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min手表有一个training status,有productive, unproductive,overreach,maintenance,和recovery几种(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忘了)。那个痛恨跑步机说他over reach了,问班长要不要躺平。我当时说了,问我我就说说,现在就在这里说说。
先说Garmin怎么给打分的。这是我的理解哈。首先它按照运动负荷(training load)算一个moving average(简称MA)还有它的上下限(大概率就是算个95% CI),如果一个人的运动负荷基本在Garmin计算的MA里面,那基本就是productive(不一定,下面再说)。如果你突然加量了,一下子超出这个MA了,那就是over reach或者unproductive。它这个运动强度里面呢,分低强度(low),高强度(high aerobic)和无氧(anerobic)。如果这三项,分配在它认为的区间里面,超过MA了,那就是over reach。如果低强度和高强度超出它给的额度,而无氧不足,那很大可能就是unproductive。 如果运动强度在这个MA下限,基本就是maintenance,如果低于这个下限,就是recovery。 Productive就是这三个运动强度(低强度,高强度和无氧)在它给的区间里。这个区间,Garmin给画个图,我感觉大概是4,5,1的比例。它的图这三个比例也是有overlap的,所以这个比例也可以是3,5,2等等等等。
痛恨跑步机说他over reach了,可不可以躺平。我的回答就是it depends(我知道,说了等于白说)。如果他最近一直按照以前的运动量做,然后做了几个高强度的,那超过这个MA了,他就应该躺平了(其实他身体就是不想运动了,至少我会是这个感觉)。如果他前两周躺平了,降低很多运动量了,那基本就可以忽视,因为只是前段时间运动负荷少了,现在给追加回来。
我自己经常就在这个unproductive,over reach,和recovery摆动,很少有productive。原因我也很明白。我可能出去爬山几天,那几天的运动量可能很大,就是over reaching。等回来了自然觉得累了,又要把工作的事情赶一下,那运动时间就很少,肯定躺平啊。然后休息一,两周,公司的事情搞得差不多,体力也恢复差不多,就又开始“造”了,又开始over reach。然后周而复始。。。。。
我这样的“健身”,Garmin是不太认可的,因为没有它认可的无氧比例(爬山无氧比例比较低), over reaching情况就变成unproductive了。现在说说Garmin怎么算training load(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时间和单位时间内的强度组成的。单位时间内强度越大(也就是你的运动心率越高),还有时间越长,这个运动负荷是越大的。如果好好跟一个运动计划,不论是跑步的,骑车的,这个计划里面的无氧和有氧都会是按照类似Garmin的算法计算的,也就会是productive。敲重点,那个谁谁想提高跑马成绩的,就乖乖按照个计划来。我自己都有试过Garmin的各种计划。按照跑步新手来,5k的太简单,10k的可以,但是如果爬山不多,强度感觉不够大。半马或者全马的就太累了,因为爬山,周末的长跑做不到,如果改到周中去做,就太累了。
但Garmin的这些算法,其实不太适用于爬山(hiking)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什么是hiking,大家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有个朋友,倒是比较了解hiking,我说我去爬山了,他说他做了什么,然后强调他这个就是walking。我的hiking定义是最少是10公里来回加上最少500米的爬高;低于这个的,就是走路。其次是爬山的高度可能相同,但是陡度怎么分配的,可能很不相同。上面说的10公里来回加上500米爬高,一种可能是前面5公里很平均的爬高,然后折返回来,也可能是1,2公里就爬高500米,然后其他都是平地。这两种爬山,感觉是很不同的,至少对我是这样。Garmin算爬山的运动强度,第一种还是比较准的,如果是第二种,我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有次爬山,直线距离2.5公里,爬升1200米。这是小伙伴说的,我自己的记录,大概是4公里--用手表的都知道,如果休息多,距离是多算多,另外这样的爬高,不太可能是直线走。那次爬山真给我累得够呛。每次我累得要死的时候,会拿出来地图看看走了多少。其实也不是真正看走了多少,就是看在地图上那个箭头跳了多少。这次是几次看都感觉自己没动,后来发现也确实是没走多少。那次是我走得感觉最绝望的一次,都感觉在太阳落山前走不到营地了。后来看B姐在她说的越野50K(https://bbs.wenxuecity.com/ydjs/193480.html) 的帖子里说她3迈走了三个小时的时候,非常感同身受。我们大概是1小时1公里不到,比B姐还慢。我们是过夜的,背了宿营的东西和食物,所以慢点也正常。这个当时还看不了Garmin,后来看Garmin,它居然记录我绝大部分是低强度的运动,但是我自我感觉是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因为比自己跑10k还累。那次hiking回来,彻底躺平三周,最后就到recovery了。等休息好了再运动,因为前面的躺平,没两天又马上回到over reaching。
那如果over reaching不一定是对的,看什么呢?看HRV!我觉得HRV很可信。我自己觉得很累不想动的时候,HRV就很低;反过来,如果over reaching,但是自己不觉得累,HRV基本也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总之就是如果HRV还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接着“造”。。。。虽然我知道遵照一个计划来训练,可能会很快提高我跑步的成绩,不过,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跑马的成绩的。所以,我还是不会跟某个计划。但是的但是,对想提高跑马成绩的,跟个计划是有好处的。我知道是因为我也试过,试过一个月,发现有违自己玩的初衷,就不再跟了。
既然是无主题,那就得说点别的。我找不到那个帖子了,可能被删了。有个人说我没学过概率,然后说什么每年50%的概率,那5年不受伤的概率就是50%的5次方,是1/32的概率。这个我得说一下,我还真学过概率,虽然不好意思,我承认我学得也不是太好。我也不多说,只说这个算法是没错的,但是用这个算法有个很重要的前提(assumption),那就是independent(and identical)。如果认为一个人跑步在5年内不受伤,每一年对这个人来说是independent的,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您觉得这个independent的假设可能不成立,我们可以再讨论其他可能的算法,不过这个可能性有点多,我也不太想讨论,毕竟这里就是个运动健身的论坛。
再说点别的。这里有人说自己年轻时是体育课困难户,然后跑了(不到?)一年首马就BQ,我说过觉得不可能。等我看理疗师的时候,就聊起来这个,我理疗师说他认识个人,年轻时候也是没有特别训练的,生了三个孩子以后才开始运动。跑马拉松什么的,然后是跑撒哈拉沙漠的什么5天跑,貌似那个也是需要够点数才能参加的。我问了,既然她需要看你,那就是受伤了才需要啊。他说还真不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稍微调理一下。所以,我原先还是井底之蛙了。
再再说点别的。有人说什么花班自嗨啊,或者骄傲什么的。我觉得说这些的,可能对玩铁三没什么概念。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跑步的,不过我参加半马比赛,说跑就跑了;没跑过全马,可是我“跑”过越野,30公里,爬高2000多米的,也是说做就做了。这些让我觉得,假设我跑全马,没有太多爬高的,估计6个小时也能跑/走下来,算下来,也就是7公里多点每小时(因为自己说了,明年说什么也得跑个全马了)。这个速度,常来这个坛子的人都可以做到吧。不过,让我玩铁三,我还真不敢。花班在不会游泳的时候,就敢报名铁三,就冲这个,我就服。不服的,就来试一下铁三。
我虽然很佩服花班,但是并不认同她的一些说法。好比她认为她的跑马现在速度快很大原因是weight training,这个我就不太认可。我觉得大部分原因还是她以前准备铁三的有氧运动,这个让她有一个很扎实的有氧储备,包括现在她还在进行的跑步和骑车,这个weight training只是锦上添花。
既然是无主题,花班问RV,一个原因是孩子可以在赶夜路的时候睡觉。我住过RV,不记得床铺上有类似seat belt的东西。想想,万一的万一,发生点什么事情,没有seat belt有多不安全啊。另外就是处理灰水什么的,心理准备好了吗。我觉得这个心理关很不好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看法,您可以不同意我的说法,没关系。愿意讨论的可以讨论讨论,不过我谢绝板砖。哈哈。
我的情况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前一阵子生病了,彻底躺平了几周,现在感觉好多了就开始恢复训练,可能Garmin认为我恢复的太猛了就让我休息
很多人是先跑了超马,再认真训练全马的。
Garmin 就给个unproductive
两个班长,或者其他有规律按计划健身的,看到over reach啊,recovery啊,不太多。
话说你这次over reaching的 load也不低了,800多,你来问,就说明还可以继续跑,那就说明病以前也至少是这个数。
我还没跑过超马。50公里就算吧?找个时间宽松的,这个倒是可以先试试。
garmin手表有一个training status,有productive, unproductive,overreach,maintenance,和recovery几种(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忘了)。那个痛恨跑步机说他over reach了,问班长要不要躺平。我当时说了,问我我就说说,现在就在这里说说。
先说Garmin怎么给打分的。这是我的理解哈。首先它按照运动负荷(training load)算一个moving average(简称MA)还有它的上下限(大概率就是算个95% CI),如果一个人的运动负荷基本在Garmin计算的MA里面,那基本就是productive(不一定,下面再说)。如果你突然加量了,一下子超出这个MA了,那就是over reach或者unproductive。它这个运动强度里面呢,分低强度(low),高强度(high aerobic)和无氧(anerobic)。如果这三项,分配在它认为的区间里面,超过MA了,那就是over reach。如果低强度和高强度超出它给的额度,而无氧不足,那很大可能就是unproductive。 如果运动强度在这个MA下限,基本就是maintenance,如果低于这个下限,就是recovery。
Productive就是这三个运动强度(低强度,高强度和无氧)在它给的区间里。这个区间,Garmin给画个图,我感觉大概是4,5,1的比例。它的图这三个比例也是有overlap的,所以这个比例也可以是3,5,2等等等等。
痛恨跑步机说他over reach了,可不可以躺平。我的回答就是it depends(我知道,说了等于白说)。如果他最近一直按照以前的运动量做,然后做了几个高强度的,那超过这个MA了,他就应该躺平了(其实他身体就是不想运动了,至少我会是这个感觉)。如果他前两周躺平了,降低很多运动量了,那基本就可以忽视,因为只是前段时间运动负荷少了,现在给追加回来。
我自己经常就在这个unproductive,over reach,和recovery摆动,很少有productive。原因我也很明白。我可能出去爬山几天,那几天的运动量可能很大,就是over reaching。等回来了自然觉得累了,又要把工作的事情赶一下,那运动时间就很少,肯定躺平啊。然后休息一,两周,公司的事情搞得差不多,体力也恢复差不多,就又开始“造”了,又开始over reach。然后周而复始。。。。。
我这样的“健身”,Garmin是不太认可的,因为没有它认可的无氧比例(爬山无氧比例比较低), over reaching情况就变成unproductive了。现在说说Garmin怎么算training load(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时间和单位时间内的强度组成的。单位时间内强度越大(也就是你的运动心率越高),还有时间越长,这个运动负荷是越大的。如果好好跟一个运动计划,不论是跑步的,骑车的,这个计划里面的无氧和有氧都会是按照类似Garmin的算法计算的,也就会是productive。敲重点,那个谁谁想提高跑马成绩的,就乖乖按照个计划来。我自己都有试过Garmin的各种计划。按照跑步新手来,5k的太简单,10k的可以,但是如果爬山不多,强度感觉不够大。半马或者全马的就太累了,因为爬山,周末的长跑做不到,如果改到周中去做,就太累了。
但Garmin的这些算法,其实不太适用于爬山(hiking)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什么是hiking,大家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有个朋友,倒是比较了解hiking,我说我去爬山了,他说他做了什么,然后强调他这个就是walking。我的hiking定义是最少是10公里来回加上最少500米的爬高;低于这个的,就是走路。其次是爬山的高度可能相同,但是陡度怎么分配的,可能很不相同。上面说的10公里来回加上500米爬高,一种可能是前面5公里很平均的爬高,然后折返回来,也可能是1,2公里就爬高500米,然后其他都是平地。这两种爬山,感觉是很不同的,至少对我是这样。Garmin算爬山的运动强度,第一种还是比较准的,如果是第二种,我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有次爬山,直线距离2.5公里,爬升1200米。这是小伙伴说的,我自己的记录,大概是4公里--用手表的都知道,如果休息多,距离是多算多,另外这样的爬高,不太可能是直线走。那次爬山真给我累得够呛。每次我累得要死的时候,会拿出来地图看看走了多少。其实也不是真正看走了多少,就是看在地图上那个箭头跳了多少。这次是几次看都感觉自己没动,后来发现也确实是没走多少。那次是我走得感觉最绝望的一次,都感觉在太阳落山前走不到营地了。后来看B姐在她说的越野50K(https://bbs.wenxuecity.com/ydjs/193480.html) 的帖子里说她3迈走了三个小时的时候,非常感同身受。我们大概是1小时1公里不到,比B姐还慢。我们是过夜的,背了宿营的东西和食物,所以慢点也正常。这个当时还看不了Garmin,后来看Garmin,它居然记录我绝大部分是低强度的运动,但是我自我感觉是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因为比自己跑10k还累。那次hiking回来,彻底躺平三周,最后就到recovery了。等休息好了再运动,因为前面的躺平,没两天又马上回到over reaching。
那如果over reaching不一定是对的,看什么呢?看HRV!我觉得HRV很可信。我自己觉得很累不想动的时候,HRV就很低;反过来,如果over reaching,但是自己不觉得累,HRV基本也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总之就是如果HRV还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接着“造”。。。。虽然我知道遵照一个计划来训练,可能会很快提高我跑步的成绩,不过,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跑马的成绩的。所以,我还是不会跟某个计划。但是的但是,对想提高跑马成绩的,跟个计划是有好处的。我知道是因为我也试过,试过一个月,发现有违自己玩的初衷,就不再跟了。
既然是无主题,那就得说点别的。我找不到那个帖子了,可能被删了。有个人说我没学过概率,然后说什么每年50%的概率,那5年不受伤的概率就是50%的5次方,是1/32的概率。这个我得说一下,我还真学过概率,虽然不好意思,我承认我学得也不是太好。我也不多说,只说这个算法是没错的,但是用这个算法有个很重要的前提(assumption),那就是independent(and identical)。如果认为一个人跑步在5年内不受伤,每一年对这个人来说是independent的,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您觉得这个independent的假设可能不成立,我们可以再讨论其他可能的算法,不过这个可能性有点多,我也不太想讨论,毕竟这里就是个运动健身的论坛。
再说点别的。这里有人说自己年轻时是体育课困难户,然后跑了(不到?)一年首马就BQ,我说过觉得不可能。等我看理疗师的时候,就聊起来这个,我理疗师说他认识个人,年轻时候也是没有特别训练的,生了三个孩子以后才开始运动。跑马拉松什么的,然后是跑撒哈拉沙漠的什么5天跑,貌似那个也是需要够点数才能参加的。我问了,既然她需要看你,那就是受伤了才需要啊。他说还真不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稍微调理一下。所以,我原先还是井底之蛙了。
再再说点别的。有人说什么花班自嗨啊,或者骄傲什么的。我觉得说这些的,可能对玩铁三没什么概念。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跑步的,不过我参加半马比赛,说跑就跑了;没跑过全马,可是我“跑”过越野,30公里,爬高2000多米的,也是说做就做了。这些让我觉得,假设我跑全马,没有太多爬高的,估计6个小时也能跑/走下来,算下来,也就是7公里多点每小时(因为自己说了,明年说什么也得跑个全马了)。这个速度,常来这个坛子的人都可以做到吧。不过,让我玩铁三,我还真不敢。花班在不会游泳的时候,就敢报名铁三,就冲这个,我就服。不服的,就来试一下铁三。
我虽然很佩服花班,但是并不认同她的一些说法。好比她认为她的跑马现在速度快很大原因是weight training,这个我就不太认可。我觉得大部分原因还是她以前准备铁三的有氧运动,这个让她有一个很扎实的有氧储备,包括现在她还在进行的跑步和骑车,这个weight training只是锦上添花。
既然是无主题,花班问RV,一个原因是孩子可以在赶夜路的时候睡觉。我住过RV,不记得床铺上有类似seat belt的东西。想想,万一的万一,发生点什么事情,没有seat belt有多不安全啊。另外就是处理灰水什么的,心理准备好了吗。我觉得这个心理关很不好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看法,您可以不同意我的说法,没关系。愿意讨论的可以讨论讨论,不过我谢绝板砖。哈哈。
我的情况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前一阵子生病了,彻底躺平了几周,现在感觉好多了就开始恢复训练,可能Garmin认为我恢复的太猛了就让我休息
很多人是先跑了超马,再认真训练全马的。
Garmin 就给个unproductive
两个班长,或者其他有规律按计划健身的,看到over reach啊,recovery啊,不太多。
话说你这次over reaching的 load也不低了,800多,你来问,就说明还可以继续跑,那就说明病以前也至少是这个数。
我还没跑过超马。50公里就算吧?找个时间宽松的,这个倒是可以先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