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夏生活随笔】写作的零零星星
上个月来到这个论坛感觉很好。太多的有文笔的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我也有类似经历。和朋友们聊聊。
以前写短篇小说. 那时候一些题材也是涉及历史话题的,好像感觉和严有点共鸣。
她有很多特殊人物,边缘人物。我也关注这些各种不常见的人。以前看她的一些还觉得挺特别。
我大概在2019年写过不少短篇小说,中篇也有。还有不少散文。
除了大量读小说,为了写作也要铺垫,了解历史。所以历史资料也要去不断了解。
而且参加协作比赛,成绩不错。但是都是小菜一碟,基本属于在玩。
真正写大的要花全部精力时间。有工作和家庭基本不现实。
作家写东西不能被扰乱。要随时随地捕捉灵感和题材以及纪实的内容。
甚至我写的时候,夜里也起来写,或者吃饭也是。废寝忘食了都。
你们有些人也提醒了我。应该参加一些协作协会
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就放下了。如果不看孩子就要上班,工作都经常要加班,没有时间。
周围是最宝贵的时间,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有时候做一些副业。
但是曾经没有孩子之前是有一段时间在集中写作。
也关注了不少作家。也有不少是从互联网的过程里出名的。
没有想到萨苏,冯博庸都是WXC出产的。
我也写英文,我的朋友都很喜欢看。说喜欢我的叙述。
中文一摊儿,英文一摊儿。都可以有市场和观众。
中国的主要写和华人社会有关系的,英文的是全球性的关注。
我也许应该大量写英文的东西了。
其实我就是能东能西,并不是有些人描述的吃不开或者怎么的。完全相反。
我在中国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太小出来了。
我的人脉主要是在国外,而且不限于华人。而且都是本地社会同龄的一些有影响的人。
很多同龄或者大的美国本地人喜欢帮我。也有更多的资本和人脉。
主要因为我们还是都美国主流社会里有共鸣的年龄和群体。
一代亚洲人我基本是早跳出了这个框子。
我中学就这个想法。所以我离家里那么遥远也是摆脱一些束缚和某些人的局限。并不是情感不好。
我本人不是那种特别情感依靠别人的人。我是很早就在美国比较独立。
所以一些世俗的标准没有办法用在我身上。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中文。好像就是自然而然的。其实我不写,以读为兴趣。不喜欢命题作文。
其实以前最好的文化课成绩是英文和英文写作。虽然是我第二母语。但是没有受什么阻碍。
中学大学老师都喜欢我写英文和表达能力。可能是阅读里产生的一些潜移默化,看看写写,顺理成章。
话不多,也不太社交,但是喜欢思考。去图书馆比去任何地方都多。
英文我是系统学。没有选择。太多英文课。包括比较生涩的古典文学等等你都要去读。
汉文是意外的发现写起来还挺有意思,贴切自己。好像找到了多年以前的旧友。和朋友以文会友,打破隔阂。
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要去读一些资料,还有包括很多文学历史。但是比较幸运是在不忙的时候慢慢的累计了一些阅读。好像后来可以用到。
我应该少聊天,多点严肃作品。
以后是想要出版,也许是在不远的未来。
我认识的生活里的两个比较谈的来的一点五代的朋友都在写书。都是英文写作。其中一个出版了还成为该类型排行榜很高的。
我已经写了不少中文的文字,需要去编辑矫正,分类型逐步出版。
今年年初又开始了创作一部小说。也是有点历史主题的。开始写了几个篇章,又放下了。
也许应该出了中文,再出英文。
回想起来几件事:
母亲是个学者,多少可能有写遗传。
记得我的汉字的痴迷是从幼年开始
在4岁以后居住大学校园。家里人很忙。
我每天都在请求我妈教我写字。而且在她的论文稿纸上模仿。
好像对于文字的痴迷是与生具来的。
另外一个好处是常年在大学环境里,很多阅读资料,也就近水楼台,什么都可以接触。玩着就看了不少东西。
家里也给买了不少书籍之类的。幼年时候,老师很偏爱我,给我很多超前教育的教材。所以这些都有点影响。
好像以前也是认字以后很喜欢阅读古典诗词以及上面的注解。这个是在很早就很ENJOY的。拟古的兴趣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这几年觉得应该整理整理了。
又没有类似想法的朋友?
不错啊。高中学MANDARIN确实也是一个方法。如果不是小时候学,大学也可以。我小孩去了几年中文学校,没有什么用。
反倒是我交了朋友还经常参加活动。孩子的活动场所成了大人的社交场所。
海外也出一些写国内题材的人。拉开距离有一种独特角度。
我自己感觉也是如此。
【热夏生活随笔】写作的零零星星
上个月来到这个论坛感觉很好。太多的有文笔的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我也有类似经历。和朋友们聊聊。
以前写短篇小说. 那时候一些题材也是涉及历史话题的,好像感觉和严有点共鸣。
她有很多特殊人物,边缘人物。我也关注这些各种不常见的人。以前看她的一些还觉得挺特别。
我大概在2019年写过不少短篇小说,中篇也有。还有不少散文。
除了大量读小说,为了写作也要铺垫,了解历史。所以历史资料也要去不断了解。
而且参加协作比赛,成绩不错。但是都是小菜一碟,基本属于在玩。
真正写大的要花全部精力时间。有工作和家庭基本不现实。
作家写东西不能被扰乱。要随时随地捕捉灵感和题材以及纪实的内容。
甚至我写的时候,夜里也起来写,或者吃饭也是。废寝忘食了都。
你们有些人也提醒了我。应该参加一些协作协会
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就放下了。如果不看孩子就要上班,工作都经常要加班,没有时间。
周围是最宝贵的时间,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有时候做一些副业。
但是曾经没有孩子之前是有一段时间在集中写作。
也关注了不少作家。也有不少是从互联网的过程里出名的。
没有想到萨苏,冯博庸都是WXC出产的。
我也写英文,我的朋友都很喜欢看。说喜欢我的叙述。
中文一摊儿,英文一摊儿。都可以有市场和观众。
中国的主要写和华人社会有关系的,英文的是全球性的关注。
我也许应该大量写英文的东西了。
其实我就是能东能西,并不是有些人描述的吃不开或者怎么的。完全相反。
我在中国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太小出来了。
我的人脉主要是在国外,而且不限于华人。而且都是本地社会同龄的一些有影响的人。
很多同龄或者大的美国本地人喜欢帮我。也有更多的资本和人脉。
主要因为我们还是都美国主流社会里有共鸣的年龄和群体。
一代亚洲人我基本是早跳出了这个框子。
我中学就这个想法。所以我离家里那么遥远也是摆脱一些束缚和某些人的局限。并不是情感不好。
我本人不是那种特别情感依靠别人的人。我是很早就在美国比较独立。
所以一些世俗的标准没有办法用在我身上。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中文。好像就是自然而然的。其实我不写,以读为兴趣。不喜欢命题作文。
其实以前最好的文化课成绩是英文和英文写作。虽然是我第二母语。但是没有受什么阻碍。
中学大学老师都喜欢我写英文和表达能力。可能是阅读里产生的一些潜移默化,看看写写,顺理成章。
话不多,也不太社交,但是喜欢思考。去图书馆比去任何地方都多。
英文我是系统学。没有选择。太多英文课。包括比较生涩的古典文学等等你都要去读。
汉文是意外的发现写起来还挺有意思,贴切自己。好像找到了多年以前的旧友。和朋友以文会友,打破隔阂。
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要去读一些资料,还有包括很多文学历史。但是比较幸运是在不忙的时候慢慢的累计了一些阅读。好像后来可以用到。
我应该少聊天,多点严肃作品。
以后是想要出版,也许是在不远的未来。
我认识的生活里的两个比较谈的来的一点五代的朋友都在写书。都是英文写作。其中一个出版了还成为该类型排行榜很高的。
我已经写了不少中文的文字,需要去编辑矫正,分类型逐步出版。
今年年初又开始了创作一部小说。也是有点历史主题的。开始写了几个篇章,又放下了。
也许应该出了中文,再出英文。
回想起来几件事:
母亲是个学者,多少可能有写遗传。
记得我的汉字的痴迷是从幼年开始
在4岁以后居住大学校园。家里人很忙。
我每天都在请求我妈教我写字。而且在她的论文稿纸上模仿。
好像对于文字的痴迷是与生具来的。
另外一个好处是常年在大学环境里,很多阅读资料,也就近水楼台,什么都可以接触。玩着就看了不少东西。
家里也给买了不少书籍之类的。幼年时候,老师很偏爱我,给我很多超前教育的教材。所以这些都有点影响。
好像以前也是认字以后很喜欢阅读古典诗词以及上面的注解。这个是在很早就很ENJOY的。拟古的兴趣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这几年觉得应该整理整理了。
又没有类似想法的朋友?
不错啊。高中学MANDARIN确实也是一个方法。如果不是小时候学,大学也可以。我小孩去了几年中文学校,没有什么用。
反倒是我交了朋友还经常参加活动。孩子的活动场所成了大人的社交场所。
海外也出一些写国内题材的人。拉开距离有一种独特角度。
我自己感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