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真理标准”取代了原先的“两个凡是”,成为了新的思想指导方针,邓小平也开始逐渐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这个过程实际上并非轻松顺利。当时,是否让邓小平重新担任领导职务,在组织内部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是因为一些老一辈干部的支持,他才得以复出。而在支持邓小平的人中,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支持尤为关键。陈云是最早顶住巨大压力,提议公开讨论和推进平反工作的人,正是他的带头作用,促使了平反工作的加速。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邓小平与陈云的合作更加紧密,两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私下关系也非常好,他们之间确实是彼此的真挚同志。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两位老革命家的思想和做法并非总是完全一致。邓小平曾提出要严格执行某些禁令,然而陈云却强烈反对,导致该禁令最终未能实施。至于他们各自的立场是否正确,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进入80年代,邓小平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政治方面,他废除了干部的终身制,大力精简多余的政府机构,成立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推动了新老交替等一系列举措。这些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干部队伍,使得领导班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经济领域,邓小平推动了深远的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成为中国腾飞的关键一步。然而,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干部与群众的联系逐渐疏远,出现了大搞特权、权力寻租的现象。邓小平为此亲自推动出台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他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的同志如果过多关心个人和家庭利益,就无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多只是做些表面功夫。”他进一步指出:“当前高级干部的待遇并不是过高,而是在其他方面给予的特殊待遇过于宽松,这样就容易使干部脱离群众,导致腐败,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和家庭,官僚主义问题也无法根治。”
在该规定中,邓小平对干部的住房、用车、食品供应、外出休养、文化娱乐和遗属生活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措施有效地整顿了党内风气。邓小平多次强调,他希望老干部们能够自律,对家人和后代保持警惕,避免特权现象。因此,他曾考虑出台一项禁令,禁止所谓的“红二代”进入决策层。然而,这一提案在讨论阶段便遭遇了广泛反对,陈云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当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往频繁的背景下,不仅资金会大量流入,思想文化也会发生交流,这种情况下,有些敌对势力可能借机渗透国家,危及社会稳定。而国家要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持内部的稳定。因此,他认为,决策层应选拔那些“政治可靠”且“根正苗红”的干部,相较而言,红二代更为可靠。
邓小平担心的是权力垄断和潜在的暗箱操作,而陈云关注的是国家的长期稳定,两人从不同角度出发,虽然没有达成一致,但彼此尊重。邓小平听取了陈云的意见后,认为其理由充分,于是放弃了这一禁令。
当然,陈云并非容忍干部的子女享有特权。在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时,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从事商业活动,深感愤怒。于是,在1985年3月,中纪委提出了《关于不允许领导干部的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建议》,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子女和配偶不得经商,已经参与的必须退出。陈云作为中纪委负责人,审阅后批示道:“能否考虑扩大范围,涵盖更多干部子女?”邓小平也赞同这一提议,并要求尽快落实。最终,在同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成功遏制了腐败风气。
从中可以看出,陈云的出发点是从国家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他希望能够使得具备领导能力的人不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同时通过政策的约束来保障干部的清廉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实际上,许多“红二代”并未享有特殊待遇,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广大的革命群众一样,肩负着保卫革命成果的责任。比如,罗青长之子、罗援少将曾在公开场合谈及此事,他指出,虽然一些干部子女确实做了不当行为,影响了整体形象,但大多数老干部的后代过得非常普通。他认为,干部子弟搞特殊化无疑是错误的,但同样歧视干部子弟也是不应当的。他强调,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制度,传承的是革命精神,而非特权。
正如罗援少将所言,干部子弟搞特殊化固然是错误的,但歧视他们也是不对的,关键是能做到公平竞争,廉洁为政。在此问题上,邓小平与陈云的不同主张,其实是因立场和考量角度的不同,无法简单地评判孰是孰非。
https://www.sohu.com/a/896926633_121161788?scm=10008.1479_13-1479_13-68_68.0-3742002.0.0&spm=smpc.content-abroad.fd-d.8.17478582312725YarIbG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真理标准”取代了原先的“两个凡是”,成为了新的思想指导方针,邓小平也开始逐渐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这个过程实际上并非轻松顺利。当时,是否让邓小平重新担任领导职务,在组织内部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是因为一些老一辈干部的支持,他才得以复出。而在支持邓小平的人中,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支持尤为关键。陈云是最早顶住巨大压力,提议公开讨论和推进平反工作的人,正是他的带头作用,促使了平反工作的加速。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邓小平与陈云的合作更加紧密,两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私下关系也非常好,他们之间确实是彼此的真挚同志。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两位老革命家的思想和做法并非总是完全一致。邓小平曾提出要严格执行某些禁令,然而陈云却强烈反对,导致该禁令最终未能实施。至于他们各自的立场是否正确,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进入80年代,邓小平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政治方面,他废除了干部的终身制,大力精简多余的政府机构,成立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推动了新老交替等一系列举措。这些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干部队伍,使得领导班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经济领域,邓小平推动了深远的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成为中国腾飞的关键一步。然而,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干部与群众的联系逐渐疏远,出现了大搞特权、权力寻租的现象。邓小平为此亲自推动出台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他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的同志如果过多关心个人和家庭利益,就无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多只是做些表面功夫。”他进一步指出:“当前高级干部的待遇并不是过高,而是在其他方面给予的特殊待遇过于宽松,这样就容易使干部脱离群众,导致腐败,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和家庭,官僚主义问题也无法根治。”
在该规定中,邓小平对干部的住房、用车、食品供应、外出休养、文化娱乐和遗属生活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些措施有效地整顿了党内风气。邓小平多次强调,他希望老干部们能够自律,对家人和后代保持警惕,避免特权现象。因此,他曾考虑出台一项禁令,禁止所谓的“红二代”进入决策层。然而,这一提案在讨论阶段便遭遇了广泛反对,陈云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当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往频繁的背景下,不仅资金会大量流入,思想文化也会发生交流,这种情况下,有些敌对势力可能借机渗透国家,危及社会稳定。而国家要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持内部的稳定。因此,他认为,决策层应选拔那些“政治可靠”且“根正苗红”的干部,相较而言,红二代更为可靠。
邓小平担心的是权力垄断和潜在的暗箱操作,而陈云关注的是国家的长期稳定,两人从不同角度出发,虽然没有达成一致,但彼此尊重。邓小平听取了陈云的意见后,认为其理由充分,于是放弃了这一禁令。
当然,陈云并非容忍干部的子女享有特权。在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时,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从事商业活动,深感愤怒。于是,在1985年3月,中纪委提出了《关于不允许领导干部的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建议》,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子女和配偶不得经商,已经参与的必须退出。陈云作为中纪委负责人,审阅后批示道:“能否考虑扩大范围,涵盖更多干部子女?”邓小平也赞同这一提议,并要求尽快落实。最终,在同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成功遏制了腐败风气。
从中可以看出,陈云的出发点是从国家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他希望能够使得具备领导能力的人不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同时通过政策的约束来保障干部的清廉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实际上,许多“红二代”并未享有特殊待遇,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广大的革命群众一样,肩负着保卫革命成果的责任。比如,罗青长之子、罗援少将曾在公开场合谈及此事,他指出,虽然一些干部子女确实做了不当行为,影响了整体形象,但大多数老干部的后代过得非常普通。他认为,干部子弟搞特殊化无疑是错误的,但同样歧视干部子弟也是不应当的。他强调,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制度,传承的是革命精神,而非特权。
正如罗援少将所言,干部子弟搞特殊化固然是错误的,但歧视他们也是不对的,关键是能做到公平竞争,廉洁为政。在此问题上,邓小平与陈云的不同主张,其实是因立场和考量角度的不同,无法简单地评判孰是孰非。
https://www.sohu.com/a/896926633_121161788?scm=10008.1479_13-1479_13-68_68.0-3742002.0.0&spm=smpc.content-abroad.fd-d.8.17478582312725YarI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