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灵隐士)
黑泽明·三枪·三花聚顶(1)
1975年,在影坛闯荡30年的大导演黑泽明拍摄了电影《德尔苏·乌扎拉》,标题是一个俄罗斯猎人的名字。在当时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你一个日本知名导演,通吃东西方电影届,拿奖拿到手软,贵为电影届之天皇,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大和民族的面子与尊严,去跟我们最大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一起合作拍摄电影?你一定要让整个民族尴尬,心里别扭吗?
更令人奇怪的是,黑泽明之前的电影风格非常之美国化,镜头使用灵活多变,善于去捕捉人的动作与变化,在效果上不仅动感十足,而且富有张力,让画面很有延伸感。他这一切妥妥的美国摄影技巧和拍摄手法呀,不,准确说是比当时的美国导演都更像美国导演。
咋回事?你怎么说变就变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逼的。虽然老黑名号在外,其实在当时实在是没有办法。拍摄电影总是要先准备好钱,因为要花很多钱的,而他当时手头没什么钱。环顾整个日本电影界投资圈,没人愿意考虑一下合作,想办法筹钱给他搞电影。真够憋屈的。想想看,贵为电影之天皇,从25年之前,1950年的电影《罗生门》就开始名声鹊起,然后名动天下,名利双收,呼风唤雨,怎么会混成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是尴尬至极——你们的意思是嫌俺老黑廉颇老矣?还是说俺虎落平阳没前途了?
道理其实也简单。电影这个行业毕竟是要赚钱的,投资人觉得他的作品不贴合市场,投资风险大,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就不愿意投资。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五年之前,1970年,黑泽明有意离开合作25年之久的东宝电影,想试一试自己单飞扑腾一下,于是挂了公司的名,然后自己独立制作了电影《电车狂》。没想到这一炮没响,无人买单票房惨淡,市场完全抓瞎。老黑哥为了这部电影下了血本,赌上了身家,结果输得倾家荡产,一败涂地。这一个跟斗跌得好惨。
老实说《电车狂》并不算差。作为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在色泽、光影明暗的处理方面一级棒,看得出花了相当的功夫。同时态度挺认真,选择了一个多线条的故事——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小墟》,用八个故事四正四反描绘一个被主流社会遗忘的角落,也算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但是贫民窟的题材不讨巧,加上没有大牌影星,情节发展缓慢,主题隐晦话中带话,就没有市场吸引力。还有就是人老啰嗦,他摆出一副见多识广,说教孩子般的人生价值与理念,就会让年轻的观众在心里会有所抵触,烦他。
老黑哥话中的意思可以用一副对联来简单概括:
——人,即使生活一片废墟,也要心中一道彩虹,当认真发奋。
——人,身体残缺并不可怕,精神畸形才要人命,莫虚度成空。
道理没错。可是问题在于1970年正是经济腾飞的年代,大伙儿手里都有俩钱,享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美好物质生活,身心舒畅愉快,乐观向上,人生路顺得一匹,喜欢轻松的,搞笑的调调。“唉。。。你这电影都什么呀,整个残障变态傻帽集中营,脏儿吧唧穷儿郎当的,就会扫人兴致触人霉头,好好的心情也被你搞得差了,讲什么大道理么你,费脑死人了,得了你去追求精神吧,俺喜欢享受!你是大牌导演,享受过掌声鲜花,我们可是啥都还没有呢。俺就是要爽。”
时机不对,黑哥流泪。咋会这样。。。俺想不通!以后可咋办呢?
(原创:灵隐士)
黑泽明·三枪·三花聚顶(1)
1975年,在影坛闯荡30年的大导演黑泽明拍摄了电影《德尔苏·乌扎拉》,标题是一个俄罗斯猎人的名字。在当时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你一个日本知名导演,通吃东西方电影届,拿奖拿到手软,贵为电影届之天皇,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大和民族的面子与尊严,去跟我们最大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一起合作拍摄电影?你一定要让整个民族尴尬,心里别扭吗?
更令人奇怪的是,黑泽明之前的电影风格非常之美国化,镜头使用灵活多变,善于去捕捉人的动作与变化,在效果上不仅动感十足,而且富有张力,让画面很有延伸感。他这一切妥妥的美国摄影技巧和拍摄手法呀,不,准确说是比当时的美国导演都更像美国导演。
咋回事?你怎么说变就变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逼的。虽然老黑名号在外,其实在当时实在是没有办法。拍摄电影总是要先准备好钱,因为要花很多钱的,而他当时手头没什么钱。环顾整个日本电影界投资圈,没人愿意考虑一下合作,想办法筹钱给他搞电影。真够憋屈的。想想看,贵为电影之天皇,从25年之前,1950年的电影《罗生门》就开始名声鹊起,然后名动天下,名利双收,呼风唤雨,怎么会混成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是尴尬至极——你们的意思是嫌俺老黑廉颇老矣?还是说俺虎落平阳没前途了?
道理其实也简单。电影这个行业毕竟是要赚钱的,投资人觉得他的作品不贴合市场,投资风险大,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就不愿意投资。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五年之前,1970年,黑泽明有意离开合作25年之久的东宝电影,想试一试自己单飞扑腾一下,于是挂了公司的名,然后自己独立制作了电影《电车狂》。没想到这一炮没响,无人买单票房惨淡,市场完全抓瞎。老黑哥为了这部电影下了血本,赌上了身家,结果输得倾家荡产,一败涂地。这一个跟斗跌得好惨。
老实说《电车狂》并不算差。作为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在色泽、光影明暗的处理方面一级棒,看得出花了相当的功夫。同时态度挺认真,选择了一个多线条的故事——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小墟》,用八个故事四正四反描绘一个被主流社会遗忘的角落,也算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但是贫民窟的题材不讨巧,加上没有大牌影星,情节发展缓慢,主题隐晦话中带话,就没有市场吸引力。还有就是人老啰嗦,他摆出一副见多识广,说教孩子般的人生价值与理念,就会让年轻的观众在心里会有所抵触,烦他。
老黑哥话中的意思可以用一副对联来简单概括:
——人,即使生活一片废墟,也要心中一道彩虹,当认真发奋。
——人,身体残缺并不可怕,精神畸形才要人命,莫虚度成空。
道理没错。可是问题在于1970年正是经济腾飞的年代,大伙儿手里都有俩钱,享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美好物质生活,身心舒畅愉快,乐观向上,人生路顺得一匹,喜欢轻松的,搞笑的调调。“唉。。。你这电影都什么呀,整个残障变态傻帽集中营,脏儿吧唧穷儿郎当的,就会扫人兴致触人霉头,好好的心情也被你搞得差了,讲什么大道理么你,费脑死人了,得了你去追求精神吧,俺喜欢享受!你是大牌导演,享受过掌声鲜花,我们可是啥都还没有呢。俺就是要爽。”
时机不对,黑哥流泪。咋会这样。。。俺想不通!以后可咋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