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灵隐士)
(1)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96696.html
(2)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97086.html
(3)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97476.html
赏析金庸(下):风流之下的江湖隐喻(4)
不是年龄的问题。
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因为按道理来说,作者年轻气盛的话,一般会倾向于塑造一个年轻锐气的强者(操控者),作者阅历丰富的话,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年长老辣的强者(操控者),毕竟出自于自己的视角,能够跟自己的理念合拍,熟门熟路的,既代表着自己的心声,又有年龄上的认同感。可是从以上五部小说的分析结果来看,实际的情况与此恰恰是相反的。
难道就是想显示一下不同,为了不同特意去不同,完全为了读者的新鲜感而做出改变的吗?
也不太像。不能太小看金老,毕竟是文化人,虽然笔下是通俗小说,但是读过很多书,不轻浮,有底蕴的。
年龄从来不是问题,立场才是问题。
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玄机呢?金老如此创作的灵感从何而来?是受了什么因素而激发的呢?
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在现实之中找寻创作的素材。如果大致以1965年作为时间界线,不妨思考一下,在这之前,在这之后,社会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香港?整个中国呢?
不能不提文化大革命。196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此前,在1959年少奇同志当选为国家主席,从下半年开始位居一线主持国家工作,少奇同志人瘦调高,逐渐形成自己的领导班子,与彭真(北京市委书记,组织部长),陆定一(宣传文化部长),安子文(人事部长,组织部长)合作紧密。少奇同志曾经因为主动走近贺龙(军委副主席,主管国防),而被批评不要私下搞小圈子。而同期的伟人因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过于激进,而遭到党内反对,导致声誉下降退居二线,位居幕后进行党内监督。1966年,七年之后,伟人决定重新迈向前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并且指定年轻一代的林副主席负责具体国家事务。在三年的时差之后,伟人变招,加强对自己夫人政治上的支持,以文革小组作为第三支政治力量,形成对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的监督作用。从理念上看,这是一种变形的三权分立,是一种东方威权式的三足立鼎。
前期的伟人居于幕后监督少奇同志,生怕“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老江湖在幕后操盘的理念,是不是挺像《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里的丐帮?而丐帮不正是贫下中农的组织机构吗?是不是稍微有些巧合?后期的伟人先是力挺尚算年轻秀气的林副主席(58岁),接着为了防止对方虽然手持红宝书,实际却“打着红旗反红旗”,转而支持自己的夫人成为“红色娘子军”。前者作风是不是挺像《笑傲江湖》中魔教教主东方不败?而后者信任枕边人的风范,难道不是与《鹿鼎记》中神龙教主洪安通同出一辙?甚至人物的名字,东方不败,洪(红)教主不都是在隐隐透露出一些信息?两个名称结合在一起,可不就是东方红?如果从具体时间上认真细致地比对一下,回想一下,这些蛛丝马迹跟金老几部作品之中提到的操盘情节,是不是有着惊人的巧合呢?简直相似得难以置信。查了下维基,金老先生本人有相当的政治立场,倾向于当时的台湾国民政府,极其反对文化大革命,曾经为此在自创的《明报》之上明确发文,大加抨击。
所以绝不仅仅只是巧合而已,而应该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从现实中寻找素材,是一种开放的创作式思维。因为艺术首先来源于现实,然后脱离开现实在之上进行加工。作为人格独立的文艺工作者,金老先生一定会把自己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为了增强效果吸引读者,金老也大胆添加了一些吸引眼球的佐料,比如同性之恋(东方不败与杨莲亭),忘年之恋(洪安通与龙儿),将之融合到教会枭雄身上,同时借助于隐喻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情绪,比如拍马奉承的“日月神教,千秋万载,东方教主,一统江湖”,“洪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捏人把柄的“生死符”,“三尸脑神丹”,“豹胎易筋丸”。这些名称满满的讽刺与鄙视,内中意味非常之明显,显然是对当时社会群体口号铺天盖地,摧人心智,借由材料整人的不满与批判。
瞧,艺术家骂人从不带脏字。服不服?哎玛实在是高招,实在是高(经典台词,出自《闪闪的红星》,胡汉三的代表作)!
千万别提艾未未的草泥马挡中央,那是网红的招数,跟金老比小儿科多了。不信你看。
不到。------ 这里的“普通人”是相对佛教中的解脱者说的,没解脱的都是普通人,不管他是坐的龙椅还是蛤蟆椅。都是迷糊的。
不过这本书的口气写的有点恶心,因此严重影响可信度
(原创:灵隐士)
(1)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96696.html
(2)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97086.html
(3)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197476.html
赏析金庸(下):风流之下的江湖隐喻(4)
不是年龄的问题。
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因为按道理来说,作者年轻气盛的话,一般会倾向于塑造一个年轻锐气的强者(操控者),作者阅历丰富的话,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年长老辣的强者(操控者),毕竟出自于自己的视角,能够跟自己的理念合拍,熟门熟路的,既代表着自己的心声,又有年龄上的认同感。可是从以上五部小说的分析结果来看,实际的情况与此恰恰是相反的。
难道就是想显示一下不同,为了不同特意去不同,完全为了读者的新鲜感而做出改变的吗?
也不太像。不能太小看金老,毕竟是文化人,虽然笔下是通俗小说,但是读过很多书,不轻浮,有底蕴的。
年龄从来不是问题,立场才是问题。
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玄机呢?金老如此创作的灵感从何而来?是受了什么因素而激发的呢?
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在现实之中找寻创作的素材。如果大致以1965年作为时间界线,不妨思考一下,在这之前,在这之后,社会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香港?整个中国呢?
不能不提文化大革命。196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此前,在1959年少奇同志当选为国家主席,从下半年开始位居一线主持国家工作,少奇同志人瘦调高,逐渐形成自己的领导班子,与彭真(北京市委书记,组织部长),陆定一(宣传文化部长),安子文(人事部长,组织部长)合作紧密。少奇同志曾经因为主动走近贺龙(军委副主席,主管国防),而被批评不要私下搞小圈子。而同期的伟人因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过于激进,而遭到党内反对,导致声誉下降退居二线,位居幕后进行党内监督。1966年,七年之后,伟人决定重新迈向前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并且指定年轻一代的林副主席负责具体国家事务。在三年的时差之后,伟人变招,加强对自己夫人政治上的支持,以文革小组作为第三支政治力量,形成对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的监督作用。从理念上看,这是一种变形的三权分立,是一种东方威权式的三足立鼎。
前期的伟人居于幕后监督少奇同志,生怕“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老江湖在幕后操盘的理念,是不是挺像《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里的丐帮?而丐帮不正是贫下中农的组织机构吗?是不是稍微有些巧合?后期的伟人先是力挺尚算年轻秀气的林副主席(58岁),接着为了防止对方虽然手持红宝书,实际却“打着红旗反红旗”,转而支持自己的夫人成为“红色娘子军”。前者作风是不是挺像《笑傲江湖》中魔教教主东方不败?而后者信任枕边人的风范,难道不是与《鹿鼎记》中神龙教主洪安通同出一辙?甚至人物的名字,东方不败,洪(红)教主不都是在隐隐透露出一些信息?两个名称结合在一起,可不就是东方红?如果从具体时间上认真细致地比对一下,回想一下,这些蛛丝马迹跟金老几部作品之中提到的操盘情节,是不是有着惊人的巧合呢?简直相似得难以置信。查了下维基,金老先生本人有相当的政治立场,倾向于当时的台湾国民政府,极其反对文化大革命,曾经为此在自创的《明报》之上明确发文,大加抨击。
所以绝不仅仅只是巧合而已,而应该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从现实中寻找素材,是一种开放的创作式思维。因为艺术首先来源于现实,然后脱离开现实在之上进行加工。作为人格独立的文艺工作者,金老先生一定会把自己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为了增强效果吸引读者,金老也大胆添加了一些吸引眼球的佐料,比如同性之恋(东方不败与杨莲亭),忘年之恋(洪安通与龙儿),将之融合到教会枭雄身上,同时借助于隐喻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情绪,比如拍马奉承的“日月神教,千秋万载,东方教主,一统江湖”,“洪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捏人把柄的“生死符”,“三尸脑神丹”,“豹胎易筋丸”。这些名称满满的讽刺与鄙视,内中意味非常之明显,显然是对当时社会群体口号铺天盖地,摧人心智,借由材料整人的不满与批判。
瞧,艺术家骂人从不带脏字。服不服?哎玛实在是高招,实在是高(经典台词,出自《闪闪的红星》,胡汉三的代表作)!
千万别提艾未未的草泥马挡中央,那是网红的招数,跟金老比小儿科多了。不信你看。
不到。------ 这里的“普通人”是相对佛教中的解脱者说的,没解脱的都是普通人,不管他是坐的龙椅还是蛤蟆椅。都是迷糊的。
不过这本书的口气写的有点恶心,因此严重影响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