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比较狗血。一位前老美同事最近离婚了。这位同事有了孩子以后辞去了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家里就靠她先生一人收入生活。也许闲着没事,她在 Google 上搜索她先生的名字。现在网上有很多寻人的网站,只要把姓名输入,这些网站就会提供其他的一些私人信息。我在招租的时候也用过这些网站来调查租客的背景。通过这些网站,她发现她先生在几年前买了一栋房子。她想买房这么大的事情先生不会不告诉她,而且她先生的名字就像 John Smith 一样常见,她想她查到的信息应该不是她先生,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人。这事就暂时过去了。后来,她在网上又找到了这栋房子的大量照片,巧的是,她先生在 LinkedIn 上的头像照就是在这栋房子里拍的,头像照的背景里有这栋房子的内景。看到房子的照片和先生 LinkedIn 上面的头像照,她有了不祥的感觉。于是,她进一步在网上查这栋房子的信息,被她查到这栋房子的主人除了她先生,还有一位女士。然后,她在 LinkedIn 上找到了这位女士就职的公司,而且发现先生和女士在 LinkedIn 上也是连在一起的。聪明的她猜到女士很可能是先生公司的客户。就这样,她基本确定她先生和女士的关系不一般。就这样,她发现了她先生的外遇,然后离婚了。
Court records, property tax record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state business registrations, permit applications, these all public records, 其实这些资料大家天天都在用,比如 background checks, 用的都是公开资料.
Malware, or malicious software, is any programme or file that infiltrates and causes damage to the device, server, user or network. Malware can take the form of computer viruses, spyware or Trojan Horse and is designed to steal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login credentials, personal details, or financial data. Malware can enter your phone if you click a malicious link or open / download a malicious attachment or app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几年前我委托一位经纪人为我的一个商业地产单位招租。我和经纪人讨论应该在 Loopnet 的招租广告上写上多少租金比较合适,于是,他就在 CoStar 上找了一份市场报告给我。给我看了报告之后,我比较惊讶,因为报告的内容太详细了,不仅有附近相似地产的各种资料(包括房子的大小,年份,租金,出租时间等等),还有房子主人的姓名,地址,电话以及招租经纪人的信息。经纪人告诉我他的资料库里有每栋房子主人的信息,他开玩笑说他就是靠这些资料吃饭的,如果他愿意,他可以查到每栋商业地产主人的姓名,家庭地址,年龄,经历,拥有的其他地产等等私人信息。我知道我在他眼里是没有秘密的。我们在用现金抢房的时候都要出示资金证明,用现金抢房次数多了,泄露隐私的机会也多。其实,经纪人对客人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件事是发生在我的朋友身上。朋友是一个不缺钱又高调的人,她在微信里主动和被动地和很多人加了好友,其实大部分微信朋友圈的人她都不熟,甚至没有见过面。她很喜欢发朋友圈,经常把日常生活在朋友圈里 ”播放”,例如她在家做美食,买了一个名牌包包,出国旅游等等。总之,只要看她发的朋友圈,你就知道她在干什么,知道她在哪里,是在家闲着呢,还是出门旅游去了。最近,在她出门旅游的时候,她家被小偷光顾了,虽然没有很大经济损失,但是给她敲了警钟。她报警了,但是警察只是做了一下记录就没有下文了。她说有可能是 Uber 司机干的,因为她全家出门去机场是叫了 Uber,Uber 司机知道她的地址,也知道她家没人。这个怀疑有点道理。我认为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她的朋友圈,因为她在微信上和很多不认识的人加了好友,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直播她的生活,所有朋友圈的人都知道她家的房子外面和里面是什么样,甚至知道她家的邻居的房子是什么样,朋友圈里的 ”有心人” 可以通过她发的她家房子和邻居的照片找到她的确切住址,在她出门旅游的时候闯入。
第三件事比较狗血。一位前老美同事最近离婚了。这位同事有了孩子以后辞去了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家里就靠她先生一人收入生活。也许闲着没事,她在 Google 上搜索她先生的名字。现在网上有很多寻人的网站,只要把姓名输入,这些网站就会提供其他的一些私人信息。我在招租的时候也用过这些网站来调查租客的背景。通过这些网站,她发现她先生在几年前买了一栋房子。她想买房这么大的事情先生不会不告诉她,而且她先生的名字就像 John Smith 一样常见,她想她查到的信息应该不是她先生,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人。这事就暂时过去了。后来,她在网上又找到了这栋房子的大量照片,巧的是,她先生在 LinkedIn 上的头像照就是在这栋房子里拍的,头像照的背景里有这栋房子的内景。看到房子的照片和先生 LinkedIn 上面的头像照,她有了不祥的感觉。于是,她进一步在网上查这栋房子的信息,被她查到这栋房子的主人除了她先生,还有一位女士。然后,她在 LinkedIn 上找到了这位女士就职的公司,而且发现先生和女士在 LinkedIn 上也是连在一起的。聪明的她猜到女士很可能是先生公司的客户。就这样,她基本确定她先生和女士的关系不一般。就这样,她发现了她先生的外遇,然后离婚了。
现代社会,因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的隐私越来越少。我的朋友的房子被小偷光顾之后,我也在想,其实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虽然 ”好友” 的数量也不少,但是真正知根知底的不超过十个,我甚至忘了怎么和这么多人变成了微信好友。于是,我清理了朋友圈,并且已经两年多不发朋友圈了,以后也不会发了。我在招租的时候,会到 Facebook,LinkedIn 和网上的寻人网站上查租客的资料。这些网站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其他人越来越容易,也使得现代人越来越没有隐私。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保护自己,不要有意无意的透露私人信息。怎样保护隐私呢?就是尽量低调一点。有些网站有 “opt out” 的选项,如果你选择 “opt out” ,你的私人信息就不会再出现在这些网站里,于是,凡是有 “opt out” 选项的,我都选择 “opt out”。我也从来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发私人照片和住家的照片。现在,Google 有图片搜索功能,人工智能也可以让赵本山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你的照片,你的声音,你住家的照片,你的笔迹等等都是你的隐私。你在网上,在微信里透露的 ”蛛丝马迹” 都会被有心人利用。有的时候,你也许会惊讶别人怎么知道你这么多的信息?其实,有可能是你自己无意间透露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这个越来越没有隐私的世界,众乐乐不如独乐乐。我的意思不是提倡自私和小气,而是要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在公共论坛分享资讯和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我也极少用社交媒体账号。
世界很大,又可以很小。
你的名字是给别码是让别人打给你的,电邮也是供人联系的。房主信息都要在县法院注册。Linked In profile也是为了networking。这些都不是隐私。
还有什么是隐私呢?银行记录,医疗记录,通话私信记录,自己的社安号码。如此而已吧。自己的行踪可能也是隐私,确实不应该公开。Kim Kadashian以前在twitter上发行程,结果在巴黎酒店被人砸门入室抢了值几百万美元的珠宝。
朋友圈,运气真的会发没/发霉。
熟人圈(又分国外熟人圈和国内熟人圈)己经也有一年多没用了。
一个是在外面购物需要连unsecured wifi. 注册用。
一个是网上购物用。
一个是金融机构管理账户用。
三个账户分开,减少phishing的风险。
地主们大概需要第四个邮箱和租客交流用。
切记不要用公司邮箱办私人的事情。
另外注册时,要选好private policy. 每年你都会收到有你账户机构的private policy letter. 有时需要专门回复去禁止他们把你的信息给第三方。
我基本采用互不看,我没精力看对方的,也不好奇,也不想让对方看我的。
只有亲属和几十年的老朋友让看我的朋友圈,本地因养花,种菜和群里买东西加进去的朋友,基本互不看。
亲属和老朋友因生意发贴太勤的也不看,精力有限。
这么处理后我朋友圈很清净,基本就是大家庭的人来往。
Court records, property tax record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state business registrations, permit applications, these all public records, 其实这些资料大家天天都在用,比如 background checks, 用的都是公开资料.
想完全 off grid, 需要脱离社会.
Understanding malware scams
Malware, or malicious software, is any programme or file that infiltrates and causes damage to the device, server, user or network. Malware can take the form of computer viruses, spyware or Trojan Horse and is designed to steal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login credentials, personal details, or financial data. Malware can enter your phone if you click a malicious link or open / download a malicious attachment or app
很多人为此complain,甚至通过法律途径告那家网络公司,同时被告的也有GOOGLE,应把这家网站列入黑名单锁住,搜索引擎中不应显现。。 而那家网络公司的理由,公开信息是为了邻里间彼此增进相互了解等等,呵呵,这官司打了5年一直不了了之。。
不舒服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但又不得不防啊。
除房客申请,我从未搜索过他人信息。有些在坦里爆料他人的资料属隐私,我会立刻关闭不看。这种感觉如同走错洗手间,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感觉,看别人的隐私也如同偷盗一般让人无法接受。
更不要谈自己的隐私信息
一条K9的狗
20年前,有次朋友说有个大型房地产讲座,据说很好。我就去了,进门口都得签先签名,填上姓名,地址和电话。
那朋友就说,都给填假的。。说房地产公司那帮人很厉害的,那怕就只填个真名,人家能把你所有信息都挖出来。
原来个邻居,他家另外个SFH房子一直保留着很少去住,顶多一个月过去一次,距这边约2个小时车程。就安装警报器和付费安全系统与警察局挂上,他告诉我,那个警报器曾半夜响过4次,正睡着香呢,警察打电话来说有情况,赶紧过来。。他们半夜3点多开车紧急赶往那房子,到那里时房子前已经有2辆警车,他们把门打开进去查看,什么事都没有,后来警察说可能是什么动物,,,连续4次都是同样结果,唉,一气之下,算了把那付费的撤了。。
可1年后唉,他家真的被盗了,家里几乎搬空了,据那房子邻居说,几天前的确他家门前大白天停了辆truck,见几个人在往外搬东西,以为他们在准备卖房搬家,就没过问。。呵呵。
https://www.truepeoplesearch.com/
你要是用他们的付费服务,就是给他们更多信息
还有找寻失散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