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防的不是学生 是“政变”和“兵变”

千里
楼主 (文学城)
邓小平防的不是学生 是“政变”和“兵变”

邓小平、杨尚昆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进行如此周密的部署,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和平请愿的学生和声援学生的北京民众,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中共党内的“政变”和军队的“兵变”。如果仅仅是为了对付学生和北京民众,动用北京卫戍区的两个警卫师和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就足矣,根本不需要调动这么庞大的野战军部队进京。邓小平、杨尚昆等人当时的最大忧虑就是中共党内的“政变”和军队的“兵变”。

在邓小平、杨尚昆看来,有可能发动中共党内“政变”的头号危险人物当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六四血腥事件后被撤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胡启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等人,自然被视为赵紫阳的同伙。

相比之下,兵变比政变更为可怕,也更难预料和控制。六四血腥镇压事件后不久,杨尚昆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1989年)6月4日这天早晨,天安门广场如果有一个班出问题,都不得了。但是我们的军队坚决捍卫党,这个班是没有的。”【注释1】

前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女婿、前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的刘亚洲中将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当年在担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的时候,曾在一次题为《道德与信念》的内部报告中以总结经验教训的口吻说,北京军区的部队不可靠,因为长期驻防京畿地带,消息灵通,了解北京的学生运动情况,普遍同情学生,执行戒严令当然不力。幸亏邓小平“英明”,除了调动北京军区的部队之外,还调动了大量其他军区的部队进京,要不非出大问题不可。

 

大量资料证明,邓小平、杨尚昆确实对解放军戒严部队做了精心的调度安排,从中可以发现刘亚洲所说的邓小平的“英明”之处,即调动多个军区的部队进京,相互监督制衡,彼此难以串联,避免发生兵变事件。


六四当年邓小平、杨尚昆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不只为了对付和平请愿的学生。(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历史学者、八九民运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吴仁华从“党军”的角度分析六四事件的军事部署。(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邓小平、杨尚昆周密的部署,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和平请愿的学生和声援学生的北京民众。(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共产党历来将“党指挥枪”作为最重要的建军原则,解放军长期处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是名副其实的“党军”。尽管如此,在1989年的学生运动普遍受到社会各界支持的情况下,邓小平、杨尚昆对这支“党的军队”仍不放心,因此对有关解放军戒严部队调度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虑,做了周密安排。例如:1989年6月3日,在解放军戒严部队向天安门广场挺进的时候,安排了解放军中四个最尖锐的、不属于同一个军区的主力军——陆军第38集团军、陆军第39集团军、陆军第54集团军和空降兵第15军担任主攻任务。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两条主要路线向天安门广场开进的部队,也都是各为两个以上的集团军。在1989年6月4日凌晨实施天安门广场清场行动的时候,也是同时使用了陆军第38集团军、陆军第54集团军、空降兵第15军等多支部队,此外,安排陆军第24集团军、陆军第27集团军、陆军第39集团军、陆军第63集团军、陆军第65集团军、炮兵第14师等部队担任警戒任务,并由陆军第27集团军的一个“特缉分队”负责捣毁保卫天安门广场学生指挥部的任务。

在天安门广场清场行动中,陆军第38集团军和空降兵第15军虽然扮演主要角色,但也不被充分信任,在他们抵达天安门广场之前,事先已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中国公安部机关大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安排了多个集团军,早已对天安门广场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在这个包围圈的周边,还部署了空军部队和炮兵部队。空军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北京戒严行动,但也奉命进入战备状态,北京区域内的南苑军用机场、西郊军用机场、沙河军用机场、三间房军用机场,全都成了解放军戒严部队的军营。北京军区的炮兵部队作为预备队,也早已进入战备状态,除了炮兵第14师奉命紧急进入北京城,炮兵第16师、高射炮兵第61师、高射炮兵第67师、高射炮兵第68师都在驻地随时待命。

提前进驻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待命的部队,也是多个集团军,包括陆军第27集团军和陆军第65集团军,外加陆军第63集团军的一个师。提前进驻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公安部机关大院的部队,包括了陆军第24集团军。

作为第一主力部队的陆军第38集团军,在沿着主要路线西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进军时,如同被“请君入瓮”,不仅前面已经预设了一个包围圈,连后路都已经被封死,陆军第63集团军的一个师紧随其后,实际上起着“督战队”的作用。


1989年6月3日至6月4日夜间,共军向人群开火,并用坦克强行封锁了最后几道防线。(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这种精心而周密的部署,使得整个围绕天安门广场所进行的进军过程以及随后的清场行动,看上去更像是邓小平、杨尚昆一场小心谨慎的对各解放军部队忠诚度的测试。如果当时陆军第38集团军部队接受一些学生和民众的呼吁,阵前倒戈,与坚守在天安门广场的学生“胜利会师”的话,将立即在邓小平、杨尚昆预设的包围圈内遭到其他部队的围剿。

同样的,任何一支解放军戒严部队如果轻举妄动,发动“兵变”,也将遭到其他部队的围剿。除非有足够的部队事先达成共识,同时行动,但这对于遭到严密控制的“党军”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当时集聚北京的逾二十万部队来自于不同的军区。因此,陆军第38集团军军长徐勤先也好,陆军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6师师长许峰也罢,这些良知未泯的军人,只能尽自己的努力,以各种消极的方式进行抵制,很难有进一步的积极行动。

【注释1】见于《深刻理解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一文,作者: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所长刘明福,刊载于宜春国防教育网。

补记:1989年6月4日凌晨,戒严部队采用血腥手段初步完成了天安门广场清场任务,但10多万部队拥挤在天安门广场一带,连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东、西长安街都未能控制。局势的不明朗和部队情况的混乱,让邓小平、杨尚昆等决策者深感不安,紧急命令南京军区的陆军第12集团军,携带重装备武器,于当天空运进京,驻扎在南苑机场,作为进京戒严部队的总督战队。陆军第12集团军是邓小平的嫡系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隶属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详情见拙作《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

郭大平
赵紫阳本没有政变之心,却让邓公起了疑心,赵紫阳情商太低也!可见,情商,在高层搏杀中,比智商,更重要,更关键!
w
weed123
他是老邓改革派的人。不是后来有传闻说老邓带话给他认个错再出来工作?如属实,更证明使用军队并非针对他。他似乎也没有军队背景
w
weed123
针对应该是其他更有势力,也有军队背景的人,比如陈云,王震之流。需要等更多历史资料浮现之后再确定
郭大平
如果邓公对赵没起疑心,那么后来邓软禁赵,就解释不通。
风铃99
当年一直对将六四说成动乱不解,现在看邓小平如此镇压六四,怕的就是社会动乱,或许文革群众运动记忆犹新吧。
郭大平
你错了。邓公怕的不是社会动乱。邓公真正怕的,是自己失去权力。在邓公看来,夺自己的权,就是社会动乱。道理就这么简单!
郭大平
月月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说学生要夺邓公的权,把邓公唬住了。其实,学生起初根本没想夺邓公的权。这里赵未解释好,故他情商低也
w
weed123
赵紫阳当时按计划出访了朝鲜,对局势可能不是很明了。如果他老谋深算,就会避免那个时候出国
衡山老道
你对政治根本就是瞎解读。
w
weed123
使用军队可理解,但军队在和平环境下民间执行任务,死伤那么多解释不过去。群众没有抢,军队何需杀那么多人?至少是使用暴力过度
衡山老道
此文把一个常识问题当作一个重大发现。军队进城,目的是恢复秩序;调兵遣将,必然要考虑最坏情况,就是防止军队有人借机造反。
方外居士
把政治搞成了兵对兵 将对将的传统演义小说的套路。
w
weed123
未必。 他提到的李鹏是最该被清算的,反倒没有怎么被讨伐。 其实当时有句口号, “李x 不下台,我们天天来”
风铃99
六月三号下午我去过天安门,为什么要使用军队清场,从未理解。
郭大平
哈哈,我是把那套对外宣传的话语,用人之常情,翻译了一下。你就看不懂了吧?这说明。你不懂人之常情也。
w
weed123
是的,我也听说发生前当时外地学生都开始或已经离开,广场事态开始平息。所以采取行动意图,很像是使用暴力来立威
w
weed123
“天安门广场未死一个人“ 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学生运动主流是和平的,配合的。因而在前往天安门路上民众死伤枕籍更让人无法理解
j
jin_yin_hua
赵紫阳被他周围的一班精英给忽悠了,想以学生压老人,以为他的时代来了. 精英们以拥立赵博功名,认为失败后流亡美国也能吃香喝
w
weed123
软禁更可能是赵事件后被中共中央官方定罪得到的处罚。再说邓97年就去世了,之后赵仍被软禁。
方外居士
正解。那时北京的混乱已经开始向其他城市扩散,甚至有阻断京广铁路的事情发生。广场上的人不仅是学生,失去了有组织地撤出的可能
j
jin_yin_hua
赵紫阳开始是想让火再大点,他知道李鹏不得人心,被周围的智囊忽悠了,认为学生会听他话的. 没有他身边的人对学生的蛊惑,
方外居士
当时广场上已经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状态,学运方面已经没有能力动员组织撤离。
w
weed123
赵和学生勾结的细节过了这么多年查清楚了吗? 他们双方总该有过什么交流吧,或口头,或文字。 似乎没有流出一星半点
w
weed123
赵不受善待,因为他拒绝认罪。
w
weed123
你如何得知?
方外居士
学生主流肯定是和平,但事情闹大了学生自己就控制不了了。
方外居士
首先学运领导层内部意见不统一,他们也缺乏足够的权威来组织广场的人撤离,因为那时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了。
方外居士
说赵和学生勾结是阴谋论。但赵的幕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学生是有可能的。
w
weed123
这仍然是外人推测。记得我读过的文章,那时外地学生都基本开始或者已经离开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在场人员的说法。
w
weed123
这个也需要证据来支持。当时没工夫查可以理解,过了三四十年,相关证据查了吗,公布了吗?
方外居士
学运开始时赵也是攻击的对象之一,其子赵大军官倒之一。后来学生矛头集中指向李鹏,又指向邓,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有所操作的。
方外居士
当然是猜测,不过从事后各种人的回忆录来看,学运实际上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领导层的,更别提去领导外地人和非学生人员。
方外居士
六四前一天晚上我还在广场上,现在想起来那是完全的无政府状态,谈不上仍何可靠的组织,任何人拿着话筒都可以讲几句引来一帮听众
h
hkzs
文章说得没错。后来苏联国家紧急委员那帮人只调了一个师进莫斯科,结果叶利钦一跳上坦克,就玩了。

只调一支部队,该部一旦改变态度,历史就会被改写。

方外居士
调一个师简直是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