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灵隐士)
黑泽明·三枪·三花聚顶(2)
老黑逆势而为,不料事与愿违。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太想表达自己,没有投人所好。因此这种态度严肃认真,有忧患意识,想要正面导向的主题不能让当时的大众产生共鸣,结果大家内心无感,不以为然,最后避之不及,都跑去看诙谐电影《寅次郎的故事》。怎么着?就算你是电影天皇也不给你面子。你别说,不仅一般观众,就算国内专业人士那时对他也没啥好感。
——“你们外国人觉得《罗生门》,《七武士》,《德尔苏·乌扎拉》好又怎么啦,俺不觉得,俺就是不喜欢,就是不给导演你颁自家的奖。”结果是国外得奖墙内不香,让老黑哥心里其实挺别扭。
回头看看,要是能够再过二三十年,经历过经济不好的季节,有了体验,或者说大家吃腻了美食,看惯了肉欲横流的情色AV电影,心态上厌了,淡了,想换一换口味,愿意亲自活动一下脑力,思考一下,刷刷人生存在感的时候,或许能够体会到这种大道理。当然俺这属于马后炮。
市场无情,给了黑泽明老大一个耳刮子。这对于一个头脑冷静,勤于思考,心高气傲的文艺创作者来说,不啻于一种轻视讥讽与身心的羞辱。心灰意冷的时间长了,久了就成了心病。在第二年的一个晚上,黑大师实在想不通,想不通到了万念俱灰的地步,一股气顶着走进了厕所,躺进浴缸,眼一闭,心一狠,拿起剃刀就割腕,一连串割了好多下,气啊,俺要自杀,俺不想活了——“此处不懂爷,爷自有去处”——唉,我说黑兄你的心气太高啦。
眼一睁,发现身在医院病床之上。没死成,只是当时感觉这手腕。。。疼得受不了。
好歹没死成。说来也怪,这之后他反而明了,眼前从此不再是一片黑泽。
天眼一开,成就更大。
虽然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在国内市场不讨喜,但是这个题材在美国却挺吸引人,奥斯卡评委也砸吧出底味儿了,不错,有想法!结果让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经二十五年,《罗生门》之后黑泽明梅开二度,这一招厉害了。从此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崇拜上了东方电影,从而为黑泽明积聚了诸多人气,也让他猫起腰,爬出了人生的低谷。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手腕上多了很多伤疤。
1980年的《影武者》是非常黑泽明的一部电影,不仅看重色彩对比,而且看重真假对比。这一下连法国的评审也不好意思了,再不给你获奖实在说不下去了,“已阅,同意!”就这样在戛纳折桂金棕榈大奖。也不能怪法国人之前冷淡,主要因为法国人雅得很,基本不喜欢舞枪弄棒的那种调调,更不用说来自遥远的东方,老是拍些倔强,迂腐,穿着夹脚拖,不爱说话,动不动大开杀戒的武士浪人们。
1985年的《乱》让他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奖。《乱》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李尔王》,英国人对这故事门儿熟,完全看懂。
就这样五年一个脚印,稳稳的,实打实,决不含糊,这三部电影虽然票房有高有低,参差不齐,但是奇怪的是国内专业人士态度变了,尤其对后两部一致拍手叫好——终于爱上他了。叫好归叫好,你们光叫好没用,拍电影要花银子呢,对了,这拍摄的银两黑兄你是怎么搞到的呀?总不能去偷去抢满足自己的电影心吧?
是影迷,非常大牌的影迷。其中包括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都是大牌的导演,清一色,全都来自好莱坞。尤其是那个擅长拍黑社会题材的马丁·斯科塞斯,他太喜欢黑泽明的风格了,光看不摸一下不过瘾,于是主动贴近上去,要求自己在电影《梦》中饰演梵高的角色——嘻嘻,俺就是喜欢黑大师你这调调,蹭一蹭你沾点灵气。
俺那嘎达美国人心里要自由,不需要理由,不在乎面子。
人生总是在准备不好的时候,该发生的就发生了。:)
手一定要快。
(原创:灵隐士)
黑泽明·三枪·三花聚顶(2)
老黑逆势而为,不料事与愿违。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太想表达自己,没有投人所好。因此这种态度严肃认真,有忧患意识,想要正面导向的主题不能让当时的大众产生共鸣,结果大家内心无感,不以为然,最后避之不及,都跑去看诙谐电影《寅次郎的故事》。怎么着?就算你是电影天皇也不给你面子。你别说,不仅一般观众,就算国内专业人士那时对他也没啥好感。
——“你们外国人觉得《罗生门》,《七武士》,《德尔苏·乌扎拉》好又怎么啦,俺不觉得,俺就是不喜欢,就是不给导演你颁自家的奖。”结果是国外得奖墙内不香,让老黑哥心里其实挺别扭。
回头看看,要是能够再过二三十年,经历过经济不好的季节,有了体验,或者说大家吃腻了美食,看惯了肉欲横流的情色AV电影,心态上厌了,淡了,想换一换口味,愿意亲自活动一下脑力,思考一下,刷刷人生存在感的时候,或许能够体会到这种大道理。当然俺这属于马后炮。
市场无情,给了黑泽明老大一个耳刮子。这对于一个头脑冷静,勤于思考,心高气傲的文艺创作者来说,不啻于一种轻视讥讽与身心的羞辱。心灰意冷的时间长了,久了就成了心病。在第二年的一个晚上,黑大师实在想不通,想不通到了万念俱灰的地步,一股气顶着走进了厕所,躺进浴缸,眼一闭,心一狠,拿起剃刀就割腕,一连串割了好多下,气啊,俺要自杀,俺不想活了——“此处不懂爷,爷自有去处”——唉,我说黑兄你的心气太高啦。
眼一睁,发现身在医院病床之上。没死成,只是当时感觉这手腕。。。疼得受不了。
好歹没死成。说来也怪,这之后他反而明了,眼前从此不再是一片黑泽。
天眼一开,成就更大。
虽然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在国内市场不讨喜,但是这个题材在美国却挺吸引人,奥斯卡评委也砸吧出底味儿了,不错,有想法!结果让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经二十五年,《罗生门》之后黑泽明梅开二度,这一招厉害了。从此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崇拜上了东方电影,从而为黑泽明积聚了诸多人气,也让他猫起腰,爬出了人生的低谷。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手腕上多了很多伤疤。
1980年的《影武者》是非常黑泽明的一部电影,不仅看重色彩对比,而且看重真假对比。这一下连法国的评审也不好意思了,再不给你获奖实在说不下去了,“已阅,同意!”就这样在戛纳折桂金棕榈大奖。也不能怪法国人之前冷淡,主要因为法国人雅得很,基本不喜欢舞枪弄棒的那种调调,更不用说来自遥远的东方,老是拍些倔强,迂腐,穿着夹脚拖,不爱说话,动不动大开杀戒的武士浪人们。
1985年的《乱》让他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奖。《乱》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李尔王》,英国人对这故事门儿熟,完全看懂。
就这样五年一个脚印,稳稳的,实打实,决不含糊,这三部电影虽然票房有高有低,参差不齐,但是奇怪的是国内专业人士态度变了,尤其对后两部一致拍手叫好——终于爱上他了。叫好归叫好,你们光叫好没用,拍电影要花银子呢,对了,这拍摄的银两黑兄你是怎么搞到的呀?总不能去偷去抢满足自己的电影心吧?
是影迷,非常大牌的影迷。其中包括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都是大牌的导演,清一色,全都来自好莱坞。尤其是那个擅长拍黑社会题材的马丁·斯科塞斯,他太喜欢黑泽明的风格了,光看不摸一下不过瘾,于是主动贴近上去,要求自己在电影《梦》中饰演梵高的角色——嘻嘻,俺就是喜欢黑大师你这调调,蹭一蹭你沾点灵气。
俺那嘎达美国人心里要自由,不需要理由,不在乎面子。
人生总是在准备不好的时候,该发生的就发生了。:)
手一定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