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蝉鸣忆童趣

渔樵耕读
楼主 (文学城)

                                                     他乡蝉鸣忆童趣

 

                                                         渔樵耕读

 

        不久前在马里兰州看到多年不见的夏蝉(“知了”),听到久违了的嘹亮蝉鸣,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一份“久别重逢”的惊喜,也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悠悠的童年,江南水乡快活的夏日时光。

 

        七八月间的江南乡村,暑气蒸腾,骄阳似火。举目望去,眼前是阡陌交错的水稻田,无边无垠,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汪洋。侧耳倾听,耳边是一阵阵悠扬悦耳的蝉鸣,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每天清晨,大约是是夏日里每天最美丽的时刻。太阳尚未升高,窗外的树叶上还挂着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晶莹剔透。屋后的水稻田间,深绿色的禾苗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白色雾气,氤氲弥漫。门口的小河,清澈透明,平静如镜,偶而有鱼儿跳跃,水面上荡起一串涟漪,随即又回归平静。村口的石桥堍上,偶尔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匆匆而过。整个乡村就像是一个贪睡的孩子,仿佛还没从睡梦完全醒来,宁静和安详。

 

        到了九、十点,村庄就开始热闹了。妇女们陆陆续续开始到河埠头淘米洗菜,准备中午饭。我们这些小孩子通常会做帮手,坐在自家门口的竹凳上一边剥毛豆、摘韭菜、刨冬瓜、剪丝螺,一边听左邻右舍的婶娘们聊天,也相互交流各家中午要做的饭菜。那时比较穷,买不起肉,所以中午的饭桌上常以自家种植的蔬菜为主,加上一碗虾米蒸蛋羹。有时候,会从门口的渔船上买一点便宜的小鱼小虾,加上一点自家腌的雪菜炒成一道鲜美的小菜。记得那时夏天最经济和口惠的荤菜是咸带鱼,既便宜,又好吃,又下饭。由于咸,所以每次又不会多吃。要是实在没有什么饭菜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也会“无中生有”- 到河埠的石阶上摸一碗螺丝,剪去尾巴洗干净后用黄酒和韭菜一炒,于是“点石成金”,便成了一道鲜香美味的佳肴。平时家中只有来了贵客或远道而来的客人时,才会去杀一只自家养的公鸡,招待嘉宾。记得邻居中有两个有本事的大人,擅长于到河畔和水田里抓螃蟹、钓黄鳝,他们的成果常常让我们这些孩子称羡不已,垂涎三尺。

 

       晌午后的乡村,烈日当空,大人们躲在家中午休避暑,却是我们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一个经常玩且乐此不疲的游戏是“粘知了”- 即取一根长长细细的竹竿,从家里偷取一把面粉,在水中淘成软而粘的面筋,缠在竹竿末梢,然后对准知了(蝉)的翅膀,一粘一个准,常常能收获十个八个知了。有些小伙伴拿它们来放在火上烤着吃,我更愿意把它们放在我的蚊帐中,希望帮我捕杀“漏网”而入的蚊子。 下午的重头戏,自然是游泳(家乡的方言叫“划水”)。水乡的孩子学游泳,通常都是无师自通。学会游泳,一般有四步曲:初学不会水时趴在河埠的石阶上用脚扑通普通地踩水,练习身体的漂浮;有了一点“水感”以后,就扶着一个洗澡用的大木盆游到河中间去“实习”;等练习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甩开木盆“实战”了,从小河的此岸游到彼岸,再从彼岸游到此岸,当中也少不了呛水和脚抽筋。再游一段时间,技巧和胆量也大大提高,开始潜水、打水仗、“摔冬瓜”(从石桥上往河里跳水)、偷采水里种殖的水红菱。一个暑假天天泡在水里,我们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水獭”。

 

       除了粘知了和游泳,农田里用作灌溉的水沟,也是我们常常玩耍的场所。水沟里不光长了很多水草,还有很多被我们称为“螃蚍”的小鱼,约有半截拇指大小、以及虾米和泥鳅。水浅的时候,我们通常用河泥截流一小段水沟,然后用水勺把沟里边的水舀干,把沟底的小鱼小虾捞上来,回家犒劳家中的猫。更为有趣的是,田野里有些大水沟直接与村前村后的河流相通,每次下过大雨后,河里鱼会随着河水倒灌入沟中。所以在下大雨之前,我们会跟随大人们去水沟里预先放置一个竹篾编制而成的鱼笼子(即古人所说的“得鱼忘筌”的筌),这种筌入口大,出口小,当中放有防止回游的竹签,所以鱼一旦入筌,就出不来了。等到大雨停歇,我们再去把鱼笼捞出来,里边常常能有一两条大鱼(鲫鱼、草鱼)和虾。鱼从“天”降,不劳而获,大人孩子皆大欢喜。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带上用树杈和橡皮筋做的弹弓去树林里和打谷场打麻雀,或者带上用一簇粗铁丝和竹竿捆绑而成的简易鱼叉,到水塘边和稻田里去戳田鸡(一种灰白色带麻点花纹的田蛙,不同于青蛙)。可惜我人小体单,眼力不够敏锐,身手也不够敏捷,收获甚少。

 

      记得在最为炎热的三伏天里,祖母通常自己做豆瓣酱。预先将煮熟黄豆、面粉和盐混合,做成烧饼大小的豆饼,放在阴凉晾干。等到豆饼表面长出一层薄薄的黄霉后,再把它们放到酱缸里加水,放到二楼的屋檐下,在烈日里爆晒、发酵,通常连续晒七到十天,一缸新鲜美味的豆瓣酱就做好了。然后用这些酱来酱黄瓜或肉,都非常鲜美,且风味独特,记忆犹新。 

 

      下午的时候,村子里还常常会有一些买糖的货郎下乡来,被我们称为“换糖佬”。他们通常用一支短笛,吹奏几个简单的音符“1 2 3 -, 3 2 1-”,召唤村里的孩子门前来。笛声一起,我们这些孩子都会从不同的角落来到货郎担前,或用一两分钱买,或用一两支牙膏皮换取一块糖。记得最好吃的是一段一段的麦芽糖,软软的、粘粘的、香香的,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唇齿留香。夏日里更多的“货郎”是买棒冰的,或背或用脚踏车驮着一个裹了“棉袄”的木制棒冰箱子,边走边喊:“买棒冰喽!赤豆棒冰!”赤豆棒冰好吃,但五分钱一支的棒冰不是我们这些乡村孩子每天都能吃的起的。多数时候,只能“望冰止渴”,将口水咽到肚子里。偶尔大人们给五分钱一毛钱买一两根棒冰,高兴的直跳。买了棒冰以后,也舍不得快吃,先用舌头舔几下,然后慢慢吮着吃,一根棒冰能吃上一、二十分钟。

 

       傍晚的乡村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夕阳西下,家家户户会在自家大门口支起一张乘凉的竹床,几张竹椅。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围坐在竹床上吃晚饭,晚饭后坐在竹床上乘凉、休息,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海阔天空地和左邻右舍聊天。

 

       这个时候,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晚间的“节目”还刚刚开始。村前村后,蛙声遍地,萤火虫时明时暗地闪烁着亮绿的光,常常成为我们追逐的目标,抓到萤火虫后把它们放到一个小玻璃瓶内 - 不是为了敬仰囊萤夜读的先贤车胤,只是好玩而已。或者,一群孩子在夜幕中捉迷藏,也非常精彩好玩。初夏之时,会跟着一些大人,点着火把去水稻田里捕捉夜出活动的黄鳝。有的时候,乡里的文化站来村里放露天电影,我们这些孩子自然不会放过,从头看到尾,直到银幕上出现“剧终”两个字,才会依依不舍的离去。更多的夜晚,我们会去村口的石桥上乘凉,因为那里地势高,常有河面上吹来的习习凉风,更重要的是,还经常有一些老人在那里讲故事,引人入胜。直到夜深人静,我们才会回家,伴着蛙声一片,渐入梦乡。

 

      夏蝉唱得故人醉,直把他乡作故乡 - 童年的乡村夏日,依旧美丽,依旧清凉,依旧快活,依旧在我的脑回中。

 

                                 (辛卯夏末 草于美丽家园州科拉克斯堡金光岭新居)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夏日惊喜: 美国听蝉
有趣的姓氏(下):容易读错的姓
有趣的姓氏(中):好玩的复姓
“红色”之旅 - 华主席故里(富农山庄)半日行
有趣的姓氏(上):起源和变迁
广
广陵晓阳
温馨、感人的童年回忆,勾起了我对夏蝉的童年记忆,产生许多共鸣。明天有时间时

写一篇和你的文章:))。

谢谢分享。问好并祝周末愉快!

胡思乱想
美好丰富的童趣,细腻悠扬的笔触。欣赏好文:)
点缀
知了声声乡意浓,渔樵疑似回故里。儿时情景犹在心,日日耕读日日思。

赞鱼樵君好文、好心情

渔樵耕读
谢孔圣后裔、胡思兄和点缀兄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