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不仅仅是关于凤凰男

军大衣
楼主 (文学城)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12/07/10130834.html

也直指如今的回归乡村,回馈乡村的政策。实话说第一次听到要开发山水田园,不由害怕得打了一个哆嗦。如今的乡村和留守儿童成长的乡民,就如上次美国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的,半数智力发育迟缓,令人感到无望。也就是说即便回归乡村的经济发展政策能够绕行土地所有制的大坑,蓬勃地发展起来,他们也未必能够享受到红利。承受这一切的,都是大量如同聋哑的个人,绝大多数沉默的痛苦,化为麻木或在家庭内部消化。

不过,再怎样担忧,希望不是一点没有。。。

p
pureleaf
希望与极大的痛苦并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p
pureleaf
希望与极大的痛苦并存

在美国认识一个90后的出身农村的女研究生,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上小学时就一个人在家,自己上学做饭。她跟我说,那时候也没觉得苦,就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有点害怕。和别的留学生比,她明显成熟很多。和她同龄的大部分女留学生们,忙着了解美国的吃喝玩乐的文化和谈恋爱,很少为学费发愁,她那时候就非常紧张奖学金,买个电脑纠结很久。

她的优点非常明显,能吃苦,对自己的生活很有规划,会存钱,而且不忌讳自己的出身,事实上因为她的出身,从小到大她的的老师不管中美,都对她照顾有加,另眼看待。别的信誓旦旦要读博的女孩,大多受不了学习的苦和在美国立足的苦,回国接受父母的安排有份不错的工作,只有她读了博,回国在高校找到了不错的位置。

军大衣
你这个朋友最终还是留在了城市

乡村里有条件跃龙门的离开了,哪怕有一点年龄资本的,也会离开去打工糊口,留下年老体弱和儿童,在最缺乏资源的土地上自生自灭。如果不是中国乡土传统中的家庭纽带还在继续发挥着“余热”,你能想象这个国家会是怎么一个模样吗?过去和现在,很多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制度现代化的滋养,其实回头看看,它提供更多的还是维系旧有秩序的保守力量吧。

过去乡村家庭有点学问的,常见一块匾,耕读传家。如今这条路真的还存在吗?作者婆婆说的,就希望孩子能“当官”,听了真难过。

 

a
alwaysluck
一声叹息
螺丝螺帽
我佩服吃苦耐劳,自己安排自己人生,走正路的女孩子

她们会一生收益的

小米A
这个女孩吃苦耐劳,赞一个!
p
pureleaf
不少乡村

有了教堂,也许在家庭之外,这也是不错的精神抚慰和群体合作。

我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孩,她的弟弟,就是典型的浑浑噩噩长大的留守儿童。

现代化就是不见硝烟的革命和战争,牺牲者不再是毫无遮掩赤裸裸地死去,而是无声无息识相地消失。

看最近的印度的农民抗议,可以想象如果他们的改革真的执行了,背后的惨烈。

咪呜
这是正常的。你提到传统,传统还不是中科举,就是当官。

相反,现代化的社会,想让娃当官倒是很说明这个社会还是前现代!

至于农村荒芜,这是城市化的结果。中国已经算控制得好的了,这也是土地不敢私有化的原因

p
pureleaf
她是少有的因为出身受益的

她学习能力一般,但是情商很好,她的老师们对她帮助决定了她的大部分人生。

p
pureleaf
确实是个不错的姑娘
小米A
那个作者的老公让我想起身个人认识的人,凤凰男,现在大学教授,中西部年薪10+。

曾经为了去中餐自助给$1还是几美元在大群里闹得沸沸扬扬。他认为标准就是$1,别的美国朋友也说过。很少去饭店,超级节省。哎。估计童年生活影响太大了。

糯米粥
拖欠工程款很常见(我有太多亲友在工程行业)。再补充一件小事:

一个工地上每项工程都会有安全事故丧生的农民工。我知道的20年前,甲方都不要赔钱,就是包工头赔几千。。。一条壮劳力啊,这对一个家庭会是怎样的打击! 

匆匆扫读了这个儿媳妇角度写的, 不理解的地方是, 她是不是可以在经济上为公婆家多做些贡献? 

D
DoraDora2008
耕读传家是农业社会文明,现在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进行。。。
D
DoraDora2008
以前不是有总理为民工讨薪吗?看来是个大问题。现在好情况好转了吗?
2
2017wx
觉得没办法,否则就是那些凤凰男故事的重复.一个人背负全家族脱贫致富的责任. 这个应该是政府应该做的
g
gzlady
真不错, 喜欢这样的女孩
D
DoraDora2008
城市化进程让有能力的农村人,脱离农村进了城,后代就是城里人了。看起来留下来的就是没有能力和运气脱离农村的了。

他们中间除了一些有头脑和能力的,比如在网上搞直销农产品,生意还不错的,剩下的就是那些能力平平,作者感到他们会被社会前进的列车抛弃的人了。

a
alwaysluck
我知道这边的一对中国夫妻,双方父母都在贫困的乡村

他们每年都给两家寄几千美元回去,已经坚持多年了。中国传统文化长大的,很少做到自己绵衣玉食,而不顾及父母养老的。

D
DoraDora2008
我在网上看到这种情况很多啊,很多人每年都给父母寄钱。
小米A
那个女作者和她老公好像一直给父母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帮不完啊。
a
alwaysluck
就是用你一直坚决反对的民主党的做法?
q
qqbonny
不熟悉湖南,不能公平公正的评论。不过我大表嫂的家是湖南的,他们家很不错的,八十年代初就有家里人做包工头了。听他们讲

的和这家人的生活是很不同的。可能这家人在湖南的山区,很苦很偏远地区的地方吧。我们那里的农村也都没有像她描述的那样不堪和没有希望。不过做工程的被拖款是很多的。我家人有多个在建筑行业,拖和被拖都很常见。现在一般三个月这样都要给,要不然被告,就麻烦。

a
alwaysluck
我听说

江浙一带,农村的都有退休金了,1200元每月,不知是地区性的还是大统一。要是有一天能实现全国统一了,就真能脱贫了。中国农村现在有大医保,有自己的地,如果每个老人保证有每月1200元,基本吃喝不愁了。

y
yiboyibo
这个说法不全面,很多人有潜力却没有条件。

什么叫能力?什么叫有头脑?这些都是培养出来的。不同的人提高的进度不同而已。

给“剩下的那些能力平平的人”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很多人不会比这里混的人差。

2
2017wx
中国这么富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政府难道不该管? 您这时候不唱高调了
a
alwaysluck
您不是共和党,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吗?怎么到了中国就是政府的事了?
爱睡懒觉
我老家湖南的,我出来30年了,我家的亲朋戚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盖的楼房,丰衣足食。40以上的大妈们

几乎天天打牌消遣。

D
DoraDora2008
估计是地区性的。有的地方农村富,穷的多半是比较偏远地区的。
q
qqbonny
不好意思,看错了,男家是湖北的。湖北我就不知道了。
X
Xingfujiaren
自助一般给

10%小费。点菜一般给20%,我家除了我都在餐馆端过盘子,坚持给20%。我也跟着。

O
Oona
看不到这些,也听不到这些,我们现在看到听到的都是美国的下层,黑人,穷人需要帮助。
O
Oona
前些天听国内的湖北朋友同学说,他们成了了扶贫校友会,筹集了很多钱,帮助这样的家庭,希望他们能得到帮助。
D
DoraDora2008
有潜力当然还要有机会。跟二三十年前比,已经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为城镇人口了,他们要么靠能力,要么靠运气。

剩下的就是能力或者运气差点的。能力就是要么靠读书然后在城市定居的,要么靠打工在城镇买了房子的,要么靠做生意致富了的,要么靠运气城市扩展,把他们收编了,拆迁了。故事里的哥嫂运气就不好,生来有遗传病,打工又被拖欠工资,否则可能也能在县城里买套房子呢。给所有人一个平等教育的机会是目标,但是现实是有差距的。这些年搞的支教好像挺有成效的。再要进一步平均教育资源,首先也只能让人口都集中起来,城镇化,才有可能。农民带孩子进城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凋零的地区,不可能组织起好的教育资源,因为生源都不够。

p
pureleaf
+100. 留守儿童们不少是牺牲品,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
p
pureleaf
嗯,我也喜欢她
酒绿春浓
农民们逐渐失去最后的资源,土地。。。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另外一方面也是文中说的土地被

逐步兼并。

我老公父亲的老家在上海浦东,他的二叔是种西瓜高手,现在那一片良田变成高楼大厦。老公的堂弟分得一块宅基地。好在他堂弟是上海大医院著名医生,不靠土地生活了。

中国农村的很多事情很复杂,看了这篇文字,真是有点郁卒。。。我曾经梦想着去边远地区做一名教师。。。好像也不实际。

军大衣
我想她应该刻意回避了一下

“邀功”,免得吸引到读者的关注,带偏了思路。这一点非常重要。

糯米粥
有道理
糯米粥
是吧。我扫读一目十行的,看得不细
糯米粥
不太清楚。但工程里面太黑了,层层盘剥,最后都是这些底层百姓最可怜
S
Shanghaigirl98
这种人,(不是我贴标签),一回国,第一件事就是换老婆, 你信不信?

o
oulala
看过一份历史记录,上个世纪初,在清华念书的一多半想回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