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来了, 我带她去买东西, 在路上我问她, “为什么好些做媒体的到老年时会变成homeless? 是不是因为他们都和你一样年轻时乱用钱?没有存款, 还欠下很多信用卡贷款。 所以一旦失业就交不起房租, 就变成homeless了. 这是不是由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呢?“
女儿说 "不是, 很多老师在失业后也会变成homeless, 那是因为我们和老师都赚钱少."
我说"那失业了去做侍应也可以啊, 总要对自己负责的“
她说"他们觉得自己是educated people (她的原话), 就不想去做侍应了".
也许女儿就是觉得自己是educated people, 所以就要相应的生活模式, 连喝水都只喝smart water的。她的乱用钱让我很头疼, 我已经帮她还清信用卡债很多次了, 现在还每月补贴她。
看来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的想法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买菜如果去华人区,一样的东西可以便宜不少,唐人街的水果跟曼哈顿一般超市便宜一半都不止,其他东西网上找找deal.
要有足夠定力,碼頭寒酸怕別人見笑,身光頸靚開支自不然大,處身名氣行業收入不算穩定,
我認識的年輕人就有不少是這樣,年紀再大一點經歷多一些會慢慢改過來的,
廣姐不用太憂心,能力範圍做到就幫一下,孩子心裡有數會明白父母苦心
我小时候记得奶奶总跟我讲“惯(宠爱、娇惯)子如杀子”。
你爱女儿的话,肯定想帮她独立。那首先要做的是,放开手,让她自己站起来啊……
其实我的姐姐和朋友们都这样说的,我也明白的。 但如果这样她都破产很多次了
我对教育改变命运这个说法是有疑虑的。
像从前很多的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现在一个很简单的职位动辄就需要学士硕士,而且,学校学的东西不一定在工作中用得上。学位就是不过是晋身的阶梯。
当然有些聪明的,或者是有资源的,可以不用按常理出牌的,自然可以自创捷径。
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educated 是身份的标签,也一定程度成为的生存的阻碍。
生活态度自然受影响,生活成本就会不可避免的高。
多动动脑子,发挥她的优势。她喜欢STAR WAR, 可以做个专辑放到油管上。
不过我不赞同你的理念。
我会在孩子可以独立之后, 给他们锦上添花。 但他们不独立的时候, 我要经常督促鞭策, 让他们知道要靠自己, 不能指望父母。
他们独立之后很非常感谢家长的。
媒体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是自媒体形式。
另外,姐姐是要适当放手,跟她说要规划好自己的信用卡开销,消费要符合自己的能力比较现实,以后赚得多了再另说。
我娃一直用银行卡的,直到去年才申请第一张信用卡,自己付账单。她很小心花钱,大约是受了我的一贯影响,这方面我一直比较保守,不喜欢借债,当然也失去了一些很好的投资机会。凡事都有两面的,不能啥好处都占全了。
现在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股市大跌了一周,我建议她开一个Roth IRA,逢低买入,这样当她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早退休的后路。她本性不喜欢打扮,比我更喜欢便宜货所以有些存款。
就整天叮嘱孩子学学,这样也能帮帮我。
也努力做TA等,去年低她数了数自己账户钱告诉,最后一年的学费够了。不过我还是尽量帮她付。留着钱她毕业可以有钱买车。
顶着大风大雪亲自去帮租客掏粪。
年入不到10万的“精致”90后宁愿饿肚子借债也要Instagram photogenic
女儿都自己有存款啦,小小自豪一下吧!
为啥媒体难赚钱?自由言论的市场有可怕的头部效应,头部媒体KOL们赚死其他人饿死。 门槛低传播容易所以媒体抄袭拷贝成本低,有点优势也不易保留。这种前提下,要善于抱大腿,单打独斗很累。
我也不是进取类型的,再加上天资有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我女儿不爱消费是真的,但也没有对钱的欲望,她说她喜欢在lab工作。这也意味著是没有钱途。我虽然有些不满,担心,但是也没有办法了。
不仅是她,你的晚年会被她搞到破产的。
赚钱难,花钱易。我这里一个富婆,十亿美金身家(离婚后分到的)。她没有赚钱能力,只会停不下手地花钱,几年间就破产了。最后,变卖首饰古董,换来7千万,一年不到,花个精光。
为难你女儿,是帮她,也是帮你自己!
结局其实都差不多,而且都无法预见。所以人活得开心最重要,当然这个开心也是相对的,毕竟无家可归那种穷开心对我这样性格的那正好相反。
据说人越老越狭隘僵化,但是我自己跟年起时候相比,却开通很多,没那么些个条条框框。
我觉得自己也有不少觉悟,但是我的觉悟有时让我down。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说,你还是成功。:)
At least you can choose to be happy no matter what, right?
那个时候我成天不开心,拉长了一张苦瓜脸。这句话对我的点拨很大。
如果是的,你要多鼓励她。
我不管了,不带期望,就没有失望。就让她走自己的路吧。
当然我也可以不帮她, 让她接受教训, 但看着她还22% 的债务, 我也不忍心。
她是有工作和收入的, 而且也是成年人, 所以我不能cut 她的信用卡的。
而且她也努力工作,如果作为父母有能力就给给点财务支持,女儿乘年轻能享受比较有质量的生活,也算值了,毕竟人生苦短。我们移一代努力拼搏,到头来经济是宽裕了,但也老了,有时觉得一辈子很快,能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很有限。我这么想不知对不对。
她还年轻,路还长,live within the means 很重要。我们做父母的管不了一辈子。如果你经常说她听不进去或不当回事儿,付费找专业人士或这方面的课试试,也许她能听专业人士的?
还给她姑姑, 后来我又再帮她还过四, 五次了。
她上几个月让一个被房东驱赶的女同事住到她家里, 那个同事欠着20万的信用卡债呢
利息太高。我儿子是借无息loan, 然后做投资。然后一点还。我有他账户,帮他看着。对孩子不擅长的我们应该扶她们一程。要是你不在了谁帮她付?
20多岁的时候正是花钱多的时候,除了基本生活开支,还有社交, 约会, 住房,见世面。。。都需要花不少钱,但是年轻人收入比较低。父母现在能帮就帮吧,但是每月让她自己review信用卡账单,看看那些是支出是必须的,那些是可以控制的,有没有比信用卡更好的financing。。。
我又帮她付了首付买了个小单位, 所以她要交房贷和管理费的, 她的管理费就要七百多了, 所以她的工资确实不够花的。
我们连第三代学费都准备好, 还准备两份, 万一生两孩呢。
反正啊,能帮则帮, 但也没有宠坏她, 她还是相当努力的,所以我们乐意。
那个利息很高的
还有, 房子在她名下, 她想从房子里拿钱出来也行的吧?
她应该找roommate, 一人睡睡房, 一人睡客厅。。。你一直贴可不是一个事。
她倒是让她的两个同事搬进去住过, 一个住了两个多月, 另一个住了一个月。 她们都是被房东驱赶的。 都是免费的。 她是可以重新贷款, 现在她就在办这个, 但我要帮她付closing cost 还有point, 也挺贵的。
现在什么都是她一个人承担,会难一点。
no closing cost, no points
有对小夫妻还都只是高中毕业呢。
富人的消费,完全不是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不过,我现在可比她有钱多了,可能你也是哦!
也在NY。她租的公寓。出去度假还租出去做airBnB呢
想要自给自足,会需要比收入高的更坚强的自律,更强的控制欲望的能力。做不到这两点,总是会有些狼狈的。广姐的女儿是有福气的人,有个妈妈可以靠靠。
女儿回来了, 我带她去买东西, 在路上我问她, “为什么好些做媒体的到老年时会变成homeless? 是不是因为他们都和你一样年轻时乱用钱?没有存款, 还欠下很多信用卡贷款。 所以一旦失业就交不起房租, 就变成homeless了. 这是不是由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呢?“
女儿说 "不是, 很多老师在失业后也会变成homeless, 那是因为我们和老师都赚钱少."
我说"那失业了去做侍应也可以啊, 总要对自己负责的“
她说"他们觉得自己是educated people (她的原话), 就不想去做侍应了".
也许女儿就是觉得自己是educated people, 所以就要相应的生活模式, 连喝水都只喝smart water的。她的乱用钱让我很头疼, 我已经帮她还清信用卡债很多次了, 现在还每月补贴她。
看来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的想法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 最新回帖
买菜如果去华人区,一样的东西可以便宜不少,唐人街的水果跟曼哈顿一般超市便宜一半都不止,其他东西网上找找deal.
要有足夠定力,碼頭寒酸怕別人見笑,身光頸靚開支自不然大,處身名氣行業收入不算穩定,
我認識的年輕人就有不少是這樣,年紀再大一點經歷多一些會慢慢改過來的,
廣姐不用太憂心,能力範圍做到就幫一下,孩子心裡有數會明白父母苦心
🛋️ 沙发板凳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我小时候记得奶奶总跟我讲“惯(宠爱、娇惯)子如杀子”。
你爱女儿的话,肯定想帮她独立。那首先要做的是,放开手,让她自己站起来啊……
其实我的姐姐和朋友们都这样说的,我也明白的。 但如果这样她都破产很多次了
我对教育改变命运这个说法是有疑虑的。
像从前很多的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现在一个很简单的职位动辄就需要学士硕士,而且,学校学的东西不一定在工作中用得上。学位就是不过是晋身的阶梯。
当然有些聪明的,或者是有资源的,可以不用按常理出牌的,自然可以自创捷径。
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educated 是身份的标签,也一定程度成为的生存的阻碍。
生活态度自然受影响,生活成本就会不可避免的高。
多动动脑子,发挥她的优势。她喜欢STAR WAR, 可以做个专辑放到油管上。
不过我不赞同你的理念。
我会在孩子可以独立之后, 给他们锦上添花。 但他们不独立的时候, 我要经常督促鞭策, 让他们知道要靠自己, 不能指望父母。
他们独立之后很非常感谢家长的。
媒体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是自媒体形式。
另外,姐姐是要适当放手,跟她说要规划好自己的信用卡开销,消费要符合自己的能力比较现实,以后赚得多了再另说。
我娃一直用银行卡的,直到去年才申请第一张信用卡,自己付账单。她很小心花钱,大约是受了我的一贯影响,这方面我一直比较保守,不喜欢借债,当然也失去了一些很好的投资机会。凡事都有两面的,不能啥好处都占全了。
现在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股市大跌了一周,我建议她开一个Roth IRA,逢低买入,这样当她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早退休的后路。她本性不喜欢打扮,比我更喜欢便宜货
所以有些存款。
就整天叮嘱孩子学学,这样也能帮帮我。
也努力做TA等,去年低她数了数自己账户钱告诉,最后一年的学费够了。不过我还是尽量帮她付。留着钱她毕业可以有钱买车。
顶着大风大雪亲自去帮租客掏粪。
年入不到10万的“精致”90后宁愿饿肚子借债也要Instagram photogenic
女儿都自己有存款啦,小小自豪一下吧!
为啥媒体难赚钱?自由言论的市场有可怕的头部效应,头部媒体KOL们赚死其他人饿死。 门槛低传播容易所以媒体抄袭拷贝成本低,有点优势也不易保留。这种前提下,要善于抱大腿,单打独斗很累。
我也不是进取类型的,再加上天资有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我女儿不爱消费是真的,但也没有对钱的欲望,她说她喜欢在lab工作。这也意味著是没有钱途。我虽然有些不满,担心,但是也没有办法了。
不仅是她,你的晚年会被她搞到破产的。
赚钱难,花钱易。我这里一个富婆,十亿美金身家(离婚后分到的)。她没有赚钱能力,只会停不下手地花钱,几年间就破产了。最后,变卖首饰古董,换来7千万,一年不到,花个精光。
为难你女儿,是帮她,也是帮你自己!
结局其实都差不多,而且都无法预见。所以人活得开心最重要,当然这个开心也是相对的,毕竟无家可归那种穷开心对我这样性格的那正好相反。
据说人越老越狭隘僵化,但是我自己跟年起时候相比,却开通很多,没那么些个条条框框。
我觉得自己也有不少觉悟,但是我的觉悟有时让我down。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说,你还是成功。:)
At least you can choose to be happy no matter what, right?
那个时候我成天不开心,拉长了一张苦瓜脸。这句话对我的点拨很大。
如果是的,你要多鼓励她。
我不管了,不带期望,就没有失望。就让她走自己的路吧。
当然我也可以不帮她, 让她接受教训, 但看着她还22% 的债务, 我也不忍心。
她是有工作和收入的, 而且也是成年人, 所以我不能cut 她的信用卡的。
而且她也努力工作,如果作为父母有能力就给给点财务支持,女儿乘年轻能享受比较有质量的生活,也算值了,毕竟人生苦短。我们移一代努力拼搏,到头来经济是宽裕了,但也老了,有时觉得一辈子很快,能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很有限。我这么想不知对不对。
她还年轻,路还长,live within the means 很重要。我们做父母的管不了一辈子。如果你经常说她听不进去或不当回事儿,付费找专业人士或这方面的课试试,也许她能听专业人士的?
还给她姑姑, 后来我又再帮她还过四, 五次了。
她上几个月让一个被房东驱赶的女同事住到她家里, 那个同事欠着20万的信用卡债呢
利息太高。我儿子是借无息loan, 然后做投资。然后一点还。我有他账户,帮他看着。对孩子不擅长的我们应该扶她们一程。要是你不在了谁帮她付?
20多岁的时候正是花钱多的时候,除了基本生活开支,还有社交, 约会, 住房,见世面。。。都需要花不少钱,但是年轻人收入比较低。父母现在能帮就帮吧,但是每月让她自己review信用卡账单,看看那些是支出是必须的,那些是可以控制的,有没有比信用卡更好的financing。。。
我又帮她付了首付买了个小单位, 所以她要交房贷和管理费的, 她的管理费就要七百多了, 所以她的工资确实不够花的。
我们连第三代学费都准备好, 还准备两份, 万一生两孩呢。
反正啊,能帮则帮, 但也没有宠坏她, 她还是相当努力的,所以我们乐意。
那个利息很高的
还有, 房子在她名下, 她想从房子里拿钱出来也行的吧?
她应该找roommate, 一人睡睡房, 一人睡客厅。。。你一直贴可不是一个事。
她倒是让她的两个同事搬进去住过, 一个住了两个多月, 另一个住了一个月。 她们都是被房东驱赶的。 都是免费的。 她是可以重新贷款, 现在她就在办这个, 但我要帮她付closing cost 还有point, 也挺贵的。
现在什么都是她一个人承担,会难一点。
no closing cost, no points
有对小夫妻还都只是高中毕业呢。
富人的消费,完全不是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不过,我现在可比她有钱多了,可能你也是哦!
也在NY。她租的公寓。出去度假还租出去做airBnB呢
想要自给自足,会需要比收入高的更坚强的自律,更强的控制欲望的能力。做不到这两点,总是会有些狼狈的。广姐的女儿是有福气的人,有个妈妈可以靠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