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一下“寂寞的烟花”,有关文化的讨论

a
alohamora
楼主 (文学城)

1.什么是文化?

下面烟花的帖子里,引述阿城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种关系”.

文化,英文是culture.  Culture,引述一下Wikipedia的定义 “is an umbrella term which encompasses the social behavior and norms found in human societies,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beliefs, arts, laws, customs,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of the individuals in these groups.”(from Wikipedia)

 

学习生物的同学都知道,culture在生物学研究,指的是培养基。在社会学领域,culture有类似的涵义, 指影响,限制人类行为的各种氛围及行为准则。

 

2. 在这个更为广泛的定义下,阿城对文化的定义,就显得比较狭窄了。

2.1.阿城说“文化是一种关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的状态,都是过去至今,长久发展的结果。而对于社会状态的描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描述。

但社会某一时期的“态”仅仅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果”,此外,还有推动这个“果”得以出现的原动力。“文化”的意义包含这两方面。既有某一时期表现为各种关系对行为的限制,又有促使这种关系形成的原始推动(等下,我会在第三,四点中进一步提到这点)

2.2.关于“武”与“文”的对比:
简单地讲,阿城的“武”文化,与“文”(确切地讲是“礼”)都是广义下的“文化”, 是两套不同的行为准则,在不同的历史状态下适用。

 

2.3. 文化 vs 知识

阿城说:“文化不等同于知识。现在我们说个人“有文化”,常常是指他有知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文化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处理成“文”,还是处理“武”。”

文化不等同于知识,这句当今比较为大众认可,网上鸡汤文里,出现的比例也很高。基本上可以被肯定。

 

但是,这种对比的出现,多少是因为延用的对“文化”的定义本身就比较狭义。如果参照上面更为广义的理解,则可以看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构成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所以,有知识自然不能等同于有文化。

 

这里,我在关注一下:是否可以把“有知识”,“有文化”相互隔离,对应起来呢?我个人觉得,这种理解也是走向了另一种偏颇。

(阿城:“老太太说:“我虽然不识字,但我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知识,但我待人处事是“文”的关系,堂堂正正做人,按照规定做。”)

简单地评论一下,这里涉及的,是对“知识”与“文化”的进一步理解。更确切地讲,是“知识”的多领域,与“文化”的多方法与层次。知识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人作为个体,通常也只能是在限定的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很难会对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深知。所以,你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学理工的博士,你说他有知识。

但同样是这个人,一方面,他在艺术与社会学领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他就是“没有相关的知识”(没知识);另一方面,少与人接触,更不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行为笨拙或甚至违背公德。这种情况,就更多地与文化联系上了(没文化)。

和老太太的例子对照来谈,这里涉及到的是社会的一个时期,对待人接物这些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常规(i.e. norms)。 但对这些norms的认知,既可以是从实践中学来的,也可能是从书本领会;可以说潜意识的,也可以是明确的。个人领悟也不同。所以,会出现不识字的老太太,貌似很有文化(因为懂礼仪),因为她可以从小就在生活中学到了这些规范).而那个理工博士,因为笨拙或没有顾及他人,而显得没文化。

 

深究一下,这个没文化,既可能是不懂规范(或者即便懂,但因为少实践,也显得不合场景),也可能是不在乎规范。说一个人没文化,这两种涵义可能都存在。阿城说的没文化,偏重于那种有意地忽视行为的规范。但很多“没文化”的表现,是与缺乏相应的知识联系一起的。

 

3. 关于文化运动

“为什么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五四运动,我们这么多的前辈质疑、力图否定甚至消灭中国自己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要以“武”对武。”

阿城这个对文化运动的理解,片面扭曲得有些离谱。因为:文化运动是以新文化,替代旧文化。但绝对不是要招魂丛林文化,以“武”替代“文”.  而是要以更文明,更合乎人性的行为准则去替代那些非人性的,制控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礼仪。

4.关于人的进攻性
烟花是引述了阿城的另两个观点:

---““武”和“文”的关系,就是很简单的生物“本能”和“约束本能”的关系。”

---“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它(指攻击性),使我们既不丧失创造性,又不用武力伤害他人。”

关于这两个观点,我觉着之所以出现,并成为论点,是因为1)作者混淆了人的个体属性vs 社会属性。2)另外就是阿城在一开始对“文化”的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上面1有提到).  因为文化本身,不仅是一定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意义更是包含了推动这种关系的原动力:个人在社会与环境下的互动与发展。不再继续展开了。

数与形
这种咬文嚼字吧其实意义不大,都取决于如何定义那个词。
a
alohamora
只是回一下烟花。

虽说是咬文嚼字,阿城的定义,是他自己的理解多些。

 

所谓好的理论,就是要用最少的概念,来阐述一个领域更多的现象

O
OrangeBread
人称:老夫子“:)

你儿去英国没?

a
alohamora
其实,几年前便领教过

这里不是讨论这些问题的土壤。

 

之所以写了,是给烟花这样思考这类问题的网友说的。大家互相进步一下

 

不喜欢,不用点帖

O
OrangeBread
我举个例子

今天出门写生,因为接下来不爬山,我穿裙子了。走前让RM把折叠椅放车里,他看我出门打扮说,像芬兰总统那样,我说当然。

 

芬兰女总统拍写真,很sexy,大胆漂亮。相比较韩国女议员比较惨,穿没过膝盖的裙子在议会上被骂。

a
alohamora
这是芬兰与韩国对女性着装,有着不同的规范。

“文化”的地域性。呵呵

糯米粥
你这样的帖子,

才是我愿意来跨坛的原因。

多年前读过的龙应台有一篇对文化的理解,给我印象深刻,截图在这里: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73733755/

 

最近太忙,这会儿没时间多写。回头再仔细想想你说的。

a
alohamora
Same here

 

你,烟花,鸽子,桃子等,如果不了,我也就不来了!

a
alwaysluck
老夫子问个好! 吃完饭慢慢拜读:)
流水无痕
阿城这个人如雷贯耳,从没读过,那个贴只看了一两行,忍不住

撇撇嘴,不过尔尔,又一个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家伙。

奇怪烟花她怎么能读得下去,还写贴总结分析。她真是闲的。

军大衣
阿城是思乡情切的文人
流水无痕
他是什么背景?台湾大陆还是香港?我原来还好奇他,看了他的这些狗 屁定义,对他完全失去兴趣了。
O
OrangeBread
台湾有李傲,阿城是内地的
a
alwaysluck
大陆的。《棋王》的作者
流水无痕
我还以为他是台湾的,好像台湾人提他挺多的。
流水无痕
没听过这本书。这人真是莫名其妙,名头这么响,却没什么有名的作品。
O
OrangeBread
电影梁家辉演的吃饭粒印象深刻
a
alwaysluck
巜芙蓉镇》他是编
螺丝螺帽
能长篇大论的, 我佩服
军大衣
和高行健同一波的人物。。。你可能比较年轻?
军大衣
这篇关于文化和知识这一段

讲到文化覆盖的内容比知识更宽广。其实烟花文中(或者说阿城的意思)就是说文化和知识主要是不同的范畴。

而你所提到的文化相关规范norm,待人接物等等内容(暂不说文学艺术),何尝不是“一种关系”?即一个人与周围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刚才看到糯米粥贴出来龙应台的文字,看来她也有这样的感受)

文学艺术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知识”很丰富,但是感受力比较差,当然也有相反的一类。我不能确认哪一类属于“更有文化”。

另外,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觉得culture可以作为一个定义,而“以文化之”也是一个可能的定义,从这点上,可能相对应的英文词naturalisation反倒更为接近,不过后者的常用法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再用反倒让人误会了。

我做不了长文章,随便扯两句。

军大衣
是啊,因为他与侯孝贤合作
酒绿春浓
强烈推荐你读棋王:一层层推进的剧情引向高潮,读到最后我浑身酸痛不能呼吸。。。跟棋王一样下了一场生死搏斗的棋:))
桃子苹果
为啥

要讨论阿城的话?他的定义和论述很有代表性么?唉,我算是没文化,也没知识了。

前些日子因为看到一个关于老戏骨王志文的评论,其中提到他演的一部电视剧,《天道》,我就去看了(谁让我喜欢王志文的演技呢?)。看完全剧,又去读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剧里书里都有关于文化的讨论。。我就觉得王志文演得还不错,但是真不太习惯那种大格局。。。:)本来是情感小说,情感剧,可非拔高不可,觉得有点别扭。不过,如果抛开你情我恋,这书,这戏也还有些琢磨头。。纠结着,我还是看完了。

 

 

 

 

 

 

 

 

军大衣
这书好像正好是封禁之前听的

时代的印记很深

酒绿春浓
读你这篇比较烧脑。。。真实感觉大脑灼烧了。。。不过很认同你的推理和解释。BTW,阿城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之一,国内很多人

喜欢神化他。。。

我读了你的文字,思考一下为什么阿城偏向社会交往类的文化而轻视知识类的文化的原因,可能是他一直没什么机会去正规学校接受知识传承吧。

阿城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杂家。电影聂隐娘的文化指导,台湾人很推崇他。他的一生真的很富有传奇,我曾经深挖过他的一些故事,跟考古一样,读过关于他的几乎每一篇文字。

但今天读了你的分析文字,我思考了一下,认为他也有些虚荣和弱点。

我喜欢看到所谓大神身上的弱点。不喜欢故作姿态完美的人。。。

酒绿春浓
是八十年代的作品,当年马未都说过这篇作品发表的过程,和他跟阿城的交往,挺有意思的。
a
alohamora
试着回答一下:

1)“文化”与“知识,”,原本就是两个范畴。阿城的论述,(还有网络上很多鸡汤文,)的问题在于,他们有些片面地理解文化与知识各自的内涵,同时有些过分切割这两者间的联系。(我上文想说的是这个,特别是后者)

 

 

酒绿春浓
阿城有不少作品,最重要的小说“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还有很多随笔。他是京城文化圈大佬,饭圈的主讲,很多人很崇拜他。
酒绿春浓
抱抱亲~~~你也是我来跨坦的最重要的原因。最喜欢读你这样层层分析推理的文字了,给我以intellectual challenge
a
alohamora
2. 关于文化与社会规范

这个部分,确实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行为的制约。这个,没有什么争议。

 

如果要延伸一下的话,这个议题可以沿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个体的行为影响与控制的有效性。进而是用什么来维护与打破这种制约。

 

这个问题我上文没提,止于认可这部分也构成文化。只是评了一下,这种理解的局限性

酒绿春浓
没读阿城的原文,但从你的文字里看得出来阿城的偏向,可能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吧。但陈寅恪那样的文化大师,虽然没有一纸文凭

但他家学渊源深厚,是一枚真正专注于学问的文化人。而阿城,很多年来,他是在俗世里讨生活的人。

有一阵子他在美国修古董车卖钱,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那种。有人描述他修理古董车,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他的兴趣广泛。。。不可能像陈寅恪那样专注文化知识的学问。

a
alohamora
3.对文学作品的知识与感受,知识还是文化?

我觉着,在文化的概念中,艺术的地位,更在于开拓人类认知范畴以及对精神领域感悟的表达等等。从而也拓展了人类对行为认知认可的范围。

 

在艺术品面前,“知识”与“感悟”,很多时候不能融合。或者说,一个人不能同时具备对作品的了解,同时又对作品有感悟。

 

无论哪种情况,缺知识或者缺感悟,我觉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残缺”。当然,也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人们都可以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感受.  其实涉及到的是知识的多方面,包括情感共情之类的。好像,你提到的例子,都是对文化作品的“知识”,与感性vs理性认知有关。

 

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谈到“文化”,我觉着应该是更深入一层。大概与艺术史上的文化运动有关吧, 进而带动社会变革。说不太好.

a
alohamora
4. 至于“以文化之”

作为一个“文化”的层面,应该是没有异议。有异议的地方,在于这种理解,有太多的局限

a
alohamora
嗯,你说的剧,我没看过,也不知道

也不是为啥要讨论阿城与文化。就是看了下面烟花写的,早上也没啥事,就写了几笔

酒绿春浓
表白一下吧:这样的文字才是字字珠玑。。。我真心的,谁也不敢笑话我。。。
a
alohamora
嗯。这种大题目,其实不适合在论坛聊的

几年前,因为聊这些,差点气死!哈哈

a
alohamora
嗯。这种大题目,其实不适合在论坛聊的

几年前,因为聊这些,差点气死!哈哈

a
alohamora
:)互相学习一下,呵呵
a
alohamora
我也是读了几行,觉着他有些误导。就写了几句,呵呵
酒绿春浓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就是要

气死那些不爱读你文字的人。。。

a
alohamora
谢谢, 呵呵
a
alohamora
嗯,也是执着的人。我不太知道他。仅仅就下面烟花的摘录评论一下
a
alohamora


我说的是差点把我自己气死

酒绿春浓
我知道呀,所以我要

为你报仇啊。。。哈哈哈。。。

开玩笑的~~~各位别介意啊,我就是跟老夫子开玩笑而已。

桃子苹果
这段话,我看懂了,也挺认可的。。
永远是中国人
我的理解: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些习惯和规则, 包括语言, 服饰, 食品, 礼仪, 休闲(音乐, 舞蹈, 美术, 戏剧), 宗教

而知识, 是关于世界的信息, 当然包括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信息, 还包括历史, 地理, 天文, 数学, 物理, 化学等. 

 

 

a
alohamora
嗯,这也是一种人们认可的概念理解。
s
sansemao
跟风去快速看了阿城的原文。其实,我觉得他那本书就是

不惑之年后的人生随笔,跟杨绛的人生边上差不多,而且比杨绛还要发散,还有恣意任性,我感觉不是写个人看,而是写给己看。所以,他对文化的定义不认真,他对别人对他对文化的定义或者讨论也不会认真。文字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意识流。

当年他写棋王是认真的,投入的,有期待的,在乎你我读者感受的。而这部随笔,就是只有他自己,而他的任务就是写出自我。

这部随笔,就是一幅抽象画,他写完,任务就了了。观众如何感觉对他都是虚空。

酒绿春浓
现在的阿城处于无相的境界
桃子苹果
你觉得他认真了,就能写出文化的精髓?

那一代人的先天不足,太过明显了,他也不是例外。。

s
sansemao
不知道你无相的定义,如果是佛教的无相,我觉得是

无他可能无我。有没有真正无我,我不清楚。需要翻遍全书。

s
sansemao
不敢说文化精髓,但是他把哪种境界写到了。我觉得是那种

从极度匮乏里面寻找极度充实满足的感觉。我们这代很有共鸣。而且,他在剧情,结构,文字上的安排可以说是行云流水,融会贯通,所以读者读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带入体验的。

a
alohamora
嗯,等有更多的空闲,我也去找来读读
s
sansemao
强烈推荐棋王。

然后你在对比他的随笔。其实他就是棋王心态。

s
sansemao
感觉他不是。就是他真实想法。读者爱看不看对他无所谓。
p
pureleaf
你说的,我好像有点懂

我小说读的少,也没有正儿八经研究过小说的写法,但是我确实是因为读了一些非中文小说后,才发现好的小说,无非是要解决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主人公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向何方,把这些写清楚了,就是好小说了。要回答这些哲学问题,除了个人的经历,还有大的context,社会文化政治的影响都很重要。我发现中国的现代小说,有点像一个穿着脚镣跳舞的人,不能尽情展示生命的全部面貌和舞蹈的光华,非常局限。这样的小说,通常只能写清楚主人公是谁,但是很难回答主人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那些脚镣,有些是因为个人缺乏人文知识和系统的哲学学习,有些则是受了政治影响,不敢也不能触及大的context。这样的作品,文笔再好,技巧再高,还是显得单薄了一点。所以就算是再认真,也跳不出舞蹈的精髓。

我当年很喜欢棋王,觉得有汉唐古风的感觉。现在看,也挺好的,就是比较单薄。

 

a
aklei
我爱死你们两了!
a
aklei
没错,王朔特服他
a
aklei
好家伙,你们都是受过系统教育的!我们这一代正如桃子苹果说的,欠缺大了去了!
酒绿春浓
刚刚看到。爱你,抱抱!
禾口
你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