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理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2)

X
Xueronghua
楼主 (文学城)

首先声明啊,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教人养孩子的,也不是为了批评家坛那位母亲,因为那位妈妈其实也未必了解自己做了什么。很多施暴者的本身就是受害者,很多控制者之所以施控的原因是因为内在缺乏安全感,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作为受害者并不自知。

 

我只是因为工作原因对个人身心灵成长一类的课题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原生家庭对个人一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毕竟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而家庭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扔灰母女的故事只是作为我写文章的引子,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我们不是在这里站队的,而是讨论类似的情况。

 

我虽然大学毕业就做了老师,但那时只是年轻、单纯的教书匠而已,并不懂孩子,真正的开始了解孩子的,是在35岁以后。开始接触原生家庭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课题之后,我写是因为我接触学生和家长的机会更多一些,但是我相信学校辅导员写的可能和我感受的又不同。

 

“父/母慈子孝”这个词说的是要做到家庭和睦,首先是做父母的通情达理,孩子们在自尊自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关系融洽,自然而然就孝顺了。个人很反感国内的什么赡养老人法,明明是政府让独生子女背政策的锅嘛!我觉得,老人不是弱势群体,妇女儿童才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这个社会如何对待妇女儿童。

 

第一篇写了我密友的例子就是想让大家知晓“常有理家长”并不是坏人,他们的“常有理”是一种不自觉的反应,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为何是这样处事以及这样会对子女的一生有何影响。心理学以及心理医生的概念对国内的普遍群体还是很难接受的,毕竟我们刚刚过了吃饱穿暖的阶段,从经济基础上升到上层建筑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还认为精神病才需要看心理医生,况且“天下无不是父母”的论调充斥着整个社会,年轻的一代已经意识到这个道理说不通,但是他们中很少人敢于当面质问父母,只会在天涯或知乎上抱团全暖一下。

 

我刚加入到新加坡公共教育体系时,一位老师(后来我们成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对我说:“批评学生可以,但是要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为了他们好,而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我那时还满脑子国内教师的“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的论调,觉得她的说法很新鲜。后来慢慢体会下来,自己发火的时候的确知道,什么时候是为了孩子好的批评,什么时候是自己要掌控局面的批评,我相信孩子们也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我的学生基本是在15、16岁之间)。其实即使小动物也能够感受到哪些人是善意的,对吗?

 

大家还记得我写过《做猫也要做只聪明猫》的Meimei吗?不得不说Meimei和我家现在的聪明又淘气的皮小子Joe,真是天壤之别。Meimei聪明又敏感,是个不用大人操心的女孩子,典型的那种乖乖女,同时又很会捍卫自己的地盘;Joe 呢,聪明又淘气,很会察言观色,讨好爹妈及周围的人,有要求时嗲声嗲气,得理时粗声粗气,不光捍卫自己的地盘,还会冲出去找人家打架,把人家的地盘也划为他名下,每天早上都出巡一番,喵告天下。

 

小动物的个性如此不同,何况是人类?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承压能力不一样。我经常跟领导说,其实美国上前线/中东的那些士兵们,去之前最好做专业的心理测试,有的人是一旦出去,心灵上就再也无法回到最初了,这种情况让他们出去,是对家人及其个人一生的毁灭。但是有些人经过专业调理及帮助还能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孩子也是如此,有的孩子考试10道题里错一道两道就痛哭流涕,而有的孩子只对了两道还很开心说比那些只对一道的好很多。相信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很多家长都有这个体会。因此,不同性格的孩子对常有理型的家长的反应就不同,性格比较外向强势一些的孩子会反抗,来自语言上的反抗或行为上的反抗,而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则是被动地接受了父母的教导/批评/指正,在潜意识里接受了父母的看法,自身没有自信、胆怯等等。

 

扔灰袋的女孩子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说明她个人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我不了解美国的学校,至少以前在我的班级里,大部分的事情我都让班长们做主了,包括安排学生的座位以及联系校外的实践练习,实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出面。美国的孩子普遍比亚洲孩子更成熟一些,16岁在美国很多州已经可以考驾照了,就说明法律上已经认可他们可以独自判断危险以及保护自己了,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还是催着早睡嘱咐多吃水果蔬菜等,说的好听是为了孩子好,说得不好听就是为了自己爽的“碎嘴子”。我舅妈就是这样,从早到晚叨叨,舅舅经常说她像坏肚子一样,没完没了,有时候明明自己有理也叨叨得没理了。舅舅在家大部分都是护着我那些表兄表弟们,因为他们感觉彼此好像是同一个被唠叨战壕里的队友。

 

常有理型家长其实就是控制型家长,控制型家长通常是打着爱的旗号,比如家坛的妈妈肯定说“我不让她吃零食、让她早睡还不是为了她好?”可是我们认真看看:是妈妈觉得吃水果好还是女儿觉得吃水果好?如果妈妈自己觉得吃水果好而让女儿去吃,火候掌握得好,是爱,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使女儿感到了压力,就变成控制了;如果女儿自己认为吃水果好,但是经常忘了吃,妈妈则提醒或者帮忙准备送给女儿吃,这就是爱。而这种提醒也要有度。 从妈妈那里,她可能无法分辨这两种的不同感觉,但是孩子可以感觉得到。

 

 

评论里有朋友说这种家长在国内很多,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亲朋好友就是这样的家长,那为什么我们没觉得是多大问题呢?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中国文化中,孝顺、听话往往被视为优秀品质,是好孩子的表现,这就让我们对于父母的“控制型教养”难以觉察,而且尤其我们文化里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论调到现在还充斥在各种文章里,还有把古代孝道故事拿出来给孩子洗脑的,另外宣传新的孝道故事。(在一个电视节目里,一个9岁女孩学柔术,是为了让妈妈及外公过上好日子,我听了觉得好心酸,节目支持人却大力赞)

 

因为控制的核心常被“爱”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经常说“我们是因为太爱你/太在乎你,才管你这么多的。大街上的孩子我才不管呢!”这话听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逻辑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所以很多国内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对妈妈的逼婚等还认为是爱及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孩子则会认为是自己不被尊重。

 

一个德国小朋友搬到新家,妈妈在电邮里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她看了很不高兴,马上打电话回家,告诉她妈妈她不是小孩子了,她已经25岁了。她妈妈马上道歉。而且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这要是在国内,大部分家长会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堵住了儿女的口。

 

西方的文化里从小就尊重孩子的个体存在,从小就赋予他们很多自我选择的权力,今年3月的春寒料峭的一天,我们和领导的朋友一家吃饭,朋友两口子穿着羽绒服出现了,而女儿穿着一条夏天的短裤,我当时想这要在国内的孩子这样穿,家长肯定不会让其出门的。

 

扔灰故事里的妈妈听起来是个道地的中国妈妈,但是16岁的女孩子是美国学校里的学生会主席,这两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肯定是要起冲突的。妈妈还可以用“还不是都为了你们好”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但是这一套在美国青少年身上是行不通的,被逼急了的少年则需要的是突发口,将被箍得紧紧的情绪释放出去。

 

妈妈强调女儿16岁、是学生会主席,评论里很多人也提到了学生会主席,其实大家的潜台词是“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应该起表率作用,懂得妈妈为家庭的付出,要感恩、知足。。。。。”好吧,这些就是我们在国内做老师时,调节孩子和家长关系时会说的话。但是到了新加坡后,遇到孩子和家长有矛盾,我不会出现在用这样的洗脑论调,而是问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跟双方沟通,然后再来决定如何跟孩子谈跟父母谈,不会为了父母的面子来一顿浆糊教育。

 

曾经我班里的一名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各方面都很出色,可惜妈妈就是这种浆糊式地絮絮叨叨,我开过家长时跟她沟通,发现她没法和人在一个频道上讲话,她自己管不了孩子就写信给学校老师告孩子的状,那男孩子知道妈妈告了自己的状觉得极其丢脸。我跟男孩子沟通时,他哭了半个小时,我唯一能劝的是好好读书、赚钱、买房、自立。

 

另外一次,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开家长会,家长坐下就埋怨、讽刺、挖苦孩子,男孩子在旁边委屈地呜呜地哭,我后来听不下去了,把孩子他爹狠狠滴训了一顿,训得他最后心服口服。我最后让他爹保证,好好支持孩子,再有讽刺挖苦现象出现,孩子可以随时向我告状。开完会,他爹亲热地搂着儿子出门了。

 

父母的爱及肯定对孩子的成长甚至未来一生的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

 

我有一个好朋友萍,南方人,很聪明的女人,嫁给了当地的新加坡人,后来老公的手机店经营不下去准备卖掉,她在家带完娃后决定接手,然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收入很不错。二手手机店在新加坡基本就是男人/当地人的天下,她却是顾客盈门,而且里面不乏很多高职、教育很好的人。在我看来,她是相当有能力有魅力的女子,某一天她向我哭诉,家里妈妈又来要钱了,原来她妈妈要钱买房,要钱给大弟弟结婚,要钱给小弟弟买车子。。。。。我听了特别的惊讶,我说怎么会这样?你自己结婚了,有自己的家庭,有两个在读书的儿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儿子们的大学学费吧?你弟弟们娶媳妇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吗?那时我已经开始读一些身心灵类的书籍,就问她是不是小时候很想讨妈妈的欢心?她说对,小时候她妈妈比较喜欢弟弟们,她高中时就拼命打工赚钱给妈妈买了一台缝纫机,就是为了让妈妈喜欢她。

 

故事后来的结局是她打电话告诉娘家,以后她不会每个月往家里寄钱,她要维护好自己的家庭,攒钱给儿子们读书。她的母亲不置可否,把她骂了一顿。但是自那以后,能看出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以往不同,估计是与自我清除了骨子里讨好妈妈的那部分有关。

 

我在亚洲时,有段时间总是跟一堆追求身心灵成长的人混在一起,其中有关了自己的酒吧成为疗愈师的,也有辞掉公司高管的职务专门研究海灵格的“家族排列”,还有博士后成了沟通师的,每个人都会聊起现在的自己与小时候的自己,聊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其中一个朋友G告诉我一个理论“一个人与父亲的关系关乎了他/她的职业/事业/生意/学习,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关乎自己的人际关系/婚姻/感情等等”,我很好奇,还特意在课堂上进行了调查,就是问卷调查学生们与父母的关系,大部分看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

 

当然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我这里讲的就是大概率的例子,所以大家不必拿个体来深究,而且我们在这里是探讨,并不是要深究妈妈和女儿到底是谁的错的问题。

 

就比如我在马来西亚有两个朋友,他们小时候都是家暴的受害者,一个朋友说她小时候很怕被爸爸打,就躲到橡胶林里,等到天黑后才回家,她发誓自己长大了做母亲后一定不打孩子,现在她一儿一女早已过而立之年,他们说妈妈的确从来没有动过手。而另一个朋友就打孩子,我问他为啥,他说小时候爸爸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嘛,不听话就打呀。我说那你现在还打吗?他说不打了,问为啥?他说发现打了也没什么效果。。。。

 

 小说“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常有理型的父母/掌控型的父母,其实就是在把自己的期待附加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不是橡皮泥,有些孩子在被捏的过程中反抗、挣脱,有些则被捏成了父母期待的样子,然后在成人后意识到后,又花大精力去寻找自我。

 

我们从一种文化来到另一种文化,完全改变不可能,只能尽量适应;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养育美国的孩子必有冲突,遇到类似的情况,家长最好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寻求专业辅导员的帮助,因为像扔灰袋女母女的情况已经累积很深,单靠家长或子女一方的努力,恐怕难以奏效。

 

那么,到底这种掌控型的父母是真爱子女还是一种上了瘾的无法自拔的掌控?为什么会这样?这又会联系到另外的话题。

 
祖母绿珠儿
2 楼
理性而中肯的讨论~给你点赞。由衷地说句:

你写的这些在我眼里很有水平。

祖母绿珠儿
3 楼
理性而中肯的讨论~给你点赞。由衷地说句:
d
dandinglity
4 楼
最近心理学好像有新理论

就是心理治疗时候不深挖原生家庭的影响了。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更多承认外界因素,还有天生就是个熊孩子。等我找找。

你说的那种家长中国多了去了。。。我家就盛产。。。

祖母绿珠儿
5 楼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不是吗?太同意了。
O
Oona
6 楼
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要管那么多,提醒,但还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当然结果好坏也是自己负责了,家长要放松。
G
GoGym
7 楼
写得太好了! 我先忙去,过会儿再聊
z
zhuangqiushui
8 楼
父母和孩子个性也有强弱之分,

有缘无缘之分,孩子强势的,长大以后不会计较,弱势的,就会一直纠缠甚至夸大儿时的遭遇,当然了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一直循环反复吧?

咪呜
9 楼
报告,我奉命拍照传给关心但看不到的人了。我自己就不看了。实在

太长,所以就不点赞了。

O
Oona
10 楼
我的父母革命工作忙,都是不怎么管孩子的,我妹妹长大后意见很大,我比较理解他们。
d
dandinglity
11 楼
不管也有意见?
X
Xueronghua
12 楼
谢谢咪呜,我在下面你的帖子里给你留言了!
O
Oona
13 楼
管多了管少了,都有雷区:-),不过我还是欣赏那些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父母,温柔有爱。
z
zhuangqiushui
14 楼


你在下面点啥赞啊?

福禄寿喜
15 楼
写得好!专业有据,太同意你的观点了。

买猪看猪圈,话糙理不糙。父母言传身教,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有深刻长远的影响。

我很幸运,有一对慈父慈母,给我很多爱。

X
Xueronghua
16 楼
原生家庭

不是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心理治疗也只是对有需要的人。

也有天生就是Bad Seed,但这是大家解释不了为什么一对有教养的父母却养出个杀人犯的例子时的一种新想法。我最近跟领导看一部电视剧《Breaking Bad》里面的Jessie就是好像天生坏小孩的,高中毕业后吸毒、卖毒,被父母赶出家门。有一次,他回到家后又被赶出来(他妈妈发现床头柜上的大麻,其实是他品德优秀学习又好的弟弟的),弟弟出来说“谢谢你没有把我供出来”。Jessi说“呀呀,你是他们心中的好孩子,当然不是你了”。他弟弟说“我是好孩子?他们嘴里谈的可天天都是你!”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啥弟弟要吸大麻了……

咪呜
17 楼
不客气。你有理论有实践,是应该多写一点。
桃子苹果
18 楼
美国的很多家庭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常有失误的地方。。。

即使在中产阶层的很多家庭里。

我同意夫子说的,每个孩子都不同,做父母的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区别对待,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好在,父母的努力和付出,孩子们心里是有数的,也是有比较的,十几岁是不懂,大了也会明白。

即使有失误,有遗憾,孩子们也会理解,也会包容。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经历过来的吧?

 

X
Xueronghua
19 楼
是呀,

现在各种行业都要有能力、有执照才可以上岗,唯独养育一个大活人不需要上岗,所以也才有了天产地别,有人在糖水蜜罐里长大的,有人在吸毒区里长大,所以国内有种玩笑说法叫“带着导航投胎”,哈哈哈

2
2008VGirl
20 楼
好长,我快速地看了下,养孩子也是父母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养第一个孩子或是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

完全是从零经验开始的。我现在有两个孩子,他们差别很大所以我现在比较明白有时候不完全是家长的问题。我反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或者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孩子该管教的时候还是要管教,不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要学会放手或者说pick a battle。

桃子苹果
21 楼
要看怎么管,关心也是管。孩子是需要父母的,不然怎么要到18岁才算成人?
O
Oona
22 楼
做父母是真不容易:-),比如我妹妹,儿子大了,又怀着满满的爱收养了女儿,以为一切会做得比我妈妈好,

结果也还是不容易的。

X
Xueronghua
23 楼
我也觉得太长了,但写着写着就收不住手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俩孩子天差地别的在海外特别多,我的确相信有些孩子天性很难改变。

我要探讨的其实只是原生父母自己本身就是受害者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影响。

学生里很多家长优秀、乐观,给孩子的是充分的自信,我没有在这里讨论

桃子苹果
24 楼
等你找出来。。

我最近也听说过这类说法,不过不是心理学专家说的,是个朋友说的。。她说,有些关系乱了一辈子,理清了,又能怎么样,还不如不理。

 

X
Xueronghua
25 楼
要想做好父母也容易也不易

就是先找到自己,自己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自己也就不会期望孩子活在自己的期待里。

正如找配偶一般,希望别人来自己,不如自己先学会爱自己,自己有能力爱自己,照顾好自己,也就有了能力爱别人,自己就成为一个爱的发光体,自然会吸引到爱的人、对的人

桃子苹果
26 楼
赞成你说的,把问题的根源全部归罪于父母或子女都过于简单和偏颇。
祖母绿珠儿
27 楼
确实如此。给你点赞!
O
Oona
28 楼
是啊,要把小人儿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来爱,来帮助,来关心。特别赞关于配偶之间的那几句。
祖母绿珠儿
29 楼
都是凡人,都会犯错。。。
军大衣
30 楼
厉害啊,一转眼就写了这么长
2
2008VGirl
31 楼
原生父母本身是受害者的也要看他们后来有没有学习成长摆脱影响,不传给下一代。

比如我就觉得我比我父母更擅于学习,虽然也不完美但是是比他们更好的父母。一代一代应该是这样进步的社会也是这样进步的。

G
Gbdjw
32 楼
可惜没有如何做父母的学校,没题可刷!
2
2008VGirl
33 楼
是啊,都是边做边学。我跟老大说过养他是没经验难免也会出错但我们是很认真负责努力做好父母的。

他现在大了比较能理解父母有时候也能容忍我的唠叨,不过我也会看时机并且适可而止。

d
dandinglity
34 楼
一只小耗子啊
G
Gbdjw
35 楼
我越来越发现每个人本身的感受比原生家庭因素来得更重要。我是以我母亲的个例有感而发。

我母亲兄妹4个(活下来的),就我母亲对她的母亲咬牙切齿,似乎外婆是个不顾家庭的恶魔:孩子全由奶妈们带大,。。。 我其他的舅舅姨妈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下长大却没一个有我妈那种感受,随着年月,我越来越觉得是我妈本身的偏激性格和感受,和她母亲如何养育他们没啥关联。

d
dandinglity
36 楼
我觉得我也是。我妈妈特别强势

我就很怂。但是破天还是说我脾气急。我有点沮丧。想了想决定揭擀面杖而起,不打算怂下去了,反正怎么也落不了好。

G
Gbdjw
37 楼
我一直老实和他说:对不起没有教如何做父母的学校,另外job description也很模糊,请包涵。。。
G
Gbdjw
38 楼
在我家10岁是个分水岭,之前100%依赖父母的baby,之后就是一个有他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了,。。。 难伺候了
G
Gbdjw
39 楼
+1
X
Xueronghua
40 楼
这些是昨天下午写的,晚上睡前修改下病句

因为不能只是罗列事实,所以写得比较慢。

咪呜替我说话的帖子我是后来才看到。

昨天的文章被转到子坛后,我无意中发现,赶快去删了,因为只是在这里讨论的话题,不适合去子坛班门弄斧

2
2008VGirl
41 楼
哈哈哈,你是好妈妈,你家破天心里明白着呢。
X
Xueronghua
42 楼
能说出我们学着做父母,你学着做孩子的家长已经是在把孩子当作一个相同的个体来尊重了,孩子懂得的
X
Xueronghua
43 楼
这个要看你妈妈在家里排行第几,哪几个孩子是保姆带大的,每个孩子经历了什么

我马六甲的一个朋友有四个孩子,老大老二送在保姆家长大,老三老四自己带。

很明显,老大老二和她有隔阂,老三老四是怎么捏都和妈亲的那种。

而老大和老二又不同,对待妈妈和妹妹们的感觉也不同……

S
Speedy2426
44 楼
有在孩子眼里十全十美的父母么?能理解父母的爱就不错了
军大衣
45 楼
在这里说说就好了,,,别处

到底不是咱自己的地方

o
oldCar
46 楼
good article!!
G
Gbdjw
47 楼
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奶妈带大,由外婆supervise下

我妈是活着的最小的一个,其实她后面还有个妹妹,12岁时急性脑膜炎去世。

我妈高中最后一年一个人在家,兄姐都外出读书了,我妈习惯性地带10个左右的同学去家里聚,都是我外婆伺候的:罗宋汤宴,大闸蟹宴,。。。 她的姐妹们至今还都记着那些“美好”时光,都是她们给我描述当年外婆的好手艺,唯一就是我妈不提,好像这一切没发生过。

我坚信我妈和她母亲间有过很深的前世仇。

X
Xueronghua
48 楼
有道理

子女和父母之间也是讲缘分的。

我就怀疑我妈和我小姨前世的关系,我小姨是家里最小的,按说我妈应该照顾她,但是我姨是照顾着所有的人,我妈却不会想着她妹妹,很奇怪

禾口
49 楼
成了父母也在继续生命的旅程,会有摆脱别人期待,找到真正自己的需求,不只是孩子。

所以有时候顺着一个思路想想,会感受到悖论的。:)

P
PYT2013
50 楼
好文!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而不是为他们做决定,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桃子苹果
51 楼
我的经验

是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成长的经历也不同。

孩子们很小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她们还不能完全独立。从完全依赖父母到完全独立是个长过程,即使上大学,甚至工作,成家的孩子们,也有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的时候。

父母至少可以是可以成年子女们可以完全信赖的朋友。要不然,怎么很多成年人对自己父母的去世依然伤心不已呢?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桃子苹果
52 楼
哈哈,你和破天的关系真不错!
d
dandinglity
53 楼
就是啊!反正我尽力了,小兔崽子还不知足, 爱咋咋
禾口
54 楼
写这么多,幸苦了。喜欢爱思考的人。看着你写的,感觉我以前的想法和你比较类似。

看着你写的,感觉我以前的想法和你比较类似。虽然我不是社会工作者,但是对人的关系,以及涉及的各种心理探究一直十分有兴趣。

是的,原生家庭对个体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时如何发挥作用,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可控的过程。人的尝试的种种努力,种种理论,会不会实践起来就会变成以爱的名义形成的控制?

怎么才算是好父母?是以社会的成功标准,还是孩子后来成功的标准?是父母自己能判断,还是依靠孩子判断?标准太多,头绪太多,很难说出一个没有悖论的道道来。

 

K
K小K
55 楼
难得的好文章,很有启发!非常感谢您的分享!不介意的话我想转到朋友圈、亲友圈去,可以吗?
D
DoraDora2008
56 楼
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 的确是弱势群体。 妇女倒未必是。家坛早就是“天下不无是的孩子, 只有不是的父母”论调了。
G
Gbdjw
57 楼
同意。

可惜我成长的环境几乎没见过融洽的家庭,我第一次看见年过半百还恩恩爱爱的是出国之后,我带的孩子们的外婆外公!

我成长的环境里很多为家产闹得鸡犬不宁兄弟不认,文革期间更是父母子女断绝关系,。。。 每次听见说中国的家庭概念等,我只能心底里苦笑。
X
Xueronghua
58 楼
谢谢!你一句话道出了精辟!
X
Xueronghua
59 楼
谢谢禾美眉

其实凡事就像伴侣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桃子苹果
60 楼
我觉得孩子有发言权,但是要等到孩子大了以后。父母当然有资格对自己评说。。。其实,外人都可以说,听不听就另说了。

不会有完全一致的结论,就像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会众口一词一样。即使到了盖棺论定的最后,也不一定。历史人物,百年之后再翻案的不也很平常么?

如果自认为是对子女负责的,是爱他们的,也承认有失误,能心安,就好了。如果成年的子女也认可自己的努力,就更好。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强求自己,更不能强求子女。但是该肯定自己的还是要肯定。

 

 

 

X
Xueronghua
61 楼
好的,谢谢认同!转给你觉得会有启发的人看就好,请不要转到文学城其他论坛,怕人误解我在指手画脚
X
Xueronghua
62 楼
我谈的都是大概率,小部分群体或者个例不在讨论范围内呢,否则就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纠缠不清的烦恼……
桃子苹果
63 楼


很幸运,父母关系很好。走的近的那些亲戚朋友家里夫妻关系也都不错。所以我一直以为家庭关系都应该是和睦温馨的。倒是大了以后,听自己的朋友说起自家的难处,才意识到支离破碎的家庭很多。。

 

 

X
Xueronghua
64 楼
其实像Vgirl对孩子说的,我在学做父母,你也在学做孩子,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就已经很好了
糯米粥
65 楼
学习了,又有水平又心平气和!首先认同开篇说的立意,我们是从中分析,然后反思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的,不是为了批判或站队。

这么又有营养又平和的文,真期待读到更多续集!


说一个有一点相关的。前不久读到对Lisa Brennan Jobs的采访,她的新书Small fry即将出版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23/books/steve-jobs-lisa-brennan-jobs-small-fry.html

这篇采访让我印象深刻,几千条读者留言。 我的解读是,这是一个深受父亲情感伤害的女儿,在中年(40岁)写书疗伤。从中反证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香草仙子
66 楼
顶深度好文!
桃子苹果
67 楼
哈哈,破天对你很好呀!

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林外芭蕉
68 楼
最讨厌父母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我为你操了碎心”,等等等等。自以为是的父母不要太多啊。

我现在告诉我的女儿,爸爸妈妈能力有限、所知有限,有自己的局限,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一定对,人的智识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所以她要自己学着探索、思考,勇于质疑和否认权威、寻找事情的真相。

桃子苹果
69 楼
父母在孩子们面前承认自己的局限,是一种自信,也是对孩子信任的体现。。
X
Xueronghua
70 楼
谢谢分享和鼓励!

我刚刚去快速地读了一下Lisa的采访内容,真是一言难尽啊!

我相信很多人在读文章看电视时,都会有代入感,有了代入感就容易自动形成偏见,我自己也会有这种习惯,只不过我通常在有偏见时会自动感觉得到,然后头脑中会有另一个声音问“真的吗?你真的这么认为吗?”另一个声音会说“不是,我只是不爽而已,故意挑刺儿”。然后,我心态就会回归正常,继续阅读,这时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对了,你那么爱读书,我推荐两本书《一念之转》和《塞莱斯廷寓言》,这两本书有联系,但是不是那么强,都是对我影响很深,会一读再读的书,两本都是英文翻译,你可以找到英文原本。

G
Gbdjw
71 楼
我LG说这是一句最恶毒的话 !
桃子苹果
72 楼
可是很多父母的确是这样呀,为孩子担心。。。恶毒谈不上吧?
X
Xueronghua
73 楼
其实父母那种说法很多时候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全感,掩饰我是为了我自己好的说法,但是说的父母自己其实没有意识到

我大学同学带女儿来新加坡看我,女儿刚初中毕业。

我同学一出机场就懵了,就问女儿方向,问出租车在哪儿?其实我同学是英文专业毕业的,但是她是那种大马哈,老公又能干,她就基本啥事不操心的。

女儿就说,我不知道,我也不会看,她就开始责备女儿,女儿说你也不会看为啥责备我?我同学说“谁说我不会看?我都知道就是考验你而已!”。

可想而知,她那聪明的女儿内心是不尊重她的。

来到我家,我看出俩人之间的矛盾,就坐下来跟她俩谈。她到机场的事儿,我说“你换一种说法,实话告诉你女儿,说你出来直接就懵了,看女儿能不能帮忙找到出租车站,女儿不会小瞧你的,反之你说考验她反而让她内心瞧不起你”。

她女儿说,就是,就是。

但是我估计她们回到家,又回回到之前的状态。

X
Xueronghua
74 楼
站这里
林外芭蕉
75 楼
有在父母眼里十全十美的孩子吗?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应该的吗?
G
Gbdjw
76 楼
fundamentally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结果没信心!
X
Xueronghua
77 楼
因为你老公能体会出

“我真的为了你好”和“我其实是为了自己心安”的不同。

很多父母还体会不出,比如我表嫂,下次我写个我表嫂和她女儿的故事……那真是活活把人气哭,还自己很无辜啊……

桃子苹果
78 楼
我觉得这么说也有点一刀切了。。

你举的例子验证了你的结论。但是很多父母说“为你好”,真是从心里觉得为孩子好才说的。不是掩饰自己的不自信。。

那一个例子不能代表所有这么说的父母呀。。

 

林外芭蕉
79 楼
无信任、无尊重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是自私又自卑的表现。
X
Xueronghua
80 楼
桃子美眉,我的例子里根本没有一句“为你好”呀,那个例子只是个口是心非的代表而已,是接了你的话茬,父母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孩子不会看不起父母,反而会尊敬。

就像老师一样,我读书时,老师不认识的字不会直接告诉我们不认识,怕丢脸;而到我当老师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不是字典,只是比他们认识的字多一点,很多时候还得查完了再教他们,所以要“备课”。

我承认很多家长都是备了课才做家长的,也有很多边学边做的,可是这些不在我今天文章讨论的范畴内呀……

林外芭蕉
81 楼
谢谢分享。

问一句:The Celestine Prophecy有宗教色彩吗?

桃子苹果
82 楼
扯得到那么远么?管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们好么?做得说不得?
X
Xueronghua
83 楼
完全没有,至少我记忆中没有

那本书里提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桃子苹果
84 楼
你是接着那个为你好的帖子说的呀。。。
G
Gbdjw
85 楼
这句话一般都是孩子成年之后父母为了继续遥控孩子时说的话

目前大陆家庭调解节目很多是这类矛盾。

糯米粥
86 楼
这个tip真棒!学习了!有空的时候可以说说你说的书英文名字吗?

第一本会不会是flipped?最喜欢被推荐你这样一看再看的书, 这种是大浪淘沙的书, 特值得一读。一定找来看

 

桃子苹果
87 楼
都是应该的,做得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和爱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配偶,不完美的子女,不完美的朋友,家人,

是需要学习和悟性的。

香草仙子
88 楼
站这里。
桃子苹果
89 楼
我相信很多家长对未成年的孩子也这样说过。。。
X
Xueronghua
90 楼


这两本书都是New Age的书。

《一念之转》的作者是拜伦凯蒂,英文名《the work》,这本书浅显易懂,便于操作,一旦转明白了,会忽然发现我们原来信誓旦旦相信的事都那么不堪一击,随后就是释怀和放下。书中举的那个例子“母亲想让孩子把袜子扔进洗衣筐里,而不是随地乱丢”的一段,我觉得所有的妈妈都可以拿来联系一下。她还有另外一本书《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

《塞莱斯廷寓言》英文名《The Celestine Prophecy 》,里面着重讲的是那九个觉悟,相信你看到关于争夺能源那一章,就有“真的如此呀”的感觉。

当然,我说的都是我当年读的时候的感觉。你读了好多书,很多道理都是相同的,有些可能你早就知道了呢!

S
Speedy2426
91 楼
应该的,哪怕做到了孩子懂得你的爱但可能还是对你有意见,看孩子的个性和发展,有时候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是最容易的事,

包括自己的父母

S
Speedy2426
92 楼
有道理
X
Xueronghua
93 楼
谢谢美眉!
X
Xueronghua
94 楼
的确如此

现在的年轻一代人很多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你看知乎上的帖子,关于这方面的很多。

前几天听有书App里,主持人还提到这个“我打你,还不是为了你好”,孩子就很困惑,为什么打了我还是为了我好?

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个年代不同。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最喜欢讲她小时候忆苦思甜的故事,然后让我珍惜今天的生活.....我小小年纪,居然告诉她“要横向比,不要纵向比,我将来不能告诉我孩子我小时候如何如何.....”我妈听得发了呆

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糯米粥
95 楼
太好了 ,一听就是有趣的书,一定会找出来看。开卷有益,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受益的
林外芭蕉
96 楼
所以中国有种迷信的说法,说是今世的子女是和自己前世有缘,可能是善缘,也可能是孽缘。

子女今生来与你或是报仇、或是报恩。

林外芭蕉
97 楼
还真就说不得。

说话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很多国人都对此不以为然,殊不知不懂说话的艺术生活中、事业上要走多少弯路。孩子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客人/客户/亲人,我们真的应该在抚育孩子上多些情商投资。

a
alazycatinsd
98 楼
对对,我若干年前就看到这个说法,当时算是新鲜观点所以还记得。
a
alazycatinsd
99 楼
我们的文化烙印太深了,父子纲常所决定的。
a
alazycatinsd
100 楼
是不少,像我那个超老的同事,俩女儿都不成器,他都七十多了还得工作,好支持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