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了8本有关华尔街、对冲基金和量化交易的书,这8本书及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The Big Short,by Michael Lewis:次贷危机 2)Liar's Poker,by Michael Lewis:投行Salomon Brothers的浮沉 3)When Genius Failed,by Roger Lowenstein:对冲基金LTCM的覆灭 4)A Demon of Our Own Design,by Richard Bookstaber: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加剧了金融危机 5)A Man for All Markets, by Edward O. Thorp:量化交易之父自传 6)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by Gregory Zuckerman:Statistical Arbitrage量化交易最牛人Jim Simons 7)The Quants, by Scott Patterson:量化交易的几个牛人 8)More Money Than God, by Sebastian Mallaby:对冲基金历史和其中的牛人
2)Jim Simons的Statistical Arbitrage系统基本是个黑匣子,外人没人知道他们量化了啥,只是有一点,他们的系统可以确保交易的胜率是50.75%。引用他们前Co-CEO Robert Mercer的原话:We're right 50.75 percent of the time but we're 100 percent right 50.75 percent of the time. 就是说人家能确保50.75%的胜率,只凭这一点,就可以赚大钱。
Jim Simons的交易系统基本是个黑匣子,别人无从知晓其中的秘密,因而也无人能复制他的成功。况且,Jim Simons召集了顶级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搞出只能处理fixed Income的系统,后来又请了IBM人工智能专家,又花了两三年才搞定股票的交易。即便这样,他们的系统也只能管理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再多后就管理不了了,无法继续规模化。他们的高回报也只适合于他们自己员工参与的基金,而他们管理的别人资金的基金,回报也就一般般。再说Jim Simons已经去世,他的公司能否再继续他的辉煌。
2024年读了8本有关华尔街、对冲基金和量化交易的书,这8本书及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The Big Short,by Michael Lewis:次贷危机
2)Liar's Poker,by Michael Lewis:投行Salomon Brothers的浮沉
3)When Genius Failed,by Roger Lowenstein:对冲基金LTCM的覆灭
4)A Demon of Our Own Design,by Richard Bookstaber: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加剧了金融危机
5)A Man for All Markets, by Edward O. Thorp:量化交易之父自传
6)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by Gregory Zuckerman:Statistical Arbitrage量化交易最牛人Jim Simons
7)The Quants, by Scott Patterson:量化交易的几个牛人
8)More Money Than God, by Sebastian Mallaby:对冲基金历史和其中的牛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8),其次是3),主要是这两本书知识性比较强。有些书读起来很有趣,但知识性不强,不是我所喜欢的。
做为股市的一个外行,本来我对这一类的书并不感兴趣,只是因为时隔多年第二次看The Big Short电影,没完全看懂其中涉及到的金融产品,索性买书来看,终于弄明白了。接着又读了其它华尔街的书,后来有网友建议我读一下量化交易的几本书,最后又读了有关对冲基金的历史。
真的读起来,发现这些书很有趣,也能学到不少知识。
下面主要说说我对量化交易的一些理解。而我最想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量化交易到底量化的是什么?
首先说明一下,好像大多量化交易用的都是对冲手法,也就是说他们一般不买单一仓位,而都有相应的对冲仓位。
我简单地试着从四个侧面来理解。
操作手法
1. Edward Thorp
Edward Thorp是量化交易之父,跟另一位量化交易大牛Jim Simons一样,Thorp也是搞数学的,在数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两位都称得上是杰出的数学家。
Thorp先是找到了用21点(blackjack)打败赌场的方法,准确地讲,他是用数学算出了记住(算)每一张牌可以赢赌场的概率,其中最实际可行、赢率最大的是记住10点的牌(21点中的10,A,J, Q,K,和Joker都可以算是10点吧,这个我不是行家),从而使本来对庄家有微弱赢面的局势,转化为对玩家有微弱赢面。他把自己的发现著书公之于众,并亲自到赌场以身试法三四次,结果完胜赌场,他的书也因而成为21点玩家们的圣经。
在完胜赌场后,他便进入了股市这个更大的赌场。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他找到了可以计算Stock Warrant(类似于Stock Option)估值的数学公式,从而可以知道相对于股票价格来说,某一个Stock Warrant的市场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因而可以从中获利。因为公式是他找到的,当然世上只有他一人知道如何估算Stock Warrant。
后来,他又先于期货估值的Black-Scholes公式,找到了类似Black-Scholes可以估算股票期货估值的公式,也从中获了利。
他后来的徒弟Ken Griffin,刚开始就是复制他的模式。
2. Jim Simons和Statistical Arbitrage
Jim Simons是量化交易最大的牛,他利用量化交易得到的回报率迄今无人能及,就连巴菲特的年回报率都跟他相差很远。而Jim Simons用的量化交易手法就是Statistical Arbitrage。
Statistical Arbitrage最初是由Morgan Stanley一个年轻的程序员Gerry Bamberger开创的。Bamberger发现,每当有大额股票交易时,股票的价格就会有很大的波动,而交易完成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价位。比如,某公司要卖掉大额的福特股票,起初的价格是15元,大额交易卖完后,价格很可能会跌倒14.5元,交易完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回复到原来的15元。他就想如何抓住这稳赚的0.5元利差,于是,他开始使用所谓pairs trade操作手法,在14.5元价格时long 福特, 同时Short 相似的股票GM做为对冲,这样就可以稳拿0.5的价差。
后来, 他的操作手法被广泛化,影响股票价格的因子也不只局限于大额交易,其它的因子比如交易的时间,不同的交易时间是否会引起价格的差异,上午还是下午交易是否有差别,星期一和星期五交易是否有差别?节日的前一天和节日的后一天是否有差别?甚至包括季节、气候,当然也包括宏观经济的一些因素像经济增长率、利率等等各种各样可能影响价格的因子。对冲的仓位也从单一股票对冲, 扩展到一篮子股票对冲,这就叫Statistical Arbitrage。
然而,像Jim Simons他们所做的Statistical Arbitrage交易系统,对外人来说基本就是个黑匣子,除他们自己外,外人没人知道他们用了什么影响因子,也没人知道他们用了什么算法,并且他们的系统总是在不停地被更新,新的影响因子被不断加入,不再有用的旧的影响因子被不断剔除,算法也在不断调整,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
外人只知道,他们赚了大钱!
3. LTCM 和Convergence Trade
曾经的明星对冲基金LTCM尽管垮掉了,并差点拖垮整个美国金融系统,但LTCM(以及它的前身Salomon Brothers Prop Shop)开创的许多交易手法,对后人影响深远,很多手法仍在被广泛应用。
其中的国债Convergence Trade,就是他们的招牌手法。
国债,比如说30年的国债,刚发行的是30年期,过了半年后,原来30年期的国债就只有29.5年就到期了,当然再过半年就只剩下29年期了。刚发行的国债称为on-the-run国债,比如刚发行的30年国债。而早先发行的只剩下29.5年, 29年甚至更短的被称为off-the-run国债。一般新发行的债券,会有个溢价,因为新发行的流通性好,大部分长期国债都被大机构买走后,会被长期持有,不再在市场上流通,所以off-the-run的国债就相对要便宜些。
但是,新发行的30年国债,过半年后就成为off-the-run的国债,溢价就没了。
所以,如果相对于29.5年的国债来说,新发行的30年国债的溢价有足够大,比如,两者的差价是20分,投资者就可以Short 30年的, long 29.5年的,稳赚这20分的利差。因为30年的债券,半年后就会成为29.5年的了, 溢价就没了,这就叫Convergence Trade,中文叫趋同交易。
4. 高频交易
首先说明一下,几乎所有做量化交易的,交易都很频繁,交易量也都很大。但这里是特指那些做Market maker的高频交易,他们就像以前的交易所的Market maker一样,赚得是股票交易时bid-ask的差价。
感觉他们这些做Market maker的高频交易者,靠的主要是计算机的速度和进入交易所服务器获取数据的速度,不像Jim Simons他们那样,靠的是脑袋瓜和算法。
这些做Market maker的高频交易者,甚至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服务器跟交易所服务器的物理距离,都想把自己的服务器搬到离交易所服务器越近越好,他们对这么小的一点时间差,都非常在乎!
5. 其它
量化交易的策略有很多,其它像完全靠TA,trends,momentum, social media等等很多很多,但好像很少有人能做出可持续的好回报。
小结
1. 到底量化了什么
前面说过,我最想搞明白的是量化交易到底是量化了什么?
1)Edward Thorp找到了计算Stock Warrant和 Stock Option估值的数学公式,这算是量化。
2)Jim Simons的Statistical Arbitrage系统基本是个黑匣子,外人没人知道他们量化了啥,只是有一点,他们的系统可以确保交易的胜率是50.75%。引用他们前Co-CEO Robert Mercer的原话:We're right 50.75 percent of the time but we're 100 percent right 50.75 percent of the time. 就是说人家能确保50.75%的胜率,只凭这一点,就可以赚大钱。
3)Convergence Trade在入场前就已经大约知道了利润空间,同时因为他们的利润空间很小,需要大仓位和大杠杆。
4)高频交易就是交易量大,交易频率高
我大概总结完了, 您搞明白到底量化了什么吗?反正我仍然是一头雾水!
2. 对普通人的启示
那么,这些量化交易跟我们普通人关系大不大呢?
高频交易只能大公司才能做,需要有强大和高速的计算机系统,需要懂交易规则,需要申请交易许可等。
Convergence Trade的利润空间很小,需要很大的仓位,必须能借到大量和低利率的资金才行,这只能在repo 市场才能借到,一般repo借贷的抵押是1~2%,意味着杠杆可以达到49~99倍,估计普通人很难在repo市场上借到接近SOFR利率的资金。
Jim Simons的交易系统基本是个黑匣子,别人无从知晓其中的秘密,因而也无人能复制他的成功。况且,Jim Simons召集了顶级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搞出只能处理fixed Income的系统,后来又请了IBM人工智能专家,又花了两三年才搞定股票的交易。即便这样,他们的系统也只能管理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再多后就管理不了了,无法继续规模化。他们的高回报也只适合于他们自己员工参与的基金,而他们管理的别人资金的基金,回报也就一般般。再说Jim Simons已经去世,他的公司能否再继续他的辉煌。
曾经有很多人和公司尝试用Statistical Arbitrage来建立交易系统,有些人也曾有过短暂的成功,比如Peter Muller, Cliff Asness等, 但除了Jim Simons外,这种成功基本无人能够持续。像Cliff Asness的AQR,以前也做过Statistical Arbitrage,好像现在已经退出,转向传统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了。
可见,上述三种操作手法跟我们普通人基本无关。
而我们普通人可以借鉴的,是Edward Thorp的操作手法。
Thorp所做的, 也不过是找出一个股票和它的Option(或Warrant)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合理的差价,如果有,就long一个,Short另一个,这个我相信普通人中有不少人也应该能做得到。
当然, 与Thorp不同的是,那些估值公式是他自己找到的,别人不会,他没有竞争对手。而我们普通人,很少有人会自己设计出一个公式,比如Stock Option,当时没有估值公式,现在早有了,并且人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想赚钱,就必须要比别人有一双更明亮的慧眼!
书读完了,也写完了,才发现原来这些东西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也就是看了个热闹!
这只是一个外行写的读书笔记,如果有行家发现我的胡说八道,愿意指出来提点一下的,本人感激不尽,如果不愿指出来,当个笑料看看也行, 我没意见,哈哈!
愿大家来年再发大财!
建宁 2025/1/10
哈哈
人家没有足够大的资本来转。后来又走了,再后来就没声音了。
任何人有真正的好的算法绝对是TOP SECRET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能告诉你基本原理已经算和开明了,看不懂原理一个劲要答案的,不给就酸酸地骂的都是LOSER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