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睡了,安定下来也说说“知识”

布兰雅
楼主 (文学城)

白天忙东忙西,没定下心来仔细读这个很有味道的讨论。

知识和文化,或者夫子说的知识和感悟,确实是两个概念。不过现代,语文相混,“文”越来越“语”,越来越冗余。现在所说的知识,其实就是知;而感悟,就是识。知和识,就是两个概念,两个范畴。

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女校,性格培养的底子比较女性,或者叫感性。好在,我的大学原来是男校,近几十年才招女生,所以我后来的熏陶,思维比较偏理性,算是弥补与中和了。也可以说,先文化了,然后知识了。

以前人读书少,知识少,而现在不但读书普及,加上网络,什么知识都可以找到。于是那些靠“什么都知道”的百科杂家,就没有了市场。为什么,你学了很多知识,但在我的定义里,你只学了“知”,却并不一定有“识”。一个人,死记硬背,滚瓜烂熟,满脑子的定义,那你还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充其量算是“知道分子”。就像一个学医的,你一定要花几年功夫记忆大量的拉丁名词,几千个解剖部位的名称,药名,病名。辛辛苦苦背了好多年的书,满脑子的“知识”。那么,你会看病了吗?不会!

知而不识,你脑子里充斥了的,全是数据。现在电脑上一秒之内就能搜到。但要诊断,你要推论,就是逻辑。识,就是逻辑,也就是关系。我不知道阿城,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不知道他的“关系”是不是我这个定义。

做IT的都知道,数据(Data)和逻辑(关系),是两个最基本的内核。没有关系的数据,是死的。是没有结果的。

楼下肯特君说我知道得太多了,也许是有所指。有次好像是他贴马拉松的照片,为保护隐私,把照片上的号码打了马赛克。可是他却忘记把场景里其他人的号码也涂掉。照片可以搜到地点和时间,比赛结果可以看到旁边那一个或几个人的成绩,这些都是数据。再通过逻辑“关系”,很快就找到了肯特君的一切数据。

看病也是这样。各种指标,检验结果,都是数据。但同样的症状,(比如发烧),却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诊断。这就需要逻辑关系的判断了。话说回来,诊断也是两个概念。“诊”,是获取数据,代表“知”;而“断”,是判断,是逻辑,代表“识”。

夫子提到的认知和感悟的不能融合,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果死读书,没有逻辑推论,那么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有然。这次会了你下次还是不会。同一个实验你不能重复,而不能重复的实验是不能通过的。

而没有知,也不行。你记忆的东西越多,也就是你脑子里的数据越多,你存取的速度越快。很多东西,别人要想半天,你立马就说出了答案,因为你已经记忆了很多的数据,或者叫“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亲自做过的,也可以是读书读到的。

文化的定义,历来就不明确。广义狭义,各有所指。大致可以说是一种融合了历史的感悟。我是一元论者,理性和感性,文科和理科,文或者武,科学与艺术,等等,我认为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特性,而不是割离的两样东西。现代科学把学分了很多很多“科“,相互割离,每人一块,最后都成了盲人摸象,看不到真实的整体。

想当年,达芬奇是艺术家,大画家,但也是数学家,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力学家,地理学家,工程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他发明了坦克,降落伞,潜水艇。。。他的材料力学定律到今天还在大学教科书里。奇怪吗,不奇怪。他是一元的典范。

拉拉杂杂写一点,算是参加讨论。

 

螺丝螺帽
你写的, 我看懂了点
布兰雅
禾口,夫子,烟花几个人的用词都很烧脑。大概都是一百年前的日语反哺词语。我爱用小词。

我最怕日文反哺词了,特别的禾口的。比拉丁语还可怕,哈哈。

 

糯米粥
晚上忙完溜上来接着讨论--发散讨论:

觉得对理工和对艺术来说,大多数情况下,“识”往往还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先有很多知识打底,才会判断。而且啥时候用啥“知识”,在真实的工作里都不容易。

艺术我就是门外好奇的张望--比如说今天上的国画课,讲了各种皴法,后面朝代开创的什么荷叶皴米点皴,还是在前人已有的皴法上改进和演化而来的

我最近正好在想的比较多的是一个相关的话题--年纪大了,怎样保持对知识的追求,或者说,学习的习惯。先发了,接着写

禾口
那个带日文的是我网上copy的。

我觉得我写得特别简单。

文化不就是人群居时的各种规则么。不同的群,有不同的文化。

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法兰西文化,新加坡文化,网络文化,企业文化,狼文化。。。

与其说对文化做定义,不如说是对大家意识中的文化做个归纳,提炼。

S
SeekAndFind
我现在很爱护自己,凡是看不懂的就不看,理解不了的就不理解,长篇累的也不看。
布兰雅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的获取越来越慢,而识的运用,退化要晚一些。

一个老年人,很多事情记不得了,也学不会怎么用新款的手机功能,但大事不糊涂,拿得住。

当然最后逻辑思维也会慢慢消失。到了大脑表面积萎缩到40%以下,那么记忆的东西少,对事物的逻辑判断也越来越没谱,对行为的控制也越来越弱。这就是奥兹海姆了。

讨论么,每人一个角度。这就是讨论的奥妙之处。

如果发生争论,第一句应该是,How do you define.....?

否则的话,鸡同鸭讲,白吵一通。

a
alohamora
你提到的我说的话,是回答军大衣的话。可以看看她说的,然后再看看我的意思

就不那么烧脑了

L
LifeIsBeautiful3
另外东方文化垂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西方文化力求精准,直截了当. 在这边生活久了,回头去看国内文学可能会不适应了
布兰雅
我说的日文反哺词,是指:政策,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

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布兰雅
我往前走了几步,没走太远。比如阿城我就没有去看了。
糯米粥
最近读到这篇非常打动我的"this is water" , 若有所思

https://jamesclear.com/great-speeches/this-is-water-by-david-foster-wallace

There are these two young fish swimming along, and they happen to meet an older fish swimming the other way, who nods at them and says, “Morning, boys. How's the water?” And the two young fish swim on for a bit, and then eventually one of them looks over at the other and goes, “What the hell is water?”

The capital-T Truth is about life BEFORE death. It is about the real value of a real education, which has almost nothing to do with knowledge,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simple awareness; awareness of what is so real and essential, so hidden in plain sight all around us, all the time, that we have to keep reminding ourselves over and over:
This is water.

比如说吧, 我家有50岁就退休的长辈,从此以“老人”自居,只要求小辈,对自己就是“我都这么老了,学不会”。我家也有65+返聘的长辈,主持几项跨界的科研项目,书画水平可以开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发这贴,一会儿在写我的思考

禾口
知和识本来就是相对的。

比如说,有人觉得自己有感悟了,是是识了。但是或许有其他人觉得不过是知而已。

我喜欢龙应台说的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

生动形象

 

布兰雅
是的。比如经验,某个病,是为知,但其中也包含了关系在内。编程的时候,可以打进一个模块包里。

然后,几个小模块,组成一个大模块。你的知识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L
LifeIsBeautiful3
记得我几年前的一个ToastMasters的演讲稿用了This is Water的例子
布兰雅
路子对的。比如逛大街,随意挑几个熟悉的店逛逛。要是每个店都仔细逛下来,岂不累死,也不可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布兰雅
What the hell is water? :))))
糯米粥
一扯三千里。

去年读到埃及那本书,跟我们现代人的linear time观点不同的是,古埃及人认为有2种时间—一种是cyclic, 另一种则是eternity.

如果跟生命联系起来,cyclic就是佛教相信的生命轮回,而eternity也许就是某种永生。不说灵魂永生,至少组成我们身体的不少成分是永生的, 比如牙齿的钙质,血液里的铁等等。 相信轮回的比如印度人就平和很多,哪怕在caste的最底端,也甘于被压迫,只修来世。 

而我们现代人的linear time,也就是生命就此一次,一往无前。所以当代人杰会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小布不要见怪,最近脑子里琢磨这些,趁机整理出这些想法

s
sansemao
强烈推荐棋王。

他炉火纯青的时期写出的东西。

布兰雅
我去看看瞧。
布兰雅
看了简介。王一生。有空找原文读读。
布兰雅
思绪三千里。

我怎么被触动,想起企鹅了。她要在的话,也会喜欢参加讨论的。

布兰雅
所以说,文化,还是逻辑关系。可以串起来。
s
sansemao
对生命的期许不一样,所以说不上哪种更佳,只要当事人开心就行。
s
sansemao
原文非常精彩。文字,结构

真的很棒。甚至我觉得这部小说是无法拍成电影的。

布兰雅
只有极少数的电影超过原著。如果我喜欢某个小说,是很不舍得去看电影的。
禾口
我说啦,文化是软件,可惜没有得到你的认可,抱怨烧脑。:)

烟花转述的阿城关系说,我感觉主要是借解析文化这个词,来表达反对暴力,压迫等的立场。要文不要武。

其实这个时候和是不是真确解释了文化这个词没有关系了。

数与形
The English Patient算是电影超过原著的吧
s
sansemao
同意。电影非常隽永。
布兰雅
烧脑不是指你今天的话题。

你是学术型的,平时用词都是高深,雅致,艰涩,我要先运了气才敢读。

我是用市井词汇。通俗,但好懂。

你这里的文化,我主贴最后稍有提到,属于外围的定义了。

布兰雅
这就属于那个少数的了。原著是毛胚,电影是精致雕刻。
小黑猫
没觉得,最多是平手。这部电影非常终于原著,包括故事情节和台词。小说写得很美,记得得过什么奖的。
桃子苹果
站这儿。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即使不开心,也必有不得不的理由。
s
sansemao
可能因为我先看电影,先入为主,小说就觉得尔尔。
s
sansemao
你说得每句话都很顺心,

桃子苹果
你看过

天道,看过遥远的救世主?

我觉得也有点拧巴。王志文演的还是挺不错的。。。

数与形
电影的男主角和女配角太出彩了,第二遍看觉得女主角也有韵味。
数与形
还有那么美的音乐和画面。
k
kentridge
啊哈哈啊哈。看到了。谢谢你提供的最重要的数据分析。特别是最后几迈放大的图像。
禾口
什么叫外围定义?
小黑猫
我是先看的小说,在机场随便买的,一口气读完很喜欢,写得非常诗意。电影也特喜欢,看过好几遍,然后去了埃及,为了看看电影里的saha

结果很失望,因为电影里的撒哈拉不是在埃及拍得的,埃及的沙漠长得完全不一样

螺丝螺帽
我觉的

企鹅被她老公修歪了,耽误了身体

军大衣
哈,来看你的作文

作为知道分子,我一般不参加知识分子的讨论。知是砖,识则是内在化的知,或者叫见识。有见识的人,砖不多也能盖个房,砖多的能盖个大的。如果没有识,就只能当“砖家”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