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一些字词小避讳,现在看不过像小朋友做家家

陶陶三
楼主 (文学城)

舒兄谈到道德经中个别字词的更改,我简单聊一下。

首先,无法还原老子最初在尹喜面前写下的五千来字。因为从他写下,大家都在抄,抄多了,总会抄错。我想,即便郭店楚简,也有可能有抄错的地方。

再加上各国文字不同,异体字、通假字多。

另外一个,就是秦始皇烧了一把火,把民间藏书烧了,项羽放了一把火,把国家图书馆烧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很多古籍,都是汉初那几个皇帝,找秦朝的博士,一个个背下来,用当时的“简体字”(隶书)重写下来的,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上靠,又加上了谶纬之术,为政治服务。而民间呢,总有个别私藏的,还有从墙壁内、墓葬内发现的,那些先秦时期的“繁体字”(古文)版本,所有又有一个民间“古文”版,又被一些人利用,出于政治目的,伪造。

一个字,乱。

就好像华山有剑气二宗之争,禅宗有渐顿二教之争,反正这些古籍,也有今古之争,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过好在道德经只有五千言。

从皇帝到百姓,都喜欢,流传甚广。字句的出入,不会太大。

从河上公的版本,就已经相对定型了。

河上公,有可能就是来自齐国稷下学宫,或者什么人的弟子。稷下学宫,以黄老学派为主。汉初黄老之治,也是齐国那一套的延续。曹参本人,在做相国之前,先做的齐相,把那帮黄老学派的人找出来请教,延续的都是那一套,就是喝酒、泡妞,放任百姓自己干。

你只要不管他,人人都会撩起袖子加油干。

从秦灭六国到建汉,其实中间只隔了19年,十分短暂。汉朝从建立,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黄老之学治国七十年。

所以这个版本,应该是比较稳的。直到三国王弼的版本,只是注不同,道德经原文字句几无差别。后世又经过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御注刊行,都是注不同,原文字句几乎都是照搬。

应该继承的都是汉朝的河上公版本。

只是注意,里面有一些避讳。主要是避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的讳,道德经中,

邦改国。其实刘邦之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叫相邦,而不是相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定要还原,还原成“治大邦若烹小鲜”就可以了。同样,国和邦,古意不同,来历不同,但后来都差不多一个意思了。

恒改常。“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还原为“道可道,非恒道”。“恒”的意思更准确,但理解了大道,也知道“常”也是那个意思。

启改开。这下明白,为什么大禹的儿子,有时说夏后启,有时说夏后开。为什么有时叫启明星,有时叫开明星。河南开封市,本来是叫启封市。都是这些皇帝和他的犬儒臣子搞的,说是儒家的礼仪。

所以把道德经里“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还原为“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等,就可以了。还不还原,问题也不大。

彻改通。因为汉武帝,还在为刘邦打天下,为韩信提出三分天下之策的蒯彻,被改成蒯通。不过这还不算最霸道的,最霸道的是东汉汉明帝刘庄这个“庄”字,因为这个庄,姓庄的,都改成了姓严。包括他爹的发小庄光,被改成了严光(严子陵)。西汉蜀中才子庄君平,被改成了严君平。

弗改不。“万物作焉而不辞”等,可以还原为“万物作焉而弗辞”。弗的意思,我觉得比不,更主观,更坚定一些。有点英文里not和won't的区别。但是问题也不大。

其他还有一些个别字句,通常都是些近义。

总体说来,问题不大。如果不是专门去做考证字词,就凭目前通行本,可以领悟老子的要旨、大道的思想。

老子也是从天地,从水中去领悟的。

我们一样可以。过去的那些大师,我们拜入门下,跟随一生,可能也只听其只言片语,老子已经说了五千多个字,已经非常幸运了。

直接以其为师,以《道德经》为本,幸甚至哉。

 

 

木有文化
我哪天穿越回西汉初年,劝刘邦给儿子取名刘道,给孙子起名刘德,重孙子起名刘经
核桃小丸子
三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五千个人里也有5千部道德经,境界眼界不同。
k
kirn
道德经有五千个字?怪不得我一半都读不下来。我现在目测我大概还认识不到一千个汉字

其余的全部命令它们自己通假。看样子我得了陶子的真谛

陶陶三
木兄富有想象力。为何不改叫刘有,刘文,刘化?哈哈。

你还得改姓刘,叫刘木。

陶陶三
小丸子是的,就好像天上,只有一轮明月,可以各种描绘、赞美、表白。明月还是明月。
陶陶三
厉害,认识不到一千个字,就写了那么多好诗。多读读,可以让你写诗,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k
kirn
谢谢鼓励!我想要再学习上岗的话,就去学甲骨文和苏文。这样写来的诗连孔子都不能收录成册,是为上上古文,只有走廊的人才读得懂

欧耶!

d
dhyang_wxc
不错,个别字句无伤大体。
陶陶三
你还是你,那个独一无二的你,他们只是让你更有如神助罢了。:-)
d
dhyang_wxc
恒、弗可以一嚼,以前为此写过。

 

《老子》中道的“常”与“恒”

“不”与“弗”

 

d
donau
哎有文化那牌儿不是挂你脖子上了嘛已经你敢自个摘了?快挂回去挂回去
木有文化
因为要避讳 刘道,刘德,刘经,我看你道德经还怎么往下传
陶陶三
多谢杨兄。严谨而细致。的确五千言,字字珠玑。
陶陶三
靠老子传啊。一直都是《老子》。老子传老子《老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陶陶三
我是真的没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善良。木兄是真有文化,他的名字要这么读:木,有文化。他还有一个更奔放的别名,叫:

宝宝们,快来啊。:-)

S
Shubin
如果是认真研究古书,会需要一些考据方面的知识,才能辨别真伪和错讹等等。有人认为帛书本比通行本早了大约100年,

那么其间转抄过多少次就很难说了。另外,讳字是比较容易辨认的,但是误读和误写就不容易发现。

有人用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对照,发现后者对前者的篡改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https://zhuanlan.zhihu.com/p/358812664

他举了个例子:“大器晚成” ,这个成语被误用了2000多年,其实老子说的是:“大器免成”。

 

木有文化
陶陶三可能是范蠡和西施的后代,那是文化+颜值
d
donau
甭解释。我知道。要不让你挂回去呢

其实善良我觉得是个挺恶心的词儿经常,一般没人这么说自个儿。当然你爱说说也没人拦着。

陶陶三
舒兄,这些对做学问的很重用,对悟道修道的,并不特别重用。慧能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道家听一句“上善若水”,

也能颇有感悟。

学者们的研究工作,应给予尊重。但我们更多是自己去参,有一定启发,就已非常不错。

只要罗马在那里,你怎么走,总会走到,路不会错。

陶陶三
我本想说,连那一点儿都没有了呢。那我把“良善”这个牌挂回去哈。善良这个词是有点恶心,我的牌儿是良善~~~
核桃小丸子
确实,有点老王卖瓜的嫌疑,瓜甜不甜吃客评说,当然老王卖的是瓜,不是推销老王自己。
d
donau
是凉快吧我知道。这不大夏天的嘛理解
陶陶三
小丸子门儿清。确实,道德经是个好东西。苏格拉底也说过,他并不是个智慧的人,他只是爱智慧。
陶陶三
写个凉就好了,惜墨如金。
木有文化
嗯,颜值也是个好东西。我没有,但是爱有的美女
陶陶三
看看,这就是智慧,多好。而我只有良善,对这种爱,只藏在心里。
S
Shubin
其实《道德经》里讲修炼的,可操作的句子不多,但有6个字是避不开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有人对比楚简本,帛书本和

通行本,对相关的字句加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质疑,“《老子》果真是为道学而写的吗?”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7644121/rmh17644121

如果老子讲的“致虚”并不是指修炼,那这个误会就大了。

另外,佛家与道家的修法不同,同是无为法,入手点也有不同,具体操作当然会有差别。修炼如果谈实修,可以分为:理,事,法。也有人细分为:理,法,诀,窍,脉,境。

悟的是理,不是事和法。修要知事而用法,不用理。道家认为悟与修是2件事,修成了才是证。

d
dhyang_wxc
老子讲到“众妙之门”为止。从那里往形而下讲,是老庄道家;打开门,门里门外讲,是黄老道教。

道家能“致虚极,守静笃”,到得门前,就不错了。如何“勤而行之”,没明讲。要去道教里学。

陶陶三
关于学派、版本,我以前讲了个视频。从道德经里,可以分出杨朱、黄老和老庄。欢迎同道一起交流:

 

 

陶陶三
舒兄,可以简单地哲学归哲学,修身归修身,治国归治国。但都是以大道一以贯之。道大,所以感觉无所不包,渊兮似万物之宗。

本为教诲君主王公,用于治国。但一样可以用于悟道。

S
Shubin
现在是这个搞法,好多学科都研究道德经,各看一个侧面。老子从取天下到修身处世都是一个思想,但要融会贯通就难了。虽然

看上去很够用,但我觉得老子对具体如何守中,抱一,得一,执一,都没讲。也许是我没看懂《道德经》。

希望以后能出土更多的简帛,看到老子这方面的论述。

陶陶三
你不是看了我的“抱一(上)下”吗?一在哪里,老子一开篇,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都讲了。
S
Shubin
谢谢分享。觉得陶兄的这个视频讲得很不错。看到了其中有 “个体自由”。查了一下帛本和简本,都是 " ... 王亦大。 国中

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我觉得“王亦大”比较合理。道,天,地,这3个都大,没话讲。但是具体到国,当然是王最大,而不是国里的人。

老子讲的都是比较大的事情,如果谈个体自由,那么这些个体恐怕是属于贵族阶层,至少不会低于士大夫阶层。

 

 

S
Shubin
只看了【抱一(上)】,等有空了肯定要去看【抱一(下)】。 : )
陶陶三
你的确很严谨,很仔细,在我看来,应该是“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不是“王亦大”。

首先看上下文,接着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和前面是衔接的。

其次,王不可能是域中一大。王只是人中之一。连儒家的孟子,都说“民为贵,君为轻”,道家更完全是看不起王的。

另外,老子曾是周朝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看书几乎是那个时代最多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易》有云: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以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儒家也吸收了,作“天地人”三才之说。自古以来,天地人三者同列。无天地王这样的说法。

你看到的,写成“王”,我猜是那些懦弱的臣子、“尊礼”的儒生所为。不要以为出土最早的,就不会改。老子刚刚写好的,墨迹未干,有人抄时就会改。:-)

 

 

 

S
Shubin
《周易·系辞》是孔子或儒家人写的吧?我不认为老子会认同他们的说法。 《道德经》比《周易》高出很多。而且

在我看来,“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合理一些。

如果王不法地,其他人法地,估计没啥用,或作用很小。

但如果“王” 能法地,就能决定一国的兴衰。

有些道家看不起王,但是《道德经》很大部分内容是写给王侯们看的。

d
dhyang_wxc
墨子也不能忘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孔子也不能忘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呵呵,《老子》是那个一以贯之的。

d
dhyang_wxc
道儒是后人给他们戴上的帽子,当时是同一个道,所得不同而已。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范畴及其排列次序,不是仅见于《老子》,而是先秦两汉时代的普遍见解:《论语》,《庄子》,《韩非子》,《素书》,《礼记》,《管子》,《淮南子》,《吴子》,《文子》,《黄石公三略》,贾谊《新书》,王充《论衡》,杨雄《法言》等,皆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将这五个范畴放在一起论说,其排列的次序也大体如老子所言。

 

(旧作)李宗吾和《中国学术之趋势》

d
dhyang_wxc
陶兄,王亦大和人法地是可以兼容的,大概都是特指内圣外王的人,不是一般人、民、或百姓

“道家更完全是看不起王的”,说得好!呵呵。这是极为显然的,但显然很少有人注意到。

到得《庄子》,庄子认为,这简直是不值一提的常识了。

S
Shubin
我觉得对同一个大道,理解的或领悟的,或体验到的有不同。当时各国的学术和政治气候也不同。楚国好像直到亡国,还坚持旧制。因此

我觉得楚简《老子》的改动会比帛书《老子》要少。有人认为,郭店楚简里《老子》是用蝌蚪文写的。估计与帛书不是一个体系。

d
dhyang_wxc
抱一,就能全面看,而不是从某一个、几个侧面看。抱一,可以塞兑闭门,也可以远曰返去达到,这个怎么讲呀?可道非常道。

老子已经言之在先了。修道总是具体的,说是可道,但总有不可道之处。只知道可道,行之不远。

d
dhyang_wxc
杨朱看到歧路亡羊而悲哀,即是因为这个。百家争鸣,其实是道术为天下裂,庄子也为此悲哀。术,小道也。

 

术不同,然而道始终为一。无今无古,始终是那个道纪,可以御今之有。今人也可因此窥道。老庄孔孟墨杨朱,兵家诸人,以及韩非,都离大道不远,从中得到他们理论和行为的活水源头。后人的造作,很少能脱离这些人的范围。其他枝节,无关紧要。

雅思贝尔斯说轴心时代塑造了人类的精神基础,一点也不错。中国人的精神基础,道德仁义礼刑兵,都是那几代人完成的。

 

d
dhyang_wxc
老子写道之总纲,又写德以概众家。所以将《老子》当作总纲,就不会错。就像树根没有花叶一样。

这就是“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细,老子不写,不屑于写,也无可能写出来。

陶陶三
天地人,是对世界万物的一个概括,是把世界明显一分为三。天清地浊,人在其中,阴阳和合而成。

《道德经》虽然大部分写给王侯看,但圣人之心,以百姓心为心,是出于从乱到治。是为了百姓安定,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对统治者,其实是一种劝喻。

其实对他们没什么用。反而对个人修身,很有用。另外,的确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源。诸子百家其他各家,都有道德经的影子,难以规避。

陶陶三
老子三宝之首,曰“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自然把人看得很高。他的弟子杨朱,也把贵身,延伸出贵己、全性保真,

庄子则发展出个人的心灵自由及解脱。

有理由相信,是人亦大。人主宰生灵。王是人中主宰。

陶陶三
墨子,尤其是孔子,的确有受老子影响,但是与老子思想对立的。其他一些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计然家,都有道德经的影子。

哲学鼻祖。

就好像有人发明了一种语言,或创建了一个平台,于是有各种软件或app。

陶陶三
在于体悟二字。悟与体,体与悟。如不是很有慧根,人生应遭受诸多挫折痛苦,但能自觉。不痛不彻。
雪晶
哇,现写的吗?佩服一下~~~今天在会馆听到天主教的主教说道家跟天主教也是相通的,道就是神~~~
雪晶
哈哈,你们多讨论,好精彩~~~
d
dhyang_wxc
墨子兼爱,即是慈;墨子节俭,即是俭故能广;墨子为他,即是不敢为天下先,外其身,故能成器长。

庄、杨、墨、是从内德和外得对老子的实践。庄墨皆是枢纽。庄墨都难读,即是与各家都通,也都不同。

d
dhyang_wxc
是。老子重人。但也如同六祖所讲,有两可,有重有不重,所以他也讲以百姓为刍狗。但两者中,宝为用,老子仍认为重人为宝。

这实际上分为道和德两个层面。杨朱是道家嫡系,那是没说的。

陶陶三
你说的这“三宝”,墨子看似像,我觉得内核不一样。墨子和道家,还是比较对立的。说得不好听,墨子那一套,有点近乎本朝。:-)
陶陶三
要这么说,也没什么错。人格化就像神,无神论说是规律。人们只是在争论自己心中的月亮,但月亮就那一个,同一个。:-)
陶陶三
老子“慈”,重人。他反对的是“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个比方,无所偏私。因为有仁,就有不仁。

圣人无所谓仁与不仁,是普遍的同情心、同理心。

S
Shubin
我觉得老子此处的“百姓”,指的是贵族阶层。底层的劳动者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话语权。老子是维护周王室的。
d
dhyang_wxc
呵呵,本朝也跳不出老子的掌心。西方人也不能。墨子杨朱皆有致命错误,《庄子·天下》“其行则非,反天下人之心”,就说他们

墨子理解了,但他的用,是不对的。所以有黄老,老庄,却没有老墨、老韩(虽然《史记》同传)、老杨。

西方人只知道杨、墨,民国人却当成宝,何其缺心眼也。

d
dhyang_wxc
差不多。那个时代,姓不是随随便便谁都有的,人家得认你的家门大族,然后称姓。古希腊罗马,没姓,泥腿子当贵族而已:)
d
dhyang_wxc
道无偏私,也就无偏重,在矢溺。呵呵呵。
d
dhyang_wxc
诸葛亮也算是小贵族,人家有大户葛家,他只好委委屈屈地叫诸葛,历史的力量
陶陶三
老子,很多人是厚黑着用,这是脱离其主旨。墨、韩,脱离其主旨。庄子是发继承和发展。杨朱过了点,但也是“矫枉”太过。

所以杨朱我接受,黄老、老庄,三派我接受。:-)

陶陶三
哈,舒兄总是对此耿耿于怀。春秋战国时期,好多底层的士,都不把贵族王公当回事儿。圣人之心,很大的,像佛陀,对妓女,对贱民。

太纠结了。老子是,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没有这样的虚怀,如何做中国哲学的源头。他是效法大道的。

S
Shubin
抱一,是否需要先得一呢? 查对楚简本《老子》,没看到包含 “得一”的句子。帛书本里有:”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霝 浴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d
dhyang_wxc
对!庄子是继承、发扬光大人,杨朱是自己人。
S
Shubin
我是试图了解老子的学术和政治态度,然后试图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社会。他能做皇家图书馆的头儿,总不会

反对周朝的制度吧?他曾经是“士”,但当了官就不是了。觉得他苦口婆心的指导“王候”,目的是让他们别贪腐,别争斗。

d
dhyang_wxc
你老兄太善,总往好的地方想、讲。这是可以的。但现在群魔乱舞,实不能留任何破绽。共勉。
d
dhyang_wxc
道行之而成,行起来,正言若反,怎么一?你似乎还在知性打转儿,突破这一层,心若灵珠,才能上善若水,唯道是从。

不正很多。正是一。

d
dhyang_wxc
这点事儿,老庄不在乎。不用纠结了。
S
Shubin
呵呵,别人看着似乎纠结,其实我看陶兄的视频很享受,也学到了东西。有所比较才能学到人家之长,看到自己之短。谢谢陶兄。
陶陶三
谢谢舒兄,杨兄。有人不嫌弃,看我的视频,我已经很开心了。这样的探讨,更加难得。挺好的。彼此学习,互有启发。

大道像明月。

各人说一点。

真心向明月。

总会近一点。

 

d
dhyang_wxc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vs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