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喝酒的历史,是满久远的了。
从出生后一直到七岁,都是生活在姥姥姥爷家,那是位于内蒙古的一个蒙汉混居的小镇。 蒙古族的豪爽,善饮,是出了名的。姥爷家吃饭,基本上是每餐必饮,如果是比较大的聚会和有客人来的时候,还要唱酒歌,边唱边饮,对于比较尊贵的客人,还有特殊敬酒的方式:或是由在坐的最年长的人随着酒歌双手为客人递上碗,或是由晚辈的人跪到客人面前敬酒,直到客人喝下去才能起身。在这种场合下,不喝酒是很失礼的事,不但要喝,而且应该是一口气把碗里的酒都喝干,这样才显得不生份,尊重主人。那个地方还有这样一个习惯, 喝酒就一定要喝醉才算喝好了,虽然不一定是要醉得人事不省,上吐下泄,但至少要达到胡言乱语,步履不稳的标准,如果哪家请客后,客人神态正常思绪清楚的离开,那对于做东的人是很没面子的事,说明没有把客人招待好。这种习俗,这些年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步的改变,我大三暑假回去的时候,每次喝酒时都是自己随意,没什么人强迫,也没有不拼命喝就是失礼这种压力了。
我喝醉了的时候基本没有,但有一次真的是喝多了:那是大学刚毕业不久,正在读研究生, 母校的几个老师来北京参加一个总装部重点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会议结束的前一天晚上是例行的聚餐,我们几个在北京的同学,打着看望老师的旗号, 死磨硬泡,并提出自己交钱, 终于被允许参加聚餐。 可能是因为会议开得比较顺利,再加上是最后一顿晚餐了,菜肴很丰盛,而且准备了白酒, 大家都放开了前几天的拘谨,开怀痛饮起来,拼酒,以水代酒骗别人喝也都发生了。我虽然是比较控制,但也真真假假,亦酒亦水地和同桌的几位喝了不少,直到他们都基本上到了顶,我自己也感觉有七,八分醉了。
这时候,同桌的一位对我说,你让我们几个喝不算本事,因为我们都是酒鬼,你要是能让邻桌的X教授干一杯,那我们才佩服你。他说的X教授, 是我母校的教授兼我们系的主任,又是这次课题的负责人之一。他平时就以严谨著名,不仅在学术上,还有在与人交往上。对学生要求严格,平时话不多,也很少和别人开玩笑,我和他虽然认识,但从未单独打过交道, 系里的同学和年轻教师都有些怕他。那天可能是有酒壮胆吧,我突然想出了恶作剧,给自己倒了一杯白水,然后拿着酒瓶走到邻桌,先对着X先生鞠了一个大躬,接着说出好几句自己都觉得肉麻的话,什么“您以前是我的老师,今后永远是我的老师,我想敬您一杯,感谢您的教诲”等等,也许是在那个场合,多少要给昔日的学生些面子,整个晚餐都没沾白酒的X教授还真的倒了满满一杯白酒,和我一下就干了。而我的杯子里其实是白水,为了不让人怀疑,我喝下后故意作出很难受,几乎要吐的表情。这下反而弄巧成拙了,X教授笑着对我说:“你是来骗我喝酒的,一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杯子里一定是水”。骗局被揭穿了,我觉得不好意思,连忙说:“我是没想到您会和我干杯,所以先拿水来试探一下,既然您都喝了,我就自罚三杯吧”, 然后虽然X教授和其它人都在劝阻,我依然连干了三杯。
回到自己的那一桌,在众人的一片“你真能干”,“还是学生比同行的面子大”的赞扬声中,我的头越来越大,胃越来越往上翻,最后到了不敢开口说话,一张嘴就想吐的那种地步。好在腿脚还听话,赶快到厕所里大吐了一番,才觉得好受一些,刚走出厕所想回到桌旁,胃里又是一阵翻腾,再赶快回到厕所去吐,这样反复了几次,总算安定下来了,那个晚上当然也是再滴水未进了,这也是记忆中醉得比较厉害的一次,回去后难受得基本一夜都没睡,完全是自找的罪受。
总结一下:酒能助兴,也能败兴,就像郭小川诗里说的那样“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平时应该尽量少喝,不得不喝时也不必拘泥,关键是自己能把握,也就是那个“度”字。
好像是奶酒,有马奶酒和羊奶酒,口味又酸又苦。 我姥爷家那时主要喝的应该是劣质的白酒
我父亲是彝族,母亲是蒙古族
好久好菜都浪费了
说起我喝酒的历史,是满久远的了。
从出生后一直到七岁,都是生活在姥姥姥爷家,那是位于内蒙古的一个蒙汉混居的小镇。 蒙古族的豪爽,善饮,是出了名的。姥爷家吃饭,基本上是每餐必饮,如果是比较大的聚会和有客人来的时候,还要唱酒歌,边唱边饮,对于比较尊贵的客人,还有特殊敬酒的方式:或是由在坐的最年长的人随着酒歌双手为客人递上碗,或是由晚辈的人跪到客人面前敬酒,直到客人喝下去才能起身。在这种场合下,不喝酒是很失礼的事,不但要喝,而且应该是一口气把碗里的酒都喝干,这样才显得不生份,尊重主人。那个地方还有这样一个习惯, 喝酒就一定要喝醉才算喝好了,虽然不一定是要醉得人事不省,上吐下泄,但至少要达到胡言乱语,步履不稳的标准,如果哪家请客后,客人神态正常思绪清楚的离开,那对于做东的人是很没面子的事,说明没有把客人招待好。这种习俗,这些年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步的改变,我大三暑假回去的时候,每次喝酒时都是自己随意,没什么人强迫,也没有不拼命喝就是失礼这种压力了。
我喝醉了的时候基本没有,但有一次真的是喝多了:那是大学刚毕业不久,正在读研究生, 母校的几个老师来北京参加一个总装部重点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会议结束的前一天晚上是例行的聚餐,我们几个在北京的同学,打着看望老师的旗号, 死磨硬泡,并提出自己交钱, 终于被允许参加聚餐。 可能是因为会议开得比较顺利,再加上是最后一顿晚餐了,菜肴很丰盛,而且准备了白酒, 大家都放开了前几天的拘谨,开怀痛饮起来,拼酒,以水代酒骗别人喝也都发生了。我虽然是比较控制,但也真真假假,亦酒亦水地和同桌的几位喝了不少,直到他们都基本上到了顶,我自己也感觉有七,八分醉了。
这时候,同桌的一位对我说,你让我们几个喝不算本事,因为我们都是酒鬼,你要是能让邻桌的X教授干一杯,那我们才佩服你。他说的X教授, 是我母校的教授兼我们系的主任,又是这次课题的负责人之一。他平时就以严谨著名,不仅在学术上,还有在与人交往上。对学生要求严格,平时话不多,也很少和别人开玩笑,我和他虽然认识,但从未单独打过交道, 系里的同学和年轻教师都有些怕他。那天可能是有酒壮胆吧,我突然想出了恶作剧,给自己倒了一杯白水,然后拿着酒瓶走到邻桌,先对着X先生鞠了一个大躬,接着说出好几句自己都觉得肉麻的话,什么“您以前是我的老师,今后永远是我的老师,我想敬您一杯,感谢您的教诲”等等,也许是在那个场合,多少要给昔日的学生些面子,整个晚餐都没沾白酒的X教授还真的倒了满满一杯白酒,和我一下就干了。而我的杯子里其实是白水,为了不让人怀疑,我喝下后故意作出很难受,几乎要吐的表情。这下反而弄巧成拙了,X教授笑着对我说:“你是来骗我喝酒的,一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杯子里一定是水”。骗局被揭穿了,我觉得不好意思,连忙说:“我是没想到您会和我干杯,所以先拿水来试探一下,既然您都喝了,我就自罚三杯吧”, 然后虽然X教授和其它人都在劝阻,我依然连干了三杯。
回到自己的那一桌,在众人的一片“你真能干”,“还是学生比同行的面子大”的赞扬声中,我的头越来越大,胃越来越往上翻,最后到了不敢开口说话,一张嘴就想吐的那种地步。好在腿脚还听话,赶快到厕所里大吐了一番,才觉得好受一些,刚走出厕所想回到桌旁,胃里又是一阵翻腾,再赶快回到厕所去吐,这样反复了几次,总算安定下来了,那个晚上当然也是再滴水未进了,这也是记忆中醉得比较厉害的一次,回去后难受得基本一夜都没睡,完全是自找的罪受。
总结一下:酒能助兴,也能败兴,就像郭小川诗里说的那样“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平时应该尽量少喝,不得不喝时也不必拘泥,关键是自己能把握,也就是那个“度”字。
好像是奶酒,有马奶酒和羊奶酒,口味又酸又苦。
我姥爷家那时主要喝的应该是劣质的白酒
我父亲是彝族,母亲是蒙古族
好久好菜都浪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