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刚到成都时住市中心的奶奶家,早就见识了种种沿街叫卖的摊贩,第一次吃豆花却是在父母住的城郊家属院里。那年头的单位即使紧邻着一环路,四周围依然是农田和竹林,只有在一个星期只休一天的星期天时,沿街叫卖的营生才会进到家属院里来,补锅的、修剪子磨菜刀的、收废书废报破铜烂铁的、卖挂面、卖蛋卷冰淇淋、卖豆花的……虽然骑着自行车叫卖蛋卷冰淇淋的小贩受到几乎所有小朋友的欢迎,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挑着担子卖豆花的摊子。
那年头做豆花生意的小贩大都用扁担挑着营生,一头是装豆花的木桶,碗大的桶口上盖得严严实实的,保温;另一头的内容可就丰富了,除了碗和小白铁勺,红油、酱油、榨菜颗粒、油酥黄豆、盐巴、葱花、肉臊……五分钱一碗的豆花里得装下这么多内容,怎么看都值了。
交了钱,摊主拿起瓢,掀开木桶上的棉絮、塑料布,瓢伸进桶里,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块豆花来,趁热按买主的需要添加各种调味料。站在一旁,光看那白嫩嫩的豆花被调味料瞬间添加了黑、红、黄、绿各种色彩就能想象那碗豆花得有多好吃。
只可惜刚到成都的我的舌尖对红油完全不能接受,只一勺下肚,碗就传给了旁边的家人。但每个周末,我依然盼着那卖豆花的挑子进到家属院里来,那“豆花儿”吆喝声中儿化的尾音是烟火气十足,那摊主娴熟地舀着配料的动作怎么都看不够,每次站在豆花摊子前,都会脑补如果没有那一勺红油的豆花除了没有刺激的辣味,怕也没了那层让眼睛也享受一回的红油,该是怎样的遗憾……
很多年后慢慢地适应了红油的洗礼,城里也陆续开起了豆花饭庄。有意思的是只要主打的是豆花菜肴,商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饭庄”的定义,不是餐厅,不是饭馆,也不是酒楼,就冲“豆花庄”这三个带了些乡土气却又开在闹市里的食肆,也值得进去尝个新奇。新奇尝过,我依然会想起街巷间早已消失的“豆花儿”的叫卖声,想起那碗从油漆斑驳的木桶里被要出来的白嫩嫩的豆花,想起那些配料入口后滑嫩酥脆的层次展开后融合的过程。
一碗豆花儿,牵动的不只是思念。
尤其吃法也有讲究,舀一勺豆花,从蘸水中挑一些香辣酱放在豆花上,一口吃下,这样蘸水味道始终不变。然后再吃一口米饭,非常刺激食欲,要吃几碗饭。饭吃好,再将豆花碗中的豆花水喝掉。拍拍肚皮,走起!
我家在二环路,美领馆对面。以前也是农田,现在都是高楼遍布了
如其名,香辣,比老干妈可是好吃多了,是非常美味的调料,比如煮好面放一些好吃不得了。凉拌菜放一勺,味道大放异彩。还有一种吃法,炒蛋炒饭,吃一口饭,加一点辣酱,特别解腻。香辣酱可以说是万能酱,吃过你才知他的美味,只是广告宣传不够,得不到推广。
香辣酱那么简单。当地负责接待的人提起豆花时我还奇怪,这规格未免太低了吧。一勺豆花入口,终生难忘,那店家自制的蘸水太销魂了,所有的味料都恰到好处,主角配角的相互映衬达到极致,巴适得板盐卤我在日本店也买到过,点出来的豆花也挺香的,只是那蘸水......此味只有在富顺
好几条街的玉林菜市场,满满的回忆啊......
上次我同学通知我,我买了六大瓶,所以还有点存货。
我家娃都迷美乐香辣酱,吃了这个酱别的辣酱都没法吃了。以前我爸妈回国,他们的老朋友会把附近红旗商场小塑料袋的美乐香辣酱买空给他们留着,因为知道他们要带回来。
答案是肯定的,如视频开始所说,不就一碗豆腐脑么?如果你问四川人,答案是“啥子豆腐脑哦,看看我们的豆花是咋吃的,咋会是一碗豆腐脑么?”
成都平原就没那么多讲究,但各家豆花儿店里的蘸水,绝对是一绝。把平常的食材调和出不平常的口感味道来大概就是川菜的优势。
虽然刚到成都时住市中心的奶奶家,早就见识了种种沿街叫卖的摊贩,第一次吃豆花却是在父母住的城郊家属院里。那年头的单位即使紧邻着一环路,四周围依然是农田和竹林,只有在一个星期只休一天的星期天时,沿街叫卖的营生才会进到家属院里来,补锅的、修剪子磨菜刀的、收废书废报破铜烂铁的、卖挂面、卖蛋卷冰淇淋、卖豆花的……虽然骑着自行车叫卖蛋卷冰淇淋的小贩受到几乎所有小朋友的欢迎,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挑着担子卖豆花的摊子。
那年头做豆花生意的小贩大都用扁担挑着营生,一头是装豆花的木桶,碗大的桶口上盖得严严实实的,保温;另一头的内容可就丰富了,除了碗和小白铁勺,红油、酱油、榨菜颗粒、油酥黄豆、盐巴、葱花、肉臊……五分钱一碗的豆花里得装下这么多内容,怎么看都值了。
交了钱,摊主拿起瓢,掀开木桶上的棉絮、塑料布,瓢伸进桶里,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块豆花来,趁热按买主的需要添加各种调味料。站在一旁,光看那白嫩嫩的豆花被调味料瞬间添加了黑、红、黄、绿各种色彩就能想象那碗豆花得有多好吃。
只可惜刚到成都的我的舌尖对红油完全不能接受,只一勺下肚,碗就传给了旁边的家人。但每个周末,我依然盼着那卖豆花的挑子进到家属院里来,那“豆花儿”吆喝声中儿化的尾音是烟火气十足,那摊主娴熟地舀着配料的动作怎么都看不够,每次站在豆花摊子前,都会脑补如果没有那一勺红油的豆花除了没有刺激的辣味,怕也没了那层让眼睛也享受一回的红油,该是怎样的遗憾……
很多年后慢慢地适应了红油的洗礼,城里也陆续开起了豆花饭庄。有意思的是只要主打的是豆花菜肴,商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饭庄”的定义,不是餐厅,不是饭馆,也不是酒楼,就冲“豆花庄”这三个带了些乡土气却又开在闹市里的食肆,也值得进去尝个新奇。新奇尝过,我依然会想起街巷间早已消失的“豆花儿”的叫卖声,想起那碗从油漆斑驳的木桶里被要出来的白嫩嫩的豆花,想起那些配料入口后滑嫩酥脆的层次展开后融合的过程。
一碗豆花儿,牵动的不只是思念。
尤其吃法也有讲究,舀一勺豆花,从蘸水中挑一些香辣酱放在豆花上,一口吃下,这样蘸水味道始终不变。然后再吃一口米饭,非常刺激食欲,要吃几碗饭。饭吃好,再将豆花碗中的豆花水喝掉。拍拍肚皮,走起!
我家在二环路,美领馆对面。以前也是农田,现在都是高楼遍布了
如其名,香辣,比老干妈可是好吃多了,是非常美味的调料,比如煮好面放一些好吃不得了。凉拌菜放一勺,味道大放异彩。还有一种吃法,炒蛋炒饭,吃一口饭,加一点辣酱,特别解腻。香辣酱可以说是万能酱,吃过你才知他的美味,只是广告宣传不够,得不到推广。
香辣酱那么简单。当地负责接待的人提起豆花时我还奇怪,这规格未免太低了吧。一勺豆花入口,终生难忘,那店家自制的蘸水太销魂了,所有的味料都恰到好处,主角配角的相互映衬达到极致,巴适得板
盐卤我在日本店也买到过,点出来的豆花也挺香的,只是那蘸水......此味只有在富顺
好几条街的玉林菜市场,满满的回忆啊......
上次我同学通知我,我买了六大瓶,所以还有点存货。
我家娃都迷美乐香辣酱,吃了这个酱别的辣酱都没法吃了。以前我爸妈回国,他们的老朋友会把附近红旗商场小塑料袋的美乐香辣酱买空给他们留着,因为知道他们要带回来。
答案是肯定的,如视频开始所说,不就一碗豆腐脑么?如果你问四川人,答案是“啥子豆腐脑哦,看看我们的豆花是咋吃的,咋会是一碗豆腐脑么?”
成都平原就没那么多讲究,但各家豆花儿店里的蘸水,绝对是一绝。把平常的食材调和出不平常的口感味道来大概就是川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