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文學城的短文"不要小看了特朗普及其招数!"一一寫得比較详细,我兩周前以來的看法大體相似

i
invest_2024dec
楼主 (文学城)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504/70246/19199.html

川普在出錯的情況下美國仍握有主動權,根本原因是美國是巨額貿易不平衡中逆差的一方。抱怨美國霸淩,並不是事實。巨額貿易逆差unsustainable,長期必須解決。

川普政府調整政策來更現實靈活地處理貿易失衡,這是自4月9日以來做多的原因之一。

m
moneytalks
中方“至少从2018年年中开始就一直预判会有这一天的到来,并为此作着准备”+1
唯十
Bill Ackman认为如果中国只考虑面子问题而拖延谈判对自己损害最大

https://x.com/BillAckman/status/1916088788557742186

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着眼长远,中国能够“赢得”与美国的贸易战。而按照传统观点,美国的短期行为远比中国短视。这种评估的问题在于,关税持续的时间越长,所有在中国拥有供应链的公司就越快地将其转移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美国或其他国家。中国必须理解这种动态,因此应该积极鼓励其尽快达成贸易协议。除非明确一家公司能够以经济可行的条件继续从中国采购,否则它必须离开中国。高关税持续的时间越长,任何公司就越不可能确信自己能够长期依赖中国进行采购或生产。这对美国公司和非美国公司都是如此。作为长期参与者,中国必须理解这种动态。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在短期内对那些依赖中国供应大量商品或零部件来制造产品的公司造成极大损害。对于那些无力渡过难关的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如果关税持续下去,政府可以提供贷款,帮助企业顺利迁出中国,但我认为这没有必要。关税对大中型企业同样具有破坏性,但它们拥有更雄厚的财力,能够更好地管理关税负担,直到能够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境外。鉴于上述情况,中美两国都有强烈的动机尽快将关税降至更合理的水平——比如10%到20%。唯一阻碍关税降至更合理水平的因素是两国领导层担心自己显得软弱。然而,暂停关税并不意味着软弱,因为这需要两国都降低关税。这只是常识。两国都知道,145%的关税现在必须降低。他们只是试图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处理外交事务,表明这是一个共同的决定,而不是某一国“先行”。假设美国和中国同意暂停180天,以便进行谈判。一旦宣布暂停,中国将有很强的动力尽快达成协议,而我们则有时间。这是因为关税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作为可靠经商国家的声誉受损就越严重,因此美国和非美国公司撤离的可能性就越大。短期内降低关税水平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从中国的过渡。除非与中国达成一项新的、非常有利的协议,否则他们几乎肯定会撤离。即便如此,没有哪家公司会自信地依赖中国来提供其供应链的大部分。蛋糕已经做好了。没有哪家公司的董事会或管理团队会再安心地依赖中国来提供其供应链的大部分。损害已经造成。在中国作为经商之地的唯一希望是中国立即坐到谈判桌前,达成一项协议,该协议将提供永久性承诺,解决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市场准入限制、关税以及其他在华经商障碍。如果中国出于自尊或其他情感问题而固执地坚持不谈判,中国将遭受更为严重和持久的经济后果。如果中国坚持下去,我预计我们将启动一项贷款计划,使美国公司能够更好地管理从中国的退出。在这场谈判中,时间是美国的朋友,也是中国的敌人。因此,应该暂停谈判,尽快开始谈判。请告诉我我错在哪里。

唯十
推特上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川普采取渐进方式,比如每月对中国加2-3%关税对中国损伤最大而对自己可能几无影响
唯十
一是进口商有缓冲时间,在找到他国新供应商之前还能继续从中国进口货物,二是能持续推进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2
24桥明月夜
没有必要刻舟求剑。中国的关注已经不在关税上了。中国的目标是用AI和自动化把制造业留在本土,实现

产业升级。这个目标不变, 美国爱买不买。

 

d
dujyy262
现实是离开梅梅东大过得好好的,没有东西要依赖梅梅,离开天朝

梅梅房子盖不了,汽车趴窝没法修

京城老炮1950
恰恰相反,在这场谈判中,时间是中国的朋友,也是美国的敌人,否则老川绝不会这么快就眨眼并投降了。再耗一个月试试看?
i
invest_2024dec
現在仍然可以這樣做:5月開始豁免145%,從50%開徵,6月52%,7月54 %??一直加到145%。而且還有其他的辦法
三河匹夫
有好牌在手打的臭不可闻,还把企鹅海豹一起列为敌人,傻的不可描述。不得不一天几次撒谎说对方来谈,被打脸都不啃气。
三河匹夫
那不是自己先跪啦?
g
gladys
为啥中国的失业率比美国高那么多,还可以宣称“时间是中国的朋友”?何不食肉糜?
f
funpiano-MD
145和50没啥区别,这个水平根本没啥人会考虑贸易,等同禁运
j
jin_yin_hua
降低关税不是川普的目的. 他要其他国家买美国的产品和低利债务,把产业搬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