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马克思错了吗?(2)唯物论

野性
楼主 (文学峸)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在国人圈子里迷惑最大。剩余价值论和科学共产主义其实已被我党自己丢掉了,唯有唯物论这根最后的稻草了,这情形国内学校的政治课老师最清楚。 

 

唯物与唯心之争本是个过时的话题,但因为唯物论容易与朴素科学观手拉手,因而仍然被我们许多经国内中学到大学政治课熏陶过而不了解西方哲学史的高学历者的信奉着,特别唯物辩证法这个怪胎。 

 

本来我一直要写个科学哲学的系列比较细点掰掰唯物与唯心的问题,但这场老马的讨论不能绕开这块基石,就简短捷说了。 

 

唯物与唯心之争本是认识论之争,按常识,人们多数会站在唯物论一边。 可你是否想过,为何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哲学家,诸如 伯拉图,黑格尔,笛卡尔,康德,贝克莱,王阳明,陆九渊等,却都是唯心论?!他们何以如此蔑视常识。 

 

让我们从一个典型例子切入。我的政治老师如此说:“唯心论者认为,月亮在你转过身后就不存在了。”同学们自然哄堂大笑。可这能解答你对大哲学家们何以如此可笑的困惑吗?他们为何认为“月亮在你转过身后就不存在了”? 

 

这里实际涉及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你靠什么得知外部世界的存在;2.你靠什么总结有关世界的知识。换成月亮的例子:你何以得知月亮存在,又何以断定在你转过身后还存?

 

唯物论的你可以自信地说,我看见了,而且不是一天俩天一年两年,我转过身后暂时看不见,但转过身来他还在,屡验不爽。 

 

这个回答不错,分解开来: 1.你靠自己的感官观察到外部事物,2.你归纳了无数次观察得出一个结论。

 

唯心论者并不是不承认这个前提,而是对此作进一步的考察。 

既然你是靠自己的感官观察外部事物,那么,当你感觉不到它时,你又如何敢肯定它的存在。如果你没有眼睛或是瞎子,你如何知道有个月亮存在?不要说还有其他许多人看见了!在讨论认识论时,“没有眼睛”的假设是对全人类而言。如果人没有感觉功能,还能断定任何外部存在吗?这就是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进而,就现实论现实,即使我们没瞎,你对自己的感觉就那么自信,它一定能给你可靠结论?看看下面这个现象:(图) 

 

下面的两条竖线一样长吗?

看着不一样,量一量,等长。

 


 

你看见的转论,完全是幻觉。

 


如此这般,你还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吗?这不是个严重的问题吗?如果你同意了,不免追问,这样下去,不仅我们会怀疑外部世界的真实性,推到极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是问题,那一切知识都是虚妄。这就是怀疑主义。为了找一个不再后退的立足点,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堵了这个枪眼儿。既然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思考,那我在思考就说明“我”存在。 

 

这是其一。其二,即使感官是可靠的,你以前观察到的以后还会重复吗?就是说归纳法可靠吗? 

 

我曾经这样说服我的学生:让他坐在我的椅子上,然后反复动作:起立-坐下,起立-坐下,而我在背后最终悄悄地把椅子挪开,结果可想而知。我问:你反复归纳验证的“屁股下有椅子”的结论可靠吗?月亮在你转过身后就一定存在?不会爆炸的无影无踪? 

 

当代证伪主义哲学家波谱曾举例从两方面批判归纳主义的经验论: 

有位归纳主义的火鸡先生,归纳出每天早上主人都给它美味食品,都360天了,错不了。可感恩节前夕的早上。。。,杯具了。这是时间对归纳主义的无情。空间呢,也不那么温情。

 

波谱指出,所谓知识是全称命题,不是特称命题。如牛顿定律,不能只在英国有效。这就像如果你说“天鹅是白的”,作为知识,那就是说普天下所有的天鹅是白的。可你没法穷举所有的天鹅。你的归纳结论是踞此时此地的有限观察归纳来的,不能保证它时它地的天鹅一定白。你的知识结论不过是个假设。但这是个有所断定的假设,他给出信息量(而非模棱两可),可以被检验,一旦出现非白天鹅,就被证伪了,就要放弃它而作出新的假定。如“天鹅有白黑二种”。所以,知识体系都是暂时的结论,因而必须是开放的发展的。没有真理,永远! 

 

这个已经超前了。回到马克思以前。 

 

既然唯心论者对感官和归纳有怀疑,那他们认为知识是从何而来?

 

唯心论者并非否认信息的外部来源,只是认为外部信息被提炼成所谓知识(即你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绝不是象镜子一样的简单反映,而是被你脑子的固有的有色眼镜过滤了,甚至畸变了,不可信了。你所谓的世界,是你的认知能力所规定的世界,不仅被你的五种感觉能力所限定, 如不能感知红外紫外放射线。在用可被转换为人类能感知的形式的仪器测量到之前,这些“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就是“不存在”! (请再次复习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此外,人的认知能力还有更重要的,即在感官基础上对信息的组织分析能力,而那是天生的,先验的。如空间感,时间感,因果关系的联想与推理,这并不是学来的,而是人类头脑固有的能力,其实也是稍微高级点的动物共有的,否则有效觅食何避免天敌都是不可能的。 试想,离开了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的基本范畴或框架,我们还能搭建任何关于世界万物的知识大厦吗?就象一台计算机,没有特定程序,输入任何数据都不会处理出结果。如没有处理图像的程序,对输入硬盘里的图片文件不认识。这就是康德的唯理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也是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洞察。所以在唯心论者看来,知识是对人而言的,人的认知能力才是知识的决定因素,而外部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与你的脑袋。如鼠类眼里世界是黑白的,色彩对他们是不存在的。所以要说知识是从那里来的,那首先是从你的感觉和头脑里来的。所以“心” 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知识)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请注意那个括号里的字是我加的,原话从一个中文网来,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对唯心论的描述。去掉“知识”二字,就给一般人一个误导,觉得唯心论多么荒唐,认为“心”可以产出世界。而其实认识论之争,争得是知识的起源,不是世界的起源,否则就是物理学宇宙论而不是哲学认识论了。认识论讨论的是关于物理学宇宙论的那类(科学)知识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多少,在什么意义上相信。

 

领悟了西方唯心主义的严密分析,回头再看禅宗的“万物皆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或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或陆九渊的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就不难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强调什么。虽然中国古人论证得不够逻辑化,但也是一脉相通地深刻,远不是唯物论者的 “镜子”论可同日而语。看看那些后来的参禅打坐的和尚们和所谓的心学腐儒们的究竟有几个真懂其中真缔?!諦諦

 

当然,什么东西推到极端就是荒唐。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认为“万物皆空”,父母兄弟老婆孩子都是虚妄,你就不管不采,也许只是个人格问题。但你要认为可以随心所欲,如穿墙遁石,或侵犯他人,那外部世界立即会给你点 color see see, 让你知道什么是“不依赖于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

 

不难明白,唯物唯心之争各有其出发点,历史地看,它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但现在还纠缠谁是第一性的就很无聊了。如果计算机领域争论软件还是数据对分析结果是第一性的,你不觉可笑吗?

 

特别象“物质”这类词,恰如给唯物唯心之争判了死刑的逻辑实证主义所作的分析,所有形而上学的词汇都是些不可操作的概念,没有操作定义,你永远不可能检验他,就是永远打不清的官司,只能抛弃它。

 

说到这儿,你该明白,象商品的“价值”这样的概念,你若抛开“价格”这个可测量定义,就是永远打不清的官司。现代经济学不是绕开它,而是不在理会这种无实际操作意义的东西。现代经济学向科学靠拢而不是向哲学靠拢。

 

至于辨证法,本是唯心论者黑格尔对认识过程中的概念分析,与自然本身无关。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精神,那脑子了的正题反题就是自然界的反映,就成了辨证唯物主义了,只是为弥补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不足,硬换了个头。其实到是丢唯物论的人,最后被后来者搞得几成诡辩术。

 

当认识论的唯物唯心之争都成为过去时之际,你再提什么历史的唯物观或唯心观,还有意思吗?到底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还是相反,到底是英雄还是群众创造了历史,是文化观念还是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是咸得无聊!由此牵强得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就不论了吧。

 

不过老马为何自信满满地预言共产主义,也与此有关。待续。

 


走你
你举的线段等长和幻觉转轮例子,恰恰说明唯心是片面的,也是靠不住的。请教一个,你觉得现代科学是唯心还是唯物的? 你觉得科学实验有意
走你
其实说自己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无所谓,怎么说都可以,但实际上,如果你相信你的汽车下次还能打火启动,你其实已经很唯物了 :)
野性
对,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无所谓,所以现代哲学和科学都抛弃了这种无谓之争。
野性
证伪主义基本就是现代科学观。
野性
一些科学教科书把可检验性列入要则。
走你
那就好 :)
走你
科学实验和规律的确是要求可检验,可重复的,不然不算数。一旦有反例,科学规律就算不成立了。
金笔
只能说你老师给你举的月亮的例子很浅薄。窃以为唯物论者认为

只有改变世界才能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从历史角度说,对历史人物也是从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判定的。

老冷
言简意赅,大顶好文。唯心论解释和揭示了人类的认知局限性。可悲又滑稽的是,在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倒行逆施中,“唯心主义”被“马列主义

言简意赅,大顶好文。唯心论解释和揭示了人类的认知局限性。可悲又滑稽的是,在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倒行逆施中,“唯心主义”被“马列主义者”们宣传成为“按主观意识办事”“主观主义”“不实事求是”的代名词,变成了整人的大帽子和大棒子。事实上,这些大帽子大棍子倒是应该招呼到那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如毛泽东身上。老人家看到了在田里的麦子穗上都能站小孩,就认为亩产万斤没问题了

-- 眼见为实,不是吗?

 

 

看客2010
野兄写得好,冷兄总结得好。等着听野兄接着说:)
y
yfz9465
用唯心来反对唯物的错误如同用唯物来反对唯心一样,这样的争辩玄奘都经历过。

“物”与“心”本来就是“认知存在”无法分离的两个方面。当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瞬间,认知产生了。它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分离。那么是“什么”使得人对“认知存在”有物与心不同的感觉呢?正是认知产生后的立意,分别,概念,思辨。最后以语言来还原“认知存在”的真实。如果哲学完全是思辨的,那么它将继承了两元论(语言)的桎梏。即唯心与唯物是对立的。思辨哲学到现在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它们可以不辩论。思辨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自洽,即自圆其说。能做到吗?薛定谔将这种无法自洽的尴尬与科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即量子不确定性经过逻辑转换成为非自洽的猫论。也就是说存在“不死不活”猫 或者“又死又活”猫。这个结论直接指向二元论的局限性。自然或者“道”是按二元的定义来运作的吗。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应当认清二元论的局限性,即逻辑思维的局限性。这样,就为哲学的内在经验铺平道路。笔者以后会写这方面的话题。


至于作者否定佛教,大可不必。最好不要否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这样容易形成结论远远大于知识的局面。

d
dongfangshaoer
谢谢野性老师开讲座。搬个板凳慢慢听:)能否多谈点脑科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
史迷
顶野性兄好文。从中学开始,我发现自己就是笛卡尔二元论的信奉者。

我一直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这两种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实体。

我认为中国古老的思想,也是基于二元认识世界的。

再顶好文!

野性
这个问题下回讲。
野性
谢谢二位支持!
野性
难道那不是我说的意思?我又那里否定佛教?
野性
脑科学和哲学少点联系为好!问好!
野性
史兄了得,中学就有信仰了。我那时还一窍不通。
墙根儿
马的辨证唯无论把精神物化,结果又导致物质的神话,于是成了应用上的一锅糊涂粥。
野性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