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之九)

O
Ohjuice
楼主 (文学城)
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

(之九)

 

徐家祯

 

(八)

 

(接上文)从我在这家韩国华侨开的饭馆第一天上班开始,老板就不喜欢我, 总是对我爱理不理的一副样子,常常不给我好脸色看,我与他话也不多。 而他却很喜欢黄培,黄培也常与老板开开玩笑,相互很融洽的样子。我有 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年龄比黄培大,手脚没有黄培快,常常做起事情来笨手笨脚的,所以,老板给我看脸色,我都不放在心上。我的想法是:只要 你一天不回头我,我就借你的饭店赚一天钱;你给我看什么脸色,我都不 在乎。

有一次,我在托盘中托了两盘菜,送到一桌顾客那儿去。一不小心, 重心没有掌握好,菜在托盘上开始滑动起来。我想先把托盘放在饭店中央 一个放刀叉、筷子和小碟子的小柜子上,再重新平衡一下。不料盘子没有 放稳妥,一下子两盘菜都滑到地上去了,撒了一地的菜。刚好,这时老板 从我身边走过,看到了这一幕。我想,老板大概马上就要解雇我了吧。还 好,他只对我望了一眼,摇了摇头,叹了一声气,就走开了。

平时,老板不做什么事,就在酒吧里与客人聊天。这家饭店的酒吧, 几乎每天都有一位美国客人来喝酒。后来老板告诉我,这个美国人就在附 近开了一家什么店,店里生意不忙,而且有别的伙计在照顾,所以他可以 每天抽空来我们饭店喝酒、聊天。有时,他还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一天 来两次。每次一坐到酒吧的高凳子上去,他就从口袋里摸出五块还是十块 钱一张钞票来,放在吧台上,喝到这张钞票喝完,才走。他一边喝酒,一 边就与老板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社会新闻、小道新闻,瞎聊。老板也爱 跟他瞎聊。酒吧里的啤酒、汽水没有了,老板懒得起身去拿,就叫我或者 黄培到地下室去搬上来。只要我空着没事,我都一言不发,就按老板吩咐, 到地下室把酒搬上来。而黄培,每次都要嘀咕,意思是:这又不是我们 waiter 的活儿,管酒吧是老板的工作,为什么要我们去拿酒?

饭店里的客人,倒都对我很好。知道我是从中国大陆刚来美国留学 的,英语不好,他们也能原谅我。饭店里有几桌常客,时间久了,都与我 熟悉了,每次来吃饭,我都知道他们要点什么酒,点什么菜。

每周二晚上,总有四位美国老太太,来我们饭店聚餐。她们每次坐 的桌子都几乎是固定的。一坐下,她们先点鸡尾酒,不点菜。等到一杯酒 喝得差不多了,才开始点菜:先点前菜,一般总是一碗酸辣汤和一客春卷 或者凤尾虾;等前菜吃完,才点主菜,一般总是点美国人最喜欢吃的甜酸 肉、什锦炒饭、炒什锦蔬菜、陈皮鸭、排骨之类的菜;她们吃中菜,也跟 吃西菜一样,都是各点各的,各吃各的,从不与别人分享。Waiter 点菜时, 要记住:每人点的是什么菜,上菜时不能上错。主菜吃完,她们才点甜点 或咖啡。每次都有条不紊、慢条斯理地按部就班点酒、点菜、点甜品。付 账时,各付各的,小费每次都给得很多。所以,虽然招呼这一桌,我要比 别桌多跑几次,但我还是很爱去招待这桌老太太。这桌老太太也喜欢我去 招待她们。要是一周不来,我就有点想念她们。

做 waiter 时间长了,熟练了,手脚也快了起来,老板终于开始对我 有了笑容,有时还在老板娘面前夸我几句。而黄培,则因为与老板太熟了, 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会跟老板争吵起来。有几次,黄培迟到,老板说他几 句,他都不当一回事。我常常劝黄培说:“我们不会一辈子在这里做 waiter。 现在在这里打工,只是借他这块宝地赚点钱而已。还是逆来顺受一点好, 不要跟老板一般见识。”但是黄培到底年少气盛,不听我的劝告。终于有 一天,他又迟到了。老板讲了他几句,他顶嘴,老板当场就辞退了他。于 是,这家餐馆就变成只有我一个 waiter 了!老板后来也面试过几个服务员,

但不是老板不满意他们,就是他们不满意老板,都用不长。所以,后来, 老板就干脆平时晚上雇一个临时工,周末晚上则雇两个临时工,中午就全 靠我一人独当一面了。

这家饭店的生意很奇怪。中午一般是很清淡的时候,至多有两、三 桌客人来吃午餐,所以一个 waiter 完全可以应付得过来。但是,有时不知 怎么,神经搭错了,中午一下子来了好几桌客人,有时甚至整个饭店都坐 满了,二十来张桌子,让我一个人怎么招呼得过来?于是,老板、老板娘 全体出动,都来帮我忙:领座、递菜单,都由老板娘来做。有时,一桌吃 完走了,还来不及收拾盘碗,门口已经等着一批客人了,于是老板或者老 板娘来帮我收桌子,连桌上的小费,都是他们帮我代收了放在一个罐子里。

不要看看做 waiter,好像是很轻松的工作,其实每天从饭桌到厨房, 再从厨房到饭厅,不知要跑多少次。我做了两、三个月的 waiter,脚底就 开始起泡了。而我在上海还算是每年都要带学生下乡劳动,还要学军、拉 练的,一天跑过几十公里路,脚底都没有起过泡。现在在纽约中餐馆的红 地毯上,倒走出水泡来了!纽约中餐馆规定,waiter 一定要穿黑皮鞋。我 只好又去 Alexander’s 百货公司,买了一双黑布鞋,代替黑皮鞋。这样,脚 就舒服多了。

到了那年七月底左右,我夏威夷大学助教奖学金的申请批准了。大 学通知我九月一日前要去夏威夷报到,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的老板。 他有点吃惊,但祝贺了我,还留我一直做到八月的最后一周才离开。但是我对他说:

“我在纽约住了一年半了,每天不是上学就是打工,纽约还没 有好好玩过呢。我想早一点停工,在纽约玩一玩再到夏威夷去。我也打算 从纽约坐 Greyhound (灰狗)长途车,横贯美国到旧金山去见我上海的一 家朋友,然后再换飞机飞夏威夷。”

老板和老板娘两人都苦苦留我多做一段时间,但我最终只答应做到 八月十日就要离开这家饭店了。老板也没有办法再挽留我。在我离开饭店 前两天,晚上打烊了,老板和老板娘特地开车带我到曼哈顿的唐人街,选 了一家很大的中餐馆,请我吃了一顿饭。那天,吃完夜宵,老板再开车送 我回家,已经过了半夜。在路上,老板娘还跟我诉苦说:“不要看看我们 开了一家饭馆,很赚钱。其实,我们生活也很单调、清苦的。每天起床后 就要来饭店上班,等到收工,已经快半夜了。赚了钱,连花的时间也没有 呢!”我听了,也很同情开饭店老板们的苦衷。

最后一天在饭店打工了,收工时,老板娘还拿出一盒事先准备好的 Cross 原子笔来送给我,说给我留个纪念,也祝我顺利完成学业。

终于,我结束了纽约中餐馆的打工生涯,要去夏威夷开始我的新生 活了。虽然我还是很担心我在夏威夷大学能不能胜任我的新工作和我的新 学业,但是,我知道,我这辈子一定不会再进饭馆打工了。

 

********                ********               ********

 

现在 45 年已经过去,我还是常常会想起我在纽约时打过工的这两家 中餐馆。我 2009 年和 2015 年两次重回纽约,都很想再去找找这两家饭店, 看看张老板和李老板夫妻是不是还在经营这两家饭店,但是,很可惜,李 老板的饭店,我连地址都忘记了,无从找起;而张老板的北京饭店,我却 记错了地址了:我以为是在 Queens Boulevard ,后来才记起来应该是在 Broadway,所以没有找到。不过我想,即使我找到饭店的话,很有可能, 这两位老板都已经不在这两家饭店里了吧。

我想再找到他们,是想对他们两位表示感谢:没有我小舅把我救出 来,没有我父母当时坚持要我留在美国,没有张老板和李老板给我在纽约 一个工作的机会,我想,我是不会能够像现在这样,在西方世界生活了大 半辈子的!

我也很想念我在纽约一起读英语,一起打工的同学小阎、黄培、陈 跃和小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纽约?现在怎么样了? (全文完)

 

                                                                   徐家祯
                                                                   二 0 二五年四月三日日

于澳大利亚刻来佛寺爱闲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之八) 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之七) 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之六) 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之五) 我在纽约打过工的两家中餐馆(之四)
o
obama_北美101
全部跟读完毕, 感谢分享!评价: good to the last drop!
b
borisg
谢谢。您是有福之人。
A
AA369
是, "我们不会一辈子做 waiter"。当年干活累的时候对自己说的话。 这段经历相信在老兄人生里是不可磨灭的一页 !!

除了一个餐馆倒闭老板欠我的工资xxx磅以外, 与其他的老板关系尚好, 毕业实习要到别的城市, 告别那天, 我在唐人街的商店买水果请一起干活伙计。老板娘说: xxx不舍得我们,买了水果请我们吃,其实我们也不舍得你啊。

在我辞职的时候老板娘她跟我谈了一次话, 问我是否可以干到圣诞节前夕,以后还回不回来?

晚上经理掏钱买了虾请大家一块吃.

 

A
AA369
Well done!
九道河子
打完工,上学毕业后,就到了日本,澳大利亚去了?
O
Ohjuice
我没去日本。在澳大利亚找到工作就来此定居了。详情可读我其他相关文章。谢谢!
O
Ohjuice
是很有意思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谢谢阅读并评论!你的经历也很有意思。
新手庚
徐老师好文章!一直在跟读中。
有言
知雄守雌,大拙坦然。回首寻香思念长。-:)
走资派还在走
赞好文!另外请教一下,只要 你一天不回头我,回头是什么意思?解雇?
h
helenshoe
哈哈,理解正确。“回头我”=辞退我,解雇我。上海话。谢谢徐大哥的分享。
i
ireadwrite
你人生经历中的一段特别路程!旧时的歺馆也许至今还在,不过

老板和旧友很可能已经换了,毕竟时光已经过了四十五年。

我当年来旧金山后第一次打歺馆工的那家歺馆如今仍在,名字也没变,但老板估计已经换了,因为三十多年前他们看上去像是人到中年或人近中年,如今如果仍健在,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

当年我第一次找歺馆工,找的就是这家歺馆,当时他们在华文报纸《星岛日报》上登广告招一名Part time busboy(粤语称为"执盘碗"工)。来歺馆见面时是由管前面歺厅的老板阿彪跟我谈。事先在电话里他巳经了解我是学生,没有任何经验的。他简单和我聊了一下,估计他心里可能是同意了,又进厨房去把另一个老板(姓莫,是大厨)叫岀来看看我,然后阿彪对我说,可以在晚歺开始来试一工。工作时间是下午4点半就要到,到歺馆关门后要收拾好一切才可离开(后来知道,这通常都要做到晚上10点半以后,甚至更晚),但做这样一工(shift)只计五小时工时(说是其它中歺馆也是这样算的),时薪$4.25,小费按企枱的一半分,问我可不可以。我当然说可以。又说,Busboy穿什么上衣不限,上班时外穿一件歺馆提供的浅黄色工作服,但下身最好穿黑色长裤。我回去准备好,按时间再回到歺馆试工,阿彪叫另外一个busboy教我怎么做。到晚上打烊时,阿彪问莫老板有无意见,待他也同意后,就正式和我讲往后做工的时间安排。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第一份歺馆工(part time)。我在这间歺馆做了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期间两个老板对我都不错。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回去过这家歺馆一次。当时我太太的大哥因公来美国(作为深圳市政府考察团成员),期间在旧金山短暂停留。我们去见他,载他外出游览一些他们团没去过的地方,午饭时分刚好在金门公园,而歺馆就在附近,于是我们就特意去那里用歺。前厅老板还是阿彪,但是waiter和busboy 都不认识了。八、九年过去了,阿彪明显变老了。我也早已读完学位,在南湾硅谷安家,当时在AMD任职高级工程师。我太太的大哥听了我在这里打第一份工的往事后,特站在歺馆门口让我们为他拍照,说回去后要给他儿子做教育。

走资派还在走
明白了,多谢
金笔
好文,中间漏了几集,但还是赞。
O
Ohjuice
谢谢你的经历和回忆!
远远的雾
经历非常有趣。也能看出你的为人真诚正直。这么多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说明这段人生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本小说吧。
c
coach1960
主要是文笔好,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与读者分享,谢谢
有言
内功深厚。-:)
信笔由墨
打餐馆是那时大多留学读书人的首选,来钱快,现金,糊口之外,还能有些许余额。
B
BOTW
跟读完了这个系列。喜欢读。谢谢分享您的故事。
B
BOTW
哈哈哈!给下一代做教材也是因人而异。我们当时出国留学基本上都要打工。现在的小留打工的不是太多。

我哥哥的孩子来美国留学,一天餐馆工都没打过。我自己的小孩,上高中的暑假就让他们去打工。 暑假那么长,应该让他们去接触社会,学习怎么在工作中与人相处。

i
ireadwrite
哈,大哥的意思不是要教育他儿子怎样打工,而是

要告诉他,我们初来时是怎样面对困难的。他说他的儿子是不能吃苦的。读过公安学校,出来后在市公安局工作,工资待遇很好,但父母还花钱(二十多万)买一部日本车给他。spoiled boy。父母疼(溺)爱他,但又担心他,希望他向我们学习。

我们原来生活挺舒适的。出国前,我本来会被派到一个在皇岗口岸新建的办事处当副主任。2001年我探亲时见到旧日同事,他们说,如果当年你不走,现在你那职务一年有三十多万呢,而是按级别分的住房是4睡房的。问我是否觉得有点可惜,和现在美国的生活好吗?怎么说呢,如果光说钱,当时我刚从AMD跳槽到另一家芯片公司,职务升了一级(从Senior Engineer 升为Staff Engineer ),基础年薪(base salary )九万元,加上奖金和股票,年收入十多万元,扣除税后折算人民币还是比三十多万多很多(当时1美元兑8元多人民币)。但在美国我是一个普通人,留在那里则是一个小头头,也许生活体验不一样吧。

当年我们出国留学后,家人是担忧的,多次说,若是难过就回去吧。其实我以前在文革时及当知青时经历过苦日子,比在这里读书兼打工更苦。

b
benlao
文笔很好。我记得看过你写的家史,和上海的工作生活经历,非常好的口述历史文章。
B
BOTW
人生就是一种经历,走过看过做过,才能丰富多彩。
A
AA369
多数8-90年代中国来的留学生都干过餐馆工,吃过苦, 能吃苦, 但新的一代就不一样了

12年前帮助一个朋友的儿子出国读大学,出国之前在外语学院封闭式的外教班浸泡过, 西方三年教学的课程, 六年多完成不了,日常的英文不过关, 整天玩游戏,不讲礼貌,   反正父母在中国有点钱, 且总为做错事的孩子找借口。A spoil boy.

我冇醉
读书那八九年都在二姑妈餐馆打半工,二姑妈在我们刚到美国时就叮嘱我们几兄妹不要打餐馆工,读完书后找鬼佬工
b
bia
也跟读了楼主一些博文,感觉楼主和他的父母的选择正好倒过来了,其实他父亲当年应该选择离开而后来开放了他应该选留下,他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