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一本书】《昨日世界》

浮云驰
楼主 (文学城)

昨日世界

很久以前读的茨威格的《昨日世界》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是他那种对欧洲,对维也纳的眷恋之情却一直留在我的印象中。

他就像是一株植物被深深地栽种在了那片世界大战前平静宽容自由的奥地利大地上。茨威格出身富有的犹太家族,父亲是大实业家,母亲出身可以媲美贵族的大犹太家族,当他二战中迫不得以流亡到巴西的时候,站在南美洲这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回首往事,从前的生活都蒙上了一层温情的薄纱,昨日的世界,昨日的欧洲,那黄金时代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难以割舍,

而今天欧洲大陆正在熊熊燃烧,一切过往全都毁灭殆尽,理性败给了暴力,一代理想主义者全军覆没,文明被罪恶的欲念冲击得四分五裂,可以想见茨威格写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痛惜。

我记得他在第一章写到维也纳,音乐艺术科学之都,不论贫富种族宗教,这座城市给了所有人最宽广的胸怀,皇家剧院是那时人们最热衷的地方,只有顶级的艺术家才有资格登上那里的舞台,而下面坐着最热情也是最严苛的观众,错一个音符都逃不过全体观众灵敏的耳朵,

人们对艺术享受的追求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个城里的居民在安逸中过惯了稳定的生活,他们于权和利都不是那么有进取心,却在精神享乐方面费尽了心思,那时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战争爆发后再回头看,那样的生活恍惚是在童话里。

茨威格从前对他母族那些自命不凡的高贵亲戚很不以为然,常在心里嘲笑他们,然而现在他怀念他们那种以有文化和精神追求为傲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一切如今都被野蛮的战争踩在了脚下。玉石俱焚,他这代人正经历着文明的倒退,这是他们从前从没想过的事情。

回忆这些往事,茨威格的笔一直是平静的,理性的,但是那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是有一种难解的悲伤,他试图站到世界和历史的上方,用理性去解释现在的毁灭,他希望这只是人类漫长前进史中的一个短暂的间歇,未来欧洲可以重拾昔日荣光,再建和平自由宽容的家园:

 

“所以时至今日在我内心深处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幻想,虽然我对此已充分认清和完全失望。一个人在童年耳濡目染的时代气息已溶入他的血液之中,是根深蒂固的。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是什么,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我仍然不能完全违背我青年时代的信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今天,我们怀着偶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继承下来的信念: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来安慰自己。”

 

身处战争中他对未来毫不笃定,他只知道自己心中对昨日世界的信仰不会消失,可是那时代还会重来吗?他似乎连希望都不敢有。对于一九四二年饮弹自尽的茨威格来说,这样的世界再也没有回来,他生命中的维也纳,黄金时代的欧洲就只有一次,它们都停留在了昨日的世界里。

 

看他笔下昨日的欧洲就像是看今天的欧洲,一切又都如他所愿重建起来,可是也许我们是再次生活在了童话里,这薄薄的一层气泡不知何时又会被戾气捅破,人们心中又生出对和平的犹疑再次深陷在恐怖的深渊中。

是的,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我们都知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当自己真的身处其中的时候,怎么能知道深渊的尽头在哪里,面对世界个人是渺小的,而回归内心希望那里有个信仰能稍稍安慰一下人们的灵魂。

尘凡无忧
沙发
尘凡无忧
看着茨威格关于信仰的描述很唏嘘啊,他到底败给了现实。。。。
鲁冰花
茨威格是自杀的?太可惜了,带走了多少好作品。。
浮云驰
这正是他的真诚,身处其中看到不到希望就是看不到啊,他也试过给自己打鸡血,这本书后面他拼命夸赞巴西,说是新欧洲,但是没用的
浮云驰
是,跟他年轻漂亮的老婆一起,同时代的很多流亡作家都不理解,他有钱有名有新夫人,可惜过不了自己。茨威格的小说其实很温暖
W
WXCTEATIME
可惜他老人家无缘听闻佛法,若有幸沐佛法甘露,或许就不会自杀。(我瞎想乱说的,勿怪)
尘凡无忧
其实我想说,文字坚定不见得内心坚定,就像脸上笑容不代表内心欢乐。。。。
l
lovecat08
我得去补看!
鲁冰花
茨威格的小说只看过《心灵的焦灼》,最后女主也是爱而不得自杀了,也许在作者心深处

就有一种化解不开的抑郁,非自杀不能解脱,不能理解只表同情。。

鲁冰花
真的吗?太有哲理了。。
花似鹿葱
这个还真没看过,要去补课!
A
Anthropologi
浮云也是拼了!
尘凡无忧
我随口说的随口说的,不当真。:)
n
nearby
浮云即使是拼了,也是拼的深度。厉害
糯米粥
+100
糯米粥
最近我在读一本政治书,里面有句话大意是:Unity is exception. Polarization is normal

我读了大概一半吧,给我感觉是,咱们(比如你介绍的这本书的作者)对文明对民主等的看法还是透过一层理想世界的滤镜来看。

等我读完这本Twilight of Democracy, 再来聊聊。Twilight这本书作者撕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滤镜来看社会

d
donau
所以呢奥地利出不了别的
浮云驰
内心不坚定文字也不坚定其实最好看了
浮云驰
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犹太人被欧洲彻底驱除,心里的信仰也是动摇的,所以世界就没什么好留恋了
浮云驰
东方的宗教哲学毕竟不是他从小接触接受的东西,之后了解了也未必真从心里有共鸣
浮云驰
写的很平静,但很温情
浮云驰
这个其实挺平淡的,回忆了他经历的欧洲,犹太家庭和文化,还有后来的巨变,类似回忆录
浮云驰
哈哈,拼了!
浮云驰
其实我很久没看小说了,为了坛里的活动,使劲回忆了一下以前看过的书:)
浮云驰
是的,没有一个社会是十全十美的,都是流动的,相对的,所以一想深了就会陷入矛盾中
浮云驰
奥地利在文学音乐艺术上面都贡献很大呀,当年的维也纳大学也是群星荟萃啊
v
viBravo5
Youtube 上有一部片子《Stefan Zweig: Farewell to Europe》,德语但有英文字幕

茨威格是服毒自尽,不是饮弹自尽

浮云驰
谢谢!刚看到推荐了这么好的电影,刚看了三十分钟,艺术家和政治的关系是不是一直要保持独立,非常困难的选择

我觉得两者都有道理,茨维格主张保持清醒独立思考,不为战争裹挟,可当和平需要艺术家出力的时候,想再保持这种中立就不可能了,时代出的难题,怎么解只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

v
viBravo5
不客气. 其实我没看过《昨日世界》一书,只是看过书评,说那书描绘了一战前维也纳上中产阶级的日子,温馨安全宁静,

就象Fritz Kreisler 的小提琴曲"Liebesleid"境界 .

一战前后欧洲社会其实是两极分化,这才诱发了共产主义运动和法西斯运动。《Farewell to Europe》是关于茨维格流亡颠沛生活,茨维格是温室里长大,心理脆弱,有点受不了,在法西斯国高峰时(德国兵临莫斯科,日本偷袭珍珠港)看不到前途,放弃了,是个悲剧。

浮云驰
是的,茨维格比较温和天真,看这个电影也可以看出他希望保持独立,但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