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布鞋

方外居士
楼主 (文学城)

诗云:

    一针一线纳千层,慈影熬干老捻灯。

    双手作鞋全屋暧,入冬更不怕寒冰。

 

以前除了雨鞋家里的鞋基本是手工作制作的,女子出嫁前必须学会的手艺就是针线活包括做鞋。那时是先定婚过几年才结婚。结婚之前双方每年新年和端午都会相互走动互送礼物。女孩子每年都要做一两双鞋给男方:这不仅是表示情意,更是显示自己有能力做针线活包括做鞋。不会做针线活包括鞋的女孩会被婆家挑礼的。

 

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年给家里大人小孩每人做一两双布鞋,有时还要做一双棉鞋,特别是小孩,因为脚会长大。做鞋底用的原料就是穿破的衣服碎片。先用谷米粉熬好一大钵子浆糊,在一个平放的房门板上用浆糊一层一层把碎片粘到一定的厚度,凉干后整块撕下来就是做鞋底的原料了。

 

纳鞋底是一样功夫活。先按脚的大小弄一个鞋样,照着鞋样从晾干的原料上剪出若干块同样大小的片来,沿边粘上一圈白布,对齐叠在一起在中间缝几针固定,之后就可以纳鞋底了。纳鞋底用大针粗索线,整个鞋底都密密缝上,是一件很辛苦的活。鞋厚,需要用顶针、钳子、锥子之类的工具来帮忙。

 

鞋面是几块比较厚实的新布料粘在一起按预先做好的式样剪岀来,缝好边,有时还在鞋面两侧开口加上松紧带,把尾端隆起来对接缝在一起。若是棉鞋则还要先往夹层鞋面中放棉花用针线缝好固定,又有不少工序。

 

给鞋底上鞋面又是麻烦活。由于鞋面接鞋底的地方往内折,缝线是往鞋里面走的,看不见,把针穿过去抽岀来不容易,还要密不走偏,有时还会扎到手。

 

由于白天要出工,做鞋通常是晚上在油灯下干活到深夜。有时村里晚上开大会,全村妇女们会带着各自的针线活参加会议,队长讲的话都被缝到针线活里了,队长也无可奈何。

 

小时候夏天和初秋白天基本是不用穿鞋的,赤脚又省鞋又凉快,只是在天黑洗脚后才穿鞋。夏秋上小学也是赤脚,上初中才开始天天穿鞋因为学校不让光脚。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穿商店里买的解放鞋,这种鞋不透气,脚出汗后容易发臭,不如布鞋舒服。

 

母亲做的鞋应该是叫做千层底鞋,这门手艺没有传给下一代,妹妹们都没有做过,现在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图片下载自网络。

老生常谈12
我奶奶用破布一层一层地用浆糊粘在木板上,然后揭下来剪成鞋底状,用麻绳纳鞋底做布鞋。我爷爷棉鞋是买的胶底棉鞋,6元钱一双
方外居士
六元是很大一笔钱。
c
coach1960
赞一个!我妈是地主出身解放前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绣花,做鞋手艺高超。小时候,我妈把邻居几个大妈找来教他们做鞋,

她们是家庭妇女,家庭经济困难,又不怎么会干活。

 

方外居士
那时女孩子小时候的基本功就是针线活。
老生常谈12
我爷爷50年代初就有胶轮大车和一头骡子,文革前就打洋井(院子里抽水压井),文革没开始买大国防加重自行车(170元)

爷爷年过4年私塾,眼界比一般农民宽,让长子的我父亲不下地干活去念书,在整个2000人的村子里都少见。

方外居士
你们那里确实富有。
老生常谈12
是啊,50年代初就通电,很早就机器磨面, 机井泵水。中国缺少橡胶很稀缺贵,农村大车牛车一般都是木头铁箍的轮子。
方外居士
50年代中國橡胶工业才起步,橡胶树种植也不多,能用橡胶轮胎却是不容易的!
c
chufang
扎针前还得把针往头发上刮一下,涂点油。
闲杂人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姑姑也会做鞋。我到北京后她还做了鞋子寄给我。做完后鞋底上粘两块橡胶,更结实。手工做的布鞋特别
方外居士
记得往头发上弄一下的动作,大熟了。
闲杂人员
好像有一种蜡,是用来润滑纳鞋底的线的。
c
coach1960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针引线
方外居士
老一辈的手艺,女人都会的。我婶婶比我大不了几岁,也会做。到我这一辈就没见哪个女孩子还做了,顶多织个毛线。
老生常谈12
结果抗美援朝,东北70万民工支前

我爷爷和胶轮大车被征,爷爷到了朝鲜运输,敌机轰炸,我爷爷一个猛子扎到一个炸弹水坑里,炸弹爆炸后,出来一看大车和骡子全炸没了。

方外居士
没有东北这个大后方,朝鲜战争很难打。
新手庚
古代讲究三从四德。这些属四德(德言容功)中的功,即女红。解放后就不讲了。
方外居士
解放后提倡妇女解放官方肯定不宣传了,但受经济条件限制民间的传统力量滞后大概一代人。
方外居士
其实我一直讲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世界上最彻底的,很多人不信。
哪一枝杏花
说个题外话,当年在上海滩穿布鞋,有段时间是兔子爷的标配
方外居士
哈哈哈。听说毛主席他老人家也爱穿布鞋。
老生常谈12
美国现在结婚后改夫姓。
方外居士
中国以前也有类似的情况,是把夫姓冠在娘家姓之前。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陆已经消失多年了。
老生常谈12
不仅仅是东北人力,还有粮仓,主要是工业产品支援。
w
weed123
赞慈母。小时鞋是买的,但鞋垫好像是自己做的?不记是家里自己做还是别人做的,只记得制作程序跟这有点像
方外居士
当年在农村除了雨鞋,买鞋穿是一种奢侈。这也是一种传承,随经济条件的变化,很多传承都消失了。