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of you will no longer be in the top 5% of the class"
During my kid's freshman orientation, they were told "We know you all graduated in the top of your class in high school, and many of you are valedictorians and have perfect SAT scores. But 95% of you will no longer be in the top 5% of the class here in college". So when you attend a competitive school, you need to have proper perspective/expectation besides being academically prepared.
真的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但关键是哪个大学是合适的,实际上也是在赌运气。
记得很多年前有个澳大利亚还是台湾妈妈在紫檀说过,她的很阳光的儿子背着一把琴很兴奋地去伯克利,但4年后他见到的不是原先那个满脸帅气的小伙子,而是看上去毫无生气的男孩,她意思是4年把儿子差不多毁了,而且她儿子4年里他的琴从来没有弹过。
另一个例子是同事给俺讲的,他儿子是当地毕业第一进了MIT,大学4年他说儿子的自信心基本快没了,不过他儿子后来学医当医生了,他意思是说本科上UM,拿全A后去MIT读研究生最好。
现在想想看,俺家的记得16年暑假带她去福园参观,她早就与系里联系好了,然后自己一个人去那里跟老师交谈了解情况。在MIT参观时也与一个她感兴趣的教授联系好了,然后一同去吃了午饭。当时让俺这个当爹的佩服的不行。
但现在大学3年多了,身上的光芒好像不见了,就是晚上嘻嘻哈哈与同学聊天,早上才开始睡觉,傍晚起床。现在看前景只能呵呵了。
好学校不一定最后就是好学校,能够让人一步一步朝好的方向走的才是真正好学校。
怎么融洽同子女的关系?
·不要监控孩子的电话,尊重其隐私权。
·对孩子的朋友要和蔼可亲,但不要同他们过于亲近。不要侵入他(她)的天地。
·不要在他人面前夸奖孩子,这样会使其尴尬。
·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评或斥责孩子。如果必须要这样做的话,应该在无人的时候。
·母亲在他人面前要注意服饰。母亲的形象不整洁,孩子会感到羞耻。
·如果你的孩子参加学校的演出,他(她)在舞台上时你不要打手势,这样会令他(她)紧张,甚至出错。
·孩子和你一起坐自己家的车出门时,不要把汽车收音机调到你所喜爱的频道。让孩子挑选电台,但可要求他调低音量。
·在子女需要帮助时要给予帮助,但要注意方法。
·子女在一定的阶段就像需要食品一样需要爱抚,但是爱抚要适可而止,不要在公开场合这样做,更不要在朋友面前这样做。
·不要让你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他的“本事”,如朗诵、唱歌、跳舞或弹钢琴。如果你为他的本领自豪并希望让人家看到,那就对他提出请求。如果父母坚持让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本领,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像马戏团的猴子。
·不要向他的朋友和亲属讲他的怪癖,尤其不要当他的面前。任何孩子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
·不要让他失去对你的信赖。他向你透露的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完全尊重他的意愿。
·在他面前不要说谎。他看到自己的父母说谎或弄虚作假,就会感觉不好。例如,父母在某人背后说坏话,而当面又装出热情的样子,孩子就会反感。
下页: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现在疫情期间,不是正常状态,大人孩子都发蒙
是不会知道合不合适的。
Overconfidence在美国是个很广泛很普遍的问题。
坦然接受平凡。
说明这孩子潜力没被发掘。
他爹认为的去UM读本科然后进M读研究生的这条路是更大的弯路。
尤其是硕士
是学生选出来的。
基本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最popular的。
本科和博士难,而硕士容易
否则M的科研不会那么强啊
還以爲你本來要說全美的高中有幾萬個 所以有幾萬個Valedictorian
选也选不上
女儿同学朋友中有好多名校毕业的,包括MIT3年毕业拿2个学位的,毕业后安心去G做个码工(他妈妈说可能读书读伤了),反而一些去不是Top 15学校的继续读博士,立志去做教授,当中还有一个在CC读了2年后转进州大的小伙伴。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是人生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要一步一步朝着好的方向走,不能停滞,哪怕慢一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至于名师出不出高徒,就看徒弟自己高不高了。LOL
而且还有疫情的直接间接原因
还好啦,要是碰上吸毒就够你吃一壶的了,特别现在这个政府和社会
目标不同,做的事走的路也不同
停一下也没坏处,可能还有好处。
我上大学也是经过重建的过程。大学前一直认为自己只要想就一定能成绩很好。结果第一年下来就仅仅系里top20%,第二年更努力作用微乎其微。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了智商的差距,我不睡觉全学习都赶不上班上的聪明娃,况且那些高智商的同学比我还刻苦。自信深受打击,但在美读博重塑信心,学校是研究院里的强校,世界各国的人材,我在里面竟然还行,信心找回不少。
他閨女叫 美美和夢夢
她说,你去问问,亚裔哪有早睡觉的?
我很羡慕那些家有正常作息孩子的家长
有更好的生活,不是苦哈哈的读书。她现在很多房产绝对的富婆。
朋友儿子上大学期间,暑假送他儿子去UM一个教授实验室做research,本来目的培养他的兴趣去读博士,结果暑期结束后他再也不愿意上研究生,理由是那些研究生天天呆在实验室无聊死了,周末还去加班,这样的生活他死活不要。
大学毕业后就去花街投行工作去了,第一年薪水比跟教授差不多,还不包括奖金,呵呵
而不是灰溜溜隐晦隐瞒自己在读研究生课程的事实?如果研究生课程那么简单是不是应该这课程号比本科低而不需要本科的prerequisite要求?这还不说本科不要做研究课题 研究生是要做研究课题的。怎么出来的这个U型?
读着好像是最后一个馒头就是吃饱的那个?本科读完了再读研究生觉得简单,怎么就变成本科比研究生还难了?逻辑在哪里?
亚裔在那里可能算diversity的一类
During my kid's freshman orientation, they were told "We know you all graduated in the top of your class in high school, and many of you are valedictorians and have perfect SAT scores. But 95% of you will no longer be in the top 5% of the class here in college". So when you attend a competitive school, you need to have proper perspective/expectation besides being academically prepared.
“现在想想看,俺家的记得16年暑假带她去福园参观,她早就与系里联系好了,然后自己一个人去那里跟老师交谈了解情况。在MIT参观时也与一个她感兴趣的教授联系好了,然后一同去吃了午饭。当时让俺这个当爹的佩服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