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也是我多年前在投资理财论坛上发的。现在修修补补重新上线。 ————————————————————————
35年前,我大学刚毕业。不太爱读书的我硬着头皮考过了托福,顺利拿到签证。口袋装着我父母给的四百美元,在三番市转机时花掉了三块五美元,拉着两只行李箱,我踏上了飞往纽约的航班,心里既兴奋又忐忑。
飞机降落在JFK机场,坐车驶出机场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四周芦苇丛生的荒凉景象,和我在电视中看到的高楼林立、繁华璀璨的纽约完全不一样。那一刻,我非常失望:这真的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吗?
我暂时住进了皇后区亲戚家里。他们教我怎么买《青岛日报》,用上面的信息找介绍所,再通过介绍所找工作。那时的留学生,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餐馆工作,我也不例外。
通过亲戚朋友的牵线,我在皇后区一家由香港人经营的中餐外卖店找到了收银的工作。月薪1600美元,每周两天不上班,那两天我要去学校上课。那家餐馆旁边有一家洗衣店,一位中国姑娘在那里打工,常来我们店点餐。我们渐渐熟识起来,她有一天邀我去法拉盛的保龄球馆参加一个留学生聚会。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在那个保龄球馆,我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后来成为我丈夫的男人。他推门而入,阳光恰好洒在他身后,光影斑驳中,他仿佛自带光芒,照亮了我的眼,也悄然照进了我的心。那一刻,如同命运的一次轻声叩门,从此他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没有离开。
这些年我们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生活难免磕磕碰碰,也曾动摇,也曾疲惫,甚至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每当我回忆起我们初见的那个瞬间,内心总会泛起一股柔软的暖流,提醒我爱的初心。婚姻,说到底,是两颗愿意彼此守护的心,在岁月中慢慢靠近,才能一起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他是个穷书生,18岁从国内大学毕业,24岁来到美国,也曾想过回国。但命运让我们在纽约相遇,相识相知,一年后我们便结婚了。我们相互扶持完成了各自的学业。
毕业后,他在曼哈顿下城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我则在中诚的一家出版公司任职。我们租下了皇后区Elmhurst的一房一厅,月租475美元。房东是一位广东人。没过多久,他在两条街外买了一栋四家庭新建住宅。他太太是一位和善的女士,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家用了75万美元买下这栋房子,贷款利率是15年期、年利率7.5%。房子是青砖砌成的,看起来结实大气。
后来我公公婆婆来美,我们搬到了附近的663公寓,租了一套两房单位,每月950美元。房东是一对退休老夫妻,男主是东北人,女主是台湾人。女主人常说,男主人见朋友早早还清房贷,每月收租,心态不平衡,也买了这栋房子,但她并不喜欢,因为他们的退休收入其实已经足够生活了。
几个月后,公婆回国,我们又搬到了森林小区的一房一厅。那几年虽然生活逐渐安稳,但我始终在想:什么时候,才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一天,我在《世界日报》上看到许多房产广告,布鲁克林桥附近的公寓只需三到五万美元,法拉盛的也不过两三万。我开始频繁提起买房的念头,甚至说得我闺蜜都烦了。她干脆对我说:“你买了再告诉我,我不想再听了。”
其实当时我们只是想想而已。但我还是开始行动了,带着我先生去看房。刚开始,我拨打《世界日报》上的广告电话,很多经纪人上来第一句就是:“你银行里有多少钱?”我们那时几乎是月光族,账上大概只有五千美元。一位经纪人听完我的回答,毫不客气地说:“这点钱,你永远买不起房子。”我心里大受打击。
那时候我对买房子的执念,就像以前迷恋漂亮衣服一样,是种说不上理由的喜欢。买不起没关系,看看总行吧,哈哈。
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老移民经纪带我们看了一批房子,他建议我们买个两家庭住宅,用来出租和自住。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隔壁邻居挂牌卖房,我立刻拨打了挂牌电话,对方是一位美国白人经纪人马克。看完房后,我们诚实地告诉他,我们可能买不起。他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来我办公室填个表格。”
我们如实填写了收入信息,他看完后兴奋地说:“你们的收入足够买一套50万美元的房子!”我们简直惊呆了。我说:“我们银行里只有一万美元。”那套挂牌房要价28万美元,20%首付就是56,000美元,远远不够。
马克却说:“就算你现在一分钱没有,只要你们收入稳定,也可以买这套房。”
他那句话当时给了我们极大的勇气。于是,我们只付了10%的首付,就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一栋有三间卧室、两间浴室,还有装修完善地下室的SFH。当时贷款利率高达8.25%,而我还不到27岁。四年后,我们还清了贷款。
两年半后,我们又在隔壁买下一套小房子给公婆住,后来出租出去。十年后,我们以原价近三倍半的价格卖出了第一套房,在郊区全款购入一栋带泳池的新家,孩子也在那个家中慢慢长大。那套小房子也以原价的1.5倍售出。
搬入新家两年后,我们在附近又买下一栋小屋出租,虽然当时房价偏高,但两年前卖出时价格也翻了一倍,还收了十五年的稳定租金。
回望这段路,我们靠着勤奋与坚持,一步步站稳脚跟,实现了属于我们的安居梦。纽约对我而言,不仅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更是我们奋斗、扎根、成长的见证。
手续费会高,而且要买mortgage insurance. 我们当时几个月就付到20%,然后打电话给银行要求取消了保险。那时候年轻有钱就往房子里放很快就付清了贷款。我们很庆幸遇到马克,他是我们的贵人,
跪在石榴裙下?
这两天风向骤变,太让人费解。
这篇文章也是我多年前在投资理财论坛上发的。现在修修补补重新上线。
————————————————————————
35年前,我大学刚毕业。不太爱读书的我硬着头皮考过了托福,顺利拿到签证。口袋装着我父母给的四百美元,在三番市转机时花掉了三块五美元,拉着两只行李箱,我踏上了飞往纽约的航班,心里既兴奋又忐忑。
飞机降落在JFK机场,坐车驶出机场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四周芦苇丛生的荒凉景象,和我在电视中看到的高楼林立、繁华璀璨的纽约完全不一样。那一刻,我非常失望:这真的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吗?
我暂时住进了皇后区亲戚家里。他们教我怎么买《青岛日报》,用上面的信息找介绍所,再通过介绍所找工作。那时的留学生,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餐馆工作,我也不例外。
通过亲戚朋友的牵线,我在皇后区一家由香港人经营的中餐外卖店找到了收银的工作。月薪1600美元,每周两天不上班,那两天我要去学校上课。那家餐馆旁边有一家洗衣店,一位中国姑娘在那里打工,常来我们店点餐。我们渐渐熟识起来,她有一天邀我去法拉盛的保龄球馆参加一个留学生聚会。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在那个保龄球馆,我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后来成为我丈夫的男人。他推门而入,阳光恰好洒在他身后,光影斑驳中,他仿佛自带光芒,照亮了我的眼,也悄然照进了我的心。那一刻,如同命运的一次轻声叩门,从此他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没有离开。
这些年我们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生活难免磕磕碰碰,也曾动摇,也曾疲惫,甚至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每当我回忆起我们初见的那个瞬间,内心总会泛起一股柔软的暖流,提醒我爱的初心。婚姻,说到底,是两颗愿意彼此守护的心,在岁月中慢慢靠近,才能一起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他是个穷书生,18岁从国内大学毕业,24岁来到美国,也曾想过回国。但命运让我们在纽约相遇,相识相知,一年后我们便结婚了。我们相互扶持完成了各自的学业。
毕业后,他在曼哈顿下城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我则在中诚的一家出版公司任职。我们租下了皇后区Elmhurst的一房一厅,月租475美元。房东是一位广东人。没过多久,他在两条街外买了一栋四家庭新建住宅。他太太是一位和善的女士,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家用了75万美元买下这栋房子,贷款利率是15年期、年利率7.5%。房子是青砖砌成的,看起来结实大气。
后来我公公婆婆来美,我们搬到了附近的663公寓,租了一套两房单位,每月950美元。房东是一对退休老夫妻,男主是东北人,女主是台湾人。女主人常说,男主人见朋友早早还清房贷,每月收租,心态不平衡,也买了这栋房子,但她并不喜欢,因为他们的退休收入其实已经足够生活了。
几个月后,公婆回国,我们又搬到了森林小区的一房一厅。那几年虽然生活逐渐安稳,但我始终在想:什么时候,才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一天,我在《世界日报》上看到许多房产广告,布鲁克林桥附近的公寓只需三到五万美元,法拉盛的也不过两三万。我开始频繁提起买房的念头,甚至说得我闺蜜都烦了。她干脆对我说:“你买了再告诉我,我不想再听了。”
其实当时我们只是想想而已。但我还是开始行动了,带着我先生去看房。刚开始,我拨打《世界日报》上的广告电话,很多经纪人上来第一句就是:“你银行里有多少钱?”我们那时几乎是月光族,账上大概只有五千美元。一位经纪人听完我的回答,毫不客气地说:“这点钱,你永远买不起房子。”我心里大受打击。
那时候我对买房子的执念,就像以前迷恋漂亮衣服一样,是种说不上理由的喜欢。买不起没关系,看看总行吧,哈哈。
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老移民经纪带我们看了一批房子,他建议我们买个两家庭住宅,用来出租和自住。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隔壁邻居挂牌卖房,我立刻拨打了挂牌电话,对方是一位美国白人经纪人马克。看完房后,我们诚实地告诉他,我们可能买不起。他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来我办公室填个表格。”
我们如实填写了收入信息,他看完后兴奋地说:“你们的收入足够买一套50万美元的房子!”我们简直惊呆了。我说:“我们银行里只有一万美元。”那套挂牌房要价28万美元,20%首付就是56,000美元,远远不够。
马克却说:“就算你现在一分钱没有,只要你们收入稳定,也可以买这套房。”
他那句话当时给了我们极大的勇气。于是,我们只付了10%的首付,就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一栋有三间卧室、两间浴室,还有装修完善地下室的SFH。当时贷款利率高达8.25%,而我还不到27岁。四年后,我们还清了贷款。
两年半后,我们又在隔壁买下一套小房子给公婆住,后来出租出去。十年后,我们以原价近三倍半的价格卖出了第一套房,在郊区全款购入一栋带泳池的新家,孩子也在那个家中慢慢长大。那套小房子也以原价的1.5倍售出。
搬入新家两年后,我们在附近又买下一栋小屋出租,虽然当时房价偏高,但两年前卖出时价格也翻了一倍,还收了十五年的稳定租金。
回望这段路,我们靠着勤奋与坚持,一步步站稳脚跟,实现了属于我们的安居梦。纽约对我而言,不仅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更是我们奋斗、扎根、成长的见证。
手续费会高,而且要买mortgage insurance. 我们当时几个月就付到20%,然后打电话给银行要求取消了保险。那时候年轻有钱就往房子里放很快就付清了贷款。我们很庆幸遇到马克,他是我们的贵人,
跪在石榴裙下?
这两天风向骤变,太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