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
sprin3dress
楼主 (文学城)

杜甫著名的五言律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骚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破: 

 

国, 故国, 家国, 祖国, 一个“破”字, 触目惊心, 痛彻心扉, 我们说“衣服破了”, “篮子破了”, 可曾想过见过一个国家破了是什么样子? 是何等的满目疮痍? 人民是何等地水深火热? 何等的生灵涂炭遍地哀鸿? 

 

山河在: 

 

山河: 入侵者无法改变的自然景观, 高山流水觅知音是曾经的佳话, 崇山峻岭巍峨如云是依存的美景, 一个在字, 体现了作者的悲愤,他不赞叹不欣赏, 而是一个简单直白的“在”, 体现了作者的痛楚欲绝。 

 

老杜的恢弘大气在开头两句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个”国“字,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 气势恢弘立意高起, 紧接着一个字接一个字, 每一个字都是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破“, 何等的势如破竹, 何等的干脆利落, 何等的铿锵有力, 何等的掷地有声, ”山河在“, 欲哭无泪,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的情绪可以比美。 

 

”城春草木深“, 城春对国破, 鲜明的对比, 城对国, 春对破, 从形式上来说不是很工整, 但是不以词害意, 立意之高, 令人印象深刻。 国破和整个剩余的一二句立意完全相反, 从形式上来说, 一二句不是严格的对仗, 但是更加突出了国破的凄惨。 国破和山河在是对立的含义, 草木深则是城春的引申。 前两个字国破是作者的锥心之痛, 刺骨之言, 诗人触景伤情,所看之处尽是美景, 尽是伤痛。 越是美景, 越是伤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强烈的情感, “溅”, “恨”, “惊”, “感”, 在短短的十个字里, 有四个如此浓烈的字, 诗人的悲愤之情并没有因为一二句的美景而消逝变淡, 依然是那么怆然。 他伫立花丛, 无心欣赏, 对于祖国的感伤让他泪溅花上。 泪珠弹落到花瓣上, 没有被娇美花瓣吸收, 也没有从花上滚落, 而是像有很大重量似的, 从花瓣上弹落溅落下来。一个溅字, 令人联想到四溅的水花, 诗人的眼泪被比作这样的水花, 何其的有分量, 以至于在花瓣上四溅开来。 娇美柔弱的花瓣和极速冲击的泪花相比, 形成了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极大冲击, 令人震撼。 花和泪, 娇嫩妩媚的花和晶莹剔透的泪, 素日里都是一样的脆弱美丽, 然而在这里, 花和泪都有了力度, 可谓“字字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烽火, 是雄壮沧桑的;家书,是温馨和暖的。万金, 夸张的修辞格, 极尽家书之宝贵, 三月, 万金, 极具铿锵有力的韵律美。 

 

“白头骚更短, 浑欲不胜簪。 ”

 

最后两句收尾弱了些。 气势不够, 但仍不失为一首千古名篇。 老杜被推崇为“诗圣“和”诗史“, 名至实归。

   
乙等围观
好诗
s
sprin3dress
谢谢!
花似鹿葱
我感觉,后两句很重要,是前面六句的结果。正因为国破,才白发稀疏。。。。正是家国情怀呢!
s
sprin3dress
我以为结尾颓疲是很多中国古典诗歌的通病。 诗歌不是小说, 需要严密的逻辑。
唐宋韵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李商隐也类似。有不同的,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先生可能喜欢这个风格。
唐宋韵
另外,律诗首联不要求对仗,不必分析其“不工”。
s
sprin3dress
我以为沉郁顿挫和颓疲还是很不一样的

最后两句太衰了, 中国文人很多向来是这样的, 发了半天牢骚最后只能向隅而泣。 律诗都要求对仗的吧, 我不觉得“不工”在这首诗里是什么败笔, 文采好立意好就足够了。 

颤音
很适用
唐宋韵
1.“颓疲为古诗通病”之说,称君个人观点较好;2. 就此诗来说,前三联向外,悲苦至极,尾联换角度。注意力转向自身合适。
s
sprin3dress
1. 当然都是个人观点,这个坛子没有人是大家,都是各抒己见。 2. 转向自身也有不同的情绪格调,乐观悲观差别很大。

不争了, 到此为止。 

郭大平
国破山河碎, 城寒飞弹摧。 感时谷物毁, 恨别家难归。 烽火连日月, 和平何日回。 拼将头颅血, 抗击终不悔。
s
sprin3dress
好诗!
郭大平
“颓疲为古诗通病”,可能不无道理。记得有人总结过这方面的诗词,悲愁者占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