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周末去教会,做完礼拜后我做了很久的义工,去困难家庭送甜蜜。帮助他们买东西,送一些礼品,问寒问暖,问生活上需要哪些帮助。也为他们祷告。
去的大部分家庭都很困难,要么空空荡荡家徒四壁,要么乱七八糟没地方下脚。新加坡没有无家可归者。再穷的家庭也有政府组屋住。这些家庭要么没有劳动能力,要么就是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刚开始,觉得震撼的是,很多人没有腿。因为他们不怎么往外走,平时看不见,而现在又看得太多。一开始我以为是车祸,后来知道,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糖尿病。
还有就是盲人。和没有腿的一样,盲人平时大街上少见,现在到他们家里却看了很多。原因也一样,糖尿病。他们某一天,年纪大了、却突然近视了。老年人不是应该老花么。有些老人,说能看到一点点影子。很快,就有人失明了。记得有个阿伯,我经常去,很熟悉。有一天他突然说想摸摸我的脸。他看不见,只能用手摸。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毛病,都和糖尿病有关。糖尿病本身没那么可怕,这些并发症才可怕。肾衰竭,心血管,脑血管,眼睛,腿。这些病,首先是吃出来的。
新加坡是个甜蜜的国家。因为炎热,冰冻甜品到处都是。著名的红豆冰,摸摸恰恰,签豆儿,西米露,奶茶,甜薯羹,几步路就有一家。奶油,蛋糕,琳琅满目的糕饼店。到处的咖啡屋,即使是 Kopi-O, Teh-O, 有些人不加奶,但很少不加糖。还有到处都有的可乐,雪碧,芬达。每个早餐,午餐还有晚餐,点了餐后,总要问你要什么Drink。对了那些“杨协成”的罐装饮料,几乎没有不甜的。又便宜。连啤酒都有很甜的。最令人恐怖的,还是每个巴刹都有的一摊甘蔗汁。那种咕噜咕噜的榨汁机器,一根根甘蔗塞进去,师傅熟练地把甘蔗汁倒进一个塑料袋的,麻利地扎好,递给你。Sugarcane Juice. $1。现在估计涨价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我现在是多年只喝水了。连咖啡都不喝。矿泉水,瓶装水,白开水。跑了步才喝运动饮料。应该说,政府和民众在这方面是滞后了。新加坡的糖尿病在发达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华族有10%以上、马来族50%,印度族60%。数字触目惊心,这大概还不包括准糖尿病。虽然政府前些年也开始倡导“向糖尿病宣战”,但饮食习惯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路还很长。但又令人心急如焚。
蜂蜜我也不加了,好像我只有这一个吃糖的来源,平时都是无糖和低碳饮食。甜的饮料从来不喝,不喜欢,冰激凌类的多少年都没碰过。
又爬山了3个小时过年也不敢放纵了。
可见要有多么大量的糖才能让饮料达到那么甜的程度。
美国这里小孩开派对倒是不喝碳酸饮料了,改成自以为健康的果汁呵呵
不过我很喜欢lady M的千层蛋糕,算是欧洲口味或者亚洲口味?
不管美味不美味都要看量。
美国甜食大部分是傻甜,齁人。
一嗜甜,二嗜黄油, 还煮食得很烂
一奢甜,二奢黄油, 还煮食得很烂
印度族的饮食真的不如华族。我们有很多清凉清淡的东西。
我也喝可乐的。一年大概十几罐。一般是赛后偶尔,或者长途开车。
冰激淋也吃的,但放冰箱,分很多次。想起来才去舀几勺,大家吃吃。
我早上至少也是半小时。周三,周末就不止了。哈哈。
我说买这几块的价钱快够买一整个蛋糕了。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为我健康着想。
以前听说吃饭要数米粒,面条吃一根,面包吃一指甲盖像笑话一样,糖尿病面前这些现在都成了现实
就像三色猫说的, 保持微饿和对食物indifferent态度,及其考验意志
中国的食品很多是咸香,外头吃饭也是。
衣食住行全安排好了。有住房,有食物,新加坡也不太需要衣服的开销,出门的公共交通,以及残疾人通道上世界上最完善的。
经济上也有补助,医疗有Medicare,和 Medicaid. 另外政府,邻里,学校,教会经常有人关心,访问。算可以的了。
好谈不上,但新加坡政府很会Baby老百姓。
疫情前带家人去印度餐厅,太太和孩子们看甜点挺诱人,一人拿了一份,结果差点吐了。我参加过几次印度人的婚礼,知道印度甜点的厉害,看他们拿,只笑笑说你们试过就知道了。
中学时代,周末去教会,做完礼拜后我做了很久的义工,去困难家庭送甜蜜。帮助他们买东西,送一些礼品,问寒问暖,问生活上需要哪些帮助。也为他们祷告。
去的大部分家庭都很困难,要么空空荡荡家徒四壁,要么乱七八糟没地方下脚。新加坡没有无家可归者。再穷的家庭也有政府组屋住。这些家庭要么没有劳动能力,要么就是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刚开始,觉得震撼的是,很多人没有腿。因为他们不怎么往外走,平时看不见,而现在又看得太多。一开始我以为是车祸,后来知道,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糖尿病。
还有就是盲人。和没有腿的一样,盲人平时大街上少见,现在到他们家里却看了很多。原因也一样,糖尿病。他们某一天,年纪大了、却突然近视了。老年人不是应该老花么。有些老人,说能看到一点点影子。很快,就有人失明了。记得有个阿伯,我经常去,很熟悉。有一天他突然说想摸摸我的脸。他看不见,只能用手摸。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毛病,都和糖尿病有关。糖尿病本身没那么可怕,这些并发症才可怕。肾衰竭,心血管,脑血管,眼睛,腿。这些病,首先是吃出来的。
新加坡是个甜蜜的国家。因为炎热,冰冻甜品到处都是。著名的红豆冰,摸摸恰恰,签豆儿,西米露,奶茶,甜薯羹,几步路就有一家。奶油,蛋糕,琳琅满目的糕饼店。到处的咖啡屋,即使是 Kopi-O, Teh-O, 有些人不加奶,但很少不加糖。还有到处都有的可乐,雪碧,芬达。每个早餐,午餐还有晚餐,点了餐后,总要问你要什么Drink。对了那些“杨协成”的罐装饮料,几乎没有不甜的。又便宜。连啤酒都有很甜的。最令人恐怖的,还是每个巴刹都有的一摊甘蔗汁。那种咕噜咕噜的榨汁机器,一根根甘蔗塞进去,师傅熟练地把甘蔗汁倒进一个塑料袋的,麻利地扎好,递给你。Sugarcane Juice. $1。现在估计涨价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我现在是多年只喝水了。连咖啡都不喝。矿泉水,瓶装水,白开水。跑了步才喝运动饮料。应该说,政府和民众在这方面是滞后了。新加坡的糖尿病在发达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华族有10%以上、马来族50%,印度族60%。数字触目惊心,这大概还不包括准糖尿病。虽然政府前些年也开始倡导“向糖尿病宣战”,但饮食习惯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路还很长。但又令人心急如焚。
蜂蜜我也不加了,好像我只有这一个吃糖的来源,平时都是无糖和低碳饮食。甜的饮料从来不喝,不喜欢,冰激凌类的多少年都没碰过。
又爬山了3个小时
过年也不敢放纵了。
可见要有多么大量的糖才能让饮料达到那么甜的程度。
美国这里小孩开派对倒是不喝碳酸饮料了,改成自以为健康的果汁呵呵
不过我很喜欢lady M的千层蛋糕,算是欧洲口味或者亚洲口味?
不管美味不美味都要看量。
美国甜食大部分是傻甜,齁人。
一嗜甜,二嗜黄油, 还煮食得很烂
一奢甜,二奢黄油, 还煮食得很烂
印度族的饮食真的不如华族。我们有很多清凉清淡的东西。
我也喝可乐的。一年大概十几罐。一般是赛后偶尔,或者长途开车。
冰激淋也吃的,但放冰箱,分很多次。想起来才去舀几勺,大家吃吃。
我早上至少也是半小时。周三,周末就不止了。哈哈。
我说买这几块的价钱快够买一整个蛋糕了。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为我健康着想。
以前听说吃饭要数米粒,面条吃一根,面包吃一指甲盖像笑话一样,糖尿病面前这些现在都成了现实
就像三色猫说的, 保持微饿和对食物indifferent态度,及其考验意志
中国的食品很多是咸香,外头吃饭也是。
衣食住行全安排好了。有住房,有食物,新加坡也不太需要衣服的开销,出门的公共交通,以及残疾人通道上世界上最完善的。
经济上也有补助,医疗有Medicare,和 Medicaid. 另外政府,邻里,学校,教会经常有人关心,访问。算可以的了。
好谈不上,但新加坡政府很会Baby老百姓。
疫情前带家人去印度餐厅,太太和孩子们看甜点挺诱人,一人拿了一份,结果差点吐了。我参加过几次印度人的婚礼,知道印度甜点的厉害,看他们拿,只笑笑说你们试过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