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延陵人也。姓马氏。晚参智威禅师,遂悟性宗。后居鹤林寺。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
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
曰:“是僧。”
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
曰:“为甚么不著?”
师曰:“无汝栖泊处。”
玄素禅师, 对每日杀生的屠夫, 依然是一视同仁。他说:“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玄素禅师, 可以说是没有分别心的代表。
有一位佛弟子, 看了我的文章, 有所感悟。他说:“去掉分别心,不随外境转,就脱离轮回。”
我在这里点拨这位佛弟子一下。去掉分别心, 就是分别心, 你还有分别心和非分别心在。不随外境转, 就是随境转, 你还有境, 非境, 内, 外。玄素禅师开悟的一句话,不是“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而是“无汝栖泊处。”
分别心,不是可以去掉的,而是你要明白本无分别。为什么本无分别?无论相如何的千变万化,都是不相妨,所以无分别。性空,当然无有栖泊处。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
乃曰:“天地无物也,物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台,隐于瀑布之西岩。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筑室庐,渐成法席。佛窟之称自师始也。
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
师曰:“中的也。”
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一问一答,总共区区十个字。僧问:“佛是什么?”。惟则禅师答:“已经是。” “中的也”是已经射中靶子的意思,已经是了的意思。惟则禅师说,你已经是佛。也不知道这位僧人有没有听明白,公案中没有接下来的记载,估计僧人听得云里雾里。
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其勉之。”阅二日,跏趺而寂。后三年,塔全身于本山。
又一位坐化的禅师。惟则禅师, 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圣贤。我敢如此说, 只因为禅师的十个字,“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这一句, 和玄素禅师的“无汝栖泊处。”异曲同工!本地的风光,不是无一物,而是,有也是无。
惟则禅师说:“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我套用五祖的话,“至人如能时时如此回光返照, 善自护持, 是为常定,名丈夫, 天人师, 佛。”
禅宗先贤们的开示,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围绕着本来面目在转,你只要悟了本来面目,破这些公案,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我来来回回读《五灯会元》读过无数次。我告诉佛弟子们一个参禅读经的窍门。当你读一本经典读不明白的时候怎么办?别停下来,接着往下面读,往往前面不明白的公案,后面另一位禅师给了答案。读一本佛经的时候你有许多问题,佛陀在说另一部经的时候也给出了答案。佛经,很多也是佛陀在回答弟子们的问题。
你就不停地读,反复地读,反复地想,不断地总结。终有一天,那些散乱的点就连起来了。此外,你不是还有我吗。你每天来听我说故事,三年下来,你就重走了我的长征路,把大乘八宗的经论读完了。
每一个宗派,都是依据几本佛经建立的。这就有一个问题,佛陀说的经,不是每一本都讲了第一义,许多都是在随缘说方便法。就好比我每天和许多人说过话,怎么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跟每一个人都说第一义,那岂不是成了祥林嫂。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公司事务。如果我旁边跟着一个阿难,时时刻刻拿小本子把我说的记下来,编成《孔雀羽说某某经》一百册,我保证99.99%的时候我都是在说鸡毛蒜皮的废话。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佛陀说的话不是圣旨,不能凡是佛说的都是完全正确,凡是佛说的我们必须遵守。两个凡是是要不得的。
八宗里禅宗最为特殊,因为佛陀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只是拈了一朵花,然后就把祖衣交给了摩诃迦叶。所以禅宗没有佛经,没有文字。佛陀没说过一句话,你让阿难怎么编?禅宗有的,只有后来这些祖师和禅师的公案。所以,参禅,就只能参公案,只能通过这些公案来一窥究竟。
我以后在讲其他七宗的时候,则会讲解每一宗所依赖的佛经和这个宗派主要的祖师们写的论。从一个宗派所依赖的佛经和主要祖师们的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宗派的教义是不是了义。如果依赖的佛经没有讲第一义,主要祖师们的论偏离了第一义。那么对不起,这个宗派就是不了义的,教的,都是方便法而已。
不对,事关第一义,无法打马虎眼。
没有人说过空性相无三。
体性相的关系,一定要非常清楚,完全透彻。
师兄的那一丝丝,还是在相上。性是感知的能力,这是有情和无情的区别。无情是没有感知能力的。
认为不相妨,普通资质的佛弟子就此不精进如何?
认为不相妨,自负才高而品行不正者更加炫耀矜夸如何?
认为不相妨,世俗所谓的恶人更肆无忌惮为害如何?
应回归正、根、本。暂不求枝、节、末。只是我的看法。
不关我的事,那是警察叔叔的事。
我不是心灵导师,法律专家,道德顾问。我不管众生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
悟了同未悟。众生干什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心有心障/心结/心死。有时欲火焚身,有时万念俱灰,似乎遇到过不去的槛。但是心不受因果,人的悟性可以开启。体悟到万物万象生灭无常,各种欲,各种喜怒哀乐惧烦躁都非恒在,可以启发人解脱偏执妄念,更容易过一种超越眼前,自觉自在,不走极端的圆满生活。
这是孔兄在上面提到的:
https://bbs.wenxuecity.com/ghost/197300.html
我也在揣摩空性的意思。跟读孔兄的帖子,性的意思也是逐步阐释的,也在逐步澄清我的自以为是的误解。
我记得孔兄前不久有一个帖子也是将性与感知联系的。但我把旧帖子查了一遍,不能肯定是否是下面这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150/202102/1872.html
里面写到:“知见就是我们常说的觉性,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代表真如佛性。二十四祖说, 觉性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觉性。”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延陵人也。姓马氏。晚参智威禅师,遂悟性宗。后居鹤林寺。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
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
曰:“是僧。”
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
曰:“为甚么不著?”
师曰:“无汝栖泊处。”
玄素禅师, 对每日杀生的屠夫, 依然是一视同仁。他说:“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玄素禅师, 可以说是没有分别心的代表。
有一位佛弟子, 看了我的文章, 有所感悟。他说:“去掉分别心,不随外境转,就脱离轮回。”
我在这里点拨这位佛弟子一下。去掉分别心, 就是分别心, 你还有分别心和非分别心在。不随外境转, 就是随境转, 你还有境, 非境, 内, 外。玄素禅师开悟的一句话,不是“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而是“无汝栖泊处。”
分别心,不是可以去掉的,而是你要明白本无分别。为什么本无分别?无论相如何的千变万化,都是不相妨,所以无分别。性空,当然无有栖泊处。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
乃曰:“天地无物也,物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台,隐于瀑布之西岩。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筑室庐,渐成法席。佛窟之称自师始也。
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
师曰:“中的也。”
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一问一答,总共区区十个字。僧问:“佛是什么?”。惟则禅师答:“已经是。” “中的也”是已经射中靶子的意思,已经是了的意思。惟则禅师说,你已经是佛。也不知道这位僧人有没有听明白,公案中没有接下来的记载,估计僧人听得云里雾里。
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其勉之。”阅二日,跏趺而寂。后三年,塔全身于本山。
又一位坐化的禅师。惟则禅师, 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圣贤。我敢如此说, 只因为禅师的十个字,“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这一句, 和玄素禅师的“无汝栖泊处。”异曲同工!本地的风光,不是无一物,而是,有也是无。
惟则禅师说:“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我套用五祖的话,“至人如能时时如此回光返照, 善自护持, 是为常定,名丈夫, 天人师, 佛。”
禅宗先贤们的开示,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围绕着本来面目在转,你只要悟了本来面目,破这些公案,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我来来回回读《五灯会元》读过无数次。我告诉佛弟子们一个参禅读经的窍门。当你读一本经典读不明白的时候怎么办?别停下来,接着往下面读,往往前面不明白的公案,后面另一位禅师给了答案。读一本佛经的时候你有许多问题,佛陀在说另一部经的时候也给出了答案。佛经,很多也是佛陀在回答弟子们的问题。
你就不停地读,反复地读,反复地想,不断地总结。终有一天,那些散乱的点就连起来了。此外,你不是还有我吗。你每天来听我说故事,三年下来,你就重走了我的长征路,把大乘八宗的经论读完了。
每一个宗派,都是依据几本佛经建立的。这就有一个问题,佛陀说的经,不是每一本都讲了第一义,许多都是在随缘说方便法。就好比我每天和许多人说过话,怎么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跟每一个人都说第一义,那岂不是成了祥林嫂。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公司事务。如果我旁边跟着一个阿难,时时刻刻拿小本子把我说的记下来,编成《孔雀羽说某某经》一百册,我保证99.99%的时候我都是在说鸡毛蒜皮的废话。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佛陀说的话不是圣旨,不能凡是佛说的都是完全正确,凡是佛说的我们必须遵守。两个凡是是要不得的。
八宗里禅宗最为特殊,因为佛陀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只是拈了一朵花,然后就把祖衣交给了摩诃迦叶。所以禅宗没有佛经,没有文字。佛陀没说过一句话,你让阿难怎么编?禅宗有的,只有后来这些祖师和禅师的公案。所以,参禅,就只能参公案,只能通过这些公案来一窥究竟。
我以后在讲其他七宗的时候,则会讲解每一宗所依赖的佛经和这个宗派主要的祖师们写的论。从一个宗派所依赖的佛经和主要祖师们的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宗派的教义是不是了义。如果依赖的佛经没有讲第一义,主要祖师们的论偏离了第一义。那么对不起,这个宗派就是不了义的,教的,都是方便法而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无汝栖泊处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不可问,不可说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何需止与息?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色声,受想 【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佛之妙用
不对,事关第一义,无法打马虎眼。
没有人说过空性相无三。
体性相的关系,一定要非常清楚,完全透彻。
师兄的那一丝丝,还是在相上。性是感知的能力,这是有情和无情的区别。无情是没有感知能力的。
建议把这些归纳起来出本书。昨天推荐了一个同学来读孔兄的文章
读到现在还是没懂,“体”代表的是什么。接着读
认为不相妨,普通资质的佛弟子就此不精进如何?
认为不相妨,自负才高而品行不正者更加炫耀矜夸如何?
认为不相妨,世俗所谓的恶人更肆无忌惮为害如何?
接着思考阅读孔雀兄的讲解
应回归正、根、本。暂不求枝、节、末。只是我的看法。
不关我的事,那是警察叔叔的事。
我不是心灵导师,法律专家,道德顾问。我不管众生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
悟了同未悟。众生干什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心有心障/心结/心死。有时欲火焚身,有时万念俱灰,似乎遇到过不去的槛。但是心不受因果,人的悟性可以开启。体悟到万物万象生灭无常,各种欲,各种喜怒哀乐惧烦躁都非恒在,可以启发人解脱偏执妄念,更容易过一种超越眼前,自觉自在,不走极端的圆满生活。
这样看来我早先对空体的理解错了。
这是孔兄在上面提到的:
https://bbs.wenxuecity.com/ghost/197300.html
我也在揣摩空性的意思。跟读孔兄的帖子,性的意思也是逐步阐释的,也在逐步澄清我的自以为是的误解。
我记得孔兄前不久有一个帖子也是将性与感知联系的。但我把旧帖子查了一遍,不能肯定是否是下面这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150/202102/1872.html
里面写到:“知见就是我们常说的觉性,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代表真如佛性。二十四祖说, 觉性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觉性。”
“知见就是我们常说的觉性,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代表真如佛性。二十四祖说, 觉性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