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维茨的战争论 (C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讲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发动的没有错,但是斯大林之所以敢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美苏博弈,美国为了阻止中苏结盟, 向中共示好,打算出卖台湾,国务卿艾奇逊正式发表声明,自己把台湾和南朝鲜划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范围,典型的弄巧成拙。美军仁川登陆,北朝鲜失败,中国抗美援朝。但是中国参战的,是志愿军, 就是说中国政府,不承认跨过鸭绿江的,是它正式派出去的军队。美国也一样,在朝鲜的美国军队,是联合国军。这样朝鲜战争,在名义上不算是中美开战。中苏是同盟国,对中国开战,就是对苏联开战。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的任何决定,最重要的考量,是会不会把俄国佬整个拖进来。所以炸鸭绿江大桥,只炸朝鲜这一边,中国那一半,不能碰。麦克尔瑟想扩大战争规模, 记者会上不经授权,威胁使用核武器,一星期后,就地免职。斯大林也一样,死活就不让俄国空军实质性地加入,为志愿军提供空中保护。
朝鲜战争志愿军为什么没有全军覆没
蒋闻铭
说到美国,中国政府跟毛泽东学,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朝鲜战争,中国打败了美帝野心狼。这种脑残的故事宣传,现在墙内墙外,有不少人真信。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号开打,1953年7月27号停战,中国1950年十月正式加入,一共打了小三年。共产党说的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都发生在中国参战后的前半年。前两次算赢了,后面三次,一次投入的兵力比一次多,但都是大败而归。余下的两年多,光挨炸了。
朝鲜战场上,中原野战军的三兵团 (陈赓),华东野战军的九兵团 (宋时轮),东北野战军的十三兵团 (邓华),华北野战军的十九兵团 (杨得志),各个野战军精锐尽出。第五次战役,中朝方的兵员投入,超过一百万,想把总数是二十几万的美军赶下海。用三兵团代理司令王近山的话,这么多兵,每人撒泡尿,就能把美国人泚到海里去。结果呢?大败而归,差一点全军覆没。
中方说的第一次战役,是试探性质的初战。第二次战役,分西线东线。西线的美军溃败,跑得快,人员损失不大,但是战场的最高指挥,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二次战役结束后车祸身亡。东线在长津湖,冰湖雪海,连天烽火。美国陆战一师被围,竭尽全力,才突围而出。
毛泽东在朝鲜犯的最大的战略错误,是在二次战役结束后,拒绝美国人的和谈要求,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军事上,让美军转被动为主动的,是接手指挥第八集团军的李奇微中将(Matthew Ridgway)。李奇微意识到了志愿军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后勤补给系统, 也没有机械化的机动能力,进攻每天只能向前推进二十里,每次进攻只能持续七天。 所以他发明了所谓的磁性战术,始终保持和志愿军若即若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不过志愿军进退,是腿着,美军是开着汽车,以逸待劳,不让你有休整补充的机会。再后面,志愿军就说起来都是泪了。
中央电视台前几年拍过一部抗美援朝的连续剧,现在在墙内能看到,剧名叫《跨过鸭绿江》。这部剧,虽然细节上胡编乱造,但是对战争的总体描述,还算客观。电视里,志愿军的一个师,被美军全歼,司令部里,人人伤心难过,猛然间彭德怀回过神来,说不能再难过了,现在不是一个师,而是有可能全军覆没。电视里讲,这个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北京,聂荣臻没看出来,毛泽东看到了;在朝鲜的志愿军司令部,只有彭德怀看到了。接下来的铁原保卫战,傅崇碧的一个军,全体牺牲,为志愿军全军撤退,赢得了十三天时间。这个事可以参考傅崇碧写的回忆录。
克劳维茨的战争论 (C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讲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发动的没有错,但是斯大林之所以敢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美苏博弈,美国为了阻止中苏结盟, 向中共示好,打算出卖台湾,国务卿艾奇逊正式发表声明,自己把台湾和南朝鲜划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范围,典型的弄巧成拙。美军仁川登陆,北朝鲜失败,中国抗美援朝。但是中国参战的,是志愿军, 就是说中国政府,不承认跨过鸭绿江的,是它正式派出去的军队。美国也一样,在朝鲜的美国军队,是联合国军。这样朝鲜战争,在名义上不算是中美开战。中苏是同盟国,对中国开战,就是对苏联开战。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的任何决定,最重要的考量,是会不会把俄国佬整个拖进来。所以炸鸭绿江大桥,只炸朝鲜这一边,中国那一半,不能碰。麦克尔瑟想扩大战争规模, 记者会上不经授权,威胁使用核武器,一星期后,就地免职。斯大林也一样,死活就不让俄国空军实质性地加入,为志愿军提供空中保护。
朝鲜战争,杜鲁门怕把老毛子拉进来,从根子上,就不敢让志愿军全军覆没。 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全军覆没,把中国引来了;再让志愿军全军覆没,老毛子一进来,就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所以大家都有分寸。比如志愿军认作是事关生死存亡的铁原保卫战,在美国人写的战史里,就没几句。这一仗美军的指挥是范弗里特(Von Fleet)。 范弗里特对付志愿军,只用炮轰不上人。后面两年,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听到朝鲜停了战,不少美国老百姓的反应,是不知道原来还打着呢。那时候的美国报纸,说这是一场打着打着,被大家打忘了的战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朝鲜战争志愿军为什么没有全军覆没 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和她的理论基础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目录链接) 17.4 中国向何处去 17.3 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打过38线是因为北韩军已经崩溃,到2次战役时搞清志愿军有几十万人后,马上就撤回到38线了,但志愿军进一步南进后,美军就要往回打了,因为38线是美军的底线。
美军一般只要击溃对手就可以了。在二战中,美军在欧洲登陆后,也没有打过什么大包围战,每次突破的目的都只是撕破德军防线,迫使德军后退,失去对关键地区的控制。
围歼战自己的一方伤亡肯定大,困兽犹斗吗;所以美国人不愿意打攻克柏林这样的战役。因为是在美国之外打,一般都有个战线或目标,一般都是有限战争。
对北韩的1百多辆T-34没办法。
同样,2次战役的东线,陆战一师被围在柳潭里下竭隅里,但最后打退老共的层层阻击,带着重装备和大批难民突围;而在新兴里被包围的31团特遣队就没做到,原因就是战力远不如陆战一师。
陆战一师守德洞山口的F连,一到位连长Barber就命令装铁丝网加暗哨(哪怕已半夜,人困马乏);而31团的上半夜已被偷袭一次,下半夜继续钻睡袋睡觉,结果又被偷袭一次。
反过来,美国放弃整个中国也并没有太多的抑郁。中国对于苏联其实是得不偿失。蒋介石如果谨守长城以内,苏联会乐观其成。节约一百五十多个项目和中苏百万大军的对峙。当然如果蒋那么明智,也就不会有抗战的大破坏。这个和哈马斯从河到海是一个意思。
铁原打得有多激烈就可以看出来铁原守的有多关键。否则,攻击方不会如此猛烈地攻击的。
你的猜测没有事实佐证。
电影,和上甘岭一样一样的。
杀死多少美军是纯吹牛的。按老共自己说,张桃芳短期内杀死200多美军;但据美军的伤亡统计,当时面对张桃芳所在部队的美军,在那个时间段里,死伤不超过百人。
谁都不傻,在相持阶段,对方有神枪手在找机会开枪,己方被打死了几个人后,谁还会随便露面让你打?
新四军连军部都被灭了,八路军一大半是四方面军,主体几个军被全歼,这个徐向前的回忆录,可以做参考。
你用什么打痛人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朝鲜对美国没那么要紧,仗没有必要,也不敢全胜,所以就不打了。我的文章,开篇立意的第一句,是想跟现在的中国人讲,不能拿朝鲜战争说事,说美国是纸老虎。看朝鲜战争,就该知道美国不是纸老虎,是真老虎。这个我想您也应该同意。
林彪说过在战术上要拿牛刀杀鸡,集中5-6倍的优势兵力,至少3倍的兵力歼灭敌人。
在东北林彪指挥的第一站秀水河子之战,就是用7个团的兵力打国军一个团,全歼,暂时止住了国军的追击。
上甘岭战役后,美军第一次感受到志愿军的炮火,其实才是美军炮火的六分之一:志愿军每秒一发炮弹,美军每秒六发炮弹。
志愿军这才换苏装几个师,等到换完全部59个苏装师,再加上另外11个喀秋莎火箭炮师装备完毕,美军的绝对炮火优势会发生改变,美军也是打不动了,因为志愿军已经在北朝鲜山区布置了3道防线。志愿军采取三个梯队来克服后勤不足,7天回撤的劣势:
第一线前线50万人与敌人接触战斗;第二线50万人构筑工事防守,待第一线7天撤退回来时,第二线阻击敌人成为一线;第三线50万人在沈阳休整补充,随时入朝接替二线。即三线轮流作战。
毛泽东在朝鲜,战略上藐视美军,先是想歼灭陆战一师,把宋时轮的九兵团打残了,三次四次战役后,还幻想着打到釜山,把美军赶下海。战略上藐视敌人,是大错。
2月11日,13军89师266团进至秀水河子,与265团一都会合。国民党军共有四个营及师属山炮连、输送连。
7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带领19、20、21三个团;梁兴初带领1师主力3个团到达秀水河子西北,对敌军形成包,还有。保安第一旅第一团。
秀水河子战役,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东北之后的首次歼灭战。
是杜聿明,第二次是陈明仁。第一次是杜聿明攻,林彪守,第二次是林彪攻,陈明仁守,都是林彪大败。陈明仁在四平撒豆成兵,是很有名的。他后来投降共产党,遇到老毛,第一件就是道歉,四平他有罪。第一次其实不是林彪的错,是毛坚持要打。黄克诚反对。后来在庐山会议上还为这个事说是毛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