何学习,这才是能够滋养良善种子成长的土壤。只要借助简单而清晰的观察与倾听就会有所感悟。感悟鲜花的色彩、红的、黄的、白的。感悟春天的树叶枝条,如此柔软,如此娇嫩。感悟天空大地。过往的人群总是沿路交谈,他们从不注意树木、鲜花、天空以及巍峨的群山,甚至没有注意到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总是谈论环境、谈论如何保护自然等。但是,他们似乎从未意识到群山的静谧与美丽、从未意识到雄壮老树的威严。”

“爱无止境,爱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爱从不是私有的。一个人也许会爱上另一个人,但是当爱受到局限,转嫁到某一个人身上时,就不再是爱了。有真爱的地方没有时间分化、没有思想分化。没有所有不幸、困惑、怀疑、妒忌、焦虑等的分化。”

“你就是那股洪流。那股洪流限定了人类的思想、人类的头脑。只要我们保留着贪婪妒忌恐惧愉快快乐以及其他情感,我们就是这股洪流的一部分。你的机体也许会终结,但你是这股洪流的一部分。当你在出生时,你就是洪流本身。这股洪流变化着,有时和缓,有时湍急,有是深、有时浅,有时因河岸的限制而收窄,有时会汇入广阔的水流之中。只要你是洪流的一部分,你就没有自由可言。时间带来的悲惨记忆与联系会限制自由。只有当洪流终结---并非是你脱离了洪流,或是变成了其他东西---而是指洪流的彻底终结。只有那时,才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维度。这个维度无法用语言来衡量。没有动机的终点,是生与死的全部意义。天堂的本质存在于生与死之中。”

“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类获得彻底的解脱。只有当人们获得理性与爱之间的和谐,才能获得不朽的永恒。绝对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个人都像晴空中的飞鸟一样快乐,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充满着自由的至乐。”

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前与女儿沙夏的合影:

克里希那穆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贝叶(6)~最后的日记 严寒之日登红岭Red Ridge 2020.12.09 有雾凇的清晨 2020.12.06 安静的一天 贝叶(5)~虚空的虚空
.
.川晔
补充了克里希那穆提的部分
L
LinMu
看过他的书。川晔知不知道被美国驱逐出境的印度灵修大师
简丹儿
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印度真的出哲人。谢谢川川分享。
尘凡无忧
我是先看了你引用的克氏的理论,然后回过头来看到你提到他的情人的女儿。。。我倾向赞同那个女孩的观点。两位大师比较,

我更喜欢托尔斯泰,他更真实可爱,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厚,对人世怀有的爱更真挚。

.
.川晔
不是很清楚,克氏似乎也不认为自己属于灵修的。克氏在1929年解散专门为他设立的明星社

这个举动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之后的60年他的主要思想跟解散明星社时的演说没有很大改变。1929年解散明星社的演说已经显示了非凡的高度。让我入迷的地方是:他解散明星社的举动仿佛真的出自弥勒(或者其他佛陀)之手,而不是出自克氏本人。他的外表的变化也非常奇怪:按照克里希那穆提传记载,他一直在60岁之前,外表都是光彩夺目的,尤其是在55岁的时候达到最高峰,漂亮到令人炫目。总而言之有些奇异。

 

.
.川晔
对奥修我没有任何研究,不知为何暂时也没有研究他的兴趣
.
.川晔
赞,克氏比托翁的确复杂得多
.
.川晔
克里希那穆提1929年解散明星社的演说:

关于他解散世界明星社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爱的起点,恐惧的终点,创造的源泉,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而“自我”正是恐惧的集结地、万病之源、万恶之源。 克里希那穆提 1929年8月3日,在贝赞特夫人和三千名会员的面前,克里希那穆提斩钉截铁地宣布解除世界明星社。他当时对会员的演说,几乎是他弟弟死后觉醒的般若智慧的总结,也代表了他终身不移的立场: “我主张真理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或法门而达到它。我绝对坚持这个观点。既然真理是无限的,没有任何束缚而又无路可循,当然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了。没有任何组织有权利强迫人们专走特定的一条路。如果你了解了这点,你就会发现信仰根本无法组织化。信仰纯属个人之事,你不能也不应该使它组织化,如果你这么做,真理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同时也变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暂时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的玩物。真理无法屈就于人,人必须通过努力来亲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地穿过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到达山顶。我不愿意属于任何宗教组织,请你们务必谅解这点。再一次地,我坚持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引领人们见到真理,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成立人为组织,必定造成人们的依赖、软弱和束缚,既阻碍他们的成长,也使他们残缺不全。个人的特色一被抹杀,便无法见到那无限的真理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身为社长却又解散它的原因。我这么做完全是自动自发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世界导师重现这件事没什么了不得,所以我不需要任何追随者。一旦追随某个人,你就不再追随真理。我不管你们有没有听懂我的话,我既然要在世上完成一件事,就要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底。我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使人类得到解脱。我要把他们从所有的牢笼和恐惧之中解放出来,因此不再建立任何新的宗教、教会、理论或新的哲学。你们可能会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世界巡回演说,让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要任何追随者,任何与众不同的门徒。人类是多么喜爱与众不同啊!他们竭尽所能标新立异,我绝不鼓励这种可笑的行为,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我都没有门徒。 克里希那穆提 “有一位新闻记者访问我的时候对我说,他认为能把一个拥有数千名会员的组织解散,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他说,‘解散以后你要怎么办,怎么谋生?那时将不再有人听你演讲,或追随你了。’我告诉他,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五个人听进去我的话,而且彻底照着我的话去生活,也就绰绰有余了。 “如同我曾经说过的,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人类都能得到解脱,帮助他们挣脱所有的局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证悟自性。 “因为我已经脱离束缚,完整地获得自由,因此我希望那些想了解我的人也能获得自由,而不是追随我,把我关在笼子里,变成一个新的教主。他们应该解脱所有的恐惧,包括宗教的恐惧、赎罪的恐惧、得不到爱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以及存在的恐惧。画家画画是因为他喜欢做这件事,在这件事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荣耀与幸福,我做这件事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我想从别人身上获取什么。 “你们已经习惯于听从权威的话,你们以为依赖某个权威,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你们希望靠另外一个人的神力帮你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因此你们所有的人生观都奠基在这个权威的身上。 “你们听我演说已经有三年,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都没有什么改变。你们听我说话,不要只是一味接纳,必须分析清楚之后,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你们一旦臣服于某个权威,一定想在这个权威之上建立一个组织,于是就落在牢笼中了。 “你们所有的人都想依赖别人获得快乐,获得最终的解脱。你们已经等了我十八年,我终于有机会告诉你们必须把权威放在一边,向你们的内心观照,才能获得证悟、光荣和纯净,你们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听我的话。也许极少数一两个人听进去了。 “因此,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为什么要让那些伪善的人追随我这个权威的假象?这句话没有任何恶意,只因为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必须面对事实的瓶颈。我曾经说过我绝不妥协,当时很少有人听进去我的话。可我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清楚了。世界明星社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无数的成员,他们准备听我的教诲已经有十八年了,而他们却丝毫不愿意听我的话。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我已经说过,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类获得彻底的解脱。只有当人们获得理性与爱之间的和谐,才能获得不朽的永恒。绝对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个人都像晴空中的飞鸟一样快乐,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充满着自由的至乐。你们已经等了我十八年,我告诉你们,你们必须从纠结不清的烦恼中解脱,要做到这点并不需要宗教组织。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五个到十个人能真正了解我的话,而且能够把不重要的琐事放下,专心在灵性上精进。至于那些懦弱的人,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帮他们找到真理,因为真理不近不远,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你们要打字的时候,便使用打字机,你们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把打字机供在神坛上,但是当你们一心想成立宗教组织时,你们却在这么做。所有的新闻记者问我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有多少追随者?人们都从信徒的多寡来判断这个权威是真是假。我告诉他们我不知道我有多少追随者,我也不在乎这一点,即使只有一个人得到解脱,也就足够了。你们总以为只有少数人握有通往至乐境界的钥匙,其实那个钥匙就是你自己。在你净化自己的当下那一刻,你已经身处彼岸了。你将会发现,依赖别人带给你快乐、安慰和力量,是多么荒谬的事。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你们一直习惯让别人来验证你们修得的果位,这真是幼稚极了,你的内心美丑与否,只有你自己知道,除了你之外,怎么可能有别人知道你内心的真相,你们对这类事太不严肃了。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但是那些一心想了解、想探索无始无终永恒的人,就会真的手携手勇猛精进,他们也必定会激励那些生活在幻象中的人。他们将全神贯注燃烧出灿烂的火焰,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领悟。这样的团体才是我们要创造的,只有在如此深厚的情谊之上,人们才可能互助合作。这种合作之中既没有权威,也没有任何动机,更不是为了赎罪,只因为他们已经领悟。这件事比任何享乐或牺牲都要伟大得多。 “经过两年的深思,我才做出这个决定,这不是暂时的冲动,也不是在别人的影响之下做的。身为社长的我,现在已经决定解散世界明星社,你们有权利成立另外的组织,成立另外的牢笼,或是为牢笼点缀一些装饰品,那都不是我关心的事了。我唯一关心的只有如何彻底使人们得到解脱。” 不久,所有属于世界明星社的财产全数退还给当初的捐赠者,只留下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由拉嘉戈帕尔主持克里希那穆提演讲集的出版事务。这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克只是一个完全反对宗教信仰的哲人,许多通神学会的死硬派甚至主张世界导师的化身已经被摧毁。
.
.川晔
解散明星社的确是一个没有一丝一毫自私的色彩的伟大壮举,如果没有看到他这篇非凡的演说,我不会有研究他的兴趣。
b
bymyheart
谢谢分享.

我一直以为贝叶是小说,今天细读这篇最后的日记才认识到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和思考.

学习了.

伟大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首先是人,不是圣.当读到他们在临终前的思辨或许更接近来自真心的,并非只为要教诲世人的智慧.他们自己也一生都在寻求解脱出来。

问好节日!

.
.川晔
我是想把贝叶的部分写成小说的,“我”的部分就写实。汗,不知道最后写出来是什么样子了
h
hongloumeng
谢谢引用。这个实在是说的太好了。解脱这件事谁都帮不上忙。只有靠自己。因为没有人能听得懂别人说的话,我的意思是真正的听得懂
s
stonebench
“当你倾听时,应当在不带解释不带反应不带偏见的情况下倾听。倾听天空中的雷声,雷声回荡在群山之间。”

“不带解释不带反应不带偏见”

“不带解释不带反应不带偏见”

“不带解释不带反应不带偏见”

这就是真正的观察。

 

 

.
.川晔
是啊!克氏临终时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听懂他的人
.
.川晔
他说:要是能有一个人听得懂就好了!
.
.川晔
是啊!这个很难做得到吧?
花菜
《最後的日記》 1983年4月20日 星期三

無論樹葉大小,每片樹葉的末端,都有一滴露珠在太陽下閃閃發光,如同稀有的珠寶一般。微風拂過,卻沒有擾亂或破壞葉片上的露珠,葉片被昨夜的雨水清洗得一塵不染。這是一個非常寧靜的早晨,充滿了愉悅、祥和,空氣中瀰漫著祝福。我們注視著乾淨的葉片上的閃光,地球變得異常美麗,可惜不時會看到電報線與醜陋的電線桿。儘管世界喧囂一片,但大地依然富饒、永恆、持久。儘管這裡或那裡會發生地震,帶來毀滅,但地球依然美麗。人們永遠也不會感謝大地,除非人們能夠真正地生活在大地上,工作在大地上,把雙手插入泥土中,拎起大塊的岩石---人們永遠也不會懂得與大地、花朵、大樹、小草以及路邊離笆榮何在一起的超凡意義。

那個早晨,一切都是那麼生動。正當我們注視著這一切的時候,一股喜悅之感油然而生,天空湛然,太陽慢慢地爬上了山頭,光芒萬丈。我們注視著電線上的仿聲鳥,牠動作滑稽地跳起來,翻了個筋斗,然後又落回到電線上。我們注視著鳥兒享受歡愉,注視著牠跳上跳下的重複動作,伴隨著牠的尖聲啼叫,享受著牠的生活。此時此刻,只有這只鳥兒存在,觀察者並不存在,觀察者不在那裡,只有這只鳥兒,灰白相間,長著長長的尾巴。這種觀察沒有思緒的運動,只有鳥兒在享受牠的歡愉。

我們從不進行長時間的觀察。當我們耐心觀察時,當我們在沒有觀察者的情況下觀察時,我們會看到鳥兒,看到顫動的葉片上閃光的露珠,看到蜜蜂、鮮花與長長的螞蟻隊列,此時,時間停止了,時間具有終結。人們從不花時間觀察或者說沒有觀察的耐心。通過觀察,人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觀察人們,觀察他們走路、講話的方式以及身體的姿態,你可以從他們的身體上看穿他們的虛榮、自負或不修邊幅。他們都是麻木的,他們是冷酷的。

一隻雄鷹展翅翱翔在天際,牠在上空盤旋著,沒有扇動翅膀,憑藉著氣流的帶動,消失在群山之外。觀察、學習:學習就是時間,但觀察沒有時間。當你傾聽時,應當在不帶解釋、不帶反應、不帶偏見的情況下傾聽。傾聽天空中的雷聲,雷聲迴盪在群山之間。人們從不專注地傾聽,總會受到打擾。觀察與傾聽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在不帶任何反應,不帶觀察者與傾聽者的情況下,觀察、傾聽。通過觀察與傾聽,我們可以學到遠遠超越書本的知識。書本必不可少,但觀察與傾聽可以銳化你的感官。因為歸根結底,頭腦是所有反應、思想與記憶的中心。然而,如果你的感官沒有高度覺醒,那麼你便無法真正地觀察、傾聽並學習,不僅是如何反應,還有如何學習,這才是能夠滋養良善種子的土壤。

只要借助簡單而清晰的觀察與傾聽,就會有感悟---感悟鮮花的色彩,紅的、黃的、白的;感悟春天的樹葉、根莖,如此柔軟、如此嬌嫩;感悟天空、大地、過往的人群,他們總是沿路交談,從不注意樹木、鮮花、天空以及巍峨的群山,甚至沒有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他們總是交談環境,談論如何保護自然等,但是,他們似乎從未意識到群山的靜謐與美麗,從未意識到雄壯老樹的威嚴。他們似乎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反應,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服飾與走路方式。這並不是說他們在觀察中,在意識中,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說他們的意識。

當你意識到可以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喜歡與不喜歡,你的偏見、恐懼、焦慮,你所銘記的快樂,你所追求的歡愉,這些都存在選擇,我們認為選擇令我們自由。我們喜歡選擇的自由,我們認為對於選擇而言,自由必不可少---我們甚至認為選擇給予了我們自由感---然而,當你能夠非常透徹地看待事情時,根本不存在選擇。

這導致我們形成了沒有選擇的感悟---沒有好惡的感悟。當真正擁有這種簡單的、直白的、沒有選擇的感悟時,又會引出另外一個因素,即專注。這個詞的本意是指伸展、抓牢、緊握,但它仍然是頭腦的活動,還在頭腦層面之中。觀察、感悟、專注都處在頭腦層面之中,而頭腦是有限的---會受到先輩行為方式的束縛,會受到印象、傳統以及人類愚蠢和良善的束縛。因此,從專注出發的所有行為依然是有限的,而這種有限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混亂。當某人從早到晚地想著自己時---自己的擔憂,自己的渴望、需求與成就---這種非常有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必然會造成與其他同樣有限的人的關係不和,必然會產生摩擦,必然會出現各種緊張與不安,導致人類之間無休止的鬥爭。

當人們專注於這些,專注於沒有選擇的感悟時,就會產生頓悟。頓悟不是記憶的行為,不是回憶的延續。頓悟如同一道閃光,你會清晰地看穿難題、結果與複雜性。此時,這種頓悟就是行動,就是終結。在這種頓悟的指導下,不會後悔,不會追憶,不會有負累感,不會有歧視。這是純粹的、清晰的頓悟---沒有一絲疑慮陰影的感悟。

我們大多數人開始時都帶有確定性,隨著年齡的增加,確定逐漸轉變為不確定,最終帶著不確定死去。然而,如果人們開始時帶有不確定,帶有疑慮、質疑、需求,帶有對人類行為、宗教儀式及其象徵與標誌的質疑,那麼清晰的確定性就會從這種質疑中產生。以暴行為例,當對暴行產生了清晰的頓悟時,這種頓悟會消除所有的暴行。頓悟是頭腦之外的產物,如果可以這樣講的話。它並非時間,並非記憶或是知識,因此頓悟及其行動可以改變頭腦細胞。頓悟是完善的,從完善中會嚴生出羅及、沉穩、理性與行動。

從觀察、傾聽到產生頓悟這一整套動作其實就是一個動作,頓悟並不是一步一步實現的。頓悟如同一支離弦之箭。頓悟可以解放頭腦,而思想卻沒有這種功能,雖然思想能夠做出決定,看出事態的走向,但這些無法實現從束縛中完全解脫出來。所有這些都是時間與時間的終結。人類受到了時間的限制,這種時間限制就是思想的運動。因此,只有思想與時間終結,才會有完全的頓悟。只有在那時,頭腦才會成熟。只有在那時,你才會與心理建立起完善的關係。

s
stonebench
从反映到反应很容易,没有反应很难

但是反应其实并不妨碍反映。

在这个意义上,在反应发生时,首先需要明白哪一部分是“反应”,是判断,是变化,哪一部分不是。

明白这个差别,就不需要克制反应。如托翁临终前观察到的。

 

.
.川晔
谢谢,我想想
.
.川晔
谢谢花菜!
尘凡无忧
临终。。。
尘凡无忧
你的内心美丑与否,只有你自己知道,除了你之外,怎么可能有别人知道你内心的真相——他这样能看到这一点真是很清醒。。。

三十几岁,正是大刀阔斧除旧革新的年纪。。。。

s
stonebench
已改

吧?

花菜
谢谢川晔的介绍,引我去读克里希那穆提

他的演讲中文很难翻译好,还是看英文舒服。


觉的自己很幸运,在读了基督佛道印度灵修一类的书再读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为自己树立了许多高大偶像后,突然听到另外一个智者说这些都是虚无,你只能倾听你自己的心。读各类的教义经典很容易,因为他们教你要全身心的接受与顺服,尤其读了美赫巴巴后,我每天祷告时会把所喜爱的神名都念一遍,他们在我内心没有冲突,只是有许多名字而已。但是读克里希那穆提不一样,他把所有的都放弃,他也不给任何具体的指导,他演讲时只有提问,没有答案,读起来很不适应,但是全新体验。
看到Amazon有卖<Lives in the shadow with J. Krishnamurti >,想想还是等读的多一点再去看这本书吧。


谢谢你的分享,喜欢你和Hongloumeng妹妹的灵性思考,看到有同样的人行在同样的路上,很好。谢谢你推荐托尔斯泰和克里希那穆提,推荐你有时间去读美赫巴巴,又是别样思考。

尘凡无忧
我刚才还查了克氏的初恋情人的一些观点。。。还是更喜欢托尔斯泰,他在世俗的痛苦的婚姻里挣扎了一生所悟到的更珍贵。。。
花菜
内心里只做反映,不做评论很难的,就如生活中看人,网上读贴,时刻在内心做着评价
尘凡无忧
石头啊,你也太马虎了。监终又被你改成 终临了。。。。:))
s
stonebench
又改,俺就知道,一次改不好

s
stonebench
所以要能分清楚:评价思考是变的动的,还有一部分是静的不变的。

读楞严经吧。

只看克氏没什么大帮助。

 

花菜
:)

<楞严经>很华美,过了一遍,领悟不多,对<法华经>领悟的多一点。对我来讲,<坛经>最容易懂。不过,读经的目的估计更多是静心吧,等心静了某一天就真懂了

感觉修行法门无数,门外汉时多参照一些应无害处,真到时间了,再安心专一法门去做就好了。

 

感觉你和一灯的分别心太重,如果你认真读,你会在圣经里读到佛陀的教导,在佛经里读到圣经里的东西。你肯定会认为我是大杂汇,但是我真的体会到他们本质上都一样的,甚至气功师严新还有发轮功的李洪志的文章,他们虽看上去各不相同,但是里面有完全相通的东西

雪晶
謝謝川曄,讓我受益良多
s
stonebench
你说得有道理

不过,这个分别心也不是你见到的这样。

你所处的这个广泛接纳的阶段,俺已经经历过了。

现在俺也认同不同的智慧教导,包括中医,武术。

但相较于从前,俺更急于挑刺,指出问题。这是因为俺看到了更好的,呵呵,俺觉得的----更好的,更清晰,更实际,更有帮助的。

就象俺跟红楼梦说的:很多教导,根器好的人,一听就明白了。对一般人,也能让人心情舒畅,但这种感觉很难持续。人很容易陷到不停地寻找“好感觉”的循环中,不再进步。因为多数人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俺不是反对或者排斥这些教导。挑刺,是希望把俺知道的说明白。这样,如果有人不满足于一时的舒畅,希望了解究竟,就可以少费一点儿时间摸索。当然,俺的假设是这些人的经历跟俺一样。

 

 

 

影云
奥修;我挺喜欢他的书。
庄文雅
看这么多书,真令人佩服。布道是给别人听的:)

跟自己虔诚与否,独立独行。

花菜
恭喜你啊

奇怪我读的越多越看不出法门的区别。以前觉得净土最土,禅宗最酷,现在更接受净土。越读越觉得没有挑剔的必要,只有一心至诚才是捷径。

尘凡无忧
哈哈,太自知了。赞!:)
中间小谢
讀過一點他的文章,好像是胡茵夢翻译的,不知是克原文還是胡譯得好,清朗幽邃的满满的詩人情懷!

A friend of mine once read his works and said he was an un-Nobel-priced writer.

But neither my friend nor myself believed he had truly achieved enlightenment.

Ohso was quite interesting. Here is how he roasted Gandhi.

 

中间小谢
我的印象是,克、奧修,現在的 Sadhguru 他們都是特别有靈性和才華的人,但都不是覺者。

有時好像還相當愚蠢。

 

尘凡无忧
小谢好直率啊。。。。:)
花菜
?

怎么区分悟者和彻悟者?他说他的思维不是持续的,是有间隔的所以才能一直持续的在喜乐中。如果这种一生修行的人都不能彻悟,那觉悟真的是比蹬天还难。

中间小谢
為什么要彻悟呢?大多數人好像要做到誠實,不忽悠自己,不忽悠別人都很難。
雪晶
又有所醒悟,能悟就好~~~
花菜
不喜欢轮回啊,人生这么多苦。

读到的轮回故事,一世生在富贵一世定会生于贫穷,这生杀过人就会有一生被杀。就算西藏修行高人转世,如果不被认出,可能也就泯于众人。生生世世的轮回太苦啦。就算这世,也是辛苦的,轮回真没什么值得留恋。

雪晶
我又要忏悔一下了,我竟然还留恋红尘,虽然我也不想轮回,可又害怕清修~~~
L
LinMu
这个和奥修因丑闻被驱逐出境解散公社有天壤之别。
L
LinMu
是他。眼睛闪闪发亮
s
stonebench
认同净土踏实念佛的,都是上上根器

大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