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中秋月 — 心安之处是家乡
中秋节到了,微信上收到一大堆精美的中秋月圆图。我没有图,就鹦鹉学舌般地cut-paste “祝中秋愉快”5个字。
我对“中秋”、“团圆”、“故乡”这类概念历来淡薄。我父母是文革前毕业去支援大西北,他们就不是一个地方人,有不同的口音和生活习惯。我小学前随爷爷奶奶生活,后来随父母调动工作。再后来我自己又到别的地方读书,工作,然后到海外。对我来说,“故乡”主要是别人的概念,但我对此从来没有遗憾过。
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把大洋进一步阻隔了两三年。现在大部分恢复了,人为的阻隔少了许多。于是老少们奔走相告,归心似箭。我没有这种感觉。我过去几年回去一次,去时几分凝重与忐忑,在国内时几分不便与困惑,登上回美国的飞机后,感受到的却是轻快与向往。
我没有中国身份证、没有银行账号,于是手机和网上支付就成了问题。想方便地买个票什么的不太可能。你会说,让亲戚朋友帮忙啊,有什么难的。可是我又不笨不残,干嘛要依赖别人。况且,假如我国内只有80多岁的老父母,或者我想自己到各处转转,不想麻烦别人,怎么就这么难。如果外出旅游,“涉外”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就够我研究一通的。看来,除了没有语言障碍,别的障碍是逃不掉的。不是说“回家”吗?
信息的封锁是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我可以努力入乡随俗,不乱说乱动,但若是让我几周又瞎又聋,情何以堪? 在我看来,一个地方如果不能用gmail,不能上谷歌、油管、文学城,它就是跟金三国是一个级别的。至于吃得好、城市光鲜点不过是好在低层次的维度。有人恐怕又说了,翻墙的办法很多啊。对,我上次也找到一个方法,部分成功。不过,我感觉不好。翻墙“违法”啊。不是回自己的家吗,干嘛在家里干鸡鸣狗盗的事情?
你恐怕又要说,回到故乡就多体会故乡的文化嘛,何必还谷歌油管啥的,多出去转转,多看看电视剧、晚会,不行吗?我当然出去看了不少,然而感觉不是特别好。到处人多是国情,这个不能抱怨。但某些人的鄙俗野蛮,让人兴致全无。比如在一个野生动物园,有人用带着塑料包装的雪糕喂熊,我女儿去阻止,马上受到辱骂。至于电视剧,对不起啊,木有亲近感和共鸣。不要说那,就连最近被捧的很高的刀郎的《罗刹海市》,我也产生不了什么兴趣。我知道海外也是追捧者甚众。人与人是不同的。
走在国内城市的街道上,不时看到一些宣传标语,还看到某人的画像。孩子问他是谁,为啥那么重要。我说他是掌舵的,没有他中国就会in big trouble。至于电视,“新闻联播”的腔调、甚至背景音乐与20多年前没有变化。这个世界在变,为什么这方面你们几十年不变?你会说,干嘛那么敏感,不喜欢的地方就掠过,少挑剔,专心体会美好的一面不行吗?如果我是去北朝鲜、巴基斯坦或者沙特,我或许可以。但对自己的母国,对不起,我做不到这种切割。
友情纵然是宝贵的,但那边的人总体上变得遥远而陌生。那年聚会的席间,一位儿时的朋友问我“你们美国为什么那么不友好、不公平,要跟中国打贸易战。” 我只好说:“对公平的看法有不同。美国也认为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的一些做法没有履行承诺,不公平。” 一年后,同一个人,加上几个应和的,在老同学群上是质问我:美国什么堡实验室泄漏了新冠病毒,由美国运动员传给了中国,你解释一下。我回答:美国的新冠流行和死人比中国晚了3个月。分不清哪里是发源地的人,脑子一定是进水了。于是,那个群我也就不再进去了。你们自娱自乐去吧。上次那样的聚会不会再有了。
你恐怕又要问,对那片土地,难道就不能多一点“忠”与“孝”吗?“忠”的问题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涉及了,这里不再谈。“孝”的问题,我倒是有话要说 — 现在人的寿命长,医疗条件好,哪怕进了ICU,插上管子,撑它个一年半载也不稀奇。请问海外这帮上班的,怎么照顾,怎么给国内的爹娘送终?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GDP翻了几翻,成了世界老二,钢筋水泥让世界瞩目,“新四大发明”靓丽登场,一带一路撒币无数。然而对于因计划生育而加速的、可以预期的老龄化问题,决策层做了些什么?且不说谁出钱入住,请问有相当规模的、有方便医疗保障的、稳定的养老设施在哪里?不是老说别人“抄作业”吗?别人完善的东西你就不能抄几行?不远,就是被你们经常喷的“台*****”和“小日本”那里,他们的作业很工整。
其实,不是你们不能抄,是你们不care。你们只关心你们的官位。除此以外,你们就与资本结盟,坐地分成,美其名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不起,文章不够正能量,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人。只不过,我已经超越了“具体批评,抽象赞美”的阶段。所谓“十五的月亮”、“故乡的云”之类,还是说给能煽得动的人去听吧。
对我来说,心安之处是家乡。
My Home is Where I Have a Peaceful Heart
In my youth, with a backpack in place,
Filled with courage, unafraid of journey to face.
No need my resting ground be my birthplace,
My home is where my heart finds its peaceful spac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说来惭愧,毕业几十年,没有参加过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在海外,报纸上看到过校友会聚会的广告,没参加过。
父母健在时,回国看父母,都是直奔边城父母的家,不见同学。就是觉得相见不如怀念吧。
不过,同学来拜访,我会尽地主之谊。在海外自己的家中,接待过数位昔日同窗。久别重逢,把酒忆旧,相谈甚欢。
我的微信同学群,偶尔也争论时政。但是没有吵架的,我觉得还好。
笑对中秋月 — 心安之处是家乡
中秋节到了,微信上收到一大堆精美的中秋月圆图。我没有图,就鹦鹉学舌般地cut-paste “祝中秋愉快”5个字。
我对“中秋”、“团圆”、“故乡”这类概念历来淡薄。我父母是文革前毕业去支援大西北,他们就不是一个地方人,有不同的口音和生活习惯。我小学前随爷爷奶奶生活,后来随父母调动工作。再后来我自己又到别的地方读书,工作,然后到海外。对我来说,“故乡”主要是别人的概念,但我对此从来没有遗憾过。
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把大洋进一步阻隔了两三年。现在大部分恢复了,人为的阻隔少了许多。于是老少们奔走相告,归心似箭。我没有这种感觉。我过去几年回去一次,去时几分凝重与忐忑,在国内时几分不便与困惑,登上回美国的飞机后,感受到的却是轻快与向往。
我没有中国身份证、没有银行账号,于是手机和网上支付就成了问题。想方便地买个票什么的不太可能。你会说,让亲戚朋友帮忙啊,有什么难的。可是我又不笨不残,干嘛要依赖别人。况且,假如我国内只有80多岁的老父母,或者我想自己到各处转转,不想麻烦别人,怎么就这么难。如果外出旅游,“涉外”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就够我研究一通的。看来,除了没有语言障碍,别的障碍是逃不掉的。不是说“回家”吗?
信息的封锁是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我可以努力入乡随俗,不乱说乱动,但若是让我几周又瞎又聋,情何以堪? 在我看来,一个地方如果不能用gmail,不能上谷歌、油管、文学城,它就是跟金三国是一个级别的。至于吃得好、城市光鲜点不过是好在低层次的维度。有人恐怕又说了,翻墙的办法很多啊。对,我上次也找到一个方法,部分成功。不过,我感觉不好。翻墙“违法”啊。不是回自己的家吗,干嘛在家里干鸡鸣狗盗的事情?
你恐怕又要说,回到故乡就多体会故乡的文化嘛,何必还谷歌油管啥的,多出去转转,多看看电视剧、晚会,不行吗?我当然出去看了不少,然而感觉不是特别好。到处人多是国情,这个不能抱怨。但某些人的鄙俗野蛮,让人兴致全无。比如在一个野生动物园,有人用带着塑料包装的雪糕喂熊,我女儿去阻止,马上受到辱骂。至于电视剧,对不起啊,木有亲近感和共鸣。不要说那,就连最近被捧的很高的刀郎的《罗刹海市》,我也产生不了什么兴趣。我知道海外也是追捧者甚众。人与人是不同的。
走在国内城市的街道上,不时看到一些宣传标语,还看到某人的画像。孩子问他是谁,为啥那么重要。我说他是掌舵的,没有他中国就会in big trouble。至于电视,“新闻联播”的腔调、甚至背景音乐与20多年前没有变化。这个世界在变,为什么这方面你们几十年不变?你会说,干嘛那么敏感,不喜欢的地方就掠过,少挑剔,专心体会美好的一面不行吗?如果我是去北朝鲜、巴基斯坦或者沙特,我或许可以。但对自己的母国,对不起,我做不到这种切割。
友情纵然是宝贵的,但那边的人总体上变得遥远而陌生。那年聚会的席间,一位儿时的朋友问我“你们美国为什么那么不友好、不公平,要跟中国打贸易战。” 我只好说:“对公平的看法有不同。美国也认为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的一些做法没有履行承诺,不公平。” 一年后,同一个人,加上几个应和的,在老同学群上是质问我:美国什么堡实验室泄漏了新冠病毒,由美国运动员传给了中国,你解释一下。我回答:美国的新冠流行和死人比中国晚了3个月。分不清哪里是发源地的人,脑子一定是进水了。于是,那个群我也就不再进去了。你们自娱自乐去吧。上次那样的聚会不会再有了。
你恐怕又要问,对那片土地,难道就不能多一点“忠”与“孝”吗?“忠”的问题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涉及了,这里不再谈。“孝”的问题,我倒是有话要说 — 现在人的寿命长,医疗条件好,哪怕进了ICU,插上管子,撑它个一年半载也不稀奇。请问海外这帮上班的,怎么照顾,怎么给国内的爹娘送终?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GDP翻了几翻,成了世界老二,钢筋水泥让世界瞩目,“新四大发明”靓丽登场,一带一路撒币无数。然而对于因计划生育而加速的、可以预期的老龄化问题,决策层做了些什么?且不说谁出钱入住,请问有相当规模的、有方便医疗保障的、稳定的养老设施在哪里?不是老说别人“抄作业”吗?别人完善的东西你就不能抄几行?不远,就是被你们经常喷的“台*****”和“小日本”那里,他们的作业很工整。
其实,不是你们不能抄,是你们不care。你们只关心你们的官位。除此以外,你们就与资本结盟,坐地分成,美其名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不起,文章不够正能量,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人。只不过,我已经超越了“具体批评,抽象赞美”的阶段。所谓“十五的月亮”、“故乡的云”之类,还是说给能煽得动的人去听吧。
对我来说,心安之处是家乡。
My Home is Where I Have a Peaceful Heart
In my youth, with a backpack in place,
Filled with courage, unafraid of journey to face.
No need my resting ground be my birthplace,
My home is where my heart finds its peaceful spac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说来惭愧,毕业几十年,没有参加过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在海外,报纸上看到过校友会聚会的广告,没参加过。
父母健在时,回国看父母,都是直奔边城父母的家,不见同学。就是觉得相见不如怀念吧。
不过,同学来拜访,我会尽地主之谊。在海外自己的家中,接待过数位昔日同窗。久别重逢,把酒忆旧,相谈甚欢。
我的微信同学群,偶尔也争论时政。但是没有吵架的,我觉得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