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泐潭常兴禅师,
僧问:“如何是曹溪门下客?”
师曰:“南来燕。”
曰:“学人不会。”
师曰:“养羽候秋风。”
问:“如何是宗乘极则事?”
师曰:“秋雨草离披。”
小时候, 最喜欢放假以后去乡下外婆家。除了下河摸鱼, 上山打兔, 外婆家的堂前, 有一个燕子窝。在夏日的傍晚, 吃过晚饭后, 搬一条凳子, 坐在门前, 听大人们说话, 看燕子在空中抓蚊虫。可是到了冬天, 燕子窝是空的。外婆说, 燕子们到南边过冬去了。 春暖花开时才会回来。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 我的童年虽然物质上不丰富, 但是多姿多彩。
曹溪六祖,号称南宗,当然是在南边,去曹溪参六祖的多北人。说他们是南来燕确实非常的贴切。他们来,当然是为了参禅悟道。这参禅悟道的过程,正是“养羽候秋风”,就等着那灵光一闪秋风劲,便可归去。秋雨下时草枯黄,哪有什么“宗乘极则事?”。破不了“宗乘极则事”就是秋草,破了,才是秋风。
常兴禅师的这句“秋雨草离披”,说得非常隐晦,今天后面要说的无业禅师,说得可直白了。
南泉至,见师面壁,乃拊师背。
师问:“汝是阿谁?”
曰:“普愿。”
师曰:“如何?”
曰:“也寻常。”
师曰:“汝何多事!”
这一招,不断地在公案中出现,目前为止,常兴禅师应对得最好。南泉拊背,他如果回首,南泉肯定问“是什么?”呵呵。常兴禅师先下手为强,最后还来一句“汝何多事!”哈哈哈,南泉偷鸡不成蚀把米。
汾州无业禅师,商州上洛杜氏子,后闻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往瞻礼。
祖睹其状貌奇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师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将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
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师才出,祖召曰:“大德!”
师回首。祖曰:“是甚么?”师便领悟,乃礼拜。
瞧见没有,马祖又使出这一招。同样的招数,同样的接引,有些人就丈二金刚摸不这头脑,有些人就醍醐灌顶。
上堂:“汝等见闻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
无业禅师上堂的这一段开示,说得多直白,全是耀眼的闪光点。我一看就可以说,无业禅师已经悟得通透无疑了。
我有时常想, 为什么这些祖师们, 条件那么差, 为了几本经, 要千山万水跑去印度, 可是几句话就领悟了?而现代人, 条件这么好, 网上一查, 什么都有, 就是不悟。我认为问题正是因为条件太好。得来太容易, 反而不珍惜。正因为网上什么都有, 反而没有人肯下功夫去钻。
我在网上写禅宗公案, 读的人倒也不少, 不知真正在认真参的人有多少?
只怕大多数是在看《聊斋志异》。
其实都是我们的同道,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安知你我视之为珠玉的今日,不是靠前三世与之擦肩而过换来的。:-)
洪州泐潭常兴禅师,
僧问:“如何是曹溪门下客?”
师曰:“南来燕。”
曰:“学人不会。”
师曰:“养羽候秋风。”
问:“如何是宗乘极则事?”
师曰:“秋雨草离披。”
小时候, 最喜欢放假以后去乡下外婆家。除了下河摸鱼, 上山打兔, 外婆家的堂前, 有一个燕子窝。在夏日的傍晚, 吃过晚饭后, 搬一条凳子, 坐在门前, 听大人们说话, 看燕子在空中抓蚊虫。可是到了冬天, 燕子窝是空的。外婆说, 燕子们到南边过冬去了。 春暖花开时才会回来。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 我的童年虽然物质上不丰富, 但是多姿多彩。
曹溪六祖,号称南宗,当然是在南边,去曹溪参六祖的多北人。说他们是南来燕确实非常的贴切。他们来,当然是为了参禅悟道。这参禅悟道的过程,正是“养羽候秋风”,就等着那灵光一闪秋风劲,便可归去。秋雨下时草枯黄,哪有什么“宗乘极则事?”。破不了“宗乘极则事”就是秋草,破了,才是秋风。
常兴禅师的这句“秋雨草离披”,说得非常隐晦,今天后面要说的无业禅师,说得可直白了。
南泉至,见师面壁,乃拊师背。
师问:“汝是阿谁?”
曰:“普愿。”
师曰:“如何?”
曰:“也寻常。”
师曰:“汝何多事!”
这一招,不断地在公案中出现,目前为止,常兴禅师应对得最好。南泉拊背,他如果回首,南泉肯定问“是什么?”呵呵。常兴禅师先下手为强,最后还来一句“汝何多事!”哈哈哈,南泉偷鸡不成蚀把米。
汾州无业禅师,商州上洛杜氏子,后闻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往瞻礼。
祖睹其状貌奇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师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将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
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师才出,祖召曰:“大德!”
师回首。祖曰:“是甚么?”师便领悟,乃礼拜。
瞧见没有,马祖又使出这一招。同样的招数,同样的接引,有些人就丈二金刚摸不这头脑,有些人就醍醐灌顶。
上堂:“汝等见闻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
无业禅师上堂的这一段开示,说得多直白,全是耀眼的闪光点。我一看就可以说,无业禅师已经悟得通透无疑了。
我有时常想, 为什么这些祖师们, 条件那么差, 为了几本经, 要千山万水跑去印度, 可是几句话就领悟了?而现代人, 条件这么好, 网上一查, 什么都有, 就是不悟。我认为问题正是因为条件太好。得来太容易, 反而不珍惜。正因为网上什么都有, 反而没有人肯下功夫去钻。
我在网上写禅宗公案, 读的人倒也不少, 不知真正在认真参的人有多少?
只怕大多数是在看《聊斋志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秋雨草离披 【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捉得虚空 【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长老房中有客 【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生死业 【五灯会元】薪火相传之:佛头上放粪
其实都是我们的同道,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安知你我视之为珠玉的今日,不是靠前三世与之擦肩而过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