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还需要争论么?

新手庚
楼主 (文学城)

杭州西湖边的马可·波罗塑像

作者:蔡伟杰

马可·波罗未曾到过中国?

        在世界史上,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 c. 1254-1324)无疑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据称他1271年随着其父亲尼可洛(Niccolò)与叔叔马费奥(Maffeo)自威尼斯出发前往汗八里(khanbaliq,即大都,今北京),并且服务于忽必烈汗廷,直到1295年才回到威尼斯。但是,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这个问题在过去由巴德礼-波尼(G. Baldelli-Boni)与马尔斯登爵士(Sir William Marsden)等早期编译《马可?波罗行纪》的学者们于19世纪初期提出。他们主张马可?波罗未曾到过中国,因为在其行纪中并未述及长城、茶叶与缠足等中国事物。而德国中古史家于勒曼(Karl Dietrich Üllmann)在1829年更主张马可?波罗未曾越过今日俄国喀山(Kazan)以南的地区。这些质疑都为玉尔爵士(Sir Henry Yule)于1860年再度提出。而吴芳思(Frances Wood)1996年出版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一书(汉译版1997年由新华出版社发行),则是这些质疑的现代版化身。

吴芳思的怀疑论调,很快就受到欧洲中古史家与蒙古学家异口同声的反对。其中又以杰克生(Peter Jackson)1998年刊登《伦敦亚非学院学报》上的《马可?波罗及其<行纪>》(“Marco Polo and His ‘Travels’”)一文,以及罗依果(Igor de Rachewiltz)1997年在《中亚研究》发表的长篇书评《马可?波罗去过中国》(“Marco Polo Went to China”)为代表。

        杰克生将吴芳思反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理由归纳为三点:1) 马可?波罗在其行纪并未交代缠足、饮茶与长城等任何外国人游历中国时会感到印象深刻的事物;2) 马可?波罗的名字从未在任何中文文献中被提起;3) 马可?波罗自言曾参加过围攻襄阳之役,而这明显是他个人的自吹自擂。为了反驳吴芳思的说法,杰克生认为我们必须要先对《马可?波罗行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做比较公允的评价。因此他的文章主要处理以下几点问题:1) 《马可?波罗行纪》是什么?2) 其撰写目的为何?3) 书中究竟说了什么?4) 该书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马可?波罗的个人经历?

对“马可·波罗未曾到访中国说”的反驳

        首先,杰克生分析了《马可?波罗行纪》的作者与传抄者,比较了巴黎版、托斯卡纳版、多明我会的托钵修士皮皮诺(Francesco Pipino of Bologna)的拉丁语译本、另一个不同于前者的拉丁语译本,以及拉穆西奥(Giovanni Battista Ramusio)16世纪整理的版本等等,说明《马可?波罗行纪》并非出自马可?波罗本人之手,而是透过其牢友鲁斯蒂谦(Rusticello)的记载而反映出来的马可?波罗游历。因此我们不能对其叙述多加着墨。而马可?波罗书中未提及的事物,也不无可能存在于其他已失传的版本中。

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有其人,根据其他的历史文献记载,达揆(Jacopo d’Acqui)曾述及马可?波罗在1296年与热那亚人的海战中被俘,而病中的他也曾表示他所说的尚不及他所见的一半。而医生与哲学家狄阿巴诺(Pietro di Abano,1316年过世)也说自己曾见过马可?波罗。最后有关马可?波罗家族的文献也保存了下来。这些都是马可?波罗真有其人的证据。

        有关《马可?波罗行纪》的撰写目的,杰克生认为《马可?波罗行纪》是由一个职业传奇冒险故事作家所作。但是在后世传抄与流通的过程中,对该书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该书事实上是一个世界各地的百科全书式研究,但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而成的。

        关于《马可?波罗行纪》为个人观察还是道听途说的问题,杰克生认为即便如教皇使者柏朗嘉宾(John Plano of Carpini)等人曾经亲历蒙古汗廷,但其游记中亦不乏如犬首人身国等道听途说之词。《马可?波罗行纪》也不例外,但行纪的作者确实试着把个人经验与道听途说进行区分。

        至于马可?波罗究竟去过哪些地方,杰克生认为他除了去过云南、汗八里等地外,也确实去过印度。他特地强调了印度行纪的重要性,因为正是在1290年左右,马可?波罗结束了印度之旅回到汗八里后,由于陆路不安全,才决定改由海路护送元朝宗女阔阔真(Cocacin,即Kökechin)前往伊利汗国。

        至于欧洲人在元朝的情况,杰克生提到在马可?波罗之前,1261年已经有富浪国(即法兰克人)访问忽必烈汗的纪录。但是马可?波罗却是第一个访问远东的意大利人。而在他之后,才有方济会士孟高维诺(John of Montecorvino)1307年抵达汗八里,并且成为汗八里的第一任大主教。而在他与威尼斯商人达鲁卡隆戈(Pietro da Lucalongo)的通讯中,也曾经透露后者为其在中国买地建立教堂一事。因此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是早于前述两位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意大利人。

        针对马可?波罗未能提供许多中国生活细节这一点,杰克生认为首先马可?波罗很可能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为忽必烈汗效劳,例如出使印度等,因此不一定长期待在中国一处。此外,他身为色目人的身份也可能使他减少了与汉人有更多接触的机会。此外马可?波罗声称自己通四种语言,但从他将伯颜丞相的名字误释为百眼可知,这其中可能不包括汉语。但他很可能通波斯语和突厥语,前者为当时欧亚大陆所通行的语言。这也反映在他以波斯语或是突厥语的形态来转写地名与人名上。

中文史籍中为何没有马可·波罗的名字?

        马可?波罗护送阔阔真前往伊利汗国一事,一直被视为是证实《马可?波罗行纪》真实性的有力证据之一。阔阔真一事见于波斯文与中文史料,前者为拉施特(Rashid al-Din)的《史集》(Jami’ al-Tawarikh),后者则为《永乐大典》(最早由杨志玖所发现)。然而马可?波罗的名字不见于波斯文与中文史料中这点,构成了吴芳思不承认此一证据的主因之一。然而罗依果认为《马可?波罗行纪》精确记载了三个使臣的名字以及其中两人死于途中一事。这点已经足以证明其叙述的真实性。至于马可?波罗之名未被记载之因,罗依果认为这只是说明马可?波罗并不像他声称的一般在使节团中有重要地位罢了。而杰克生则进一步认为这与中国将外国商人视为贡使的传统相关,但事实上商人在使节团中只是作为蒙古大汗之商业利益的官方代表,并不真正具有重要性,自然也就不会被记载入史册当中。

        罗依果认为马可?波罗获得蒙古大汗的牌子,也是曾经来过中国的重要的证明之一。牌子,简单来说就是圣旨,有了它,使者可以任意征用他所需要的资源,各驿站也有义务提供使者膳食与马匹。他同时也澄清马可?波罗一行人一共拿到了七个牌子,而非吴芳思所称行纪中对牌子数目的记载有混乱的情况。根据罗依果的统计,1266年马可?波罗的父亲与叔叔在第一趟旅程中从忽必烈汗手中拿到一面;1290/91年波罗一行三人从忽必烈汗手上拿到两面;1293年三人从海合都汗手中拿到四面牌子。一共七面。牌子的数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吴芳思认为后来马可?波罗骗了马费奥的钱而导致争讼,其中牌子成为两人争夺的焦点。但是罗依果认为吴芳思误读了记载,因为原文并没有提到任何欺骗的行为,只是纯粹赔偿在特拉布宗(Trebizong)经商的损失罢了。

很多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的证据之一,就是在中文史料中找不到马可?波罗的记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有很多色目人来到中国,但也都没有出现在中文史料中。例如前述的方济会士孟高维诺,他的事迹也不见于中文史料。一般认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汗底下做的工作是属于幕僚或顾问性质的非正式工作,并不在有品级的中国官僚系统之内,也因此不会出现在中文史料中。

        至于《马可?波罗行纪》中没有提到长城的问题,根据美国历史学者林蔚(Arthur Waldron)的研究,在明代以前其实不存在长城。因此在《马可?波罗行纪》没有留下相关记载就不成为问题了。

        有关《马可?波罗行纪》的性质,杰克生作出了很中肯的分析:1) 该书是一部对已知世界的描述,而非马可?波罗本人的回忆录或旅行日志。在许多事情上,《马可?波罗行纪》提供了许多详实的资讯,以至于让读者很难相信在缺乏亲身经历者的口述下,鲁斯蒂谦能够编造出这些情节。马可?波罗也许未曾游遍中国,但是他似乎确实在中国与印度之间进行过海上探险。对于他们曾游历的地方,相关的记述多半是组织松散的。马可?波罗本人、行纪执笔者以及后世的传抄者等人在对中国的描述以及马可?波罗的地位上,确实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这并不能代表马可?波罗未曾到过中国或是甚至未曾跨越克里米亚。

然而,即便吴芳思的怀疑论调已经遭受到许多反驳,但之后仍然有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支持其看法。例如2011年意大利学者彼得雷拉(Daniele Petrella)就从考古学角度出发,认为从日本考古发掘的船舰残骸显示,蒙古船舰应为三桅船。这与《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的五桅船明显不同。因此他认为其记载有问题,并怀疑其中国之旅的真实性。

马可·波罗到访中国的最新证据

        近年来关于这个争论,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教授博汉思(Hans Ulrich Vogel)再度提出支持马可?波罗曾经来过中国的证据。在其2012年新书《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与税收方面的新证据》(Marco Polo Was i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Currencies, Salts and Revenues)中,他将数种《马可?波罗行纪》不同版本中有关中国纸钞、贝币、盐币、盐业、税收制度的段落选出来与其他记载相对比,发现马可?波罗的记载不仅在质量上都优于其他同时期欧洲、波斯与阿拉伯旅行者(例如柏朗嘉宾与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的相关记载,同时也与中国的汉文史料记载若合符节。

例如博汉思就列出马可?波罗在提到元代纸钞时,提到了纸钞的设计,13种不同的纸钞面额,颜色为黑色,纸钞尺寸大小随面额不同而改变,而且纸钞破损后只需付原面额的百分之三的手续费即可更换新钞,而且纸钞可以用来作为缴税、交易与付款的媒介等。这些与汉文史料的相关记载若合符节。此外,马可?波罗没有提到元代福建使用纸钞一事并非巧合,当时元朝货币系统在流通区域上存在着南少北多的不均衡情形。这肇因于在南方仍有许多南宋铜钱流通,且蒙古人对于新征服之南宋领地的统治仍然十分脆弱,加上地方官员敷衍塞责推行不力,或是囤积纸钞以待升值,另外纸币本身的品质不佳与数量不足,都导致了元朝纸钞当时在中国南方使用不广的结果。

     另外《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及贝币在云南地区流通,且这些贝币是从印度输入的。这些记载对照汉文史料也都能够得到印证。根据元代的材料说明,这些贝币不只来自丝路南端,也来自广西、贵州与四川等地,以及沿海的市舶司,如上海、杭州、泉州与广州等地。其中马尔地夫又是当时亚洲贝币的主要产地。所以基本上可以说马可?波罗的观察相当正确。

        简言之,虽然如吴芳思等学者所言《马可?波罗行纪》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中所记载的中国相关资讯大体仍然相当准确。如果说马可?波罗并未亲自走访这些地方,而仅凭道听途说而取得这些精细的资讯,确实很难让人信服。目前西方学界主要还是认为马可?波罗确实是曾经到访过中国的。而这个争论,未来随着更多考古与文献材料的发掘,势必还会出现更多的讨论。身为一个研究者,笔者也期待透过这些讨论,有助于我们对马可?波罗以及他所游历的元代中国有更为深广的认识。

 

新手庚
老马的游记,我做过些考证。还是觉得这篇文章说得清楚,所以就不写主帖了,虽然我有些其他的考证证据。
无名-1963
当然,争论一直在继续!您的考证都是照抄别人的观点,有自己的吗?
无名-1963
那些说《游记》真实的,都是汉学家,为了自己生机吧?马氏不懂汉语,不需要汉学家!
新手庚
我在下面就说了呀。比如元的迁都问题,这是我自己的考证之一。
新手庚
无名兄当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我这贴是让大家看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无名-1963
迁都大事,可从任何商人嘴里获知!毕竟当时首都都是最繁华的!
r
rmny
人家没到中国只是到了契丹国和被契丹国占领的地方,中国已经在崖山战役里被灭亡了,他也说自己到了Cathay而不是China
无名-1963
只说一点,一个不懂汉语、也不懂蒙古语的人能做扬州第一把手?当地百姓怎么和这个满嘴“胡言”的长官打交道?
新手庚
你这么说就有点外行了。那时候的信息极度闭塞。老马从老家出发,用了三年才到了元上都。不像现在一个短信就知道了。:)
新手庚
老马懂四种语言。他是懂蒙古或相近的语言的。那个扬州大都督,应该是他吹出来的。:)
无名-1963
蒙古从未灭过契丹,灭的是女真(金),怎么书中全然不提?
无名-1963
这是”吹出来的“,那什么不是吹出来的?
s
supercs88
老马写的不是史书,只是游记,吹牛有虚假不奇怪。
无名-1963
没任何东西证明,马氏懂任何非欧洲语言。蒙古语和任何欧洲语言都相距甚远!
新手庚
哈哈,你这是把老马当成历史学家了。他家本来就是个小商人之家,他从小和父亲及叔叔经商。但后来阴差阳错地变成了使者。
新手庚
他到过中国不是吹出来的。:)
方外居士
早在蒙古之前,契丹已经是中亚一带对中国的称呼。那些人未必如我们知道契丹与汉人的区别,只是一个地域名字而已。
无名-1963
他是商人,当然能听到消息,所以会是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消息
方外居士
护送阔阔真前往伊利汗国一事中的细节确实是很有力的证据。
无名-1963
正因为没到过中国,才会有此误解!可马氏不仅去过中国,还见了元世祖、得其赏识,会不知道?
新手庚
吹牛和到过中国,这是两回事。到过中国,就不允许人家吹吹牛?不然的话,人家的书怎么去吸引人呢?
无名-1963
”护送阔阔真前往伊利汗国“有其它文件证明吗?我还护送公主去过火星呢!
无名-1963
护送公主,不派使者、军队,让一个外国商人护送?
方外居士
他提的一些细节在其他文献里得到印证。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知道这些细节的。
新手庚
老马写(讲)书时,说的明白。那些是听说的,那些是自己经历的。再说老马不是记者,要说所有的都是收集来的,这个不大可信。
无名-1963
你把所有错误都归于”他不是历史学家“,那夸耀中国富裕怎么就是真实、可信的?
新手庚
你的意思是采访一下老忽,然后写本史书?可惜的是老马对历史(正史)并不感兴趣。
无名-1963
当然,不会有人知道别人的”臆想“!
方外居士
马可应是随行人员之一。你想想走海路坐船,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人护送呢?
无名-1963
你怎么知道马对历史感不感兴趣,他告诉你的?不能自圆其说的,你就说:“吹牛”,那你如何鉴定哪些不是”吹牛“的?
新手庚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老马对契丹被谁灭的历史并不感兴趣。错误当然有,但和是不是历史学家无关。
无名-1963
护送公主(这点并无印证),当然要有个使团,但马氏没资格、也没机会在其中
新手庚
你好好看看书。他对历史感兴趣吗?他主要说他的旅行中发生的。还有就是一些传说,哪有什么历史?
新手庚
我同意贴中的观点。大家有不认同观点可以反驳。和帖子中观点无关的问题,我就不回答了。要不然会没完没了。得回到班上去了。
方外居士
他能准确知道其中的一些细节是很好的证据证明其是随从之一。
方外居士
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他没必要去用另一个名字,哪怕是用蒙古。
晚春就是牛
四十多艘船200多人,中间还出了事故在印度拘留了一年,两年后才到,国王已经死了嫁给了儿子,这些细节是想不到的
新手庚
是啊,这和给自己或家里人写传记一样。
新手庚
我的这个贴里有。老马会通用的突厥语和波斯语。
有言
到中国开眼界,回去不吹牛都不好意思。现在不少美国人印度人日本人到中国,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想象中的差别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