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уравьёв-Аму?рский,羅馬化:Nikolay Nikolayevich Muravyov-Amurskiy;1809年8月11日—1881年11月18日),俄罗斯帝国军人、伯爵、探险家。
穆拉维约夫于1809年8月11日(儒略历8月23日)生于圣彼得堡,1827年开始从军,并参与了1828年-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战争瓦尔纳之围,次年又前往波兰镇压当地十一月党人。由于健康原因,他于1833年一度退役,回乡继承其父庄园。1838年,他再次从军,赴高加索山脉参加征服当地山民的军事行动。
1841年,穆晉升为少将,但由于疾病再次退役。1846年,内政部任命他為图拉州军政总督。他在任內致力于发展当地农业,并上书沙皇尼古拉一世建议其废除农奴制度。尼古拉没有接受其请求,但此后他认为穆拉维约夫是“自由和民主派”。
1847年9月5日,穆被任命为伊尔库茨克和东西伯利亚总督。在此期间,他不顾俄国外交部的反对,冒着与中国清朝政府决裂的危险,在黑龙江流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探险活动。同时,他在西伯利亚各民族中强制推行俄语教育,并使用流放犯对黑龙江以北各地加以开拓。1854年5月,他率领一支有77艘船、筏组成的舰队直航黑龙江口。作为克里米亚战争的一部分,其中部分船只继续航行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为正遭受英国和法国舰队袭击的该城送去了弹药援助。次年,他再次组织航行,在黑龙江入海口建立了殖民地,并按照尼古拉一世的授意,同中国展开边界谈判。
1858年5月28日,乘中国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无暇北顾之机,穆拉维约夫成功地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同其签订了《瑷珲条约》。该条约不但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让与俄国,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以南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中俄共管区域。《瑷珲条约》的签订,使得俄罗斯打开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为表彰穆拉维约夫的功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封其为“阿穆尔斯基伯爵”(即黑龙江伯爵)。
但是,俄国外交部仍然认为荒芜的黑龙江流域是难以防御的包袱。为了尽快开发新获得的大片土地,穆拉维约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矿工,派军队保护他们去开垦黑龙江两岸的土地。用这种办法,穆拉维约夫很快就在这些新移民中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骑兵部队,解决了当地的防御问题。但即使如此,成績仍然不彰。因為俄羅斯當初想利用黑龍江運輸糧餉支持堪察加半島軍事哨所,使黑龍江流域成為俄羅斯遠東糧食基地的計劃失敗。黑龍江一年只有一半時間可航行,4月20日前後才可,而且初期很危險,另一方面,集中在夏季的暴雨令糧食難以生長,因此這區始終荒涼,軍人原是移民主體,但是只有七名軍官與七百多名軍人,農奴也不願前往,可見此計劃失敗。
1861年,穆拉维约夫从东西伯利亚将军一职退休。1868年,他移居巴黎,从此居住在那里,直到1881年11月18日(儒略历11月30日)病逝。
1891年,伯力在市郊黑龙江边为穆拉维约夫建造了纪念铜像。1929年,该铜像被推倒,代之以列宁像。1992年,穆拉维约夫的遗骸从巴黎迁葬至海参崴市中心,次年,伯力重新在原址树立起穆拉维约夫的铜像。2006年,俄罗斯中央银行將穆拉维约夫铜像作為5000卢布纸币的图案。俄罗斯彼得大帝湾内的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即以他的姓氏命名。
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的表妹为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之母穆拉维约娃(1792—1864)。巴枯宁被流放至西伯利亚时曾得到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的协助,最后得以逃脱。
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俄语:Ерофей Павлович Хабаров,羅馬化:Yerofey Pavlovich Khabarov;1603年—1671年),俄国人,原为暴发富商,后因服刑破产,乃向雅库次克总督弗兰茨别科夫请自筹队伍远征黑龙江。
1649年(顺治六年),哈巴罗夫组成一支150人的武装队伍从勒拿河和奥廖克马河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5个村镇。1650年(顺治七年)7月又强占了上游北岸的雅克萨,并沿江岸大肆掠杀当地达斡尔、索伦、费雅喀等族居民。1653年抵达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点,并将此地绘入其勘测地图中。后被清朝边防军围攻,放弃城寨而逃,因侵华有功,被沙皇封为服役贵族。绘有《阿穆尔河图》。
1858年(咸丰八年),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在签定了《瑷珲条约》后仅仅三天,在1858年5月31日,考察了乌苏里江东岸入黑龙江交汇处的伯力。西伯利亚兵团的哥萨克士兵在此建立的防卫村,为了纪念哈巴罗夫在远东地区的事跡将伯力改称为哈巴罗夫卡(Хабаровка),这一天成为这座城市的建城纪念日。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全部割让给俄国。在哈巴罗夫卡,随著居民点的扩大,1880年获得了从城镇升级为城市的地位。1893年11月2日(俄历10月21日)又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Хабаровск)。
今天这里是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首府,管辖着6179900平方公里的整个东西伯利亚。1958年在哈巴罗夫斯克建城100周年的时候,在火车站广场建成了巨大的哈巴罗夫的铜像纪念碑。这是按照全苏联雕塑比赛获奖作品为原型建造的。1958年5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俄罗斯邮政在2003年8月27日为了纪念开拓远东新领土的探险家叶·帕·哈巴罗夫诞辰40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资封。
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以正视听!
入侵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的并不是乌克兰人,大都是俄罗斯人,比如最早入侵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哥萨克,来自俄西北部,95%是俄罗斯人。
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
西伯利亞哥薩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伯利亚哥萨克(俄语: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irskiye Kazach'ye Voysko)是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团之一,成立于16世纪晚期,为跟随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哥萨克及其后人。 事实上,最早定居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开拓者,尤其是官兵大多被统称为哥萨克,然而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俄罗斯西北部,与传统的顿河哥萨克或札波罗热哥萨克关系不深。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成立于1582年,历史仅次于顿河军团与札波罗热哥萨克,总部位于鄂木斯克。 军团往后下分三个分部,分别设于科克契塔夫、鄂木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8个哥萨克村统辖123个聚落。 依据1914年的统计,西伯利亚哥萨克的123个聚居点中,有居民298,284人,其中167,985人为军人,95%为俄罗斯人(包含早先被流放至此的瑞典人与波兰人,大多已俄罗斯化),另有少数穆尔多瓦人及鞑靼穆斯林。
在俄国革命之前,西伯利亚哥萨克一向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 [1],1801年时,六千名哥萨克分散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与要塞,到了1808年,这些哥萨克被整编为十个骑马步兵团与两个骑炮兵连。 [2]日俄战争期间,投入作战的207个俄国骑兵中队中,西伯利亚哥萨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但比起做为正规骑兵使用,西伯利亚哥萨克更类似于骑马步兵。 [3]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于1919年遭到解散,苏维埃政权试图在各个层面上消弭哥萨克的影响力,尽管有些哥萨克单位在1937年之后恢复,但皆非西伯利亚哥萨克。 在当下的俄罗斯陆军中,位于东部军区的博尔贾驻有一支以哥萨克为头衔的单位。
被政府派去西伯利亚以促进并保护国家利益的雇员当中,下层所有服军役的人就被通称作「哥萨克」,这些军役人员(sluzhilye liudi)和猎商都属于西伯利亚的征服者:除了非正规编成的边境哥萨克,还包括了射手(streltsý)、贵族士官(deti boiarskie)[ 注 1]以及作为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充军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瑞典人。 当地方当局不需要边境哥萨克服役的时候,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探险和征服新地区。 在早期被派去支持哥萨克进行征服的射手,一般都是步兵,受正式指派的官员指挥,人数比一般哥萨克少。 贵族士官通常是整个哥萨克部队的军事首领,地位比其他成员的高,这个头衔也会授予一些军役人员作为奖赏[4]。
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与猎商一样也充当着毛皮商人,新的哥萨克也会从猎商当中招募,借着军役职务使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原住民征收毛皮。 常规哥萨克时常人员短缺,于是猎商也常被征召成哥萨克(志愿者)为政府服役,协助征收实物税并参与远征队的讨伐。 有时猎商也受哥萨克统领的委托征收实物税,并用沙皇名义征服新的土地[4]。
西伯利亚常备的哥萨克和猎商,在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彼此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都会从属于同一指挥下,猎商也会加入同哥萨克队伍相近的武装队伍或称伙件(vatágas)。 哥萨克队伍在他们代表法律力量的地方,和猎商队一样会对当局,甚至对于相互队伍间都独立地行使权力,更会私下在队伍中瓜分战利品[4]。
综上,”哥萨克“ 并不是指一个特定民族,而是一个类似屯田制的”生产建设兵团“。
沙皇扩张非常厉害,所以他需要在边疆实行屯田制,因此建立了11个”生产建设兵团“。
中共出于政治目的,竟然将哥萨克=乌克兰,巧妙地转移了人民群众的怒火!
但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这是俄匪“俄罗斯卫星通信社”的报道
哥萨克军长官透露参加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库班哥萨克人数 - 2022年11月8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在俄国革命之前,西伯利亚哥萨克一向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 [1],1801年时,六千名哥萨克分散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与要塞,到了1808年,这些哥萨克被整编为十个骑马步兵团与两个骑炮兵连。 [2]日俄战争期间,投入作战的207个俄国骑兵中队中,西伯利亚哥萨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但比起做为正规骑兵使用,西伯利亚哥萨克更类似于騎馬步兵。[3]
1802年,西伯利亚哥萨克规范了统一的制服,其制服设计源于顿河哥萨克,1812年后小幅修改为偏向传统枪骑兵式的服饰; 实际上,西伯利亚哥萨克大多自行准备服装,意味着制服规范并未严格执行。 在1880年代之后,西伯利亚哥萨克改以红色为识别色,包含其肩章、帽带、长裤滚边等,制服为仿照草原哥萨克的深绿色,偶尔配戴饰以红巾的羊毛高帽。 1909年,哥萨克制服再度改制为与俄国骑兵相同的卡其色,但西伯利亚哥萨克仍旧保留了绿色的马裤与红色滚边。 为表彰西伯利亚哥萨克在1812年作战的功绩,他们可以在长矛上饰以彩色三角旗,而这些长矛直到一次大战期间都是他们的正式装备。
中共出于政治目的,为了掩饰其支持俄螺丝侵略而遭质疑,竟然将哥萨克=乌克兰,巧妙地转移了人民群众的怒火!
哥萨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萨克[a],即哥萨克人,是一支起源于东欧大草原、主要为东斯拉夫信仰东正教的多族裔背景社群[1][2]。主要聚居于第聂伯河、顿河、乌拉尔河及捷列克河等东欧河流流域沿岸,并对乌俄两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3]。
依现代视角看历史上他们总体而言,是属于一个半游牧兼半军事化的群体,而这哥萨克人尤其是以持之以民主传统而著称。在王国统治者(主要为俄罗斯帝国及波兰立陶宛联邦)对这个群体行使名义上宗主权的时代,他们是被诸统治者们许可享有高度自治权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效忠,因此成为东欧一个半独立政治实体。后期一些哥萨克组织是以团及村为单位。
最常认为由莫斯科和波兰逃离的农奴,是最早期哥萨克的一部分成员,到后期与各式各样的流亡者及冒险家而汇集组织化:有宗教人士、贵族和罪犯等不愿受统治者直接管束的人。他们在南部草原集结成一个自由民群体后,除了从事农业、渔业和狩猎,还常劫掠南部鞑靼人和突厥人[4]。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新设立了多个哥萨克军团,包括库班、七河州、奥伦堡、西伯利亚、外贝加尔、阿穆尔、乌苏里等,为俄罗斯帝国扩张及殖民的主要贡献者;在与大清接触时,被留在当地再同化的成员就成为了阿尔巴津人。
根据2010年俄罗斯人口普查,有67,573人对哥萨克有身分认同。而2010年代数据显示,世界上约有350至500万人对哥萨克有文化认同[5][6]。
依据波兰学者亚历山大·布鲁克纳的观点,哥萨克Kozak 或 Kazak起源自鞑靼语,而应解释为:“孤身一个的心腹者,追求赏赐,没有人,是他想效忠的对象。”并指涉及哥萨克背景的军阶、装备、马匹、器物、食料、服饰的称谓都属于鞑靼哥萨克语[7]。
13世纪末在费奥多西亚作成、拉丁-波斯-钦察文书写的库曼尼库斯法典,是有第一次出现“哥萨克”称呼的书面记录[8][9],在当中是指称“守卫者”和“门卫”;而哥萨克的英文则于1590年首次确认出现[10]。在土耳其多语言里,这个词有著多样的意思:佣兵、兵卒、草原强盗,还有更广泛的——被流放者、落荒者和冒险者。1388年在波兰是首次记录有“哥萨克人强盗”,同时记载认为他们可能是穆斯林。扬·德乌戈什第一次称呼他们时,是使用了鞑靼语的“逃亡者”和“强盗”。在最古老的人口普查记录上,大多哥萨克人都有鞑靼语姓氏。直到16世纪末"哥萨克"的意义都是执业性质,而并非社会地位。
另有观点认为哥萨克人是在蒙古入侵之前曾生活在东欧大草原地区的库曼人的后裔。俄裔德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瓦斯默所作的词源字典,就追溯称谓是来自古斯拉夫语的козакъ, kozak,即由库曼语传入的外来语:库曼语cosac的原意是“自由人” 还有“冒险者”[11]。据说哈萨克人这个民族也是来自于相同的突厥语根源[10][12][13]。
并不是很清楚除了Brodnici,Berladnici部落 (兼具罗马尼亚起源及深受斯拉夫文明影响) 之外的族群,在可萨人王国消亡后,是于甚么时候开始在顿河和第聂伯河这些主要流域下游开始定居的。他们的到来可能不早于13世纪,即在蒙古人击溃了库曼人的时候,而这时候那片地域原本驻留的人口早被库曼人同化了。为人所知的是,新定居者是继承了一种远早于他们存在的生活传统,这是包括了突厥库曼人和切尔克西亚哈萨克人的生活方式[14]。相比之下,在库曼人主宰时在南乌克兰就很早地出现了斯拉夫人定居点,最早的一批,包括了可以追溯回11世纪的奥列什基。
13世纪时伴随著库曼人影响衰落,于现代乌克兰境内是有报告开始出现早期的"原始哥萨克" 群体,不过有些(哥萨克)就有认为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回到8世纪中叶那么早的时候[15]。部分史学家坚称哥萨克人是起源于混合族群之中,即他们是来自于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其他曾定居或经过广袤草原的族群里所分离遗留下来的人[16]。一些突厥学者却争辩说哥萨克人是乌克兰本土库曼人的后裔,说早于蒙古入侵前他们就已定居下来[17]。
在莫斯科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不断积聚实力的年代,该地区再有了新的政治实体,其中包括摩尔达维亚和克里米亚汗国。1261年,生活在德涅斯特河与伏尔加河间地区的斯拉夫人,被提及于鲁塞尼亚编年史。
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来源请求]。15世纪开始,一些人冒险进入到乌克兰原野,即分隔开波兰立陶宛与克里米亚汗国的乌克兰南端。当时这些短期探索,是为了获取天然丰富兼肥沃地带的资源,那里是充满了牛畜、野生动物和鱼。这种基于自给农业、狩猎并且既不于冬天归家也不永久定居的生活方式,后来就被熟知作哥萨克式的生活方式[18]。克里米亚汗国-诺盖汗国在东欧袭掠奴隶是对这里造成了引人忧心的破坏和人口流失。鞑靼人的侵扰也对哥萨克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20][21]。
在15世纪,哥萨克社群情况,被描述是由一些独立社区间组成的松散联邦,这些社区是常要自组在地武装,同时他们也是完全独立于邻近的波兰、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米亚汗国之外的[22]。
1492年亚历山大一世·雅盖隆契克收到克里米亚可汗的谴责函,声称来自基辅和切尔卡瑟的立陶宛大公的子民(即哥萨克人,据称此为哥萨克在世界史第一次的记录)在第聂伯河下游宾杰里附近掠夺了他靡下的船并俘虏了上面的人,亚历山大未有疑问是否属实,而要求边境地区(以“乌克兰”称之)官员追缉并处决可能参与者[23]。而在16世纪时的一些时候,开始有了名为“哥萨克霍洛塔之歌”的老乌克兰歌谣,是有关于一位基利亚附近的哥萨克人[24][25]。
到了16世纪50年代,哥萨克在扎波罗热地区的第聂伯河岛屿上建立起自己的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议会—拉达,并选举自己的首领盖特曼[4][26]。
16世纪时这些哥萨克是形成了两个主要独立的领土组织,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小而不关联的群体:
另外还有不太知名的鞑靼哥萨克,包括了诺盖巴克和梅切拉 (mishari) 哥萨克,来自梅切拉的萨里·阿兹曼(Sary Azman)曾是第一位顿河盖特曼。这些群体受到了顿河哥萨克的同化,但直到19世纪末还拥有著属于他们自己的巴什基尔人和梅切拉人非正规军团[27]。值得一提的还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的哥萨克[28]。
直到16世纪下半叶的时候,临近哥萨克的政权开始将其置于它们的权威之下,并正式认可哥萨克为军团单位。扎波罗热哥萨克是作为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而顿河哥萨克则依存于俄罗斯沙皇国。不过由于两方保护者,经常仅将哥萨克当成军役单位来使唤、并削弱哥萨克自治地位以将哥萨克化为政权所有,两个哥萨克独立实体就时常向各自保护权威发起反抗。
最大规模的起事要数1648年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扎波罗热)的起义和1670年斯捷潘·拉辛(顿河)的起义。后者是以顿河哥萨克的失败告终,顿河地区之后就彻底成为俄罗斯领土。而前者后来转寻俄罗斯保护,导致波兰立陶宛丧失了联邦南部的守卫者,令乌克兰哥萨克转变成为沙皇国对对阵东欧各方势力的盾与矛。
而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这段时期,顿河哥萨克持续地起义反抗俄罗斯帝国,包括有拉津起义Razin Rebellion (1670-1671)、布拉文起义Bulavin Rebellion和普加乔夫起义 (1773-1775),在被帝俄军队接连镇压之后,顿河哥萨克是被彻底并入帝国政权下。而另一方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由于“哥萨克民族”近代化而有了强烈关切自身国度的生存,并在大北方战争时期起兵对抗俄罗斯,进而在18世纪末时被俄罗斯帝国视作“分离主义者”而毁灭掉。
到19世纪时俄罗斯内的哥萨克,成为了和贵族、神职人员、农民、商人一样的一种阶级身份,同时被法定强制征召为骑兵以换取他们获得免税。俄罗斯是依照被瓦解的两个哥萨克做样板,在殖民地化的地区里编成了十几个哥萨克军团,利用它们守护边界和维持公安。19世纪中叶时在远东地区,这些哥萨克军团是聚集到了黑龙江支流的比拉河和结雅河沿岸和周边定居下来,并拓殖开发这片地方。和顿河哥萨克相当,在高加索战争和俄土战争打出名声的库班哥萨克,在军团当中是发挥著主要作用。
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到俄国内战掀起后,在乌克兰、顿河和库班三个哥萨克实体,各自宣布独立。三个政权联同白军和西伯利亚哥萨克,对抗起俄罗斯共产党和其红军,但是遭受败北。从1919年到1920年,哥萨克阶级被消除,而哥萨克军团也被解散。在内战后一些较富裕的哥萨克是逃亡西方国家,而其馀哥萨克就成为共产党残酷镇压的对象。苏联政府处死或流放了大部分哥萨克和他们整个家族的人,很多成员也在大饥荒时被饿死。故而到二战时,残存的哥萨克就选择与德军一齐,和苏联部队作战。在德国战败后,哥萨克的共同体型态是消失了。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一些公民团体是进行起哥萨克的复归运动。现代在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和美国都有一些称作“哥萨克军队”的组织存在,它们活动是涵盖由哥萨克文化振兴到军事支援这些方面。现代乌克兰则以国家层面继承起哥萨克的遗产,这点在乌克兰国歌的副歌中是被体现出来[29]。
黑海沿岸到基辅以南的大片地域是哥萨克所涌现的地方,在哥萨克出现之前,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在1362年或1363年于蓝水之战中大败金帐汗国[30]后,就名义上开始入主鲁塞尼亚南部的乌克兰原野[31]等地;敖德萨一带在当时原为鞑靼首领、克里米亚汗国创始者哈吉·格来所初创命名,时该地仅为一个村落[32],据说哈吉·格来为寻求在与内陆对手和游牧入侵者作对抗之中获得立陶宛的支持,而向立陶宛大公国割让了敖德萨一带领土,令大公国范围可达致黑海沿岸。不过在黑海沿岸敖德萨的定居者初期以放牧的鞑靼村民为主,内陆的波兰人、立陶宛人还有摩尔多瓦人会与这些在地居民进行牲畜和谷物的贸易[33]。1475年克里米亚汗国因为明里·格来被奥斯曼帝国囚禁而屈从于土耳其人后,土耳其的苏丹刻意地放纵鞑靼人流窜劫掠,在紧接著的25年里便造成立陶宛南部这大片领土荒无人烟,甚至有多次深入到基辅、卢布林、维尔纽斯和华沙等地区:而波兰和立陶宛自己组织的(骑兵)武装,最初都无法抵抗他们闪电般的突击,对方善于移动战并很顽强以致难于战胜。在哥萨克未有形成定居和驻防等以前,立陶宛是失去对黑海沿岸的薄弱管治力量,鄂图曼鞑靼人的大肆侵扰造成破坏,令第聂伯河东岸的移民活动中止了两代[34]。
另一边厢随著立陶宛和波兰间由王室/贵族阶层起始开始加强联系,在联携各结构上逐步趋向天主教波兰,内部非天主教化臣民的地位随著联合法理的转变而被边缘化,一般法定上会陷于被束缚于贵族土地的农奴身份[35],因而有相当多不愿受限于此身份的人也铤而走险,逃亡至基辅南部到黑海沿岸的这片地区自谋出路。到齐格蒙特二世时期,流亡在扎波罗热的集中定居的人就形成了哥萨克集团,具备起一定自卫力量,时波兰和立陶宛当局见此并基于解决鄂图曼鞑靼人侵扰的需要,国王、公爵和官员们便开始向他们给予一些资助,也一并强化起当地要塞和防御工事,由此缓解鄂图曼鞑靼人侵扰南部领土的强度[34]。
到16世纪20年代,随著君士坦丁堡被征服,鄂图曼帝国开始对黑海沿岸宣示其宗主国的权威,至于黑海本身,基于帝国的战舰控制了经由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进入地中海的通道,使该地域成为帝国内海[32]。照如此说在立陶宛南部郊野,敖德萨等地的居民是应该变相臣属于鄂图曼的,但当地人在当时并未有信纳这种看法,因为此时受波兰立陶宛背后支持、形成活动规模的哥萨克是时常下海袭击帝国的船只,甚至攻击过位处帝国腹心的安纳托利亚,偶尔还会袭扰君士坦丁堡[32]。
据曾目睹当年哥萨克人行动的法国制图师纪尧姆·莱维塞尔·德·博普兰所记述,他认为他们是敢作敢为的水手,善于驾驶经过改装的小船而跨海出行[36][37]:
波兰立陶宛在合并建立联邦后期,是批准实施了法定注册的哥萨克制度,以步兵为主,令之于联邦内享有与贵族相当的身份地位。但由于在联邦议会当中并未有赋予哥萨克人代表席位,相关的登记限额非常吝啬,同时也可能是受限于其他贵族的利益。到1632年后的政策将注册哥萨克规模缩编成小支的边疆护卫队,再到了1643年后王国还忽视向被登记的哥萨克人支付报酬,招致更多哥萨克人的怨恨[38]。
在赫帅起义之初的若夫季沃德战役中,注册哥萨克倒戈,改加入赫梅利尼茨基一方参战。
赫帅起义成功击败波兰后,宣布成立酋长国而脱离波兰。
1654年哥萨克酋长国与俄罗斯沙皇国签订结盟条约。1667年俄罗斯沙皇国与波兰立陶宛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波兰承认丧失掉左岸乌克兰,基辅和斯摩伦斯克;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也发生冲突,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
1709年伊万·马泽帕带领哥萨克军同瑞典对抗俄罗斯沙皇国,俄方取得胜利。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俄罗斯在击败钦察汗国后,帝国沙皇开始通过收买招募哥萨克的贵族与酋长们等手段,逐渐地控制和改造受帝国影响的哥萨克们。在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因故未能实行。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哥萨克人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反共产的白军。红军称哥萨克为“白匪”,卡列京和克拉斯诺夫将军的主力是哥萨克,由阿列克塞耶夫和科尔尼洛夫将军统领的顿河志愿军也是哥萨克,顿河和库班哥萨克是邓尼金将军的主力,奥伦堡军团和乌拉尔军团则是杜托夫的主力,三年俄国内战后哥萨克部队在去哥萨克化运动中被苏维埃政权无情镇压肃清。由于不信任老布尔什维克与党内其他势力,出于寻找可靠的社会支柱或突显个人绝对权势的缘故,1935年斯大林冒大不韪恢复了早已被革命摧毁的哥萨克军队,放宽原先对哥萨克入伍的限制,1936年4月两个既存骑兵师更名哥萨克师,并新设三个哥萨克骑兵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建立重大战功,而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哥萨克酋长国的主权被日渐剥削。在先前的几次尝试后,酋长一职最终在1764年被俄罗斯政府废除,被小俄罗斯执行管理委员会替代。于是,酋长国完全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1775年5月7日,在女皇叶卡捷琳娜的直接命令下,扎波罗热要塞被毁。6月5日,俄罗斯炮兵和步兵包围了部落,并将其夷为平地。俄军对哥萨克实施裁减,国库档案被没收。科绍夫依酋长佩特罗·卡利尼舍夫斯基遭到逮捕,并被流放至索洛韦茨基群岛。这也终结了扎波罗热哥萨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уравьёв-Аму?рский,羅馬化:Nikolay Nikolayevich Muravyov-Amurskiy;1809年8月11日—1881年11月18日),俄罗斯帝国军人、伯爵、探险家。
生平 [编辑]穆拉维约夫于1809年8月11日(儒略历8月23日)生于圣彼得堡,1827年开始从军,并参与了1828年-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战争瓦尔纳之围,次年又前往波兰镇压当地十一月党人。由于健康原因,他于1833年一度退役,回乡继承其父庄园。1838年,他再次从军,赴高加索山脉参加征服当地山民的军事行动。
1841年,穆晉升为少将,但由于疾病再次退役。1846年,内政部任命他為图拉州军政总督。他在任內致力于发展当地农业,并上书沙皇尼古拉一世建议其废除农奴制度。尼古拉没有接受其请求,但此后他认为穆拉维约夫是“自由和民主派”。
1847年9月5日,穆被任命为伊尔库茨克和东西伯利亚总督。在此期间,他不顾俄国外交部的反对,冒着与中国清朝政府决裂的危险,在黑龙江流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探险活动。同时,他在西伯利亚各民族中强制推行俄语教育,并使用流放犯对黑龙江以北各地加以开拓。1854年5月,他率领一支有77艘船、筏组成的舰队直航黑龙江口。作为克里米亚战争的一部分,其中部分船只继续航行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为正遭受英国和法国舰队袭击的该城送去了弹药援助。次年,他再次组织航行,在黑龙江入海口建立了殖民地,并按照尼古拉一世的授意,同中国展开边界谈判。
1858年5月28日,乘中国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无暇北顾之机,穆拉维约夫成功地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同其签订了《瑷珲条约》。该条约不但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让与俄国,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以南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中俄共管区域。《瑷珲条约》的签订,使得俄罗斯打开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为表彰穆拉维约夫的功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封其为“阿穆尔斯基伯爵”(即黑龙江伯爵)。
但是,俄国外交部仍然认为荒芜的黑龙江流域是难以防御的包袱。为了尽快开发新获得的大片土地,穆拉维约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矿工,派军队保护他们去开垦黑龙江两岸的土地。用这种办法,穆拉维约夫很快就在这些新移民中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骑兵部队,解决了当地的防御问题。但即使如此,成績仍然不彰。因為俄羅斯當初想利用黑龍江運輸糧餉支持堪察加半島軍事哨所,使黑龍江流域成為俄羅斯遠東糧食基地的計劃失敗。黑龍江一年只有一半時間可航行,4月20日前後才可,而且初期很危險,另一方面,集中在夏季的暴雨令糧食難以生長,因此這區始終荒涼,軍人原是移民主體,但是只有七名軍官與七百多名軍人,農奴也不願前往,可見此計劃失敗。
1861年,穆拉维约夫从东西伯利亚将军一职退休。1868年,他移居巴黎,从此居住在那里,直到1881年11月18日(儒略历11月30日)病逝。
纪念 [编辑]1891年,伯力在市郊黑龙江边为穆拉维约夫建造了纪念铜像。1929年,该铜像被推倒,代之以列宁像。1992年,穆拉维约夫的遗骸从巴黎迁葬至海参崴市中心,次年,伯力重新在原址树立起穆拉维约夫的铜像。2006年,俄罗斯中央银行將穆拉维约夫铜像作為5000卢布纸币的图案。俄罗斯彼得大帝湾内的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即以他的姓氏命名。
家族 [编辑]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的表妹为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之母穆拉维约娃(1792—1864)。巴枯宁被流放至西伯利亚时曾得到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的协助,最后得以逃脱。
更早的侵华老前辈,也是俄罗斯人: 叶罗费·哈巴罗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罗费·哈巴罗夫[编辑] 23种语言Ерофей Хабаров
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俄语:Ерофей Павлович Хабаров,羅馬化:Yerofey Pavlovich Khabarov;1603年—1671年),俄国人,原为暴发富商,后因服刑破产,乃向雅库次克总督弗兰茨别科夫请自筹队伍远征黑龙江。
1649年(顺治六年),哈巴罗夫组成一支150人的武装队伍从勒拿河和奥廖克马河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5个村镇。1650年(顺治七年)7月又强占了上游北岸的雅克萨,并沿江岸大肆掠杀当地达斡尔、索伦、费雅喀等族居民。1653年抵达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点,并将此地绘入其勘测地图中。后被清朝边防军围攻,放弃城寨而逃,因侵华有功,被沙皇封为服役贵族。绘有《阿穆尔河图》。
1858年(咸丰八年),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在签定了《瑷珲条约》后仅仅三天,在1858年5月31日,考察了乌苏里江东岸入黑龙江交汇处的伯力。西伯利亚兵团的哥萨克士兵在此建立的防卫村,为了纪念哈巴罗夫在远东地区的事跡将伯力改称为哈巴罗夫卡(Хабаровка),这一天成为这座城市的建城纪念日。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全部割让给俄国。在哈巴罗夫卡,随著居民点的扩大,1880年获得了从城镇升级为城市的地位。1893年11月2日(俄历10月21日)又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Хабаровск)。
今天这里是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首府,管辖着6179900平方公里的整个东西伯利亚。1958年在哈巴罗夫斯克建城100周年的时候,在火车站广场建成了巨大的哈巴罗夫的铜像纪念碑。这是按照全苏联雕塑比赛获奖作品为原型建造的。1958年5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俄罗斯邮政在2003年8月27日为了纪念开拓远东新领土的探险家叶·帕·哈巴罗夫诞辰40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资封。
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以正视听!
入侵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的并不是乌克兰人,大都是俄罗斯人,比如最早入侵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哥萨克,来自俄西北部,95%是俄罗斯人。
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顿河军团 库班军团 捷列克军团 阿斯特拉罕军团 乌拉尔军团 奥伦堡军团 西伯利亚军团 七河州军团(今哈萨克斯坦) 外贝加尔军团 阿穆尔军团 乌苏里军团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
Don Cossack Host
Дон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Kuban Cossack Host
Куб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Terek Cossack Host
Те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Astrakhan Cossack Host
Астрах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Ural Cossack Host
Ур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Orenburg Cossack Host
Оренбург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erian Cossack Host
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emirechye Cossack Host
Семирече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Transbaikal Cossack Host
Забайк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Amur Cossack Host
Аму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Ussuri Cossack Host
Уссури?й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达利涅列琴斯克
西伯利亞哥薩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伯利亚哥萨克(俄语: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irskiye Kazach'ye Voysko)是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团之一,成立于16世纪晚期,为跟随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哥萨克及其后人。 事实上,最早定居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开拓者,尤其是官兵大多被统称为哥萨克,然而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俄罗斯西北部,与传统的顿河哥萨克或札波罗热哥萨克关系不深。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成立于1582年,历史仅次于顿河军团与札波罗热哥萨克,总部位于鄂木斯克。 军团往后下分三个分部,分别设于科克契塔夫、鄂木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8个哥萨克村统辖123个聚落。 依据1914年的统计,西伯利亚哥萨克的123个聚居点中,有居民298,284人,其中167,985人为军人,95%为俄罗斯人(包含早先被流放至此的瑞典人与波兰人,大多已俄罗斯化),另有少数穆尔多瓦人及鞑靼穆斯林。
在俄国革命之前,西伯利亚哥萨克一向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 [1],1801年时,六千名哥萨克分散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与要塞,到了1808年,这些哥萨克被整编为十个骑马步兵团与两个骑炮兵连。 [2]日俄战争期间,投入作战的207个俄国骑兵中队中,西伯利亚哥萨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但比起做为正规骑兵使用,西伯利亚哥萨克更类似于骑马步兵。 [3]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于1919年遭到解散,苏维埃政权试图在各个层面上消弭哥萨克的影响力,尽管有些哥萨克单位在1937年之后恢复,但皆非西伯利亚哥萨克。 在当下的俄罗斯陆军中,位于东部军区的博尔贾驻有一支以哥萨克为头衔的单位。
人员组成及活动 [编辑]被政府派去西伯利亚以促进并保护国家利益的雇员当中,下层所有服军役的人就被通称作「哥萨克」,这些军役人员(sluzhilye liudi)和猎商都属于西伯利亚的征服者:除了非正规编成的边境哥萨克,还包括了射手(streltsý)、贵族士官(deti boiarskie)[ 注 1]以及作为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充军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瑞典人。 当地方当局不需要边境哥萨克服役的时候,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探险和征服新地区。 在早期被派去支持哥萨克进行征服的射手,一般都是步兵,受正式指派的官员指挥,人数比一般哥萨克少。 贵族士官通常是整个哥萨克部队的军事首领,地位比其他成员的高,这个头衔也会授予一些军役人员作为奖赏[4]。
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与猎商一样也充当着毛皮商人,新的哥萨克也会从猎商当中招募,借着军役职务使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原住民征收毛皮。 常规哥萨克时常人员短缺,于是猎商也常被征召成哥萨克(志愿者)为政府服役,协助征收实物税并参与远征队的讨伐。 有时猎商也受哥萨克统领的委托征收实物税,并用沙皇名义征服新的土地[4]。
西伯利亚常备的哥萨克和猎商,在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彼此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都会从属于同一指挥下,猎商也会加入同哥萨克队伍相近的武装队伍或称伙件(vatágas)。 哥萨克队伍在他们代表法律力量的地方,和猎商队一样会对当局,甚至对于相互队伍间都独立地行使权力,更会私下在队伍中瓜分战利品[4]。
综上,”哥萨克“ 并不是指一个特定民族,而是一个类似屯田制的”生产建设兵团“。
沙皇扩张非常厉害,所以他需要在边疆实行屯田制,因此建立了11个”生产建设兵团“。
中共出于政治目的,竟然将哥萨克=乌克兰,巧妙地转移了人民群众的怒火!
但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图集 [编辑]这是俄匪“俄罗斯卫星通信社”的报道
哥萨克军长官透露参加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库班哥萨克人数 - 2022年11月8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哥萨克军长官透露参加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库班哥萨克人数 2022年11月8日, 13:10这是俄匪“俄罗斯卫星通信社”的报道
哥萨克军长官透露参加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库班哥萨克人数 - 2022年11月8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哥萨克军长官透露参加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库班哥萨克人数 2022年11月8日, 13:10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顿河军团 库班军团 捷列克军团 阿斯特拉罕军团 乌拉尔军团 奥伦堡军团 西伯利亚军团 七河州军团(今哈萨克斯坦) 外贝加尔军团 阿穆尔军团 乌苏里军团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
Don Cossack Host
Дон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Kuban Cossack Host
Куб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Terek Cossack Host
Те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Astrakhan Cossack Host
Астрах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Ural Cossack Host
Ур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Orenburg Cossack Host
Оренбург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erian Cossack Host
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emirechye Cossack Host
Семирече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Transbaikal Cossack Host
Забайк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Amur Cossack Host
Аму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Ussuri Cossack Host
Уссури?й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达利涅列琴斯克
西伯利亞哥薩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伯利亚哥萨克(俄语: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irskiye Kazach'ye Voysko)是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团之一,成立于16世纪晚期,为跟随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哥萨克及其后人。 事实上,最早定居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开拓者,尤其是官兵大多被统称为哥萨克,然而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俄罗斯西北部,与传统的顿河哥萨克或札波罗热哥萨克关系不深。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成立于1582年,历史仅次于顿河军团与札波罗热哥萨克,总部位于鄂木斯克。 军团往后下分三个分部,分别设于科克契塔夫、鄂木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8个哥萨克村统辖123个聚落。 依据1914年的统计,西伯利亚哥萨克的123个聚居点中,有居民298,284人,其中167,985人为军人,95%为俄罗斯人(包含早先被流放至此的瑞典人与波兰人,大多已俄罗斯化),另有少数穆尔多瓦人及鞑靼穆斯林。
在俄国革命之前,西伯利亚哥萨克一向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 [1],1801年时,六千名哥萨克分散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与要塞,到了1808年,这些哥萨克被整编为十个骑马步兵团与两个骑炮兵连。 [2]日俄战争期间,投入作战的207个俄国骑兵中队中,西伯利亚哥萨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但比起做为正规骑兵使用,西伯利亚哥萨克更类似于騎馬步兵。[3]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于1919年遭到解散,苏维埃政权试图在各个层面上消弭哥萨克的影响力,尽管有些哥萨克单位在1937年之后恢复,但皆非西伯利亚哥萨克。 在当下的俄罗斯陆军中,位于东部军区的博尔贾驻有一支以哥萨克为头衔的单位。
人员组成及活动 [编辑]被政府派去西伯利亚以促进并保护国家利益的雇员当中,下层所有服军役的人就被通称作「哥萨克」,这些军役人员(sluzhilye liudi)和猎商都属于西伯利亚的征服者:除了非正规编成的边境哥萨克,还包括了射手(streltsý)、贵族士官(deti boiarskie)[ 注 1]以及作为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充军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瑞典人。 当地方当局不需要边境哥萨克服役的时候,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探险和征服新地区。 在早期被派去支持哥萨克进行征服的射手,一般都是步兵,受正式指派的官员指挥,人数比一般哥萨克少。 贵族士官通常是整个哥萨克部队的军事首领,地位比其他成员的高,这个头衔也会授予一些军役人员作为奖赏[4]。
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与猎商一样也充当着毛皮商人,新的哥萨克也会从猎商当中招募,借着军役职务使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原住民征收毛皮。 常规哥萨克时常人员短缺,于是猎商也常被征召成哥萨克(志愿者)为政府服役,协助征收实物税并参与远征队的讨伐。 有时猎商也受哥萨克统领的委托征收实物税,并用沙皇名义征服新的土地[4]。
西伯利亚常备的哥萨克和猎商,在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彼此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都会从属于同一指挥下,猎商也会加入同哥萨克队伍相近的武装队伍或称伙件(vatágas)。 哥萨克队伍在他们代表法律力量的地方,和猎商队一样会对当局,甚至对于相互队伍间都独立地行使权力,更会私下在队伍中瓜分战利品[4]。
制服 [编辑]1802年,西伯利亚哥萨克规范了统一的制服,其制服设计源于顿河哥萨克,1812年后小幅修改为偏向传统枪骑兵式的服饰; 实际上,西伯利亚哥萨克大多自行准备服装,意味着制服规范并未严格执行。 在1880年代之后,西伯利亚哥萨克改以红色为识别色,包含其肩章、帽带、长裤滚边等,制服为仿照草原哥萨克的深绿色,偶尔配戴饰以红巾的羊毛高帽。 1909年,哥萨克制服再度改制为与俄国骑兵相同的卡其色,但西伯利亚哥萨克仍旧保留了绿色的马裤与红色滚边。 为表彰西伯利亚哥萨克在1812年作战的功绩,他们可以在长矛上饰以彩色三角旗,而这些长矛直到一次大战期间都是他们的正式装备。
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以正视听!
入侵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的并不是乌克兰人,大都是俄罗斯人,比如最早入侵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哥萨克,来自俄西北部,95%是俄罗斯人。
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顿河军团 库班军团 捷列克军团 阿斯特拉罕军团 乌拉尔军团 奥伦堡军团 西伯利亚军团 七河州军团(今哈萨克斯坦) 外贝加尔军团 阿穆尔军团 乌苏里军团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
Don Cossack Host
Дон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Kuban Cossack Host
Куб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Terek Cossack Host
Те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Astrakhan Cossack Host
Астрах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Ural Cossack Host
Ур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Orenburg Cossack Host
Оренбург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erian Cossack Host
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emirechye Cossack Host
Семирече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Transbaikal Cossack Host
Забайк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Amur Cossack Host
Аму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Ussuri Cossack Host
Уссури?й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达利涅列琴斯克
西伯利亞哥薩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伯利亚哥萨克(俄语: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irskiye Kazach'ye Voysko)是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团之一,成立于16世纪晚期,为跟随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哥萨克及其后人。 事实上,最早定居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开拓者,尤其是官兵大多被统称为哥萨克,然而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俄罗斯西北部,与传统的顿河哥萨克或札波罗热哥萨克关系不深。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成立于1582年,历史仅次于顿河军团与札波罗热哥萨克,总部位于鄂木斯克。 军团往后下分三个分部,分别设于科克契塔夫、鄂木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48个哥萨克村统辖123个聚落。 依据1914年的统计,西伯利亚哥萨克的123个聚居点中,有居民298,284人,其中167,985人为军人,95%为俄罗斯人(包含早先被流放至此的瑞典人与波兰人,大多已俄罗斯化),另有少数穆尔多瓦人及鞑靼穆斯林。
在俄国革命之前,西伯利亚哥萨克一向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 [1],1801年时,六千名哥萨克分散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与要塞,到了1808年,这些哥萨克被整编为十个骑马步兵团与两个骑炮兵连。 [2]日俄战争期间,投入作战的207个俄国骑兵中队中,西伯利亚哥萨克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但比起做为正规骑兵使用,西伯利亚哥萨克更类似于骑马步兵。 [3]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于1919年遭到解散,苏维埃政权试图在各个层面上消弭哥萨克的影响力,尽管有些哥萨克单位在1937年之后恢复,但皆非西伯利亚哥萨克。 在当下的俄罗斯陆军中,位于东部军区的博尔贾驻有一支以哥萨克为头衔的单位。
人员组成及活动 [编辑]被政府派去西伯利亚以促进并保护国家利益的雇员当中,下层所有服军役的人就被通称作「哥萨克」,这些军役人员(sluzhilye liudi)和猎商都属于西伯利亚的征服者:除了非正规编成的边境哥萨克,还包括了射手(streltsý)、贵族士官(deti boiarskie)[ 注 1]以及作为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充军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瑞典人。 当地方当局不需要边境哥萨克服役的时候,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探险和征服新地区。 在早期被派去支持哥萨克进行征服的射手,一般都是步兵,受正式指派的官员指挥,人数比一般哥萨克少。 贵族士官通常是整个哥萨克部队的军事首领,地位比其他成员的高,这个头衔也会授予一些军役人员作为奖赏[4]。
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与猎商一样也充当着毛皮商人,新的哥萨克也会从猎商当中招募,借着军役职务使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原住民征收毛皮。 常规哥萨克时常人员短缺,于是猎商也常被征召成哥萨克(志愿者)为政府服役,协助征收实物税并参与远征队的讨伐。 有时猎商也受哥萨克统领的委托征收实物税,并用沙皇名义征服新的土地[4]。
西伯利亚常备的哥萨克和猎商,在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彼此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都会从属于同一指挥下,猎商也会加入同哥萨克队伍相近的武装队伍或称伙件(vatágas)。 哥萨克队伍在他们代表法律力量的地方,和猎商队一样会对当局,甚至对于相互队伍间都独立地行使权力,更会私下在队伍中瓜分战利品[4]。
综上,”哥萨克“ 并不是指一个特定民族,而是一个类似屯田制的”生产建设兵团“。
沙皇扩张非常厉害,所以他需要在边疆实行屯田制,因此建立了11个”生产建设兵团“。
中共出于政治目的,为了掩饰其支持俄螺丝侵略而遭质疑,竟然将哥萨克=乌克兰,巧妙地转移了人民群众的怒火!
但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图集 [编辑]哥萨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萨克[a],即哥萨克人,是一支起源于东欧大草原、主要为东斯拉夫信仰东正教的多族裔背景社群[1][2]。主要聚居于第聂伯河、顿河、乌拉尔河及捷列克河等东欧河流流域沿岸,并对乌俄两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3]。
依现代视角看历史上他们总体而言,是属于一个半游牧兼半军事化的群体,而这哥萨克人尤其是以持之以民主传统而著称。在王国统治者(主要为俄罗斯帝国及波兰立陶宛联邦)对这个群体行使名义上宗主权的时代,他们是被诸统治者们许可享有高度自治权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效忠,因此成为东欧一个半独立政治实体。后期一些哥萨克组织是以团及村为单位。
最常认为由莫斯科和波兰逃离的农奴,是最早期哥萨克的一部分成员,到后期与各式各样的流亡者及冒险家而汇集组织化:有宗教人士、贵族和罪犯等不愿受统治者直接管束的人。他们在南部草原集结成一个自由民群体后,除了从事农业、渔业和狩猎,还常劫掠南部鞑靼人和突厥人[4]。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新设立了多个哥萨克军团,包括库班、七河州、奥伦堡、西伯利亚、外贝加尔、阿穆尔、乌苏里等,为俄罗斯帝国扩张及殖民的主要贡献者;在与大清接触时,被留在当地再同化的成员就成为了阿尔巴津人。
根据2010年俄罗斯人口普查,有67,573人对哥萨克有身分认同。而2010年代数据显示,世界上约有350至500万人对哥萨克有文化认同[5][6]。
名源 [编辑]依据波兰学者亚历山大·布鲁克纳的观点,哥萨克Kozak 或 Kazak起源自鞑靼语,而应解释为:“孤身一个的心腹者,追求赏赐,没有人,是他想效忠的对象。”并指涉及哥萨克背景的军阶、装备、马匹、器物、食料、服饰的称谓都属于鞑靼哥萨克语[7]。
13世纪末在费奥多西亚作成、拉丁-波斯-钦察文书写的库曼尼库斯法典,是有第一次出现“哥萨克”称呼的书面记录[8][9],在当中是指称“守卫者”和“门卫”;而哥萨克的英文则于1590年首次确认出现[10]。在土耳其多语言里,这个词有著多样的意思:佣兵、兵卒、草原强盗,还有更广泛的——被流放者、落荒者和冒险者。1388年在波兰是首次记录有“哥萨克人强盗”,同时记载认为他们可能是穆斯林。扬·德乌戈什第一次称呼他们时,是使用了鞑靼语的“逃亡者”和“强盗”。在最古老的人口普查记录上,大多哥萨克人都有鞑靼语姓氏。直到16世纪末"哥萨克"的意义都是执业性质,而并非社会地位。
另有观点认为哥萨克人是在蒙古入侵之前曾生活在东欧大草原地区的库曼人的后裔。俄裔德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瓦斯默所作的词源字典,就追溯称谓是来自古斯拉夫语的козакъ, kozak,即由库曼语传入的外来语:库曼语cosac的原意是“自由人” 还有“冒险者”[11]。据说哈萨克人这个民族也是来自于相同的突厥语根源[10][12][13]。
历史 [编辑]并不是很清楚除了Brodnici,Berladnici部落 (兼具罗马尼亚起源及深受斯拉夫文明影响) 之外的族群,在可萨人王国消亡后,是于甚么时候开始在顿河和第聂伯河这些主要流域下游开始定居的。他们的到来可能不早于13世纪,即在蒙古人击溃了库曼人的时候,而这时候那片地域原本驻留的人口早被库曼人同化了。为人所知的是,新定居者是继承了一种远早于他们存在的生活传统,这是包括了突厥库曼人和切尔克西亚哈萨克人的生活方式[14]。相比之下,在库曼人主宰时在南乌克兰就很早地出现了斯拉夫人定居点,最早的一批,包括了可以追溯回11世纪的奥列什基。
13世纪时伴随著库曼人影响衰落,于现代乌克兰境内是有报告开始出现早期的"原始哥萨克" 群体,不过有些(哥萨克)就有认为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回到8世纪中叶那么早的时候[15]。部分史学家坚称哥萨克人是起源于混合族群之中,即他们是来自于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其他曾定居或经过广袤草原的族群里所分离遗留下来的人[16]。一些突厥学者却争辩说哥萨克人是乌克兰本土库曼人的后裔,说早于蒙古入侵前他们就已定居下来[17]。
在莫斯科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不断积聚实力的年代,该地区再有了新的政治实体,其中包括摩尔达维亚和克里米亚汗国。1261年,生活在德涅斯特河与伏尔加河间地区的斯拉夫人,被提及于鲁塞尼亚编年史。
初现 [编辑]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来源请求]。15世纪开始,一些人冒险进入到乌克兰原野,即分隔开波兰立陶宛与克里米亚汗国的乌克兰南端。当时这些短期探索,是为了获取天然丰富兼肥沃地带的资源,那里是充满了牛畜、野生动物和鱼。这种基于自给农业、狩猎并且既不于冬天归家也不永久定居的生活方式,后来就被熟知作哥萨克式的生活方式[18]。克里米亚汗国-诺盖汗国在东欧袭掠奴隶是对这里造成了引人忧心的破坏和人口流失。鞑靼人的侵扰也对哥萨克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20][21]。
在15世纪,哥萨克社群情况,被描述是由一些独立社区间组成的松散联邦,这些社区是常要自组在地武装,同时他们也是完全独立于邻近的波兰、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米亚汗国之外的[22]。
1492年亚历山大一世·雅盖隆契克收到克里米亚可汗的谴责函,声称来自基辅和切尔卡瑟的立陶宛大公的子民(即哥萨克人,据称此为哥萨克在世界史第一次的记录)在第聂伯河下游宾杰里附近掠夺了他靡下的船并俘虏了上面的人,亚历山大未有疑问是否属实,而要求边境地区(以“乌克兰”称之)官员追缉并处决可能参与者[23]。而在16世纪时的一些时候,开始有了名为“哥萨克霍洛塔之歌”的老乌克兰歌谣,是有关于一位基利亚附近的哥萨克人[24][25]。
到了16世纪50年代,哥萨克在扎波罗热地区的第聂伯河岛屿上建立起自己的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议会—拉达,并选举自己的首领盖特曼[4][26]。
组织化 [编辑]16世纪时这些哥萨克是形成了两个主要独立的领土组织,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小而不关联的群体:
扎波罗热哥萨克,又叫低地哥萨克人,其开端可追溯回15世纪时,扎根于立陶宛大公 (兼扎波罗热大公 ) 名下的鲁塞尼亚东南边境、第聂伯河下游地,这里也是属于卢布林联合后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的一部分。有著防御强化的扎波罗热赛契。基于1649年与波兰签订的条约,扎波罗热哥萨克被承认为一个独立的自治实体。 顿河哥萨克,时位处顿河,中心据点最初在拉兹多里(Razdory),后移到切尔卡斯克(Cherkassk),再后来迁移新切尔卡斯克。另外还有不太知名的鞑靼哥萨克,包括了诺盖巴克和梅切拉 (mishari) 哥萨克,来自梅切拉的萨里·阿兹曼(Sary Azman)曾是第一位顿河盖特曼。这些群体受到了顿河哥萨克的同化,但直到19世纪末还拥有著属于他们自己的巴什基尔人和梅切拉人非正规军团[27]。值得一提的还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的哥萨克[28]。
活跃与消解 [编辑]直到16世纪下半叶的时候,临近哥萨克的政权开始将其置于它们的权威之下,并正式认可哥萨克为军团单位。扎波罗热哥萨克是作为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而顿河哥萨克则依存于俄罗斯沙皇国。不过由于两方保护者,经常仅将哥萨克当成军役单位来使唤、并削弱哥萨克自治地位以将哥萨克化为政权所有,两个哥萨克独立实体就时常向各自保护权威发起反抗。
最大规模的起事要数1648年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扎波罗热)的起义和1670年斯捷潘·拉辛(顿河)的起义。后者是以顿河哥萨克的失败告终,顿河地区之后就彻底成为俄罗斯领土。而前者后来转寻俄罗斯保护,导致波兰立陶宛丧失了联邦南部的守卫者,令乌克兰哥萨克转变成为沙皇国对对阵东欧各方势力的盾与矛。
而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这段时期,顿河哥萨克持续地起义反抗俄罗斯帝国,包括有拉津起义Razin Rebellion (1670-1671)、布拉文起义Bulavin Rebellion和普加乔夫起义 (1773-1775),在被帝俄军队接连镇压之后,顿河哥萨克是被彻底并入帝国政权下。而另一方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由于“哥萨克民族”近代化而有了强烈关切自身国度的生存,并在大北方战争时期起兵对抗俄罗斯,进而在18世纪末时被俄罗斯帝国视作“分离主义者”而毁灭掉。
到19世纪时俄罗斯内的哥萨克,成为了和贵族、神职人员、农民、商人一样的一种阶级身份,同时被法定强制征召为骑兵以换取他们获得免税。俄罗斯是依照被瓦解的两个哥萨克做样板,在殖民地化的地区里编成了十几个哥萨克军团,利用它们守护边界和维持公安。19世纪中叶时在远东地区,这些哥萨克军团是聚集到了黑龙江支流的比拉河和结雅河沿岸和周边定居下来,并拓殖开发这片地方。和顿河哥萨克相当,在高加索战争和俄土战争打出名声的库班哥萨克,在军团当中是发挥著主要作用。
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到俄国内战掀起后,在乌克兰、顿河和库班三个哥萨克实体,各自宣布独立。三个政权联同白军和西伯利亚哥萨克,对抗起俄罗斯共产党和其红军,但是遭受败北。从1919年到1920年,哥萨克阶级被消除,而哥萨克军团也被解散。在内战后一些较富裕的哥萨克是逃亡西方国家,而其馀哥萨克就成为共产党残酷镇压的对象。苏联政府处死或流放了大部分哥萨克和他们整个家族的人,很多成员也在大饥荒时被饿死。故而到二战时,残存的哥萨克就选择与德军一齐,和苏联部队作战。在德国战败后,哥萨克的共同体型态是消失了。
现代 [编辑]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一些公民团体是进行起哥萨克的复归运动。现代在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和美国都有一些称作“哥萨克军队”的组织存在,它们活动是涵盖由哥萨克文化振兴到军事支援这些方面。现代乌克兰则以国家层面继承起哥萨克的遗产,这点在乌克兰国歌的副歌中是被体现出来[29]。
波兰-立陶宛的哥萨克 [编辑] 参见:波兰历史、波兰立陶宛和注册哥萨克黑海沿岸到基辅以南的大片地域是哥萨克所涌现的地方,在哥萨克出现之前,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在1362年或1363年于蓝水之战中大败金帐汗国[30]后,就名义上开始入主鲁塞尼亚南部的乌克兰原野[31]等地;敖德萨一带在当时原为鞑靼首领、克里米亚汗国创始者哈吉·格来所初创命名,时该地仅为一个村落[32],据说哈吉·格来为寻求在与内陆对手和游牧入侵者作对抗之中获得立陶宛的支持,而向立陶宛大公国割让了敖德萨一带领土,令大公国范围可达致黑海沿岸。不过在黑海沿岸敖德萨的定居者初期以放牧的鞑靼村民为主,内陆的波兰人、立陶宛人还有摩尔多瓦人会与这些在地居民进行牲畜和谷物的贸易[33]。1475年克里米亚汗国因为明里·格来被奥斯曼帝国囚禁而屈从于土耳其人后,土耳其的苏丹刻意地放纵鞑靼人流窜劫掠,在紧接著的25年里便造成立陶宛南部这大片领土荒无人烟,甚至有多次深入到基辅、卢布林、维尔纽斯和华沙等地区:而波兰和立陶宛自己组织的(骑兵)武装,最初都无法抵抗他们闪电般的突击,对方善于移动战并很顽强以致难于战胜。在哥萨克未有形成定居和驻防等以前,立陶宛是失去对黑海沿岸的薄弱管治力量,鄂图曼鞑靼人的大肆侵扰造成破坏,令第聂伯河东岸的移民活动中止了两代[34]。
另一边厢随著立陶宛和波兰间由王室/贵族阶层起始开始加强联系,在联携各结构上逐步趋向天主教波兰,内部非天主教化臣民的地位随著联合法理的转变而被边缘化,一般法定上会陷于被束缚于贵族土地的农奴身份[35],因而有相当多不愿受限于此身份的人也铤而走险,逃亡至基辅南部到黑海沿岸的这片地区自谋出路。到齐格蒙特二世时期,流亡在扎波罗热的集中定居的人就形成了哥萨克集团,具备起一定自卫力量,时波兰和立陶宛当局见此并基于解决鄂图曼鞑靼人侵扰的需要,国王、公爵和官员们便开始向他们给予一些资助,也一并强化起当地要塞和防御工事,由此缓解鄂图曼鞑靼人侵扰南部领土的强度[34]。
到16世纪20年代,随著君士坦丁堡被征服,鄂图曼帝国开始对黑海沿岸宣示其宗主国的权威,至于黑海本身,基于帝国的战舰控制了经由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进入地中海的通道,使该地域成为帝国内海[32]。照如此说在立陶宛南部郊野,敖德萨等地的居民是应该变相臣属于鄂图曼的,但当地人在当时并未有信纳这种看法,因为此时受波兰立陶宛背后支持、形成活动规模的哥萨克是时常下海袭击帝国的船只,甚至攻击过位处帝国腹心的安纳托利亚,偶尔还会袭扰君士坦丁堡[32]。
据曾目睹当年哥萨克人行动的法国制图师纪尧姆·莱维塞尔·德·博普兰所记述,他认为他们是敢作敢为的水手,善于驾驶经过改装的小船而跨海出行[36][37]:
波兰立陶宛在合并建立联邦后期,是批准实施了法定注册的哥萨克制度,以步兵为主,令之于联邦内享有与贵族相当的身份地位。但由于在联邦议会当中并未有赋予哥萨克人代表席位,相关的登记限额非常吝啬,同时也可能是受限于其他贵族的利益。到1632年后的政策将注册哥萨克规模缩编成小支的边疆护卫队,再到了1643年后王国还忽视向被登记的哥萨克人支付报酬,招致更多哥萨克人的怨恨[38]。
在赫帅起义之初的若夫季沃德战役中,注册哥萨克倒戈,改加入赫梅利尼茨基一方参战。
哥萨克酋长国 [编辑] 主条目:哥萨克酋长国赫帅起义成功击败波兰后,宣布成立酋长国而脱离波兰。
1654年哥萨克酋长国与俄罗斯沙皇国签订结盟条约。1667年俄罗斯沙皇国与波兰立陶宛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波兰承认丧失掉左岸乌克兰,基辅和斯摩伦斯克;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也发生冲突,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
1709年伊万·马泽帕带领哥萨克军同瑞典对抗俄罗斯沙皇国,俄方取得胜利。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沙俄内的哥萨克兵团 [编辑] 参见:哥萨克军团 § 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军团俄罗斯在击败钦察汗国后,帝国沙皇开始通过收买招募哥萨克的贵族与酋长们等手段,逐渐地控制和改造受帝国影响的哥萨克们。在镇压和摧毁了扎波罗热哥萨克及顿河哥萨克后,帝国仿照它们重新编成了十一个哥萨克军团,军团其后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成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国法定强征哥萨克所组成的骑兵队也成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继承人都是这些哥萨克部队的统帅及总司令。它们分别是:
顿河军团 库班军团 捷列克军团 阿斯特拉罕军团 乌拉尔军团 奥伦堡军团 西伯利亚军团 七河州军团(今哈萨克斯坦) 外贝加尔军团 阿穆尔军团 乌苏里军团此外还有叶尼塞军团和原本定于1917年组建的伊尔库茨克军团,因故未能实行。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哥萨克人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反共产的白军。红军称哥萨克为“白匪”,卡列京和克拉斯诺夫将军的主力是哥萨克,由阿列克塞耶夫和科尔尼洛夫将军统领的顿河志愿军也是哥萨克,顿河和库班哥萨克是邓尼金将军的主力,奥伦堡军团和乌拉尔军团则是杜托夫的主力,三年俄国内战后哥萨克部队在去哥萨克化运动中被苏维埃政权无情镇压肃清。由于不信任老布尔什维克与党内其他势力,出于寻找可靠的社会支柱或突显个人绝对权势的缘故,1935年斯大林冒大不韪恢复了早已被革命摧毁的哥萨克军队,放宽原先对哥萨克入伍的限制,1936年4月两个既存骑兵师更名哥萨克师,并新设三个哥萨克骑兵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建立重大战功,而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
哥萨克酋长国 [编辑] 主条目:哥萨克酋长国
赫帅起义成功击败波兰后,宣布成立酋长国而脱离波兰。
1654年哥萨克酋长国与俄罗斯沙皇国签订结盟条约。1667年俄罗斯沙皇国与波兰立陶宛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波兰承认丧失掉左岸乌克兰,基辅和斯摩伦斯克;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也发生冲突,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
1709年伊万·马泽帕带领哥萨克军同瑞典对抗俄罗斯沙皇国,俄方取得胜利。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哥萨克酋长国的主权被日渐剥削。在先前的几次尝试后,酋长一职最终在1764年被俄罗斯政府废除,被小俄罗斯执行管理委员会替代。于是,酋长国完全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1775年5月7日,在女皇叶卡捷琳娜的直接命令下,扎波罗热要塞被毁。6月5日,俄罗斯炮兵和步兵包围了部落,并将其夷为平地。俄军对哥萨克实施裁减,国库档案被没收。科绍夫依酋长佩特罗·卡利尼舍夫斯基遭到逮捕,并被流放至索洛韦茨基群岛。这也终结了扎波罗热哥萨克。
文化 [编辑]哥萨克酋长国 [编辑] 主条目:哥萨克酋长国
赫帅起义成功击败波兰后,宣布成立酋长国而脱离波兰。
1654年哥萨克酋长国与俄罗斯沙皇国签订结盟条约。1667年俄罗斯沙皇国与波兰立陶宛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波兰承认丧失掉左岸乌克兰,基辅和斯摩伦斯克;乌克兰哥萨克内各派也发生冲突,内战持续至17世纪末。18世纪酋长国的领土就只剩下左岸。
1709年伊万·马泽帕带领哥萨克军同瑞典对抗俄罗斯沙皇国,俄方取得胜利。1764年,哥萨克国与酋长职位皆遭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哥萨克酋长国的主权被日渐剥削。在先前的几次尝试后,酋长一职最终在1764年被俄罗斯政府废除,被小俄罗斯执行管理委员会替代。于是,酋长国完全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1775年5月7日,在女皇叶卡捷琳娜的直接命令下,扎波罗热要塞被毁。6月5日,俄罗斯炮兵和步兵包围了部落,并将其夷为平地。俄军对哥萨克实施裁减,国库档案被没收。科绍夫依酋长佩特罗·卡利尼舍夫斯基遭到逮捕,并被流放至索洛韦茨基群岛。这也终结了扎波罗热哥萨克。
文化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