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段老同学的随笔

高斯曼
楼主 (文学城)

随笔,有感而发 ... ... 

最近,朋友发给我几个视频。

视频一,是穆旦的人生传奇经历。在腾冲滇缅抗战纪念馆中记叙的着中国远征军历经九死一生走出野人山的故事,其幸运儿中就有穆旦这位著名的诗人。

视频二,有关萧光琰的人生经历。

视频三,陈绍礼的故事。

当年,这批勇敢坚强的知识精英接受了周恩来的热情邀请,怀揣一腔报国热情回国奉献,而不幸的是,他们都遭遇了不公待遇,经历了被诬陷整肃的厄运。

萧光琰和陈绍礼都是我从小就熟知的父辈的朋友。

我的父亲在1946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在美国取得纺织学硕士学位后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国之心和为国效力的满腔热血回国工作。当时父亲可以留在北京的纺织部工作,但他却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同期回国的多位留学人员包括我母亲的闺密俞维乐和陈绍礼夫妇以及后来回国的萧光琰夫妇,他们当年都是大连化物所的同事。

我母亲与父亲是大学同系校友,经闺密介绍与父亲结婚,放弃了上海优厚待遇的工作,怀着励志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科学家的梦想与父亲一起赴东北工作,当时父亲26岁母亲24岁。两年后他们被调到沈阳化工研究院从事染料科研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东北气候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别说与美国相比就是与上海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他们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然而,严酷的政治环境却令其心灰意冷。1957年父亲单位有多位老资格高知都被打成右派,当时的右派是有名额的,父亲由于年轻而幸免于难。但却未能逃过文革这一劫,戴高帽涂黑手游街挨斗,被抄家关牛棚挨打,数次被迫搬家,由两间房并为一间。由楼房赶到8平米的平房,无煤气和自来水,点炉子生火取暖做饭,到院里上公厕。最后全家被赶到黑山县的农村落户三年,在乡下得以残存苟活。

而父母当年在大连的好友兼邻居萧光琰一家却没能躲过这场浩劫,一家三口全部自杀身亡。

我父母在大连工作期间与萧光琰一家同住一幢日本小楼的二楼,父母调走后我姑姑家又与其为邻。一楼住了另一对老夫妇。后来听说萧家自杀后,一楼的老夫妇被戴上莫须有的罪名而游街示众,因不堪受辱而双双上吊自杀。我姑姑夫妇因与萧家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下放到庄河县劳动改造。至此那幢大连劳动公园附近在葵英街上的日本小楼成了鬼楼!现在这幢小楼也许早已不复存在了吧?

我永远无法忘怀的是1967年夏,与往年一样,去大连我的姑姑家渡过暑假,邻居萧伯伯(萧光琰)的女儿萧洛莲,是我的玩伴,我叫她洛洛,她叫我慧慧,我们相互之间都是以小名相称,既方便又亲切。洛洛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端庄秀丽,她那稚嫩的脸庞透出早熟,长得非常像她帅气的父亲。她当时13岁,大我两岁,却像个大姐姐一样带着我到处玩。有时去她父亲的鱼友家换鱼,洛洛家有几个鱼缸,我们常常一起观看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不同颜色的鱼儿,洛洛会给我介绍每一种鱼儿的名字和习性;她常带我到她母亲(曾素辉 - 音译)任教的海运学院去游泳,有时也去海边游泳。洛洛身体很健壮,水性非常好,绝对是游泳高手。而我则是只小旱鸭子,她让我坐在黑色胶皮游泳圈中,拉着我游的很远,直到她母亲和我姑姑在岸边高声急呼,她才肯推着我游回来。她的胆子是真够大的,遇到漩涡急流怎么办?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我们每天除了晚上睡觉就连吃饭都黏在一起,不是在她家吃,就是在我姑姑家吃。对我们这两个小女孩来说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美好的夏日时光啊!暑假结束前,她带我去了照相馆,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她又送给我一张她的照片。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两张照片,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

我们小孩子全然不知当时的文革在大人当中蕴育着一场重大的灾难!万没料到一年后的1968年冬天她全家竟惨死于无产阶级文化大文革那场浩劫!后来听我姑姑哭述惨剧的经过:萧光琰博士回国后历次运动都挨整,因此患上神经衰弱疾病,每天要靠安眠药助眠。文革时,他被关进牛棚后,遭到造反派用带铜头的三角带多次毒打以致精神恍忽,他时常念叨着:“共产党是给出路的…” 。他进牛棚时所带的安眠药一直未吃,直到第40天时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肉体折磨和心灵的屈辱,一口气吞下所有的安眠药,结束了他48岁年轻的生命。

对于知识分子这一年龄段正是出科研成果的黄金年龄。而中国的大批知识精英正是在那动乱年代殒命的。

萧光琰走后单位通知其正在农场劳动改造的妻子,她不敢流泪,只能将泪水吞到肚里。她请求回家看看独自生活的14岁的女儿。当晚母女俩一起包了顿饺子,女儿享着歌曲,生活似乎照常,显出一付若无其事悠哉的样子。与母亲一同回来的还有一位身穿绿军装挽着袖子的“女看守”,那是海运学院专门派来监视她母亲行动的,以防逃跑,她睡在外间,以便于监视。到了第二天早晨9点时,洛洛和妈妈的卧室里没有一点动静,“女看守”啪啪的敲门,也没有一点儿回应。最后找单位派人破门而入。

卧室的床上,只见娘俩紧抱在一起,早已无任何生命迹像。母亲的嘴唇已咬出血,在那绝望的时刻她们竟不敢哭出声音!

后经尸检发现女儿的胃里安眠药已消化殆尽而母亲的胃里仍有残留药物。

结果是这样判定的:女儿先吃了她父亲留在家里的安眠药,夜里出现药物反应时被母亲发现,在万般绝望之下,这位美丽善良的母亲也吞下剩余的药片把最最亲爱的宝贝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共赴黄泉之路 … …                                                                                                                                                       

据洛洛的一位同学好友回忆:自尽前她送给这位同学好友一张照片,背面写着:“永久的留念”。 可见聪明早熟的她当时已经下决心赴死。

洛洛与父亲感情很好,是父亲的小棉袄,更是父亲和母亲的掌上明珠。她根本就不相信父亲有罪,更不是畏罪自杀!父亲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忍受不了无尽的政治运动,无休止的审讯,人格的践踏和那灭绝人性的肉体上的毒打伤害。做为一名特务 叛国分子而畏罪自杀的女儿,可怜的小洛洛,永远失去了父爱,如何活下去?她断然决定随父而去。毕竟,她只是个14岁的小姑娘,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啊,哪会懂得时代终会变化的,那些活下来的人终能笑到最后的道理?!

令人诡异不解的是:萧光琰喜欢的几缸美丽的热带鱼在他离世的当晚全部随他而去,也许动物与人心灵相通,它们甘愿为主人殉葬吧?

如果洛洛能活到今天也已71岁了,文革后她定会考上大学,或许我们会在同一所大学成为同学?相信毕业后她一定会去美国留学,因为她父母的多位亲人都生活在那里。她会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 … 。可惜当初的一念之差造成如此惨烈的悲剧!假如她没有先行自杀,她母亲为了抚养年幼的女儿也不至于为丈夫殉情。至今我仍清晰的记得她父亲带着一副金絲边眼镜那张儒雅而和蔼可亲的面容。她母亲是美藉华人二代,她跟丈夫来中国时不会讲汉语,一直在大连海运学院教英语,我记得她的汉语是外国口音。我家过去有一张我父亲与美国亲戚朋友们的合照,她也在其中,她的容貌秀美而优雅,是那种大家闺秀,文化底蕴十足的美女。

萧光琰一家三口人走后造反派将他家的地板全部撬开,挖地三尺要寻找萧家的美国特务证据,当然是无果而终。文革后期萧光琰的哥哥从美国回国探亲,单位竟谎告亲属:萧光琰的全家因车祸死亡。那尸骨呢?为何一家三口的尸骨无存?为了搞清事实的真相,萧的哥哥一直找到国务院的周总理,单位才不得不上报此事。文革后萧光琰虽能得到平反,但一代知识精英就这样无辜受陷殒命,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陈绍礼先生也是与父亲同期留美归国的化学家,他的夫人俞惟乐女士是我母亲的闺蜜。他们夫妇后来调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工作,文革期间陈先生不堪受辱上吊自杀。而俞阿姨在逆境中一直坚持工作,顽强的生活,改开后她成为受人尊敬的女科学家,还成为政协委员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她的女儿后来赴美留学工作,在美国组建了美满的家庭,生活的很幸福。而洛洛却在十四岁时给自已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多么鲜明的对照!

萧光琰先生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科研先驱,他的事迹在网上有大量报道,愿国人能记住他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所做的无私奉献。

多年后每当我回顾那段往事都会泪流满面,心痛不已… … ,这是我在儿时亲身经历和发生在我身边的真真实实惨剧!

但愿活着的人能牢记这惨痛的历史教训,让文革的悲剧不再重演!

就以这段随笔来纪念我儿时的好友洛洛姐姐吧。

写于洛洛离去57年后的今天,愿她的灵魂永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转发一段老同学的随笔 天国的三位知识女性 鸡鸣在申时 --- 日全食 小小说 --- 哈以休战 土拨鼠的长周末
萧嵐
第一次知道萧家三口的自杀细节。

文革的悲剧不再重演!

 

 

b
borisg
Oh it will...
小百脸
穆旦(查良铮)翻译的普希金《欧根·奥涅金》真美, 我至今仍能大段大段地背。
h
helloworld1000
poor thing
华府采菊人
忍不住翻出一位已故网友的名言:“谁让他(她)们那么不经打的呢”!!
老生常谈12
算了,已故就别说了。

大江川是坦荡的,故意开玩笑的,自嘲式,不和人吵架的。

还有一位在几坛和我死磕几年的死了,我从不提起他的过错。

蒋闻铭
字字血泪。
蒋闻铭
双福网友应该读一读这个文章。
w
weed123
查良铮与金庸(查良镛)同属海宁查氏家族。又一个厉害的家族
w
weed123
愿逝者安息!
金笔
大学里面,尤其是重点大学里面,尤其那些一级教授,不管有无海外留学经历,文革期间自杀的也很多啊
西
西北东南
陈绍澧(1925年12月24日—1968年2月22日)。
华府采菊人
只不过,想到这一句话与这个案例的关系
走资派还在走
还说过,都是活该!这话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